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三学期 第8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6-03安徽国祯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孝经》第15讲

1. 陶锐学长: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患于未然是上策,如同“上医治未病”。治理国家也是同样,施行伦理道德教化就是上策、上医,从而达到“刑,期于无刑”。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教我们防患于未然之人,而父母老师正是竭尽全力防止我们的人生不走弯路远离灾难的人,所以也是恩德最大之人!

晏子辅佐齐景公,其忠心与智慧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与学习了。这对君臣,真正是同心同德,君臣一体,确实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

“爱之深,则责之切”,身边还有能指出我们缺点不足的人实在是太可贵也太幸运了,这样的人大概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了,能有诤友就非常难得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更要透过父母老师的责备,体会到他们的存心,体会到其对我们的殷殷期盼。当我们真的读懂了他们的心,就会有无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无穷动力去勇于改过!

 

2.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感恩刘教授!感恩陶学长!君臣一体,同心同德,尽心尽力,相互尊重相互协调!防为上策,救为中策,戒为下策,一切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正如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尊师重道,礼义廉耻,道德教化!当然教人先教自己,正己化人!爱之深,责之切!愿你我如晏子,事能遇景公,以道相交,同心同德!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3.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刘教授慈悲大爱,胸怀家国天下,心系苍生,含泪为我们讲述了晏子忠君事主的故事。晏子这样的忠臣实在难得。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敢于指出我们缺点的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在身边是我们的荣幸!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4.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刘教授讲述国家治理“防为上策,救为中策,戒为下策。”所以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前觉得西方的法律条款很多是制度完善的象征,现在知道了那只是中或下策而已。还有老师讲述的齐景公与晏子君臣之间的故事,给君主好的建议,而不是陪他去死或送他出逃才是真正的“忠”也对末学理解何为正确的“忠”很有启发、点化作用。

 

5.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通过对这句话学习,学生对[忠][顺][救]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尽忠有三种策略: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补救,第三是告诫。什么是防?“先其未然谓之防也。”什么是救?“发而进谏,谓之救也。”什么是戒?“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是上策,救是中策,戒是下策。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晏子对齐景公的每一次劝谏无不体现着臣子的忠诚。在生活中真正劝谏我们的人除了父母能遇见的真的甚少,正所谓“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道相交者,天长而地久”。生活中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忠]心的人。

 

6. 精进班和组甘向阳学长:

感恩刘教授!君臣一体,同心同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忠有三术中:防为上策,救为中策,戒为下策,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

爱之深,责之切!

愿我多一些像晏子一样的朋友,以道相交,同心同德!

对父母和上级领导,孝当竭力,前提是知上、尽忠,知上下治能相亲也。

感恩刘教授!

 

7.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忠臣看到君主有过失,不忍心他犯这个过失,一定会极力进谏,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劝谏君主,这样的人才被称为忠臣。因为他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想着不是自己的位子提升,而是想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整个人民的福祉。忠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上下治,故能相亲也”。使上下得治,上上下下都治理得很好,而且彼此能够相亲相爱。上下得治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彼此又能够相亲相爱就更加不易。这恰恰是“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点。

中国人把君臣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体的关系,所谓“一体”,就像一个身体一样,领导者是“头脑”,而被领导者像“四肢”。君臣一体,互相感恩,互相协作,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而且彼此相亲相爱。

古代君主对于他们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臣下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做君主的一定要懂得以礼来对待臣子,不能把臣子当成是替自己打杂的人,什么事情都交代臣子去代办。就像现在的企业一样,有总经理、有副总经理,他们都是企业的高管。总经理不能够随意地把副总经理当成是打杂之人,随意支使,让他们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否则,就很难留住人才。

看到不贤德的人就罢免,不避开君主所宠爱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存私心,规劝君主直言不讳。古人君臣之间的相交,是一种道义相交,是君臣一体、相互感恩、相互团结、相互付出的关系。所以上下得治,并且彼此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8. 师资班谦组小荷学长:

在《群书治要•申鉴》中记载,“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尽忠的三种策略就是: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补救,第三是告诫。

中国人智慧——“上医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中国人懂得把问题处理于萌芽阶段。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把人教好,使人根本就不会去犯罪,这比等人犯罪之后,再通过法律的制裁给以严惩要有效得多。

中国人把君臣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领导者是“头脑”,而被领导者像“四肢”。君臣一体,互相感恩,互相协作,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而且彼此相亲相爱。中国式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君仁臣忠”。《孟子》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都讲求道义,如果遇到了一位能够尊敬他的领导者,他就是肝脑涂地,也愿意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而回报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君主提升,所以才会经常直言不讳。正如《易经》中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大王的臣子忠厚老实、犯颜直谏,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匡正君主的过失。

