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 第二学期总结交流会(第2期)
2022-05-09安徽国祯书院

陶锐辅导员:

学长们好,今天我们继续第二学期期末考核的总结,上次我们分享了第1题和第5题学长们的回答,非常鼓舞人心,今天我们就第2题到第4题继续交流探讨。

 

第2题:《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中,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可以从事上、理上和心上三个层面来改过,其中理上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为重要,了凡先生也以杀生和好怒两大过失为例,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从理上来思维进而改过。

请您针对自己常常犯的某一个过失,或者针对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些烦恼事,尝试运用自己所学,包括经典中的义理或者老师给我们分析讲解的道理,如何从理上来劝导开解自己?

 

这里末学还是选取5位学长的回答作为代表来分享,他人的经验也会给自己带来启发,我们相互学习借鉴。

 

学长1:惭愧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是急躁、没有耐心,经常不能忍耐事情的繁琐,看到别人做的事不够高效而生很重的烦恼,甚至是发怒,过后却经常陷入悔恨。学生自知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气,也曾努力加以改正,学生试过从事上改,却经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不见成效。学习《了凡四训》后,学生明白了因果,升起了敬畏之心,觉得自己不能继续沉沦下去。《了凡四训》讲:“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学生明白了,发怒只会伤害自己,使自己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刘教授讲发怒即“嗔”,其核心是傲慢,学生深刻地剖析自己,学生经常自视聪明,对于繁琐的事情总是想找到捷径让事情变的简单高效,也因此不能包容他人。学生发现原来是自己心存傲慢,所以才易怒。明白道理之后,学生找到了改正缺点的下手处,刘教授讲做人要奉行“忠恕之道”,学生要把“恕”字放在心中,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恕”字也不够准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满身过失,对别人怎么能够不理解、不包容呢。大学讲“定、静、安、虑、得”,学生自知,如果一直这么急躁下去,只会人浮于事,一事无成。刘教授讲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长时熏修,不断提醒、再不断的历世练心,才能够契入圣贤的境界。学生立志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改正,让自己不再急躁,让心安定下来,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长2:我最近最烦恼的事,一是自己很容易放任自己,总能给自己找到理由让自己不能坚持学习圣贤教导;二是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就处于对人对事的抱怨态度中。从理上讲,放任自己不坚持学习,一是如蒸馒头,蒸到中途放弃熄火,永远不能成熟;如孟母那个时代的织布机织到中途弄断将永不能织成一块可用的布料。行百里者半九十,似是而非终非道。何况学习圣贤人的教导,就是一个每天扫心地的过程,干净的灵魂如同干净的镜子才能照见万事万物,只能照见,如同灯光照破黑暗,才能从容没有恐惧远离颠倒。抱怨别人,既无益于事也无益于人更无益自己,恼了别人坏了自家德性,徒添无穷烦恼,何必呢?不如正自化人自利利他,给别人留路给自己积德。

 

学长3:末学的过失很多,如末学经常对他人“得罪”自己耿耿于怀,长时间不能释然。从理上分析,我视他人的某一言行为“得罪”,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执,认为自己的利益很重要,对于别人有意无意侵犯自己的利益很在意,会在心里记恨。从这一点讲,还是要把一时的利益得失看轻,注重自身的修养,加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格局。如果能做好团队合和,包容忍让,在更高维度上平衡关系、维护伦理,这对整个组织来讲将是一种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就是《大学》上讲的“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从另一方面看,他人所谓“得罪”我的言行,也是出于其自身的烦恼或习性,他不仅对我,如果在同一情况下,对别人也会这么做,

我没有必要跟他计较。就像《菜根谭》上说的,“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进一步讲,一个人由于没有智慧,出于自己利益,产生违背道义的言行,这样他到哪里会有对头,最后很容易发生争斗搞得两败俱伤,自食其果,对这类人,实在值得同情。

 

