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三学期 第9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6-05安徽国祯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讲

1.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继续分享《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二集心得分享:老师讲到在古代的时候流传了几千多年的东西,经过了很多人的手,所以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我们读古书呢,古人说要取其义,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六祖坛经》上记载,法达法师读《法华经》十年,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大涅槃经》因为他专心到一定的程度遇到六祖,一经点化就开悟了,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都是求开悟,怎么样才能悟入呢?就要专。现在人做学问的目的呢,都是为人之学,追求闻利养上了,没有追求真实的这种学问,所以古人特别强调儒释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学,心清净,一尘不染叫无知,把所有的外边的境界都能展现出来,一尘不染就恢复自己这个功能了。如果人心起了,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大悲大怒大喜,就像惊涛骇浪一样,对外界的人,事,物就看不清楚了。做学问,不要怕吃苦,还要有耐心,能够十年专学一部经,十年之后,你就是这部经的专家,一部精通了,所有的经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一经通一切经通。印光大师30多年的时间都在藏经楼里边干什么?在读书,所以他产生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所以解门的根重在一门深入。

行门的根在哪呢?一个人本立而道生,道是什么?就是“仁”道,本就是“孝悌”,仁爱之心就要从孝悌来培养,真正的仁是我和万物是一体的,这才是真正的仁。对父母能做到恭敬礼敬和颜悦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指慧。行门在孝悌,要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念头,想有自己的德行,修自己的智慧,对父母要细心呵护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按着礼的要求去对待父母,自己要做到上行下效。要做到心性流露的智慧,德行去尽孝去行仁道。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2.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感恩刘老师的谆谆教导!学习了这堂课,才对“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古人治学的目标是“无知而无所不知”,正如如果让镜子一尘不染,那就能做到“胡人照胡,汉人照汉”。这与学生之前对学习的理解大相径庭,现在才知道之前的学习方法错误了、学习目标错误了。现代人是研究、博士,都是在心意识上打转转,这与中国古人通过参究的方法而开启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可描述为现代人学习是正金字塔,越学涉及的领域越专一,中国古人治学是到金字塔,先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然后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中国古人的修学过程其实是回归本性的过程。回归了本性,才能无所不知。这值得现在的学长认真反省和踏实践行。

 

3. 陶锐辅导员:

“君子务本”,我们都耳熟能详了,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我们都会以为自己明白懂得了。可单一个“务”字,老师一展开就讲了很多内容,这才知道其深义,也才意识到自己都是囫囵吞枣了。同时也体会到经典确实有无量义,遍遍读遍遍学遍遍会有悟处,并且随着修学的深入,体会也会越深,悟处也越多。所以,老师一讲就能讲出很多义理出来,而我们可能几句话就没了。

老师通过这个“务”字,抓住了修学的关键,就是专精,也是我们常说的一门深入!其目标是求“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才能开智慧,这是与学知识完全相反的。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义理都是相通的。

而这个“本”字,一展开又是无量义,同时再一次回到老师经常耳提面命的教诲上,就是“孝悌”。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4. 师资班谦组王莲梅学长:

感恩刘教授。感恩辅导员老师。在这讲中,老师说,《论语》《学而篇》十六章,在《群书治要》中选了其中的九章。讲的是入道之门,也就是修道的入门之处,积德之根,就是要修德,要积功累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就是君子在学道中,虽未像圣人,成为得道之人,但在努力求学的过程中,他也是一个觉悟的人,不迷惑的人。这个“务”就是专一的意思,觉行的关键就在专一。这个叫作精进,精一不杂。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能否专一是关键。古人,成功的关键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内容,学生深以为然。跟对一个老师,精进学习下去,定有成就。不要自己设定障碍。那不是十字路,就是三岔路。这不了是修学还是自我成就,都很麻烦。要选对路,做对事。

 

5.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就是专一精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愚钝学生有个疑问:跟多个老师修学一部经,和跟一个老师修学多部经,都算是专一吗?

陶锐辅导员:多个老师要看是不是同一个师承,并且也要有主有次。不是同一师承建议不跟随多位老师,否则就不是专一。跟一个老师学习,也是一部学完再学下一部,同一时期内还是只学一部经。当然也可以参考学习其他经典,但同样也是有主有次,主伴圆融。个人体会,供学长参考。

 

6. 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通过刘教授的精彩讲解,末学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字及文章传承的理解。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对于流传千古的国学宝典,古人恪守一个原则,就是不擅自改动经典原文。如果此例一开,人人可以改动经典原文,那改来改去,就面目全非,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人就无法学习了。这是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原则。

 

7.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为人的的根本,做好了根本,才能生出道心,回归本性本善。求圣贤之道,在于“信解行证”,要坚信不疑、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并要笃行之,才能由定开慧,回归到“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自性之中。感恩老师指导!感恩学长们共勉!

