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7讲
1. 师资班孙秀蓉学长:学习刘余莉教授《论语治要》点滴体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如果不尊重时间,出入没有节度,生活无规律,工作无秩序,将一事无成。因此。不论居家处事还是饮食起居,必须有规律。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要列出时间表,作息有次序,工作有计划。人生数十年的春秋,日近一日,每天安排不好,容易虚度。不珍惜每一天,容易空过,所以,生活,修行,学习,工作,要懂得精进的重要性,寒来暑往,早晚都要勤修,勤精进,修习,无论是做世间的事业,还是做修行的道业,贵在坚持,矢志不渝,就一定会成功。
2. 师资班荣凤玲学长:感恩刘教授!
“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无论是做世间的事业,还是做修行的道业,都需要精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从这里我们可以分辨,有戒者为君子就是善知识,无戒者为小人就不是善知识。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够颠倒。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到善人便觉得好像不如他,想要学他那样好。见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热汤而不敢接触,赶快远离。
3. 师资班毕欣学长:《论语治要》(第37讲)学习心得:感谢刘教授的慈悲教诲。本节课学生最大的感悟是只有管理好自己,才可以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单位、管理好国家、管理好世界。记得上学时遇到一个讨论的话题:试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对与错。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不知道是非对错。还用妄心分析。今天听了刘教授的课,才知道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可惜学生没有去学习。参加《群书治要》研修班才有机会把中国圣贤的经典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前上学的时候认为《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书籍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不仅没有学习的意愿,反而是很排斥。孔家店被打倒了,学生还以为是一件好事情。二十多年以后,有机会再次遇到明师讲解中国圣贤的经典,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知道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学生立志从方块字学起、从《说文解字》学起、从《圣学根之根》学起、从《四书》和《五经》学起、从《群书治要》学起,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仅自己学,也让孩子学,也告诉孩子以后也要告诉孩子学。这件事能拯救全世界!“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对祖宗。”重建孔家店,造福万代孙!从我做起!
4. 辅导员陶锐学长:《论语治要》第37讲学习心得:
1.言语的学问太大了,真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细微处,否则很容易犯下“躁”、“隐”、“瞽”这样的过失,不能不慎。
2.夫子将人生三个阶段需要谨防的要害都给我们点出来了,真是太精辟了,个个都说中了我们现代人的普遍问题。
3.敬畏之心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稀缺也尤为可贵。无知者无畏,现代人都很无畏,且以这种所谓的无畏精神而自豪,都是无知不学之过。真正学习了才知道,值得敬畏的太多了,尤其是这里孔老夫子所说的天命、大人与圣人之言。
4君子九思,雪公这一解释,才品出其中深广的义理,圣人的话,仅仅看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大德老师阐发义理,才能理解其中深义,确实很有味道。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用心护持!
5. 修身班徐文靓学长:管好自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穷其一生都要努力去做的!人非生而圣贤。孔子也非生而知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都是因为能够严格管理自己。一生奉行忠恕之道。用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作为自己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身体力行!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取其一,用之生活,终身奉行,也会受益无穷!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6. 师资班魏东红学长:《论语治要》第37集学习心得:
1、不该说话时去说,是心浮气躁的表现,该说而不说是犯了隐匿之过。
2、少时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人的三个时期是有自然生理特点的所以要守三戒以养德养身。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畏天命就是畏惧因果,畏惧善恶报应。畏大人就是畏惧有位有德之人。畏圣人之言,因为圣人之言讲的是恒常不变的真理。
4、好学近乎智。人的根性分上、中、下三根即使是下根人只要发奋学习下根也可以成就智慧。
5、孔子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前六思是君子待人。接物、行事的依止,后三点是防非,是事情办完之后要反省反思。不懂要问,愤怒要想到与人对立带来的灾难,得到的东西要看是不是符合道义。
感恩老师慈悲教诲,感恩学长们辛苦付出!
7. 师资班夏小荷学长:《论语治要》第37集学习心得:
“视思明,听思聪……见得思义。”孔子给我们指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想想过去我们是不是做过“无知者无畏”的事情,反省自身,改过迁善。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色、戒斗、戒得,虽然随着年龄有所侧重,但是也是我们终身都需要注意的。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我们既然不是生而知之者,就当要做终身学习者。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也。有过即改,防非止恶,如同怕烫到一样,立即反省、改正、远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感恩老师和学长们!
