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4讲
1.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就是善于辞令,“令色”就是以容貌悦人。《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天性是人自然而然的,本有的东西。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要明了这个性。但是什么是性呢?很抽象,所以就讲要修道;但是这个道还是很难理解,所以就讲要修德;这个德说起来还是挺抽象,于是就给人讲仁;那么这个仁,从二人,也就是人与人相处,需要讲求厚道。
国家如果用了这样“巧言令色”之人,甚至有亡国的危险,家庭崇尚“巧言令色”,也有衰败的趋势,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个人修身,如果“巧言令色”,那么也是“鲜矣仁”,很少有仁德之心,与修身的目标就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自己言语不可不谨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该重视信解行证,常常对照圣贤教导反省改过。要“诚于忠,形于外。”不能做“巧言令色”之人。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他的颜色、容貌是温和的、恭敬的,言语是忠信的,做事要有诚敬之心,竭尽全力。
2. 陶锐辅导员:
“巧言令色”之人,注重外在表现,不诚实不真诚,所以说起话来也不用太过大脑更不过心,于是便会滔滔不绝,也非常善于文过l饰非;而“讷于言”之人,注重内心真实的东西,包括真情实感、真实感悟等,无论做事还是说话都会格外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说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不作假,所以自然言少而木讷。
所以,求仁,就是求真,就是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老师也特别提醒我们,听到圣人的这些教诲,以及见到一些“巧言令色”的人,我们都要反省对照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心地上下真功夫,这就是实学!
比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以后也开始欢喜赞叹他人,可每一声赞叹都是发自内心的吗?都是充分了解后确定对方真的值得赞叹吗?也许有时候只是当客套话一样说说而已,也许很多情况赞叹对方反而会误导他人或者害了他。这些都要明辨,时时反观自己内心有没有足够真诚。
3.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是出自真诚心,而是为了谄媚巴结别人,说的讨好的言辞。或者著书立说不是自己躬行的心得,都属于“巧言”。
学了这句话,不要拿去衡量别人,而是要不断反省自己:做任何事情,先问问自己的存心,在言语容貌上应该保持真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
君子求仁,仁是心上功夫,如果追求形式,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现代社会言语表达在各种场合都非常重要,我们既要顺应时代,练就熟练准确表达的能力,又不能随波逐流,为了一己之私,去做巧言令色的小人。要时时反省,智慧的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存好心,说好话,口吐莲花。和谐身心,利益别人!
4. 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在本集中,刘教授几乎用了整整一堂课,为我们讲解了《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句话。足见言语的重要性。
观察一个人,不能只凭其言语,而要善于综合观其行为,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纵观历史,中国古圣先贤具大智慧,懂得如何观察人,历代开明的君主都能知人善任,所以,太平盛世时时出现。
而如欧美等西方国家,竞选总统,人们只以言语而投票,有许多竞选者为了得到选票,难免花言巧语欺骗选民,所以,一旦将“巧言令色”而没有仁慈心之人选上领导岗位,就会祸国殃民,甚至导致世界动荡不安,所以,中国的选拔制度慎之又慎,有其很大,优势之处。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是博大精深的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新鲜血液。愿中华文明引领全世界。
5.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习仁德的人,应时刻用这句话反醒自己,不要随意谄媚巴结别人,要内心真诚,表里如一,对人恭敬,对父母行孝道,对兄弟尽友悌之心,修仁爱之心,要从格物致知(革除私欲),诚意正心(直心真心)来做起。古人做学问讲求信,解,行,证。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而我们多数人是读书志在挣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有智仁勇之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言语容貌上内心里保持一致真诚!重视德行,少说多做!尽职尽责,知行合一!习主席曾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先需自身硬!从我修起,从娃娃抓起!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学长!
6. 精进班和组李平学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是有本性而来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性是很抽象不好讲,那就讲仁,“仁”从二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求厚道,而巧言令色之人,注重言辞的美善,外表的华丽,不诚实,与这样的人讲道德很难,所以我们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巧言令色之人呢?”
