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一学期 第7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1-09-22安徽国祯书院

课程:《品读<群书治要>》第13讲《君子欲讷于言》

1、辅导员老师:

祸从口出,不能不慎!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每天各个群里发信息发朋友圈发微博等等,晒生活发表感想观点转发文章链接,看似个人小事,常常未经思考随手就发了,实则非小事也非个人之事。如果我们所发内容对社会风气不利或知见不正确,便会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网络的传播特点,这个不良影响无法估量,所以我们要格外谨慎!发每一条信息之前都要想想是否能真正利益他人,有没有不良影响,不能随意随性。

 

2.徐文靓学长:

祸从口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把嘴闭上,学会内敛,少说,多看,多做才会少犯错!总感觉自己话太多!今天才知道到,话多是因为自己心里躁!我们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闭嘴。

 

3.夏小荷学长:

《群书治要·论语》记载,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群书治要·周易》记载,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枢机。”(言行是吉凶祸福的关键)。“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古人说口为祸福之门。《四书五经》中都强调“慎言”的重要性。《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道家说人的“精气神”宜收敛。养生之道,常应心平气和。如果因为我们一句话损害了人家的名誉、权利,让人受到了损失,往往也是要负因果的责任。要说就说好话,积口德。不要造口业,妨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子贡说:“君子应该文质彬彬,既讲外在的形式礼貌,也要讲本质”。“驷不及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古人说“言为心声”。在《论语》中记载着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返回到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颜回很好学,他说“请问其目”。请你给我详细地讲一讲,怎么样落实呢?孔老夫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中国古人告诉我们新闻媒体报道,都要秉持一个原则,就是“隐恶扬善”。比如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宣传夫妻应该互相恩爱、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比如说“久病床前有孝子”,“兄弟对于财产互相推让”。人们看多了这些,觉得这样做才是正常的。有利于遵循正道,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常言道“虚言折尽平生福”。我们要明白口为祸福之门的道理,这样就会慎言慎行。言语才不会有过多的缺失。在《易经》中也特别讲“括囊”。这个“囊”就是布袋。把布袋的口结扎起来代表人的口,就是提醒我们口不能乱讲话。话不能乱说,言多必失。慎言的范围很广泛,比如说不能粗鲁骂人,不能够挑剔抱怨、指责批评、怨天尤人、勾引诱惑搬弄是非等等。如果口吐毒舌,而不是口吐莲花。不仅浪费时间,也损害健康,影响别人的心情。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挑剔、指责、批评、愤怒地说话,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最受伤害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不口出恶言,不仅仅是为别人负责,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负责。孩子教育、夫妻相处也是要经常互相真诚地鼓励、赞美,才更有利于进步。言语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夸赞他、肯定他,他一定会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在《论语》上记载: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门四科,首重德行,其次就是言语,然后是政事、文学。“君子欲讷于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说话之前要三思。

 

4.王雅昭学长:

尊敬的刘教授,亲爱的诸位老师、学友,大家好!非常感恩刘教授的精彩讲授!附图是后学刚刚听课边听边记的笔记。君子欲讷于言,学生听了几遍这堂课后,最深的感触就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这些听到的,听明白的道理应用起来,牢记于心实践于行。而不是有所筛选,有所侧重,这就有所偏差,因为习气惯性,自己就很难有真正的提升。同时随着学习,自己的问题和缺点不免会被深挖出来,如何正视如何面对去改正很重要。不然一切功夫都是表面功夫。要真正通过修学,涵养自己的德行,变化自己的气质,文质彬彬。以上是学生本次听课的体会,不正、不足处恳请刘教授和诸位老师、学长多多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5.韩欣存学长:

说话是一门发人深思的功课,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可能会发生语言,这更是要修身修心的功底,通过学习,感觉自己说话都很有问题,需要改正的地方甚多而甚多,这就说明自己远远不够,远远不及,想赶上德行的步伐,这需要每天不断的提醒及警醒,刘老师的课,每一节都是在让我自我反省的过程。这真的是太好了。感恩老师们的教诲。

 

6.白羽学长:

感恩老师的引领教诲!古圣先贤关于慎言的训话不胜枚举,管好嘴巴,少说多做。现在社会上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人有好多,时刻警醒自己,少说多做才是回报社会国家,积福积德。多出来的时间,第一先好好栽培自己,把劲儿使在改正自己的毛病缺点,自己变了,一切都变了!