古人君臣之间的相交,也是一种道义相交,是君臣一体、相互感恩、相互团结、相互付出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上下得治,并且彼此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感恩老师的开示。感恩学长们的共勉。

 

9. 师资班谦组周慧心学长:

君子侍奉君主,尽心曰忠,尽心竭力的完成任务,甚至可以做到忠则尽命,古人贤君忠臣之间相处是以道义相交,君臣一体,互相感恩,互相团结,互相付出的关系。也反应出古人的道德情操非常的高尚,是现在人望尘莫及的,反而利益熏心,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鲜少有真挚的感情了。感恩古圣先贤和刘教授悉心的教导,导正我的心态想法,与人相处要以恩义道义相交,才能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10. 修身班孝组范爱红学长:

《群书治要•桓子新论》中记载了淳于髡来到邻居家,看到邻居家灶台上的烟囱建得很直,而柴火就堆在灶台旁边。于是,他就建议、提醒邻居把烟囱做弯曲的故事,“反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为上客。”告诉我们,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也分不清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不知道到底应该更感恩谁,还会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想想学生自己一直贪得无厌,不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实在悲哀!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善友相依,此生足矣!

 

11. 精进班和组冯继红学长:

感恩刘教授慈悲开示!学习《群书治要·孝经》第十五集感悟:

做为臣子对于尽忠要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不是君主遇到危难,臣子与君主有难同当、同甘共苦,这才叫尽忠,而是要懂得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懂得把问题处理于萌芽阶段,这种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懂的。古人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把人教好,使人根本就不会去犯罪,这比等人犯罪之后,再通过法律的制裁给以严惩要有效得多。要让人明了伦理、道德的道理,人人都接受圣贤教育,人人都有羞耻心。都不愿意、不敢去犯错,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去教、会不会教。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尊敬的职业、最有意义的职业之一就是老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让人们明白伦理道德的道理,在灵性、道德上都有所提升。当然,教人首先要正己,教人首先要教己,正己才能化人。言教的力量是有限的,言传身教才能够真正地改变人。

唯有以道义相交,才能经得起考验,天长地久。在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是以功利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而很少有恩义、情义、道义可言。结果是“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人们是以利益相互交往,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彼此是以权势相交往,势力倾覆了,交情也就断绝了。

应效仿古人以道义相交,彼此之间是相互感恩、相互团结、相互付出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感恩诸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和各位学长们的精彩分享!

 

12. 师资班谦组王莲梅学长:

感恩尊敬的刘教授授课。老师说,“教育的功德是无量的。”老师还讲到,最值得人尊敬的职业、最有意义的职业之一是老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人们明白伦理道德的道理,那么在道德上就有所提升。老师也讲到,教人首要正己。《说文解字》解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这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守住“本”的确是根本。感恩老师。

 

13. 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听了这一集,最让末学感动的是齐桓公对臣下晏子的一片真心。听说晏子过世了,桓公非常哀痛失去一位能辅佐他的贤臣,刘教授讲述的这则故事,太感人了,末学在感动流泪之余,更为敬佩古代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有齐桓公这样的惜才爱才的明君,才有贤德君子死心塌地辅佐他成就大业。五伦关系中君臣有义这一条,在本集中彰显无疑。

 

14.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老师教诲!感恩学长!教育的功德是无量的,学习了传统文化,学习圣贤,自己的人生得以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尊敬的职业、最有意义的职业之一就是老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让人们明白伦理道德的道理,在灵性、道德上都有所提升。同时能够君臣一体、相互感恩、相互团结、相互付出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上下得治,并且彼此相亲相爱、同心同德。学习圣贤教诲!时刻鞭策着自己,正己化人。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15.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分享《群书之要_孝经》第15集,心得体会,老师在课程里面讲到,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也分不清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不知道应该更感恩,谁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老师讲到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自己在生活当中,如果不学习圣贤教诲,很多事情都会做错,而且很多事情做错了不要紧,就怕没有改过的机会,比如行孝,如果不学习圣贤教诲,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什么叫孝,怎么去尽孝道?什么叫孝得圆满,可能等父母真正去世了以后,明白以后也后悔晚矣。