8. 精进班王丽学长:《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7集心得分享: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是求学的人。不求学者,不论有没有学问,不能够称为君子。那么君子人从年轻到老,都要求学,就像孔子所说的“死而后已”。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弟子规》上也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每一个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本质本性,只要把这个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见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热汤而不敢接触,赶快远离。《了凡四训》上也说:人对自己的过恶就像毒蛇啮指一样,要赶快把这个指头砍下来,否则的话,这个毒伤到全身,人的性命就难保了。那么人要去恶,避免不善的事情,就要有这样的决心。而且不能够耽误,要迅速。
学《弟子规》,用《弟子规》,真实的把《弟子规》做出来,一生立志于学,成为真正的君子。
9. 师资班袁媛学长:《论语治要》学习心得第三十七集
什么是最高的管理?把自己管明白了,就是最高明的管理。
1. 要精进。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睡,所剩也不多。如果不珍惜,一天很容易空过。所以一定要精进。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2. 要恭敬。恭从心,恭的底下是心,恭要出自于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现出来敬,诚于中则形于外。敬就是毫不苟且,一丝不苟。应该办到十分,就必须办到十分,差一分都不算敬。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3. 志于学。君子是求学的人。不求学者,不论有没有学问,都不能够称为君子。正如孔子所说的“死而后已”。活到老,学到老。学与不学是迷悟的不同,悟则处处都通,迷则处处障碍。
10. 修身班张月荣学长:学习《论语治要》第37集,学生的体悟如下:
1. 慎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兮可言,话说多,不如少。学生说话喜欢抢话,这是一种内心浮躁的表现。以后要学会倾听,该自己说的时候,表现言简意赅。
2. 学生容易骄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爱表现,想得到外界的肯定与表扬,往往做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听了这节课,学生很惭愧,以后,我要学会谦虚谨慎,时刻提醒自己有很多不足,努力改正提升!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才会使人进步。
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学长们的陪伴。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8讲
1. 师资班荣凤玲学长:感恩刘教授!
儒释道三家的【性】都是一个,无二无别。这个性就是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所生,所变现的。性分为体、相、用三个方面,本体真空,但是随因缘现相。这个相是假有,是众缘和合而成,是因缘所生法。性无善恶,我们要明性,就不能从善恶中求。
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这些慢心障碍了对人的恭敬心,还会为自己招致侮辱。所以要学恭敬,必须首先克服傲慢,恭则不侮。
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必须要好学,否则就会偏离中道,引起各种弊端。所以我们要博学,学圣贤经典,学圣人之道,而且要多次地反省自己。这样就会智慧明了,行为没有过失。
2. 师资班毕欣学长:《论语治要》(第38讲)学习心得:感谢刘教授的慈悲教导。学习本节课学生最大的感悟是“好学”的重要性。《论语》中提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以“知”、“仁”、“勇”三达德为例,虽然是优秀的品德,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而去贸然行事,就容易产生弊端。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了,君子学道、行道,是懂得用智慧来应对的。而不是盲目机械地去按自己的意识行事。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重分析和变通,不能错解圣贤用意,正如古人教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由此可知,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紧紧跟随明师,有疑问就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能按“我执我见”行事。
3. 辅导员陶锐学长:《论语治要》第38讲心得:
1.“性”的道理太深了,只有圣人才能真正明了,我们凡夫也仅仅能从圣人的辟谕中解悟几分。性有体相用,犹如金子能做各种首饰,首饰可以佩戴装饰。金子是体,各种首饰是相,佩戴装饰则是用。无论做成什么怎么发挥作用,总都是金子。同理,无论相如何变,如何起作用,都是同一个体。如果看到各种首饰的同时就看到了金子,那就是见到本质了。同理,如果见到一切相的同时,就看到了其本体,就是见性了!
2.孔老夫子又一次对机说法解释“仁”,“恭、宽、信、敏、惠”,谦卑恭敬、宽容大度、诚实守信、勤奋敏捷、乐善好施,这些都是做人的重要德行。
3.“仁、智、信、直、勇、刚”这六言,都得有“好学”才成。因为只有好学,才能通达事理,走在中道,否则便会偏到一边。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用心护持!
4. 师资班魏东红学长:《论语治要》38集学习心得:
1、性,分为体、相、用三个方面,体是本体,本体真空,但是随因缘现相。体空相有,这个空不是没有,体也有,是毕竟空寂,我们看不到,众缘和合而成假相,有相则有业用。比如说钱这个物品有体有相,是体空相有,但本身并无善恶,因为人用它做事而起了业用而有了善恶。因为体是空的,善恶便安不上。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不思恶,不思善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即明心见性。体、相都没有善恶,是因为人的分别心起业用才生出了善恶。所以说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指体相。习是讲业用。
2、能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奋敏捷,恩惠于人这五点就可以称为仁者了。
3、老师前面讲了七种骄,今天又学习了七中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慢是我产生的,骄是我所产生的,都是因为执着于一个我。我慢高山,法水不入;骄慢顽石,甘露不浸。骄慢习气很细微又很容易滋生,要努力去调服去根除。
4、六言六蔽:仁而不好学,愚仁;智而不知好学,放荡;信而不好学,贼害;直而不好学,绞伤;勇而不好学,祸乱;刚而不好学,狂傲。好学能够去障碍,才能保持中道。
感恩老师慈悲教诲,学长们辛苦付出!