 

7.王莲梅学长;

感恩刘教授。学习第13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要谨言慎行。《论语》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急躁、隐瞒、盲目的习性实在是需要在力行的过程中自我完善。要能做到“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老师讲到“孔门四科”。指“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即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要做好功夫。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

 

8.闫春晖学长: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对于我们自己与他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是讲话,有些语言能够成就人,有些语言却是伤害人,同时不同的语言也会让自己或是修福或是积祸,所以说话一定要倍加谨慎。茶与饭后的闲聊、没休止的手机电话,是生活中常有的,听完这一讲,真的要反思修正了。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弟子规》说:“话说多,不如少”要管住嘴,包括在发微博、朋友圈等也要慎思,发出的内容要考虑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够带给他人浩然正气的,是扬人之善的才可以发,反正之就不发,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更应该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传统文化断流许久,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而当他知道我学习传统文化后,我的言行就是他了解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方法,想到此处,更加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谨记“君子欲讷于言”说话更是要倍加谨慎呀。

 

9.魏东红学长;

感恩老师谆谆教导。君子要谨言慎行,要三缄其口。

如果要说话,一定说有利于他人的话,帮助别人的话,有恐怖,我们去安慰一下。看到别人受到委屈诽谤,我们说一句公道话,给人家解围,壮一壮胆子,这就是我们说话的口德。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平气和,自然吐气如兰,口吐莲花。

一切都守礼,言语更不例外,所以非礼勿言。我们要用口去造福,用口积累功德。

 

10.高志新学长: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过一番考虑再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而少说多做,正确行动大于一切!君子慎言慎行!如果一个人说话太多,他的前途就不会太光明,寿命也不会太长,久而久之话多伤气,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精气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虽话不多,但说出去却能一言九鼎!我们虽不是君子也不是圣人,但我们可以像君子圣人学习,夫妻相敬如宾和睦相处,正确鼓励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用自己慎言慎行去影响身边人!好的心理暗示就会相互成就,相互影响!让我们时刻谨记孔老夫子的话提醒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共勉!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11.程智学长:

听今天的课程《君子欲讷于言》让我意识到一般人说话的内容,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是讲人讲事。但是凡事说话牵扯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到事情的成败。所以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先想一想,祸从口出,不能一时性急,胡乱说话,伤害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生活中朋友就会越来越少,人生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君子欲讷于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说话之前要三思。感谢刘教授,感谢各位学长。

 

12.郭艳华学长:

感恩刘教授!听课感悟:“非礼勿言”言语的力量太大了,一切不利于他人的言语都不去说,甚至念头都不能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什么言语都是有“能量”的,要说能够让他人纵向提升能量的言语,说好话,做好事,让自己纵向提升。感染他人纵向提升。

感恩刘教授!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13.王丽学长:

每一节课学生都是无尽的忏悔和惭愧……

每节课学生都犯有课程中的过错过失还不自知!

无限感恩刘教授每一节群书治要都讲解透彻各种故事案例让有无基础的学生听懂每一节课!每节课的重中之中是孝仿古圣贤真实做到,做出好榜样,每一位学生都做出好榜样,周围人孝仿,社会对群书治要有信任,有信心,群书治要救世界!

 

14.荣凤玲学长:

精气神为一个人健康长寿的三要素,言行是一个人吉凶祸福的关键,谨言慎行就是积德造福。对于说话,民间也有很多俗语:“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恶语出口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三思而后行”,“守口如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说话要“非礼勿言”,但有时候也有“非礼之礼”,就看我们的存心,利人者公,利己者私,公则为真,私则为假!

虚言折尽终身福,夸夸其谈是最要不得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每日的生活中都应善心善念善行善语,当然就会善果相随!

