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四学期 第1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8-13山西正阳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3讲

1.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从修学角度看,“为政以德”是内证,“以德为政”是外求。《论语治要》指出为政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自身的修为,而不是用道德绑架民众。当下,考取公务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编制”成了许多人生命中的关键词。这是为什么呢?豫剧《九品芝麻官》台词中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耳俗能详,当官真的那么好吗?如果为官不能洁身自好、俭以养德,反而去作威作福、作伞助恶,不仅不能造福一方,定会感召贪官污吏围绕其身,其人生的结局让人不寒而栗。果能明其道理,还会兴致勃勃求索在考公的道路上吗?“为政以德”事关国家兴亡。此堂课是每一位领导者的必修课。学生感悟,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2. 陶锐学长:

“为政以德”的本质就是“正己化人”!

深度上来讲,为政就是成圣成贤的过程;广度上讲,凡是自正正他的行为,都是为政!

一直觉得“为政”离自己很远,原来也是份内事。为政,管人管事管财管物,看上去好难好复杂,原来管好自己就行了。

真是佩服古圣先贤的智慧,总是能大道至简,再难再复杂的事,根本核心指出来,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3. 师资班谦组吴迪学长:

感恩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一切从根本上修,根本改变了,周围环境就改变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老师讲的“为政”,不是你不是他,是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要加强自身修养。靠德行去感化一切。

 

4.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感恩刘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让我们知道了为政应该顺应天道,特别是自身要遵循“道”,努力向尧舜禹汤这样的圣人、圣王学习。自正正他,皆属“为政”。为政以德,这个“德”,首先是要“节欲而爱人”,“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应该把钱应该花在“德日进、过日少”上面。还有就是要明白“境随心转”的道理,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性中圆满具足德能、智慧、相好、财富等等。要像《大学》中说的那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做到“为政以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为政以德”,那就是“天下大同”的世界了。

 

5.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不想成为圣人,不想成为贤人,就是想做一个糊涂人,不想成为一个明理的人。所以成圣成贤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一个得道之人,是内外皆有所得的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就是天道自然的规律,顺着天道自然的规律去做,就会昌达;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就会灭亡。所以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趋吉避凶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够不学习,不能够不认真领会。《群书治要》中有一篇《尸子》,舜任用了禹、后稷、皋陶等等五个人,实现了无为而治,但是天下的民众,还都以舜为父母。尧就来问舜治理的方法,舜回答“事天”。按着自然而然的规律,自然而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

尧凭借自己的美德,因为他德行很高,所以感召来的人才也都是贤良的臣子。而这个桀品行败坏,所以感召的都是德行缺失的,甚至奸诈、狡猾的人来做他的臣子。那《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所以领导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感召的属下自然而然就是什么样的人,这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因。孔老夫子非常赞叹的古圣先贤,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能够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

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政党,能够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者是不是有这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识。所以领导遇到了问题,看到属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哪一个地方不够尽心尽力,给下属做了一个不良的示范?下属都没有过失,过失都在领导者的身上。领导者是否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责,对于这一个集体的昌盛,是至关重要的。

古圣先贤的教诲,“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办政事就是一个成圣成贤的过程。办政治的过程,就是要把自己成就为圣贤的过程。而只有圣贤人,才能够真正地把这个政事办好。

一个将军有德行,就能够感召士兵为他全心全力地付出。那这些士兵把自己的能力全部都发挥出来,竭尽全力就有战斗力,就能够获得胜利。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己化人,修身,立身垂范。

 

6.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是政治,德是道德,“道”就是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本来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德”就是对这个“道”有所体悟,顺着这个“道”去做,把这样的人称为有德的人。所以领导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治理好国家。然立德之本,莫尚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所以政者正也,自正正他的行为都是为政!所以修身治国,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尧、舜之居,土阶三等,夏日衣葛,冬日鹿裘。禹卑宫室而菲饮食。此数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节俭之至也。《礼记》也说: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而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地做到爱民。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一定要用在使自己的“德日进,过日少”上。境随心转”这个“境”就包括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等等,它都是我们的心的一种反映,它也会随着我们心的变化而转变。所以自性之中圆满具足一切的德能、一切的相好、一切的智慧、一切的财富。所以我们只要反求诸己,只要把自己的德行修好了,这些东西不用去操心。这个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政以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也是明明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正己化人的过程,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一切法从心想生。

 

7. 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刘教授讲到境随心转。埋怨环境没有用处,只有努力改变自己,才会改变周围的人事、物质环境。这是很深奥的道理。

为人要厚道,不能刻薄。《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8. 修身班敬组侯娟学长:

首先感恩刘教授的教诲,让我明白"为政以德,首先以修身为本"要求为政者自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以德为政”是以德治国,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先“为政以德”后,再“以德为政”呢?