学长4:学生最近经常犯的过失就是家里的小朋友快三岁了,最近自己的主见非常多,经常都是非常淘气,不太听话。面对小朋友的这种成长和改变,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现在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值得拥有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第一,每天要求孩子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那么自己做到了幺,妈妈叫我的时候我也没有做到马上行动,为什么要求小小的孩子能够做到呢。第二要求孩子对长辈说话做到怡吾色柔吾声,那么自己做到了幺,也是做不到时时刻刻都能够对妈妈说话温柔,尤其是当妈妈做事不和我的心愿的时候,也是大声和妈妈说话,这样的我又怎么要求孩子呢。第三要求孩子每日读经典,自己也没有做到,有时间的时候也是喜欢玩会手机放松一下,并没有做到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又如何做孩子的榜样呢?

这样反思下来,这样的我又怎么配拥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呢,追其原因还是自己的身教做的不到位,应该从自身开始反省改正,而不是大声的吼孩子。

 

学长5: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比如丈夫懒惰,不爱干家务,而且还小心眼。放在以前可能很生气,进而有可能引起一场家庭战争。但现在不会了。境界现前时,就用了凡先生告诫我们的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我们经常用尺子衡量别人,往往不和自己的标准就会生气,发脾气,我们总想改造别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意愿去做事,一旦不合己意就会不顺心、发脾气。了凡先生的这段话直中要害。静下心来想一想,天下哪里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真正的英雄豪杰都是令人敬佩的人,想改造别人就是自以为是的人,不会让人敬佩,亦无尤人之学问,天底下也没有教导别人怨恨人的学问。圣贤人都是克己宽人。生气抱怨只能说明自己心量狭窄,愚痴鲁钝。所以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怪自己。德行修养不够,没有能感化他人,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就是内求,只有内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化解了自己的坏脾气,感觉让我生气的这个人,他之所以这样,我也有责任,是我做的不够。自然气就少了很多。二是把不好的事当成对自己的磨练。逆境不是坏事,它可以提升自己的层次,让心态更成熟。三是加强自身修养,多付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他人可能局面慢慢就扭转了。所以《了凡四训》是值得读的好书,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真的可以改造命运。

 

第3题:《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中,了凡先生从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八个角度深入辨析“善”,我们本学期在“《了凡四训》学习心得交流会”中也针对一个例子来尝试加以辨析,请您也试举一例生活中发生或遇到的一件善事,尝试从这八个角度来加以辨析。如果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例子,也可以分析我们交流会中留给大家的一项作业,也是一位学长提供的一个例子:有学校为带领学生落实“雷锋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筹得善款用于公益慈善,但有学生拿一些不良书籍来卖,学校方面也没有对义卖物品予以规定和审核,请您针对学校的善行来加以辨析。

 

这一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标准答案,大家的观点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认识,末学将依据经典来回答并且回答较完整的学长答题汇总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内容较多,就不一一发了。

在此,有几个问题需要做一些探讨。第一个,不少学长在判定善的是非、端曲、真假等等时,还是自己想当然的来判断,了凡先生已经在《了凡四训》这部经典帮我非常清晰的阐明了,那我们判断的时候就要依据经典。即便经典所阐述的义理我们还吃不透,还判断不好,但依据经典的态度还是要拿出来,这也是修学传统文化非常关键的态度,我们不能不慎。

第二个问题,不少学长将“端曲”和“真假”混淆,阐述时认为存心为他人好而判断为“端”。我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了凡四训》中的原文:“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端曲的重点在“纯”,不仅得有敬人爱人利他济世的心,而且要纯,没有任何一丁点夹杂,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就要深入去观察去思维,比如本题中校方的善行,组织义卖肯定要规定好卖品并做好监督管理,这也是举办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本分工作,理应要考虑到,出现工作疏忽是相是果,那么从这个事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心上是不纯的,必有夹杂才会导致这样明显的工作疏忽。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了凡先生提出的“端曲”其实非常重要,也是告诫我们行善不能仅仅觉得自己是为他人好就行了,还要检点自己存心是否纯正,有没有夹杂,其实当我们好心办了坏事时,就说明必有夹杂,纯正之心必能利人,是不会办出坏事的。那么夹杂是什么,找出夹杂就很重要,借由事就要看到自己内心中执着什么,然后一点点去除一点点放下,最终才能达到纯正之“端”心。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漫长的,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都疏忽了,看不清自己内心的夹杂,所以“自知者明”,自知者才能知人。