 

15.袁媛学长:

燥人之辞多。言人之辞寡。驷不及舌。克己复礼为仁。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无知是厄运的根源。经典啥都有,只怜世人不学。花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一辈子来学闭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反省自己平日说话不谨慎,以后要常观照、不闲话、善护念。

 

16.李幽铮学长:

感恩刘教授教导,我们要谨言慎行,话说多不如少;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口吐莲花”,说话就说好话。而说好话的前提其实是“存好心”,能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他她不易之处。

 

 

课程:《品读<群书治要>》第14讲《境随心转》

 

1.夏小荷学长:

刘教授给我们分享了《群书治要·后汉书》中的一个历史故事:鲁恭在做中牟县令的时候,他以道德教育来治理,不用刑罚。感化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制,对鲁恭心悦诚服。甚至临县发生螟虫灾害,都没有侵入到鲁恭管辖的中牟县。儿童也能和动物和睦相处,不加伤害。还发生了“双穗家禾”这样的吉祥景象。

中国古人常讲境随心转,这个境就包括你的身体,你的环境,你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境缘,都是从你的心想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你的心想而转变的。

这种境随心转的道理,在现代社会有科学家来证实了。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写成书《水知道答案》,被译成多国的语言文字广泛传播。

经过几十万次的实验,他发现那些贴了”爱和感恩”字样形成的水结晶是最美的,充满了喜悦,像盛开的鲜花,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贴了”混蛋、我恨你、讨厌你”这样的水,它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而且是浑浊一片,让人看了很讨厌。这个对比非常鲜明。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水对人的言语对人的心念,它不是毫无反应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

如果我们整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责、批评,别人还没有受到伤害,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自己的身体。境随心转和我们的心最切近的环境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人的心态、心念确实对身体健康,对人的相貌都有所影响。有一句话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中国人还说相由心生,就是我们人的相貌,是由人的心念所导致的,也会随着心念的转变而转变。比如说有经验的警察,很容易通过“贼眉鼠眼”相辨认出小偷。还有“酒色之徒”——喜欢饮酒还好色的人,也会在他的脸色和他的眼神表现出来。相由心生也是由境随心转推导出来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人家的态度。所以改善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人的嫉妒、挑剔、抱怨、仇恨等等。而代之以爱心、感恩的心。你这个心转变了,你突然发现,对方对你的态度也转变了。这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因。

台湾有位心理学家通过三组小学生对待三组花的实验,也证实了“境随心转”的道理。经过三个月,他们发现这三组花有了不同的结果。第一组被赞叹的花,确实长得越来越茂盛,越来越漂亮,长势喜人。第二组花经常被骂的花就有点枯萎了,蔫头耷拉脑袋。而第三组不被理睬的花已经彻底的枯萎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心念对花对环境都有无形的影响。

我们说恶语伤人,恶念也会伤人。你只要心念一发,结果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常常心存善念。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境随心转”的道理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很好地转变境界,从而转变结果。

从前有一个秀才去赶考,在考试的前三天,他做了三个很奇怪的梦。白菜种到了墙头上;自己站在雨里穿着蓑衣还打着一把伞;梦到有一个棺材挂在了他家门前的树上。这三个梦都很奇怪,他感觉一定是和自己的考试有关。由他的小姨子和丈母娘给他解梦,一个悲观,使他情绪低落;一个乐观,使他充满信心、积极进取。最后果然名列前茅。

这就告诉我们心念对人产生的影响,境随心转的道理。而且也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好比我们看见半杯水,消极的人想“我只剩半杯水了”,很沮丧;积极的人想:“我还有半杯水”,很开心。境随心转的道理让我们学会了一种积极的心态。让我们面对外部的境缘不是挑剔、抱怨、愤怒、指责,而是想方设法地去转变心念,从而转变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转。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说:“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而不是总去怨天尤人。

 

2.王雅昭学长:

非常感恩刘教授的精彩讲授!《境随心转》,老师通过鲁公以道德治理中牟县;江本胜教授水结晶实验;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秀才解梦这几个生动实例告诉我们,境缘随心想而产生,也随心想而转变。无声的言语心念只要一发出来,对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所以一切都要返躬于己,自己要对自己的一切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怨天尤人,只有自己从根本的心念上下切实功夫,一切境缘才会转变。
学生今天下午听老师讲课时,讲到一头驴的故事,主人和驴同行,驴掉进垃圾深坑里面,主人弃它不顾,扬长而去。开始驴非常沮丧抑郁,后来它转念把掉落在身上的垃圾都踩在脚底下,最后它自己就出来了。学生觉得自己就在红尘的深坑里,自己能否把过往的磨砺和当下的日常琐碎都用心转成自己深厚的土壤,培植自己德行的根基,都在于自己的心念,不在于外,更不在于任何人。自己如果不用心去做,那就连那头驴都不如,只能陷在垃圾堆里,虽然厌恶至极,但终会久而不闻其臭。所以学而时习之,要用心转变,用心改过非常重要,也时间紧迫。希望自己真正用心培植自己的福分,夯实自己德行的根基,有深厚的德能利益身边人,利益更多的人。以上是学生本次听课的体会,不正、不足处恳请刘教授和诸位老师、学长多多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3.冯继红学长:

感恩刘教授慈悲教导!中国古人常讲境随心转,这个境就是你的身体,你的环境,你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境缘,都是从你的心想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你的心想而转变的。如果我们整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责、批评,别人还没有受到伤害,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自己的身体。境随心转和我们的心最切近的环境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人的心态、心念确实对身体健康,对人的相貌都有所影响。有一句话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中国人常说的相由心生也是由境随心转推导出来的。就是我们人的相貌,也是由人的心念所导致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人家的态度。所以怎样改善人际关系呢?改善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人的嫉妒、挑剔、抱怨、仇恨等等。而代之以感恩的心,代之以爱心。你这个心转变了,你突然发现,对方对你的态度也转变了。这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因。境随心转的道理让我们学会了一种积极的心态。让我们面对外部的境缘不是挑剔、抱怨、愤怒、指责,而是想方设法地去转变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转。以感恩之心面对所遇到的境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感恩各位老师辛苦付出!感恩学长们的分享,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

 

4.魏东红学长:

学习了老师的境由心转这一课,感觉心境的改变太重要了。

一个拐杖就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老人有感恩的心,感化了孩子,救了自己救了孩子。自救救人,自度度他,佛陀告诉老人家,一,要记得将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时用心走稳。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因为它帮助你走路,你要看到,你要有知恩的心,二,如果有恶狗跑来,你可以用它赶走它保护自己。涉水过河时,可以用它去试深浅,保证安全。三,不会因为踢到石头而跌倒,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语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儿子。老人想我还能靠谁呢?我只能依靠这根拐杖了。这根拐杖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应该感恩太。从此老人不再抱怨儿子了。每一天都感恩着拐杖的恩情。境由心转,孩子们都真心忏悔,启发了孝心,抢着孝顺母亲。外境都是内心的折射自然显现。如果外面显现不好的东西,一定是我们内心没有清理干净。如果遇到不好的境遇要感谢它提醒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5.闫春晖学长:

每听一次都会让内心沉重一次,在沉重中思考——原来如此。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个消极的人,所以才会看这不好,看那不惯,这点令我排斥,那点让我生厌的,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是自己的内心在挑剔、抱怨、指责、批评,而感召了相应的外境,在不如意的外境之中,又在向外找寻,而不知向内求,以至于常食人生五毒丸——怨恨恼怒烦。真的要重新认识外境,要向内求,重新修正自己呀!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境遇,都要去反观自己,转自己的心,也就转变了外境,就如同那“七个儿子一个拐杖”的老人,因为感恩拐杖,而感化儿子改变外境。唯愿自己也能时刻串习牢记,反观内心,转变境界,改变结果。

感恩刘教授,感恩所有大爱老师!