仁是心上功夫,是靠修行心地而来的,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长养出来。所以孝悌之心是仁爱之心的原点。
感恩刘教授的讲解!
感恩各位老师!
7.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的存心为己,自私自利。而仁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心中有他人,舍己为人。故而我们要从心地上下功夫,从格物开始,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体悟圣贤人教导给我们自然万物的道,唤醒我们的自性本性。从孝悌做起,在言语,容貌上保持真诚。
8.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对于现今社区太重要了,值得人们反省。十余年前,学生到北京出差,和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亲属说,“在北京的公司里,会干的不如会说的”。笨嘴拙舌的人发展不如能言善道的人。相信那些能言善道的人可能没读过《论语》。
记得蔡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一位老师分享自己和丈夫第一次见面时,丈夫就说她的牙不好,这今这位老师对丈夫印象很好,感觉人很实在,就认定现在的丈夫了。“少说话”方能“多办事”,这应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9.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继续分享,《群书治要_论语治要》,第四集心得报告,今天的这集老师讲到《巧言令色,鲜矣仁》,从这句话来看,是讲一个人她的言色都是订成语中而形于外的,仁是心上功夫,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圣人的心性和一般凡人的心性都是一样的,但是他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圣贤人体会的境界,我们凡夫只要能把古圣先贤这些理论方法都能做到,最后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君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看到利益和欲望现前的时候,他首先看他是不是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纵然有机会也不肯去获得这样的利益,小人则无所顾忌,他不顾道义,只顾欲望这就是小人,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上说了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告诉我们不要去一味的空谈,如果人们都是重视修养德行,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兴起仁义之风,如果大家都是想着去修饰自己的言辞,没有实际的德行,整个社会就兴起这个虚伪的伪诈的风气,一个有仁心的人,都要从心地上用功,而不是在形式上去追求,自己以前呢,只重视外在的这些修饰,内心呢,有很多的傲慢不恭敬,没有真正的仁慈,所以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也没有做到表里如一,通过今天老师的讲解,让弟子明白什么叫修道,什么叫修得,什么是真正的仁慈,想想自己是不是巧言令色的人,就像习主席所讲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要能做到,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就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自己是君子就不会招感小人,自己有德行就能化解灾难,对自己仁慈,注重修德,对别人才能仁慈,别人才能效仿。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10. 师资班信组魏东红学长:
“巧言令色,鲜矣仁”。用花言巧语容貌取悦于人是不仁德的行为。巧言令色之人他治事于言辞的美善,外表的巧饰,所以很少有仁德之心。君子有九思,其中有: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脸色温和、容貌恭敬,言语忠信,做事诚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看起来是非常庄重,等走近他,觉得他是很温和的;听他的言语也是很严肃的、严厉的。仁是心上工夫,言色都是诚于中形于外。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到诸法实相,也就是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说的话才是真实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圣贤人的心性和一般凡人的心性也都是一样的,那么圣人和圣人的心性也更是相通的。所以他所体悟到的和古圣先贤所体悟到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他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所以他没有什么创新。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美德,它是很难修成的,也很难显现。古人说:“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十年苦读圣贤书,然后有了修身的基础,才去参加这个科举考试,来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不是自己的躬行心得,都属于巧言。
“心得者,悟入实证也。”心得都是圣贤人经过修学,然后体悟到、亲证到、亲眼看到的境界,然后写出来的报告这才是“心得”。古圣先贤,都是这样来做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要以此为戒巧言令色的人是很难体会到“仁”的境界。我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体之仁中去体会仁德之心。
感恩老师教诲!
