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四学期 第2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8-20山西正阳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5讲

1.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要治理人心,使人心归于正。要使人心归于正,就是要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但是如今社会风气越来越薄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孝敬父母了,所以孔老夫子认为“孝悌”之心,是仁爱之心的根本。

“何为孝?曰色难!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要承传这一个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从孝敬父母,培养起自己的孝悌之心、感恩之心做起。进而把这种孝悌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如果我们对父母都不恭敬,那对别人的恭敬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利可图。这个社会的安定,靠的是人的“心”正。人的善心它不是靠一两个法律、规章、制度就解决问题的,要改变人的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孝心,这个孝心一培养起来,才有仁慈之心、才有感恩之心,社会风气才能够变得淳厚。

 

2.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学习了本课程,感触颇多。做了华夏儿女,因为自己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后悔、因为曾经的崇洋媚外而羞耻。“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让学生不禁想起了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现在的社会,道德建设似乎更重要。学生自从上高中期间,就开始崇洋媚外,因为学生物理、化学时,发现推进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是西方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更是让西方科学家霸占,真心感受到西方的强大和祖国的落后。而且,从小就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对于《三字经》、《论语》、《道德经》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都是封建糟粕,正是这些糟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被列强蹂躏,“五四”反对的不就是这些吗?文革进一步将其覆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便是其形象代表。“孔老二”成为对至圣先师的称谓。大学毕业后,在崇洋媚外和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在不体谅父母攒钱不宜的不孝之举的推动下,出国学习。岀国之后,更是被国外的先进科技和道德水准所折服。外国是真好呀!人与人以礼相待,路人鲜有“中国式的闯红灯”。西方确实强过祖国很多。刘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了日本和韩国学习了中国的礼仪,日本成为世界形象最好的国家。学生十分能体会到刘教授讲课中提到的那位外国人引用《老子》中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来劝诫中国人不要盲目向西方学习的心境。正因为出国伊始的文化冲击和随之而生的民族自卑感,让学生重新审视祖国的文化。十分幸运,当时听到了徐文兵老师和梁冬老师的有关《黄帝内经》的讲座,让学生重新树立了对祖国文化的信心。更为幸运的是接触到了蔡老师和老教授的讲座,才真正开始了智慧的人生。刘教授在本节课结尾处为迷惘的人指出了学习的起点和根本,就是要重孝敬父母做起、从感恩做起,逐渐再把孝心扩大,扩大到无界环寰。十分感谢刘教授,在短短的1小时之内,将学生历经二十多年才体悟的人生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善和尽孝,这两桩事情不能等,学习传统文化也不能等。十分感谢《群书治要》学习班的每一位老师和学长!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3.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中国历史上这个道德教育是靠儒释道三家来进行的,称为圣贤教育。《傅子》“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明智的君主一定是会顺着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必须有“良佐”就是有好的辅佐的大臣,圣贤君子人来推行这一个好的制度。要达到社会治理,好的制度当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能达到社会大治,还必须培养圣贤君子人,来推行好的制度。因为如果制定法制规章的人,他就不是一个有公心的人,他就是一个有私心的人,为了自己的和小部门的利益着想,他不可能设计出真正公平合理的制度,而即使公平合理的制度设计出来了,要去推行的时候,也必须得有公正美德的人,才能够把它推行地好。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就是执行法律的人,他没有公正的美德,所以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法制建设,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难以防患于未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熏陶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人根本就不去做坏事,而法律只是在事后得以补救,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给他判以刑罚的处罚,但是这个消极结果却是不可避免的,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了。关于礼和法,这种防患于未然和“禁于已然之后”的关系,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对比最容易得以说明。扁鹊有两个兄弟,他是三个兄弟之中医术最差的,但是他的名声传得却是最远。当国君问他,什么原因的时候呢?他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他可以在这个病隐伏未发的时候就可以对治,所以他的名声不出这个病人的家里;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在这个病有小小的征兆的时候就能够给以对治,所以他的名声不出这个病人的巷子里;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传遍了整个的诸侯国。因为我都是等这个人病入膏肓、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说,先把他的血脉钳开,给他进行针炙,服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了,大家一看都赞叹得不得了,说这个扁鹊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啊!实际上我们是中医世家,我知道我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中最差的。