6.严银香学长:

一、境-包括身体,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境缘,都是从你自己的心想而产生的。也是随着自己的心想而转变的。

二、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人家的态度。改善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人的嫉妒、挑剔、抱怨、仇恨等等。而代之以感恩的心,代之以爱心。你这个心转变了,你突然发现,对方对你的态度也转变了。这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因。

三、“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而不是总去怨天尤人。

非常感恩老师慈悲教导。那在生活中遇到一切境缘,首先就要想到自己的发心。以前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歌利王那样对待忍辱仙人,忍辱仙人还感恩他。不明白古大德们为什么能一辈子不生气?现在好像有点体悟了。那是怎样一种纯净纯善、仁慈、博爱。我想正如老师所讲当我们的心境变了,外在的一切也就变了。所以真的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的感召。以后要好好关照自己的心。

 

7.王莲梅学长:

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一起法由心想生。“水知道答案”,善心善念善行,是一切善缘的前提。恶语伤人,言语有说出来的、没有说出来的言语。无声的言语就是人的心念,只要心念发出,结果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无一不是心念在其中奥。感恩刘教授。

 

8.范爱红学长: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当下好!学生生吕范爱红现在为大家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学习只为改变自己,所有的烦恼恩怨都是最好的呈现,“好事不喜,坏事不忧”。心如镜子“时过境迁”龙来现龙,凤来现凤,一切皆好!感恩感谢刘教授的辛勤教导!

 

9.王丽学长:

《群书治要·后汉书》中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鲁恭在做中牟县令的时候,他以道德教育来治理,不用刑罚。两个县是犬牙相交,奇怪的是邻县有螟虫害,但是中牟县就没有发生螟虫害。这件事被当时的河南尹袁安听到了,他觉得有点奇怪,有点不相信。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叫肥亲的人,去打探一下这件事情,视察一下中牟县。鲁恭就带着肥亲来到了田间,他们坐在了一棵桑树下面,正好有一只野鸡,野鸡就飞过来停在旁边,这只野鸡一点都不害怕人,而就在野鸡旁边,有一些儿童在那儿玩耍。肥亲就问他们:“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去捕捉野鸡呢”?结果没有想到,这些孩子怎么回答的呢?他们说:“这只野鸡还要喂养它们的鸡娃,它们也有鸡娃,需要它们的母亲喂养”。所以他们不愿意去捕捉这只野鸡。肥公听了之后,突然就站起身来告辞说:“我到此地的目地,就是想视看您政绩办得如何?现在螟虫不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件让人感到奇异的事。教化施及于鸟兽,这是第二件让人感到惊异的事。即使连小孩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件感到奇异的事。我再待在这里,只是白白的打扰贤者,浪费您的时间啊”。于是他就告辞回到了府中,把所看到的情况向袁安禀告。结果这一年在中牟县还生产出了双穗的家禾,这也是一种吉祥的景象。袁安就上书,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皇帝。皇帝对这件事也感到非常的惊异。境随心转,这个境就包括你的身体,你的环境,你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境缘,都是从你的心想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你的心想而转变的。在日本有一位江本胜博士,他做了一个水结晶的实验,这个水结晶的实验,也被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这本书也翻译成中文,名字就叫《水知道答案》。水对人的言语对人的心念,它不是毫无反应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如果我们整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责、批评,别人还没有受到伤害,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境随心转和我们的心最切近的环境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人的心态、心念确实对身体健康,对人的相貌都有所影响。相由心生也是由境随心转推导出来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人家的态度。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人的嫉妒、挑剔、抱怨、仇恨等等。而代之以感恩的心,代之以爱心。你这个心转变了,你突然发现,对方对你的态度也转变了。这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因。说恶语伤人,言语有说出来的言语,还有没有说出来的言语。无声的言语就是人的心念,你只要心念一发,结果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在老人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沦落为乞丐,是因为自己的福薄。而自己的福薄是因为自己的德行浅薄。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自己的儿子,想从外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当他受到启发,懂得感恩自己手中的拐杖的时候,通过这根拐杖,把他的感恩心引发出来了。结果福田心耕,为自己培植了福分,最终他的福分大了,也感化了七个儿子,就转变了境界。面对外部的境缘不是挑剔、抱怨、愤怒、指责,而是想方设法地去转变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转。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而不是总去怨天尤人。无限感恩刘教授透彻的讲解。学生自己的一切都是心里的感召,感应了外在的环境,转变不吉祥不如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用至诚感恩的心感通转化一切不善的。时时处处发自内心的感恩心走出圆满的人生。