5. 师资班夏小荷学长:《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8集学习心得:
1.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讲的“性”与“自性”是一样的。性又可分为“体、相、用”,“体、相”无善恶,“用”有善恶。“性相近”指“体、相”而言,“习相远”指其作用、业用而言。
2.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 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无论是具备“仁、智、信、直、勇、刚”哪一条,都必须要兼具“好学”的品质,不然都有弊病。
要学好历史,以史为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感恩老师、大德和学长们!
6. 精进班王丽学长:《群书治要•论语治要》38集:
人生、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以这个本性为根源,这个本性也是遍及宇宙人生,而人以及万事万物,本性原来相差不多,所以说性相近也。性虽相近,但各个人的习惯不同,依照个人习惯的发展,越到后来就互相差异越远,所以说习相远。性体真空,固然没有善恶,但是由性所现的假相呢?也没有善恶可言。就像我们这个人身也一样,其实万事万法都是如此。我们这个人身呢,就是一个假相,在我们既不作善也不作恶的时候,这个人身谈不上是善身还是恶身。必须由人表现出的行为,是利益人还是损害人?才能说是善是恶,这些行为不是相,而是业用。那么这个习相远的“习”就是业用,善恶只是就业用而言的。既然性无善恶,那么要明性,就不能从善恶中求。
仁、智、信、直、勇、刚六者,各有表现的事实与所依据的道理,事实非常繁杂,道理非常精微。如果只好六言中的任何一言,而不好学其中的事与理,便不能中道而行,因而各有所蔽,所以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都不能不配合好学。六言,说明这个人,都知道心要去向善,但是不好学,就不通事理。所以《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应该怎么样才能通达事理呢?就是要博学,学圣贤经典,学圣人之道,而且要多次地反省自己。这样就会智慧明了,而行为没有过失了。学能够去蔽。
人情练达即学问,知书达礼即文章,时时与圣贤为友,事事与经典同行,一门深入修十年,正人君子见圣贤。
7. 师资班吴迪学长:《群书治要,论语治要》38集心得体会:
刘教授用巧妙的举例说明“性”,姜性是热,手握着姜,手不会热,是不是姜就无性了呢?把姜煮熟了,吃进去身体会感觉热,姜性才起到作用。“性”是不思恶不思善,不起心动念,放弃妄想分别执着,才能明心见性。
“慢”细分有七个种类: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慢心是最不容易觉察的,是修道的最大障碍,有了慢心就会停滞不前。
“恩”,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感恩的心。对父母都升不起感恩的心,更别说别人。没有感恩心的人内心是闭塞的,同时也没有快乐可言。无论顺逆境界都能升起感恩的心,才能内心愉悦。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都不能不配合好学,不好学就不通事理,智慧明了,行为才能没有过失。
8. 师资班袁媛学长:这一集学完更认识到好学的必要性。学习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上一集讲到,君子一定是好学的。学能够去蔽。仁、智、信、直、勇、刚六者,各有表现的事实与所依据的道理,事实非常繁杂,道理非常精微。如果只好六言中的任何一言,而不好学其中的事与理,便不能中道而行,因而各有所蔽,所以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都不能不配合好学。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要想通达事理,一定要学圣贤经典,学圣人之道,而且要多次地反省自己。这样才能智慧明了,行为没有过失。
9. 修身班梁红学长:《论语治要》第38集心得:在本集中,刘教授花了很大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傲慢的八种表现,令听者有顿时领悟的感觉。在释家经典中,将傲慢的表现阐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令人折服。只要还有个“我”,还没有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就还有傲慢的意念行为,所以,傲慢心很不容易去除,只要稍微有一点,内心就已经不清净了。古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培养自己敬慎的修身功夫,非常重要。
10. 修身班肖俊珑学长:《论语治要》第38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及同学們:大家下午好。基层更需要正知正见,正能量满满的传播者,我們可以默默地去践行,行不言之教,去表法。而不是去宣传什么,或者是指责他或她哪里或哪里落实的不好,这场疫情让大家感受和谐社会的氛围的重要性。心要平静,智慧开启(平静从我心开始的)去力行,能够利益身边的每个人,您会收获無人数的微笑及幸福感!無限感恩您的分享!
11. 修身班张月荣学长:学习《群书治要》第38集的体悟如下:
1.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指的自性本觉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我们看到的是8相.体空相有,随缘现象。
2. 克服傲慢慢有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慢。3.六言:好仁好志,好信好执、好勇好刚,但必须是要好学,心向善,才会做到中道,不偏不倚。
我时刻内省,谦卑恭敬,尽量保持中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