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3000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个就是靠教育成就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去教,会不会教,交人首先要正己,孔老夫子所讲的每一句话,他自己首先都做到了,落实了,令弟子们十分佩服,愿意跟着他学习,所以正已才能化人,言教的力量是有限的,言传身教才能够真正的改变人,就像晏子看到君主有过失,不忍心他犯这个过失,一定会极力进谏,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劝谏君主。齐景公对晏子非常礼敬,对他说的话几乎都是言听计从,所以晏子过世之后,文景公走到门外,背靠着照壁而立。所以人跟人之交是一种道义的相交。人应该懂得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唯有道义相交,才能经得起考验,天长地久,上下得知彼此相亲相爱,同心同德,。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讲

1.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从读原著出发,读了原著就会发现儒家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愚民的、统治者愚弄被统治者的武器,不如说它是一种治理的方法、治理的理论、治理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已经有好几代人没有讲了,我们对儒家文化、孔老夫子的误解有很多很多,刘教授举了四种最常见的误解,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就对《论语》、对孔老夫子、对儒家文化丧失了信心。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无独有偶,在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者他们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些人或者是历史哲学家,或者是科学家,他们都有科学的精神,他们提出一个论断,绝不是偶然的。说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伦理关系的紊乱,就是因为讲“儒”的人没有受到重视。在文革之后,批林批孔批周公,儒家被打倒了,不仅儒家被打倒了,还出现了儿女可以去批斗父母,学生可以去揪斗老师,夫妻被分成不同的派别,这样的现象,把这个人伦关系彻底给颠覆了。它的遗毒一直流传到现在。即使是和我们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够完全信任。

如果儒家没有了,没有人讲这些宇宙自然的规律、人伦关系的道理,这个社会和人生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感恩刘教授等这些仁人志士的引领,感恩发心的学长们一路陪伴!

 

2.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这一讲老师主要讲授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当今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是关于《论语》经题、版本、注解等的基础知识。

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的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① 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回归经典、学习经典。

② 《论语》讲的是“道”,即恒常不变的规律,对修齐治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 纠正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普遍误解,根本原因是我们不读经典,于是人云亦云、断章取义。

关于《论语》经题的名字,“论”有五个含义,即“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具体如下:

纶者,经纶世务,可以帮助治理国家。

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这个真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同样适用,可以广泛地流通,广泛地流布。

蕴含万理,故曰理也。所讲的道理,很深、很广泛的,既包括宇宙自然的规律,也包括社会人文关系的道理。

篇章有序,故曰次也。《论语》一共20篇492章,每一篇都是独立的,但是它的思想却是连贯的、一脉相承;《论语》中的每一句话,也都是很有逻辑性的,也是很连贯的。

群贤集定,故曰撰也。“群贤”就是指孔老夫子的弟子,他们共同编纂,最后编辑成书,所以称为“撰”,就是撰写的“撰”。

“答述曰语”,“语”着重在答,也就是孔老夫子回答别人的提问,这本书所记载的,都是孔老夫子应答他的弟子以及当时的一些人的话,所以称为“语”。

我们现在所读的《论语》是郑康成最后编订而成,一共20篇,每一篇都是以这一篇首句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为标题,所以它这个题目,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

关于注解,有很多版本。我们学习《论语》,重要的是“悟入”,而不要死在注解之上。

感恩老师的讲授,感恩古圣先贤,感恩经典。学生将以至诚恭敬和感恩之心来继续下面的学习。

 

3. 陶锐学长:

说到中华经典,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想到《论语》,这部经典还是被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里面的经典语句也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那么耳熟能详,那么亲切。只是真正系统学习过《论语》的却很少,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跟随刘老师一起系统学习《群书治要》中的《论语治要》,虽不是全篇学习,但也是抓住了精华。

刘老师开篇就给我们指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有太多的误解和误会,需要我们学人回到经典之中,读原典品原味,在此基础上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孔老夫子正名,为传统文化正名!

“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单单一个“论”字,原来有这么多这么深的含义,“经纶世务”、“轮转无穷”、“蕴含万理”、“篇章有序”、“群贤集定”。

《论语》的注解非常多,好在有刘老师帮我们汇总提炼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这些没有文字功底的学人都可以领略到历代学者的学习心得。

老师最后提醒我们的尤为重要:悟入!我们要通过注解包括刘老师的讲解,自己去悟入。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开悟,也就是开智慧,把握这个大原则,就不会习惯性的变成知识性学习了。

 

4. 师资班谦组王莲梅学长:

感恩刘教授授课。老师讲到,中国人做学问,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中国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常”,“仁、义、礼、智、信”。如果我们不学《论语》,我们就掌握不了普遍的“道”。今天的社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回到经典中,回到经典中。

 