 

10.郭艳华学长: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所有的人事物的呈现都是自己的心念所感召的,善心善念善行不离心,外在的一切都会随着心念所转,内心清净、通达、明了,在心上下功夫,不被外境界所转,保持着一颗清净、纯善之心为他人。

感恩刘教授!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11.高志新学长: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生五毒丸,恨怨恼怒烦!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人命!刘教授讲的太生动贴切了,人不能做情绪的奴隶!也不能受外界消极干扰,否则伤害最大的是自己!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水知道答案》告诉我们,水对人的言语对人的心念都有变化,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还有花的实验都说明了暗示积极信念的重要性……当我们始终保持好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发展,一直付诸努力,环境就会随心改变好!相貌也会跟着善良的心变漂亮!当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学会包容和爱,社会将没有抱怨,嫉妒,恨!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人的态度!好好孝养父母,福田心耕,凡事多用心,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多付诸行动积极乐观对待一切,就会有好的结果!让我们面带笑容带着一颗感恩真心,满面春风,去爱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共勉,一起加油!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12.王海峰学长:

境随心转教导我们,人是可以教的好的,只要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就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就宽广了,办法也就更合理了。一段时间一来,通过党史学习,滋养了我的党性,让我越来越明白,加强正能量教育至关重要。党性教育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的,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多讲讲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多讲讲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各条战线优秀干部的模范事迹,多一些先进模范人物来现身说法,党员、干部可以讲,普通群众中的先进模范也可以讲,把我自己融入正能量的氛围中,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努力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善之士。最后,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各位学长!

 

13.叶绍忠学长:

所谓相由心生,也是由境随心转推导出来的,境缘随心想而产生,也随心想而转变。而人的相貌气质就是一个人的心态,我们能够通过外在的相貌气质感受出来内在的心的状态!所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一切事物的时候,一切都要返躬自身,调整待人处事的心态,处理事情就有了高度,有了格局。而不是怨天尤人,只有自己从根本的心念上下功夫,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最近在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关系的时候,因为最终的结果并非是自己想要的,很焦虑、觉得别人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对别人就起了怨恨的念头,所以就有了很多问题的对立,也非常计较事情的是与非。后面经常看和读老师的教导和开示,才知道这是自己的执着。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自己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怨天尤人,没有看到本质,容易受到外在的影响。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态没调整好,才会有不好的境缘。在此做深反思。境随心转的道理让我学会了一种积极的心态。让我们面对外部的境缘不是挑剔、抱怨、愤怒、指责,而是转变心态提升高度,而不是被境界所困。感恩老师们的辛勤教导,感恩学长们精进学习,激励我前行。

 

14.张晋宝学长:

尊敬的刘教授,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

就在十几天以前,一位企业家朋友到我们书院来学习。这位老总特别勤奋,特别敬业。但近几年来的业务特别不顺利,他的不顺利不是赚不到钱,是赚到钱了,自己却拿不到,还惹了一身官司,所以他就感到特别痛苦。在交流当中他就讲自己这几年运气很差,碰到的都是一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小人。经过十天的学习,这位老总逐渐意识到之所以碰到这样的合作伙伴,都是由于自己本身就有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就是一心想赚钱,其他的不多考虑,完全是自己的感召,是自己的这颗图利的心感召来这么多图利的人,既然是图利的人,那他不但图客户的利,也不会放过他这个合作伙伴。因此,这位企业家朋友虽然业务做的很红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润,想要主张自己的权利,只能诉诸法律对薄公堂。

学习了圣贤教育,学习了《弟子规》,明白了根源就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心正了,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是为客户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就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销售手段,就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售后服务。公司上下就落实一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就可以赢得客户的认可,赢得市场的份额,获得应有的利益。