 

8.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古人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专。一般人不能够专一的原因,就是喜欢追求名、闻、利、养。因为你讲的东西很多,这个也能讲,那个也能讲,人家提到这一部经,你好像知道,提到那一部经,你也懂得。这个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名利,想让别人赞叹自己。所以孔老夫子早就提醒我们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做学问求学的目的,都是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提升自己的修养。

孝悌之心,为什么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呢?一个人,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结果这么大的养育之恩,这么样无私无求的对儿女的奉献,儿女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回报。那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会让他想着去报答呢?没有谁的恩德能够超过父母的恩德。你看我们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不讲条件的,是无私无求的。

历史上汉文帝。实现“文景之治”,能够使社会太平,那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孝子。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在旁边照顾,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因为他时时要侍奉在父母的身旁,结果困了的时候,只能打一个盹,甚至衣服都没有解开,就去睡觉。然后每进汤药的时候,每一次给母亲来进奉汤药的时候(古代是中药),他都要一定先尝一尝,温度合不合适,才敢给母亲去进奉。我们看一看像文帝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仆非常的多,只要他说一声,哪一个不是尽心尽力地去伺候他的母亲呢!但是他作为一个孝子,他能够从内心表达出,对母亲的那种关爱。所以,事必躬亲,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孝悌之风,实现了天下大治。所以,领导者率先垂范。能够力行孝道,并进而提倡孝道,这才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根本。

 

9.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老师!修学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熏陶,使心性提升,心清净,圣贤人的经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我们的心和圣人的心相通就会看的懂。所以让心清净,一尘不染,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首先从心上全心全力关心父母,怎么样爱自己就怎么样爱别人,仁爱之心从孝悌开始。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10.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离心意识才能开智慧,才能恢复自性本具之无所不知。古圣先贤将智慧全部用文言文这种标准化的形势给后代传了下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解行相应,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即善体亲心,生事之以礼,丧祭之以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中国文化断层,吾辈当从礼做起,从谨身节用养父母之身,依父母唯其疾之忧养父母之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

 

11. 精进班和组李平学长:

各位老师:端午安康!

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都是求开悟。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能够专一,现在人是追求广学多闻,追求名闻利养,习气使然,好高骛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儒释道是心性之学,心清静,圣贤经典都是心性的流露。我们现在人的障碍就是追求多闻,追求名闻利养,悟门被堵了,所以我们培养不出人才。

感恩刘教授详细讲解!

感恩所有默默付出的老师!

 

12.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老师给我们细细讲解第一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一个“务”字提示我们做学问要“专一”;一个“本”字强调要把“孝悌之道”做好,这是人之根本。

 

13. 师资班信组吴萧含学长:

感恩刘教授!

(1)再次讲解了《论语》版本中存在的问题,讲述缘由。也让我们看到古人治学的严谨。

(2)学习勿受名闻利养影响,专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而不是单单能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时时提醒自己。

(3)儒释道三家是心学,心净清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中国古人,做学问、求真理的方式,是首先先求无知,让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也就是古人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用这个水来比喻,就像这个湖水,它是波澜不兴,一个波纹都没有,非常地平静。这个时候就是把外界的环境,这个树木、山等等,都能够映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这个水起了波纹,它对外界的映照就有歪曲了。而这个水起了大风大浪,又泥沙俱下,很浑浊,外界的事情,他完全映照不清楚了。这个水面像人心一样。比如说人心起了,大悲大怒大喜的时候,就像惊涛骇浪一样。那就对外界的人事物,看不清楚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解门的根。

行门的根:本立而道生,道就是“仁”道,本就是“孝悌”,仁爱之心就要从孝悌来培养,真正的仁是和万物是一体的。对父母能做到恭敬礼敬和颜悦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行门:孝悌,修心,修念头,对父母要细心呵护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按着礼的要求去对待父母,自己要做到上行下效。要做到心性流露的智慧,德行去尽孝去行仁道。

 

14.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学而篇》讲的主要是入道之门、积德之根。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的关键在于专一,就是精进,精一不杂的意思。这是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即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本”在于力行孝道,进而提倡孝道,这是社会和谐的大根大本。《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学生在校对老师不恭敬,其根本原因是在家对父母不孝敬。要想顺,先得孝。学生学业不佳,根在孝道有亏。端午放假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即回家向父母表达感恩。事先购买好一些茶点,供学生自愿取用,绝不勉强。心若不到位,是做不出来的。同时请家长给孩子补上人生这最重要的一课。

大多数学校只抓成绩,一切都为成绩服务。无根无本,成绩怎能提上去?就算是高中、高中学生,事关大根大本,学生缺教师就得尽力去补上。当学生都孝了,国家一定昌盛。

感恩老师教导!

