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三学期 第14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7-17安徽国祯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12讲

1. 陶锐辅导员:

礼的“体”是敬,恭敬心是礼的本质本体;礼的“相”是仪,通过规矩仪式来表达恭敬之心;礼的“用”是和,恭敬心通过仪式等表达出来,就能起到和的作用。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

以前课程中经常讲“礼”,注重讲礼的体和相,《论语》中的这一句“礼之用,和为贵”,则进一步阐发了礼的作用,是达到和的目的。这下对“礼”的认识就更深入完善了。

再一次听老师详细阐述我们中国的婚姻之礼和尊师之礼,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确实能感受到,如何我们能依这些古礼而行,并懂得其中的涵义,确确实实对内心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起到和的作用。

 

2.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本质是恭敬,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培养人的恭敬之心,最后达到和谐。

礼如同河流的堤坝,起防范作用,一旦废弃,就会招致灾祸。

“人无礼,无以立”。如果人人不讲礼,父不父,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不讲伦常大道,“人弃常,则妖兴”社会就会大乱。

什么事都处处以礼来节制不用和,不懂权变,就会拘泥于礼的行迹,而失去真正的和。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只为了讲求和气,不敢得罪人,破坏规章制度,不用礼来节制行为,违反原则处理事情,纯用和也是行不通的。只有用礼来达到的和,才是真正的和。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3. 师资班谦组夏小荷学长:

老师耐心地给我们传授了《论语治要·学而篇》的最后一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之用,和为贵”。这个礼就是讲规矩,不能乱。但是在讲礼、讲规矩的同时应该以和为贵。中国古人通常用体、相、用来解释一个事情。礼的本体就是敬;礼之相就是它的表现形式,是仪;礼之用,主要就是和。也就是说礼的根本是从内心表示出的一种恭敬心。表现出来就是外在的仪,礼仪的仪。所以通过各种规矩、仪式才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恭敬。

《四书藕益解》说“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由的是本和之礼。礼的体是人的心性,人本有的性德,也就是天道。这个道本身是和谐的,古人把它称为太和,这个宇宙自然本身是和谐的。

如同我们人一出生,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它也是很和谐的。

这个礼本身就有着这个和,所以你由的是什么呢?由的是本和之礼。

“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为你把礼废除了,而一味地求和,结果是没有行礼,这个礼没有行得通啊,这个和也并没有真正的达到。

礼仪与和谐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我们要想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就应当注重适宜的礼节。

感恩刘教授的教导!感恩辅导员和学长们共学共勉!感恩书院的校长老师和大德们的支持!

 

4.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用体相用来解释,礼的体是敬;礼之相是仪;礼之用是和。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基本看不到礼了。

礼的作用很多,可以锻炼身体,可以折服人的傲慢心,但最最重要的是达至和谐为最可贵。古圣先王用礼来承顺天地自然的法则,来调冶人的性情。所以对于治国者而言,如果失掉了礼就会灭亡,得到了礼就会生存。而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失去了礼,他就不成其为人了。

若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学习了古代的婚姻之礼,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责任担当、互敬礼让,让学习者不自觉得对古礼产生一种敬仰之情。长孙皇后用礼治天下更是让人感动。

 