对“政”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在“为政”,所以不敢不“正”也。

原来超市的老板实行扣罚制度,犯错了造成损失让员工承担,留不住员工,经常换。

我的一个朋友当某加油站的站长,对我说,从来不扣罚员工,也不沾员工的便宜,经常和他们谈心,员工特别卖力的干活,业绩很好。

真如刘教授所说,我看到别人特别吝啬,其实是我心眼太小的原故。

欲望太多,家里有许多买了没用的东西,以后真的要注意了,因为节俭也是一种美德。

 

9.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君主自己要按照道去做,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只有正己才能化人。《论语》中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主如果能端正自身,那么治国就不难了。《大学》中讲:“德者本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如果领导有德行,受人尊敬,就会感召有德行,志同道合的人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感恩刘教授!感恩学长!

 

10.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对末学启发最大的是“政”,并不仅仅是指从政者,而是只要是正己正人的人都算“政”,所以这里强调了我们每人都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刘教授还说国外的管理重在管别人,管财权等,而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每人修好自己就是管理。感恩刘教授!感恩学长!

 

11.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中国式管理仅提倡管好自己,于是,自然就能管好人、事、财、物等。境随心转,真是佩服古圣先贤的智慧,管理如此简单。为政以德,正己化人,无为而治。

在今后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上,一定好好实践“为政以德”的智慧。感恩老师教导!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4讲

1.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世风日下,要做到“思无邪”实属不易。暴力和色情已经成为某些网络平台、自媒体人获取流量、博人眼球的重要手段。更有甚者,有人把暴力的影视作品称为“暴力美学”。杀、盗、淫成为主流,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成为常态。更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表言论称“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是什么世道?难怪一位智者感叹到即使大圣大贤来了也难求这个世界。英国汤因比教授早已指出拯救世界的方法,但是有几个人能信呢?全世界能有几个“汤池小镇”呢?那么,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办呢?远离一切恶人、恶事!什么音、什么手、什么条、什么书等等,尽量少用,能不认识的人就不认识。圣贤虽不在世上了,但圣贤的书还在,读圣贤的书,就如同在圣贤的身旁。以孟子为榜样。少刷一段视频,多念一声自性;少打一个电话,多读一遍格言;少去一趟商场,多看一遍慈光;少想一两黄金,多施一粒白米。与经典相伴,同善友而行。学生心得,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多多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2.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的意义:君王用诗来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而且来考察、纠正自己的过失。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

思无邪者,诚也。什么是“诚”?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无私,为公而不为私,这个就叫“诚”。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中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未发谓之诚。”就是我们心里根本就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才称为“诚”。很多人可能体会不到,这个诚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所以人学到一定的程度,要学会放下执着,不执着自己的意思是对的,能够恒顺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一种境界,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如果我们因为这个理,执着这个理,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给伤害了的话,这个理就不成其为理了。

“思无邪”还有两种解释,第一就是我们的思想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第二就是真情流露。所以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都应该秉持孔老夫子的这一个理念,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这个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通过《曹风》和《诗经·小雅》上的诗告诉我们诗确实有移风易俗的功能。看了这些诗之后就能够使人改变一种奢侈的风气,改变一种放纵的习性,变得非常地有礼貌,有风度,而且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的处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全都是重视教育的结果。

文化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我们的文章,文字,文学,文艺节目起到变化人的气质的作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我们现在为什么即没有这种文化的熏陶,又没有在生活中体现出这种文化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发生了偏差,我们读的书不同,受到的熏陶就不一样。

 

3.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学者就是学道的人,学儒,想成圣成贤的人,一定要知道抓住纲领。凡事你能够抓住纲领,就能够守约。“守约”大道至简的意思,你能够抓住这个简单的东西,简单的方法,守约则足以尽博矣。能够做到守约,则可以达到广博。中国古人,做学问的方法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虽然你学得很简单。比如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五经博士,这个五经博士都是专攻一门,他虽然专攻一门,但是一旦把这一部经通达了,那么部部经他都能够讲,也都能够真正的通达。如果你这一部经还不懂,不能够通达的话,那么哪一部经它也都很难深入。守约则足以尽博,不是一开始就去求广博,一开始是求守约。后面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为经的礼仪有三百,这个就是作为经的礼有三百,曲礼三千,作为具体的礼仪有三千。比如说不妄语,它是作为经的礼,具体的不妄语,又可以分为不说假话,不能说勾引诱惑的话,不能欺骗别人,不能够说粗鲁骂人的话等等。这个就是具体的礼仪有三千。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毋不敬”。“毋敬”就是一切恭敬,这就是礼的本质。“恭近于礼”。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礼到底是应该怎么样做?只要你心存真诚恭敬,那就和礼接近了。比如到一个办公的场合,到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你自然会推门都很慢,都很轻;走路的声音也会轻手轻脚的。虽然你不知道这个礼具体应该怎么做,但是你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你自然就会小心谨慎,表现出恭敬的态度。这个就和礼接近了。