西医都是从症状上解决问题,它很迅速,但是都是在病入膏肓之后给以对治,不能够防患于未然。

第二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去进行法制建设的话,还会出现很多的反社会行为。孔老夫子讲的“免而无耻”,苟免于法律的制裁,但是没有羞耻心。比如说在西方因为近代以来,有人宣称“上帝死了”,很多人就不再相信宗教了,但是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制度安排的,那么就出现了很多的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非常地普遍。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就看他们的新闻他们把这些现象称为“大不列颠不为人知的耻辱”,所以这些问题靠法制建设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唐律》虽然你能够把不孝的人给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判以刑罚,处分,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培养的弟子有三千多人,他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啊!它不是靠法律、刑罚能够办得到的。

第三个问题是: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专注于法制建设,还会出现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现状。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会议上有一位西方的学者,是一位女士,就站起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哪,千万不要盲目地向西方人学习,因为我们西方并不像你们想象得那么样的美好、那么样的理想,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条文一天比天地更具体、更全面,越来越多、更详细,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谐,反而“盗贼多有”,触犯法律的人、犯罪的人却越来越多,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所导致的。依靠严格的法律、严密的监督机制,只要这个人一犯罪,你可以把他关进监狱,但是如果缺少道德教育的话,他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彼此切磋,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回到社会仍然会为害人群,所以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根本的根本呢,就是要治理人心,使人心归于正。要使人心归于正,就是要培养人的仁爱之心。《论语》上记载着孔老夫子的弟子樊迟来问“仁”的时候,孔老夫子回答说:“仁者,爱人。”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所学所能来造福社会,能够利益更多的民众,希望有仁慈博爱的心。“仁者,爱人”,仁爱之心,根本还是在于孝悌,所以在《论语》的《学而篇》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人都重视根本,这个根本树立了,这个道自然产生。仁爱之心的根本的根本就是在孝悌之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你才能够培养出仁爱之心,就是慈悲之心。培养就是从孝悌之心培养。

要承传这一个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孝敬父母,培养起自己的孝悌之心、感恩之心。进而把这种孝悌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

 

4.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用法治治国,百姓免不了做无礼、无耻的事;必须要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有礼仪的约束,百姓才能知道羞耻,不去做非礼非法的事情,追求高尚的人格,才能达成天下大治的愿望。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就是要法治和德治并行才行。德治的根基,就是从提倡孝道入手,由孝悌忠信推而广之,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感恩刘教授的慈悲传授!

 

5. 师资班谦组吴迪学长:

现在是法制非常健全的社会,条条款款非常细,几乎很少人敢触犯法律。但是讲伦理道德的就少之又少,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方向,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小的时候就学习知识为了中考高考,当考上一个好大学人生突然失去目标了。我姑娘去年考的大学,她是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同学们考清华,北大,南大,同济的,我姑娘考的不算太好考的东北师大中文系。按理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了,今年再开学就大二了,可是就像刘教授讲的,这些高才生们基本都是晚睡晚起,经常网络一起打游戏,好多社会不良风气都在这些大学生身上看到了。十年苦读都学了一些什么,真是悲哀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规范真的需要广泛推广,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而不是等长大了奢侈懒散的习惯的养成了,再想教育晚了。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你我他开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社会风气早日恢复到仁爱,礼让,兄友弟恭,和平美好!