5.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

礼之体是敬,礼之相是仪,礼之用是和!礼是内心的恭敬,礼是一种规矩。在讲礼讲规矩的同时应该以和为贵。对老师对父母对任何人。礼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折服人的傲慢心,最重要的是达至和谐最可贵。有礼可以让国家生存,失礼也可以让国家灭亡,有礼让人成仁,无礼可以让人禽兽不如!尤其是女子应该效仿大地,忍辱负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婚姻之礼(互相尊重爱护),尊师之礼(尊师重道)……一分诚敬得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得十分收获。感恩刘教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6. 师资班信组李秋瑾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学长大家好,学生今天分享《群书治要_论语治要》第12集,《学而篇》最后一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是敬,礼的根本是从内心表现出的一种恭敬心,通过礼把自己最尊贵的头低下去,折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日本的民族被称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他这个礼节能够保持下来,全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当一个人有了内心的恭敬,表现在外边这个礼节,他做人做事就会有节制,不会随随便便。如果我们把礼废除掉,不去用它,就像这个水的堤坝没有用,把它废弃掉,就会导致水灾泛滥,人如果没有礼,就会导致社会灾祸,人与人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夫妻相处之道,也没有,社会就是一片混乱。一个人不懂得尊师重道,不懂得孝道,孝道没有了,师遵就不复存在了。一个人这样谦虚受教,无论什么样的毛病,缺点都很容易改正,但是如果一个人很傲慢,这样的人就很难受教。再好的老师教他也学不到东西,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任何利益都得不到,尊师重道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学到真正的智慧。公仪休,身居宰相之位,不与民争利,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得到人民的尊敬,听同他的教诲。所以用礼来达到和,这个和才是真实的。

自己一开始让女儿跟自已的老师去学传统文化,但是发现女儿没有学文化的本质,对老师不仅没有恭敬心,而且还很傲慢,在找原因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老师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所以自己不懂得尊师重道,女儿怎么能学到真实的东西呢?所以老师讲到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自己对父母的孝心没有做到,你在教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不可能懂得谦卑的尊重父母的,不可能做到言听计从,再好的东西,他也不可能接受,当自己有了道心,才能把道传给后代子孙,道不远人,从自己内心的恭敬,真诚开始做起。从礼节的每一个细节,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和说法,大到对一切人事物,小到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感恩各位老师,感恩谢各位学长。

 

7. 师资班谦组周慧心学长: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根本是从内心表示出的一种恭敬心,恭敬心表现出来,那就是外在的仪,通过礼仪的形式表达出对父母老师的恭敬就是用。当我们与人相处有误会的时候,首先要表示对人的恭敬,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慢慢的化解了。如果将礼废除不用,丢掉了,那社会就会混乱。夫妻之间相处也以礼相待,互相呵护,互相扶持,家庭就会和睦,不忘彼此的初心。恭敬有礼是人与人相处友好的重点,也是国与国相处友好的重点,所谓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须克己复礼。

 

8.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礼”的“体相用”有了整全的认知,对“礼”的认识更深入。我们经常说要有礼貌,要彬彬有礼,要有礼有节,往往又易陷入“礼”的形式中。此问题在于没有把礼的体,即“敬”,与“用”,即“和”,弄清楚。恭敬心是礼的本质,是本体,因此,礼的形式并不是死的。和为贵,“和”是要达到的目的、作用,如是,再不会拘泥于形式,被礼的“相”所困了。

礼,发于敬,成于和。通过老师阐释的古人之礼,学生对古人智慧更是敬佩不已。感恩老师教诲!

 

9.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规矩,不能乱。讲礼、讲规矩的同时应该以和为贵。中国古人通常用体、相、用来解释一个事情。礼的体,就是它的本体是敬;礼之相是它的表现形式,是仪;而礼之用,主要就是和。礼的根本是从内心表示出的一种恭敬心通过形式来表达表现出来,就是外在的仪,礼仪的仪。所以通过各种规矩、仪式才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恭敬。《弟子规》就是最基本的礼,“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先,幼者后”就是一种形式,通过这一个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长辈、父母、老师的恭敬。《弟子规》都是总结古圣先贤的礼,这个鞠躬礼自古有之,几千年文化文明的礼全是从中国人这学来的。鞠躬礼是真正的平等的礼仪,因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傲慢之心,即使是贫穷得如乞丐的人,他躺在大街上看到那些豪华的车子走过,都会:“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贫贱到连乞丐地位的人,他还有一种傲慢之心,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更何况有一点学问、有一点官位、有一点财富的人呢?所以这个傲慢之心会很容易表现出来。所以通过这一个鞠躬礼,把自己最尊贵的头给低下去,折服了一个人的傲慢之心。通过这一个“礼”培养了一个人内心的恭敬。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