11.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讲授,窥见经句之无尽义,反省自己平日学习太大意了。
自己对经句理解不透,就常挂在嘴边,我想这也是“巧言”吧。著书立说者,若不是自己的躬行心得,也属于“巧言”。
蕅益大师说: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可见,“仁”是靠修行心地而得来的。仁爱之心的源头是孝悌之心。
“心得者,悟入实证也。”凡是心得都是圣贤人经过修学,然后体悟到、亲证到、亲眼看到的境界,这个写出来的报告才是“心得”。反省自己平日有滥用“心得”之过,以后要慎用,同时提醒自己,对于经句,不单是学,更要习,如是才能真受益。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5讲
1. 陶锐辅导员:
曾子每日反省的三个方面:忠、信、习,也就是是否尽忠职守、是否言而有信、是否落实教诲。
老师又将这三个方面展开与深入,才明白简单的几个字却义理极深。尽到自己的所有本分,才是“忠”,尽本分说起来很简单,但具体落实到事情上却非常不易,不到成圣就不能圆满;通达“诸法实相”,才能真正做到“信”;无论是老师教导我们的,还是我们再去传授他人,都是要落实到位,有真实心得与悟处,才是“习”。可见,任何一个修德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自性圆满的性德。
从曾子的这段话中,老师又进一步帮助我们阐发三个重要义理:“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重点在学什么,跟随智慧通达的明师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才是真正好学;力行,关键在有没有力行到得到法喜法乐,真实体验到“颜回之乐”,时常得到法喜才能不断真正力行下去;知耻,就是要反省,“德比于上”,参照很重要,如果我们始终能够以圣贤为参照、以经典教诲为参照,何愁没有“知耻”之心,何愁不勇猛精进,又何愁不成圣成贤?!
2.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劉教授!
曾子的兩個孝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味地順從父母有可能會致父母于不義;而今我們不能感受父母的需要,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已經不敏銳了,沒有了恩義,情義,道義。[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否盡到了自己的本分,盡職盡責?與人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尤其是對最親的人?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交給學生的,有沒有提前溫習?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一切都是告訴我們要修誠敬心,一份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
3.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以孝敬著称,曾子每天以三事来省察自身: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往是否言而有信;接受老师的传授是不是在生活中力行了,自己传授生徒是不是先自己温习了,做到了忠信传习,才能够安心就寝。曾子是一个很好学的人,虽然孔子说“参也鲁”,说他鲁钝,但是他坚持好学,最后也很有成就。所以在《中庸》上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以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曾子亦被称为“宗圣”。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附近一定有像孔子一样忠信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孔子好学。所以孔子成为圣人,也是靠好学而成就的。
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自觉学习、刻苦学习,这样才能成就。孔子和曾子都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好学近乎智”的榜样。
“力行近乎仁”:只有力行,才能够把仁爱之心给引发出来。我们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道理,还要在生活中去落实、去身体力行。我们要“学儒”,而不是搞“儒学”。《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全都具备,才叫学儒。
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圣贤书让我们能逐渐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曾子给我们的示现的,也是一个“渐学而成贤”的榜样。
“知耻近乎勇”:这个勇就是要勇于改过。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勇于改过迁善,刻苦学习,才能渐渐悟入圣贤之道。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既然舜能够做到,那么我们通过学习,通过努力也能够做到。《弟子规》告诉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感恩老师教导!感恩学长们共学共勉!
4.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
曾子生性鲁钝,但能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好学、力行、知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忠、信、习”。成就了自己圣贤的品德,感得孔子专门为他传授《孝经》
曾子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要增强信心。“勿自暴、勿自弃”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是否尽到自己的本分,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师教导的理论是否力行,自己传播的理论是否温习,是否躬行后的心得。“人一能,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谦恭好学,力行修仁,知耻改过。不断提升自己,力求体会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悦!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5.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感恩刘教授的慈悲开示。学生通过本次学习解除了“颜回乐在何处”的疑惑。刘教授开示:“颜回乐在道中”。学生因愚顿,不能体悟到圣贤的境界。学生以为的乐是在名闻利养之中的,戒不掉财色名食睡的劣根性。这样的品性怎么能去感受“禅悦为食”的法喜呢?知耻而后勇,紧紧跟随明师学习,时时笃行圣贤教诲。依善友,勤自省,用修学成绩感恩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无限感恩刘教授!