 

6. 修身班敬组侯娟学长: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社会的安定,靠的是人的“心”正。人的善心从哪里培养呢?它不是靠一两个法律、规章、制度就解决问题的,要改变人的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孝心,这个孝心一培养起来,你才有仁慈之心、才有感恩之心,社会风气才能够变得淳厚。

现在社会风气确实很乱,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丢弃了,公交车上好多人不给老让座,我让座有些老人还不好意思,因为我也46岁了,只是习惯而已。我也特别喜欢鞠躬礼,只有去明珠国学那里才能感受到那种气氛。从那里出来的孩子适应能力特别强,从那里出来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道德方面都很优秀。

有时候我老是觉得自己好没用,是不是孝方面做的不够,年轻时真的是挑剔父母做的饭不好吃,这时候轮到女儿挑剔我了。学习了传统文化,有一次父亲做的菜咸了,我就加点热水吃了。放醋多了,太酸,我用水洗洗再吃。陪老父亲吃吃饭,有他老人家给我做饭是多么幸福的事,要不他自己在家就不做饭了。

 

7. 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刘教授讲到了顺应天道生活,才会健康。把一天的作息时间,比作春夏秋冬四季,因此,晚上9点–3点是最佳的休息时间,现代人因为工作、家庭,不方便一直按照古人的作息规律休息,但是,晚上11点之前尽量要休息,很多年轻人自以为身体强壮,所以经常熬夜,甚至凌晨一两点也“精神抖擞”,久而久之,就会透支体力,身体就会出毛病,所以,中国古人很有智慧,养生之道也非常符合科学。

 

8. 陶锐学长

一说到为政,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政治制度,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古圣先贤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偏在政治制度上的弊端,还非常明确指出为政真正的核心和本质,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还是道德教育。

而本篇之后连续几段都是在讲孝,就是告诉我们德行的根本是孝,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推行孝道教育,还是要回到孝这个根本来。

经典确实有无量深义,没有老师指点,我们很难读出这样的法味。一针见血,一句话就把所有问题说到根本处了。再一展开来,一句话又包含无尽的义理在其中。

 

9.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需要人来传承。人不学,道不传。我们要承传这一个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呢?从孝敬父母,培养起自己的孝悌之心、感恩之心。进而把这种孝悌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来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

说到底,孝是中国文化的根。那么,家应该是学习和修身之所。重视家庭环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6讲

1.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学习了本节课程,关于“周”和“比”的为公和为私的讨论,不禁让学生想起了很多政府部门都会在明显位置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果真能将此句落实,一定会社区和谐。想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就要把“人民”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由此,便有可能把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衍生到日常的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当中。

 

2.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在德行上来说区别就在于君子人平时的修养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平时心里所思所想都是自私自利,也就是“比而不周”。这也是区别善恶的一个标准。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学习圣贤教诲,越来越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小人!日常生活中的私心太重,也正因为学习圣贤教诲,让自己有了一个洗涤内心的标准,感恩中华先祖,感恩古圣先贤,感恩明师,感恩学院,感恩同修,感恩引领者!

 

3.师资班谦组吴迪学长:

《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刘教授为这句话做了几个不同层次的解释:周是公,比是私;周是义,比是利;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学习了周与比的几种不同层次,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心量一直都是小人长戚戚,打着学习传统文化的旗号,去挑剔身边人的缺点毛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常常用这二句话提醒自己,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和人计较的念头。还有一点很不容易做到的当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能做到虚心接受,但是当得到表扬的时候,心中的高兴暗喜,很容易就升起来了,不能谦虚低下自我反省是不是有这样的德行,真是惭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做善事没有企图和目的,无为而为,是真善;如果我们做善事是求名闻利养,就是假善。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爱,心无所住,而生大悲之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周到了极处。感恩刘教授谆谆教诲。

 

4.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地团结利益大众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为了私利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君子为什么能做到“周而不比”呢,根本的原因是,君子读了圣贤书,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了天道,明白了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希圣希贤,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来要求自己,明白“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一体”的道理,以利益众生为己任。而小人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结党营私,岂不知得不偿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愿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5. 陶锐学长:

君子与小人,主要就是公与私的区别。有“我”就会有私心,我的车子房子,我的名誉面子,我的亲友孩子,我的爱憎喜好,我的看法想法,我的身体相貌,我的我的……

学习圣贤文化就是从小人到君子再到圣贤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放下我执的过程。逐步将这些“我的”放下,就自然一心为公,大公无私,自然心量扩大,直至周遍法界,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6.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和”。“和”和谐,“同”等同。君子人强调和而不同,在一个集体之中,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工作任务是不同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为把这个事情做好,利益社会大众。承担的任务是不同,互相配合、互相感恩,能把这件事成全。小人是同而不和,可能怕得罪别人,影响了个人的人际关系,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对,保持苟同的意见,不愿意给你指出来,最后可能因为这件事做错了,产生了流弊,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整个利益、长远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和他们自己有缘的众生,共同配合,才有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而不同、大一统的局面。所以中国在历史上能够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这个国家完美地统一在一体,就是因为他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论语点睛》上藕益大师又把这一个话境界给提升了。“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在《大智度论》里面提出了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众生缘慈就是缘众生的相而生起的慈悲。有相的,是缘众生的相而生起的慈悲,叫众生缘慈。世间的慈悲,世间圣贤的慈悲,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慈悲。

法缘慈,法就是真理,认识了真理,知道了一切相本空,众生是五阴假和的假相,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众生不觉悟,在这里产生了虚妄的分别与执著,迷惑了就造业,造业了就受苦,苦不堪言。圣人看到了,怜悯众生,让他们要离苦得乐,这个是基于法缘慈,依法而起的慈念,称为法缘慈。

无缘慈,缘是条件的意思,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慈悲。圣人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不住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法都不住,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缘。在无住的心中生起怜悯众生的心,慈悲心就是无住生心,就叫无缘大慈。因为众生不知道诸法实相,不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才虚妄造业。有了恶业就会有恶的苦果,圣者慈悯众生,就来救渡众生,令他离苦得乐,明了诸法实相。众生缘和法缘慈悲,还有无缘的大慈,都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爱见之慈,一般世间人所有的,有情爱的这种慈悲。父母爱儿女,丈夫爱妻子,他们是因为爱而产生了慈悲。因为他是你的儿女,你就爱他。他不是你的儿女,你就不爱他。或者因为他是你的儿女,你就爱他多一点;他不是你的儿女,你就爱他少一点。叫做产生于爱见当中的慈悲,称为“比”,爱见之慈,就称为比。把境界再向上去提升,拓开心量,不能够有爱憎之心、分别之心。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爱,至少我们要做到众生缘慈,“凡是人,皆须爱”。而当我们有了般若智慧,视一切法皆空,这就是做到了法缘慈。再向上提升,“心无所住,而生大悲之心。”就有了无缘大慈,真正成了大圣人。所以我们看这一句话,经过蕅益大师的讲解,把境界更加地提升了。学圣、学贤的路非常地遥远,不可以得少为足,不能够自己稍微有了一些修养,有了一些进步,就沾沾自喜。我们和圣贤人相比,确实是差得非常地远。这样这个人的谦虚之心才会真正地生起。

心地光明神鬼敬,浩然正气通天地,至诚感通明因果,尊师重道学圣贤,理事无碍自性显,事事无碍乃圣贤。

 

7.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周”与“比”。什么是“周”与“比”?通过老师的讲解,才知其中深意。从“公”与“私”,“义”与“利”,到蕅益大师讲“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爱见之慈,就是我们一般世间人所有的,有情爱的这种慈悲。当把我们的境界再向上提升,让我们拓开心量,没有爱憎之心、分别之心。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爱,我们做到众生缘慈,这个就是“凡是人,皆须爱”。然后再上升到法慈和无缘慈。这句话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学无止境”的深意,学圣、学贤之路非常地遥远,不可以得少为足;同时,与圣贤人相比,我们是遥不可及。唯有老老实实地学习,学不可以已。

那人会有“周”与“比”的差别或区别,原因何在呢?古注为“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理备”就是得到了天理,我们的心量就大了,就能够广博周遍了。天理就是自然的道理,也就是说人明理了,他就能做到广博周遍,心量很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理得心安。所以人不学,不知道。

总之,人生唯有老实学习、听话真干。

另外,讲到善恶,《了凡四训》中说,不要从行迹上看,而要看一个人的存心。这点也是学生要谨记和时时反省的。

感恩老师教导。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