 

15. 师资班谦组周慧心学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觉行的关键在于专一,学习能否成就也看能不能专一,好高骛远不能达到求学的目的,一般人不能专一的原因,就是喜欢追求名闻利养。古之学者为己,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素养,今之学者为人,著作书籍给别人看,虚荣心。

修学的过程,是让我们回归本性的过程,让我们的心波澜不惊,保持心地清静读诵经典是非常的重要。

本立而道生,是仁道,圣贤之道,真正的仁,是没有我和他的对立。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3讲

1.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

感恩刘教授继续给我们讲解“仁义礼智信”为人之根本。为仁,正是为人。

 

2.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本讲告诉我们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友爱兄弟姐妹。具体落实的方法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把孝悌之心扩充开来,就可以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够行好五伦大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有了孝悌的根本,才能发展出“仁义礼智信”,从而使“德行天下”。有句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我们要懂得反省改过,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使人生幸福,“量大福大”。特别是身处上位的领导者,能够带头兴起孝悌之风,才能够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3. 陶锐辅导员:

严凤听到其他兄弟争田产,自然就想到自己的兄长身体太弱,恨不得兄长足够强壮把田产都夺去,还不禁哭出声。

这是对兄长的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所以特别真实,有感染力,自然能够感动他人,也感化了其他兄弟不再纷争。

从这个故事中,真切体会到“正己化人”的道理,以及“修身为本”的力量。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长篇大论的一番劝导,却很难入人心,起不到效果。严凤什么道理也没讲,一句啰嗦的话也没说,只是发自内心地流露出对兄长的友悌之情,便立刻感染了他人,反而起到劝化他人的真实效果。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说到之前要先做到,做到再说才有力量能感染人。自己没做到,道理很会讲,也只是记问之学,起不到教化的作用。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要忍要让,忍的功夫也就是在兄弟相处中练就出来,而心量也正是在这个忍让过程中不断扩大。

在这个基础之上,走出家庭,便能“四海之类皆兄弟”,友爱同胞,友爱一切人甚至一切事物。

孝,是从时间,也就是竖的方面来讲一体;悌,是从空间,也就是横的方面来讲一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全是一体!圆满!

 

4. 修身班孝组梁红:

本集刘教授宣讲了人伦大道中的孝悌之道。《弟子规》上讲: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姐妹间互相包容理解,关心照顾,不分彼此,就是尽了孝道。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教育的原典,根基。教育人知恩报恩,一个人只有拥有恩义、道义、情义的人生才会精彩。离开了孝道悌道的教育,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刘教授在讲课中还穿插播放了一个幻灯片,非常感人。

教授还通过古人的教诫讲述了交友之道:

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

以势交者,势尽而交绝。

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5.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怨何生”以及故事《诚感让田》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以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力行好悌道进而圆满孝道。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所以落实孝道还是要从爱父母之身开始,在孝道和尊师的教育上,老师教学生孝敬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让孩子从小就不自私自利,心中有父母,志中有国家。

 

6.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

感恩老师!学生受益匪浅。“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爱、孝悌的重要性,一定要从提倡孝道,提倡悌道来做起,这样才能够消灾免难。修福修慧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给人家讲孝道,讲悌道。在《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就是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至德要道”就是孝,就是悌。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就是孝悌。《孝经》上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7. 师资班信组魏东红学长:

“悌”是孝的延伸。“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就是尽孝。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中的教诲都要时时谨记。

《礼记》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生活起居不庄重,侍奉君主不尽心尽力,做官没有恭敬心,对自己的事业不用心,对朋友不讲究信义,战场上不勇猛,这五者做不好都是不孝。

学生体会到首先要自爱,对自己认真负责、安分守己,恭敬柔和、不发脾气,不生气、不傲慢改掉伤害自己的习气,这都是孝。然后再从身边的人开始关爱尽本分。

感恩老师教诲!

