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群書治要》師資班學員心得(三)
2020-05-26安徽國禎書院

學習踐行傳統文化的心得感悟

我在上初中時,爸爸媽媽就接觸到了傳統文化,而我也耳濡目染的聽了一些課程。2014年夏天,高考剛結束,我就在父母的引導下到傳統文化夏令營進行學習,父母希望在我即將遠離他們步入大學校園前,能在我的心田種入正確的思想觀念的種子。哪怕以後離開了父母和老師的管制也不至於迷失自己。短短半個月時間的學習,對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15年寒假,我再次回到曾經學習的地方,參加了傳統文化冬令營的學習,並且成了一名小志願者,服務所有來參加學習的家長。每天與家長媽媽們相處,傾聽老師的講解,我突然明白了媽媽的不容易,理解了媽媽對我的愛,也反省到了自己對媽媽的誤解和不孝,內心豁然開朗,一片清明,那種歡喜和愉悅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感受到這樣的快樂。於是我把身邊的每一位家長媽媽和老師都當做自己的媽媽去關心照顧,而她們也將我當做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我每天都沉浸在這種“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注重德行、心性上的培養。老師對我們每個人也是因材施教,老師為了幫助我克服懶惰的習氣,給我安排了大量的習勞課程,從搬磚、搬瓦、撿石頭到種地、秋收;從洗衣打掃,到燒火做飯,事無大小,事無巨細,老師都手把手地教我去做。起初我並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一天清晨,老師帶我來到操場教我篩穀子。風一吹,不能食用的穀糠就順風飄走了,只有飽滿的穀粒因為自身的重量落到地上被留了下來,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篩選出最優秀最飽滿的穀粒,也只有這些飽滿的穀粒才能作為種子。第二年種到地裏,結出更多更飽滿的果實。看到這些精挑細選的穀粒,又看了看那些順風飄走的穀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順風飄走,永遠只能做一個毫無價值的穀糠,真正有價值的穀粒裏面都是真材實料,經得起任何的考驗和推敲。我要成為一顆飽滿的種子,在陽光雨露中成長,在風吹雨打中強壯,在層層考驗與誘惑中堅持自我,在傳統文化的這條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將這顆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種子播種到世界各地,靜待花開,碩果累累。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她希望我們通過這些習勞和工作,去除我們懶惰、浮躁的習氣,培養出我們不畏困難,戰勝困難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對工作細節一絲不苟的精神和態度,《弟子規》上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解行相應,我們只懂得經典中的道理卻不能按照經典中的道理去實踐,只能使自己華而不實。明白了這些道理後,老師很欣慰地告訴我:“孩子恭喜你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抉擇。”我感恩老師無私的關愛和教導,讓我自己去感悟,抉擇正確的人生。

《弟子規》上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自己的父母不在身邊,我把所有我遇見的人都當做我自己的父母兄弟去關心照顧,這也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我十分感恩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全心全意的為他們服務。經過長時間習勞的積累,我的心漸漸沉澱下來。後來我去參加了一個45天的傳統文化封閉學習班。這45天的學習讓我再一次堅定了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和志向,寫下了《人生使命志向書》勉勵自己,希望我可以做一名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尊敬師長的好學生,立志做老師身邊的得力助手,做一顆最飽滿的種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在學習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孝親尊師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父母給了我生命,而老師給了我慧命,他們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對待老師也像對待父母一樣的恭敬、關愛。從此,我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對老師從敬畏變成了敬愛,開始把她當成自己的媽媽一樣關愛,也盡可能的站在她的角度替她考慮;對於她的教導,能夠欣然接受,依教奉行;為了不讓她擔心我努力學習完善自己,做每件事的時候都力爭完美。不過,可能有些時候還略顯青澀笨拙,但對老師的恭敬心卻是很真實的。

我從一個青澀的女孩逐漸走向成熟,在學習傳統文化課程的同時,偶爾也會遇到工作上一些不順心的事和解決不了的困難,而這時我的父母會及時的給我幫助和鼓勵。父母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前行最大的動力,我感恩有如此明理有智慧的父母,也相信有了家人的支持與幫助,老師的教導與提攜,我必定“不忘初心”,完成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做一顆最飽滿的種子,讓傳統文化之花開遍世界各地!

 

作者 | 朱徑槿

編輯 | 念一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