6.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学”要去力行,你才能够有喜悦。《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全都具备,这个就叫学儒。连弟子规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能做到,连和人如何相处,如何交往,都不知道怎么样做,不知道起码的礼,所以走到哪里处处受到障碍。所以孔老夫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没有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人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冲突,产生了对立。
学儒,首先要把五伦关系给做好。“父子有亲”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尽到了教育儿女的责任,做儿女的是否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了。“君臣有义”,做领导的是不是仁爱关心下属了,而作被领导的,是不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还有讲“夫妇有别”,做妻子的、做丈夫的是不是各自尽了自己的本分。做丈夫的有恩义、有道义、有情意,做妻子的能够有好的德行,把儿女教导好,并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兄友弟恭,做兄长的是不是友爱、帮助了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是不是对兄长很恭敬。“朋友有信”,与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诚实守信。我们从这五伦关系中去反省反省自己,自己学的怎么样呢?这五伦关系,有哪一伦我们处理的很好了,令人满意了呢。如果哪一伦都没有处理好,学儒是不是白学了呢。
儒学也被称为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所以力行能够近乎仁,才能够把仁爱之心给引发出来。像我们每一天在讲习,可能别人收获不大,我们自己每一天在劝自己,每一天在学《论语》,我们自己就朝着圣贤的方向去努力,所以我们逐渐的达到了这个“仁”,都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所以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7.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日反省的是,第一省察自身,审查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件事审查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第三件事就是受老师的传授是不是在生活中力行了?自己传授学生知识时是否温习,做到了忠信传习,然后才能安心就寝!曾参和父母的两个故事也让我们知道孝并不是一味地顺从,曾子母子连心的孝心,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自己做到了什么,是忙,是盲,还是茫?还是也像曾子一样一日三省呢?曾子虽然鲁钝,但是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几千之!……这种反省这种大孝这种谦恭好学力行知耻不断努力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都能每日三省吾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去力行,勇于改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紧紧跟着圣贤者脚步,相信每个人进步会有多大?社会会有多大的进步和谐!“人皆可为尧舜”!敬佩曾子和曾子一样的人,像您学习!感恩刘教授这么好的讲解!感恩各位老师学长的陪伴!
8. 师资班信组魏东红学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数名。三是一个数字的名。通过口口传授,便于人们记忆才采取的这种用数去表达的方法。省,反思,观察自己的行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你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去谋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人言为信,信是一个会意字。人所讲的话必须守信用,否则那都不是人所说的话了。
没有见到诸法实相,没有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把你所见到的虚幻的相,认为是真理,你就去说,那个也很难做到言而有信。所以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要求道,要明心见性。那么你所见到的才是真实的,你所说的也才不会是妄语。现在知道恩师说古人都是不开悟不能讲经,只能复讲。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给我的第一我是不是在说生活中力行了;第二是我传授给学生的,我是不是先有温习,先有心得,然后才去传授给第子。
曾子他每天以三事来省察自身 所以这三句话,就自曾子为学的功夫。
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在一个地方修学,有的人修学提升很快,是我们的心不同。我们的忠信还是骄泰的态度。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过失,并进而改正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善是比这个善更大的了。
感恩老师教诲!
9.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这集老师主要讲修学的态度: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重点就是忠信。忠信是学习的要点,也是传授生徒的要点。
力行近乎仁。我们每天劝自己,自己学《论语》,我们就是在朝着圣贤的方向努力,就逐渐达到了这个“仁”,这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圣贤书,就是要变化自己的气质,由恶变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知耻近乎勇。这个勇就是要勇于改过,知道自己过失,进而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学习者首要清楚学习之目的、目标、路径和方法,切勿自欺欺人,害人害己。感恩老师教诲!
10.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分享《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五集心得体会,老师在这一集当中讲到,曾子是很鲁钝的不是很聪明,但是心里常想父母,孝让自己的德能智慧开了,曾子为学的功夫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用诚敬心学习,用忠诚心做人做事,眼睛从来不看别人过失,眼晴看人全是圣贤人,从来不看别人过失,一个人学道能够体会的喜悦,几乎不会往后退了,因为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庸人自扰之,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