本来这位老总出来学习,一是找一找有没有好的办法?二是离开家庭,离开企业,暂时逃避一下那个叫人心烦的环境。通过十天的学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做人的责任,找到了过去错误的根源,清晰的今后发展的方向,带着满心的喜悦,昨天晚上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今天上午八点多已经接到了到家的信息。

临行前一再表示,回去后首先要在家里行孝道,要在全公司学习《弟子规》,自己一定要带头力行《弟子规》,要把圣贤教育成为自己公司全体员工的必修课,让圣贤智慧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他真的这样做到了,我们相信他的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途。

 

15.李晓宁学长:

尊敬的刘教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

学习了境由心转,我发现自己才能一切的主因。作为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有时候孩子考的不好,我也会心生抱怨。觉得是因为分班不公平导致的,因为为了成绩学校也会心知肚明地分一个重点班出来。后来我也就慢慢反省了,改变自己才会有一切。一年级的时候教孩子们认字,让他们自己读题,圈画关键字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孩子的识字量上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上去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如果一直埋怨没有行动,那么我一定还会在原地踏步。新学期开学了,我们走了几个好学生,差生一个没走,尤其班长走了。我感觉自己很难过,工作无法开展,心情很暴躁,有一天晚上我一直不能睡觉,那是我就问自己我当老师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当老师。我渐渐明了,我当老师不是为了成绩,而是希望所有的孩子因为我的教导品行优良,学习优秀,即使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可以有所进步,这是我当老师的目的。后天几天因为我的心境不同了,我的心情也不同了,工作也慢慢顺利了。自从那天晚上我释然了,我就是自己的主因。我也会一日三省吾身,做一个有德的老师。

 

16.徐文靓学长: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面对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要想自己身心愉悦,环境轻松,人际关系和谐,就要改变挑剔,抱怨,愤怒,指责,对立等不良心境,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恩,用心对待一切人事物,生活就会越来越吉祥圆满。爱人者人恒爱之,爱物者物恒爱之。

 

17.周慧心学长: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是以前经常念叨的,理解的比较浅显,这次听刘教授讲课,又别有一番滋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心上,思想豁达,心有格局,就会广角或者转换角度去考虑事情,心态就会不一样,结果也就会全然不同。所以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从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开始。

感恩,真的是随处可见,今天听完刘教授讲的故事更加的深刻的明白感恩这一词,能量有多么的强大,如果没有到达效果,只能说明没有真的感恩,所谓至诚感通!末学惭愧忏悔,务必日日反思改过。

 

18.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身体环境的状况全在人的心念,观念变了,方式变了,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水知道答案》告诉我们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的真实依据。所以我们的心念决定我们的行为和言语,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决定我们周遭的境况,想要改变不理想的境况,必须要改变我们不理想的心念,如何改变?就要通过学习。每一次听课,每一次内心都会有些许的明白,这些些许的明白就是在改变我们以往不明白或者是错误的价值理念,久而久之,我们的的心念正了,我们的境况也会是正的。

感恩刘教授!感恩国祯书院!感恩所有付出的人!学生恭祝大家中秋节吉祥安康。

 

19.袁媛学长:

考前三个梦,白菜种在高墙上,可以是百种,亦可以是高中;下雨天穿着蓑衣打着伞,可以是多此一举,亦可以是双保险;棺材挂在门前树上,可以是死无葬身之地,亦可以是高官悬挂。可见心念对人产生的影响,可见境随心转的道理。心态决定命运。万物由心生,心是一切的源头。善护念,清净心,常觉无住,自在法喜。

 

20.李幽铮学长:

刘教授讲的有7个儿子的老人家与释迦摩尼的故事,给予末学很大的启发: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常拿孝道来要求晚辈,但是却忘了老年人也应该反躬自省,要拥有一颗感恩心,才能更好地引领子女。

 

21.白羽学长:

感恩老师的引领教导!境随心转,万法唯心,每时每刻守护好自己的‘真心’,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吸引法则、循环法则,我们每动的一个念头,都是一个能量波动,无论是善是恶,最后终究都返还给我们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时时发出善心善愿,依报随着正报转,中华传统文化之光必定照亮全世界!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