 

8.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这一集主要讲兄友弟恭,这点我感触也很深。学生在校有矛盾、闹情绪不是稀奇之事,而高中生了本应多一份成熟,但事实上,我所接触的高中生中有一部分非常任性,很情绪化。同学关系不和谐,时有告状,亦有哭鼻子闹着要回家的,还有牵扯到家长间的不满。

“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从性德上来说,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也就说这个仁爱之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在对父母兄弟的关系上,表示为孝悌;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仁和忠;对朋友之间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信;对夫妇之间的关系上就表现为夫义妇德。所以要从性上来说呢,这个仁是孝悌之本。

那我们从哪里来修起呢?“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必须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孝悌之心,才是仁爱之心的原点。我们要想真正做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要提倡仁义礼智信。从哪里做起呢?不要求别人,从我自己做起。

孝悌是人的性德,只要明理了,大概是没有人会拒绝做的。理得心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国之大计。祈愿圣贤教育早日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感恩老师教导!

 

9. 师资班信组吴萧含学长:

感恩教授,这一讲内容多,能量满满。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中国古人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现在孝悌不讲求了,不修学了,世界才会大乱。

《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就是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够和睦相处,人们之间没有怨言,那么这一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孝,就是悌。

《孝经》上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为什么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因为他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人与人之间彼此是以道义、情义、恩义来交往,才经得起考验,才是天长地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的。看我们没有用恩义、情义、道义的心与人交往,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去关爱。结果外边的事显得很忙,都是在追名逐利。那么这样的人,也就结交不到真心的朋友。《易经》上所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古人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自然感应的道理。

一个仁字,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能够这样去对待人,把人和我视为一体的,没有了我和人的区别,那么这个才是真正的为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儒家里称为圣贤人。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义礼智之本。仁义礼智是什么呢?也就是人道,做不到仁义礼智信,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儒家,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感恩教授!

 

10.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哪一个是我》这个短片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很大。如果学生能在懂事之初就能看到这个短片,那么学生该能让父母少操多少心、学生该少走多少人生的弯路、学生该少造多少罪业啊!“父身病为子劳成疾,母心忧忧儿未成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愿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早日受到“孝道”这门人生最根本、最重要、最必要的课。参加《群书治要》学习班就是要正己化人,把“诸事不顺因不孝”的天道弘扬开来。

天下最无私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贪心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和善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嗔恚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智慧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愚痴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谦卑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傲慢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坚信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疑惑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觉悟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迷失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中正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邪恶的人是儿女。

天下最清净的人是父母,

天下最污浊的人是儿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孝敬父母,忏悔自业,从现在做起!

 

课程:《礼记·学记》第1讲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今天学生分享聂老师分享的《礼记_学记》第一集,老师讲到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挽救人心,从教育下手,钱伟长先生说到,教育发达则国家发达,教育落后则国家落后。自己真正体会到,虽然有好心想做好事,但是有这个心愿是好的,还要加上好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圆满,《礼记_学记》里面讲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想化民成俗,先让自己学习,自觉觉他最后才能达到圆满。自己化民成俗,才能明明德于天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延伸到求学呢?就是告诉我们,道一定要从求学开始,琢,就是改过自己不知道怎么去改过,只有学了才能让自己知道,宇宙恒长不变的道理,所以生而知之者,我们人一出生就是要学习宇宙人生的智慧,学然后知不是,学习以后才知道能够反省自己,能够反求诸己。能够反求诸己,才能够奋发图强,自强自立,老师讲到不敢懈怠,学必有成,不敢马虎,教必有效。古圣先贤在教学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教有所专,孩子呢?写的就会快乐,就会学到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智慧。敬业,是专注提升自己的学业,所以儒家重在力行,今天学生,能写到老师讲解的礼记学记,真的懂得了古人教子是用德行去引导孩子,用善心去爱护孩子,用真诚的智慧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课程:《荀子·劝学》第3讲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古人知道求学要先修养自己的学问,成就自己,现在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语出《论语·宪问》。

「古之学者」知道求学的意义在成己成物,「为己」就是先成就自己。例如智、仁、勇三达德,皆须自己先有成就,然后始有能力成就他人。《论语集解》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履而行之」,是说古时学者将其所求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这是为自己修养而学。

「今之学者」,不知道求学的意义。以求名利为先。所以,不修道德,只求学问。求学目的是为了令人知道他有学问。有学问就可以获得种种利益。《论语集解》孔安国注:「为人,徒能言之。」「徒能言之」,是说今时学者只将他所求的学问拿来衒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不肯实行,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是人不修为自己,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才会被天地所不容。”

这段话太好了!正契学生之机。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太少了,还有就是读书时没有做到“心眼口,信皆要”。学生深深感受到勤奋刻苦地反复研读古圣先贤的书实在是太重要了。感谢《群书治要》学习班的诸位老师、辅导员和学长们,如果不是遇到这个机缘,可能这一生就与圣学错过机缘了。感恩《群书治要》的每一位善知识!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