“思无邪”有两种解释,

第一你的思想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

第二是真情流露。这个就是“思无邪”。“思无邪”的特点,通过《诗经》上有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进一步的理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都是表达人的志向的,“志之所之”,志的趋向这个叫诗。在心的时候就是没有表达出来时,这个就称为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你知道自己的志向,你要止于何处,你这个心才会有定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为他有志向,知道心之所止,他才不会被外物所诱惑,东风东倒,西风西倒,也不会为社会大众的这种观念所影响而随波逐流。比如说我们要去登山,这个山顶就是我们的目标。人有志他才知道何去何从,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的作用就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古圣先王为什么要采集诗,采集诗的目的就是使夫妇关系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使儿女懂得孝敬父母之道,使人伦关系都淳厚,使社会教化能够淳美,移风易俗,就是变化社会的风气。

有位老教授说,能够拯救这一个世界的,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就是国家的领导者,他发布一个好的命令,能够惠及整个国家的百姓;

另一种人呢,就是媒体工作者,因为现在大家几乎都是上网,都要看电视,这些媒体工作者,在向大众传播什么,出发点是以利为目的,为了赚钱,还是以义为目的,为了教化人心,这些对社会的影响可就大了。所以文化、文化,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我们的文章啊,文字啊,文学啊,文艺节目啊,起到变化人的气质的作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才是我们文化建设的目的。所以我们搞文化建设不能偏离文化的本质。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

“思无邪”很重要。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都应该秉持孔老夫子的这一个理念,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这个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确实对我们现在人非常地有启发,有深意。

学习重实质,不重形式,学懂一句做到一句是关键;吃穿住用极简;在日常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待人处事接物中践行落实经典的智慧和老师的教诲,起心动念皆为正,正己化人,文以化人;时时处处真正的利益到大众,帮助到大众;以师志为己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师孔子整理了《诗经》305篇,他说,《诗经》,用一句话总括来说,就是思想中没有邪念。《诗经》中的诗,都是纯净纯善的、纯朴的善念。抒发真挚的情感,导人向善,或劝谏君王,利国利民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像《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诗经》中的诗对教化人心,移风易俗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蜉蝣》通过描写蜉蝣衣着华丽、朝生暮死的情状,告诫人们要尊敬贤德之人、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做利国利民的事。《伐木》和《谷风》告诉人们要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感恩在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朋友。《青蝇》是劝谏君主(当时是周幽王),也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谗言。《宾之初筵》描写了人醉酒时的丑态百出。告诫君王,也是告诫所有的人,不要纵情贪杯,坏了道德,误了正事。《诗经》的内核也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教导人们要行好“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师长们在庐江所办的《幸福人生讲座》,让我们看到了,“学儒”和“儒学”的区别,相信人都是可以教的好的,社会风气是可以通过教化改变的。而教化靠的是“身教加耐心”。身教重于言教。过去的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所以也立志像圣贤学习,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现在这方面的教育缺少了,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改变社会风气,尤其是靠国家领导人和媒体工作者。因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所谓“文化”是“以文化人”。我们要共同努力,向古人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学习《诗经》“思无邪”的精神。

 

5. 陶锐学长:

《诗经》,一直觉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孔老夫子说“思无邪”,才知道其中有深义。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讲解,才体会到其深义是何。

采集诗,可以帮助君主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诗中章句,能触发人的善心,又惩戒人的逸志,使人的性情回归于正,其作用实际上就是教育教化的作用,这也一种教学方式。

《诗经》中的诗,其实无不是在讲伦理道德、五伦五常,也无不是在引导教化大众,将人的性情导归到不偏离中和的状态。

 

6.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刘教授!

《中庸》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发出时都符合礼的要求,用礼来节度他,使他恰到好处。古人有一句话,“发乎情,止乎礼”。不偏离中和的状态,曾国藩先生说到:“一念不生是谓诚”。就是心里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就是“诚”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就是“思无邪”,我们修学过程中有浅入深,一点一点的学会放下执着,才能达到本真天然的境地。教化人心,以文化人,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7.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诗》三百,思无邪。思无邪,诚也。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未发谓之诚。起心动念都没有,即达到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境界。

思无邪,还有两种解释,一是思想没有邪曲不正;二是真情流露。《诗经》有移风易俗的功能,文化是要以文化人。可惜我们现在的文章、文字、音乐、诗歌等已经偏离了道。昨天跟一位自小喜欢舞蹈的初中女生说:十几年的坚持很了不起,但仅停留在兴趣上还不够,要上升到责任、使命和担当,成为一名习主席所倡导的、新时代的、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共勉!

感恩老师的教诲和示范!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