5.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感谢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论语》的编纂和注解。澄清了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如“愚民政策、不讲创新、官本位、形式主义”等),拨云见日,引导人们深入经典,汲取《论语》的博大精深的智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让我们更加深入经藏,获得智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论语》主要讲的是孔夫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的理念。《论语》像《易经》《道德经》一样,它讲的是恒常不变的人生的大“道”。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忠恕”。《易经》的三个含义:简易(大道至简)、变易(变化、与时俱进)、不易(不变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自我中心”,为了使自我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不择手段地竞争、斗争、战争,这是一条把人类引向穷途末路的路。所以,有许多西方的哲学家像汤恩比教授等,逐渐认识到“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爱。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会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那就是大同社会,和谐社会。

 

6.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文”,是文章、文字、礼乐、曲调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起到变化人的气质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创作音乐、教导人礼仪,都是要起到培养起一个人平和的性情,然后培养起一个人的恭敬之心、仁爱之心等等,这才是起到了变化气质的作用。中国鞠躬礼,躬鞠下去,你从内心表达出对对方的恭敬,折服了自己的傲慢之心。这个对人性情的培养、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地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说这个形式很必要。当然中国人更加重视的是本质,就是这个礼它所包含的对人的尊敬、还有仁爱、还有同情之心。《论语》主要讲孔夫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的理念《论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验证,大浪淘沙的结果,没有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圣人是对天道有体悟的人,古人也称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体会出来的这些道理,是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的,所有是恒常不变的。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用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们了,“五常”,“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概况得很简单,每一个价值观只有一个字,所以它易记、易懂、易行,很容易在社会上去推行,所以千百年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爱。这个仁爱之心,必须要有一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会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要做出实际的行为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不仅是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父母,也用对父母的心关爱像父母那么大年纪的长辈,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孩子,也要像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像儿女那么大年纪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够得到好的赡养,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为社会所用;使年幼的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老弱病残幼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关爱和帮助,这才是和谐社会,这才是大同世界。

孔孟儒学的核心是仁爱忠恕,仁爱精神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中国人说“化敌为友”,靠真诚心的感化。就像舜王,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并没有怀恨在心,他是想着自己没有尽到人子之道、没有让父母满意,念念是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的不足,最后他的真诚心感化了他的后母和弟弟。矛盾之所以不能够化解,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我们的德行修养得不够深厚,所以人家还没有被感动、被感化。化解矛盾是要感化。中国说“仁者无敌”,并不是说,有仁爱心的人就没有人诽谤他、和他对立,但是有仁爱心的人,他从内心不和任何人起对立,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帮助他,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化敌为友。

 

7.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老师!学生能够遇见圣贤经典,真的是太幸运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古圣先贤太智慧了,半部论语治天下,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古圣先贤经典来,回到经典之中才能够得到圣贤原汁原味的思想。《论语》所讲的是“道”,“道”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培养一个人的恭敬之心,仁爱之心等等。

感恩老师!学生受益匪浅!

 

8.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感恩老师讲解!古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可以打天下,也可以治天下!《论语》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恒常不变的道,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值得我们后人一直学习的宝贵财富。主要讲政治伦理和教育的理念!孔老夫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仁义礼智信,讲治理天下!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注重礼,去傲慢之心,以文化人,待人恭敬,仁爱之心!仁者无敌!和谐社会,大同社会!

《论语》通晓宇宙真理,蕴含万理,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共同呼吁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所以我们每一位家人都应该好好学习《论语》这部经典!感恩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9.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继续分《群书治要_论语治要》第一集心得分享,我们读了《论语》之后才发现,这个儒家文化他有治理的方法,治理的理论,治理的智慧,圣人他站在二十层楼,我们站在两层楼,古人对天道有体悟,可以成为是得道之人,它所体会出来,这些道理是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的,所以是恒常不变的,我们如果不负责任的去学习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理论,那就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中国人讲大道至简,中国古圣先贤做学问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他的存心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一个听众,西方人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来炫耀自己学识很丰厚,所以孔老夫子提醒我们不要在形式上做文章,要重视实质,就像鞠躬礼这个礼鞠下去。是表达对对方的恭敬,去掉自己的傲慢之心,这个是对人性情的培养,人格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宋朝的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自己做事也要以经典作为,生活的指南针,每一句话,一言一行都不要离开经典的范围,每天用古圣先贤的智慧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人生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幸福的人是一个明白的人,明白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做事?怎么去生活。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家人。

 

10.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老师讲解!老师能够体察民心,总结出四个当今导致传统文化被误解的原因,很值得我们这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警惕,因为我们每一位都在给没学的人表法。其次老师能够坦陈“文革”的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是自信、能够反思历史的好党好政府。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