第三个问题,在判断善的“大小”时,也有不少学长是从事上来判断的,认为做的是大事就是大善,实际上“大小”只论心不论事。我们再来看原文:“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我们注意这个大,大在哪?大在“志”!就是我们心中的志向,就是心量,所以完全在心。这也是提醒我们,其实行大善并不难,只要心量够大,存心都是考虑到天下国家,都是为利益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和人类,那么哪怕只做了一点点小事,也是大善,所以拓宽心量,事半功倍。

 

第4题: 在本学期的“《了凡四训》学习心得交流会”上,有学长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学长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在马路边要钱,孩子出来找妈妈,没有找到,要路费回家,学长看着很可怜就把他领到公司给他泡方便面热乎乎的吃上,又给他买了方便面,还把路费也给了他。可是没过一个月,在另外的一个小区又见到这个孩子在要钱,当时感到很无语,就跟旁边的人说这个孩子在说谎话,大家不要信,后来慢慢这些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如果当时是您,当您诚心帮了这个孩子,后来又遇到知道被骗时,您觉得应该怀怎样的存心、持怎样的态度以及第二次遇到时具体怎样做,才是做到了“真善”、“端善”和“是善”甚至“大善”和“满善”呢?

 

仍然选取5位学长的回答做分享,我们学习借鉴,还有很多学长的回答都非常好,大家可以详细阅读文档。

 

学长1:我会诚心帮助这个孩子。既然起了一个很好的开始,虽然第一次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后面了解了真相,便明白了这是善之非。但这不应该影响自己的本心,虽然当下没能改变这个孩子继续用这种方式“骗钱”,我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情况,不抱怨,尝试深入了解这个孩子,是不是被人威逼利诱,是不是有什么苦衷,是否需要报警提供帮助,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和教育这个孩子。

 

学长2:我认为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全心全意的帮助这个孩子,因为见到他人有难处首先要想的不是自己是否会被骗,而是要想如何能够帮助他人度过难关。而当第二次遇到发现自己被骗时,也不要心生怨恨和恼怒,同时也不应立即怒不可遏上前揭穿,更妥当的做法应该是,将孩子带到僻静的地方,耐心的询问她是否有一些难处,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获取钱财?并且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既能保全她的自尊心,使事情不至于走向极端,同时也能使他明白,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可以将它移交到救助机构或是警察局,避免他继续行骗。

 

学长3:如果是我再次遇到这个孩子不会去跟旁边的人说他是骗人的,我认为路人帮助他是让路人升起了自己的慈悲心,我会对这个孩子进行开导,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他是不是真的有难处,让他知道无论是不是有难处这样做都是不对的。

 

学长4:也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我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对他有帮助的事情,我对他的帮助是发自内心做出来的,是不求回报的无所求,自自然然的去行善,这是真善。我相信他当时一定真的很饿,或者他是遇到了什么不得不这样,我对他的帮助没有夹杂着博人眼球也好,想让人知道我奉献了也好,不用他人来为自己博得利益,则为端。心里不执着自己在行善,很自然,没有刻意,随着因缘尽心尽力去做,善都是圆满的,因为是在用自己的真心去做。

能够理解这个孩子,并且尽可能找到帮助他的办法,既然碰到了就是缘分,能帮一步是一步,虽然有人说他在骗人,但是这件事情并不能确认,自己帮助他也很自然,时间久了也许他愿意和我说说他这样的原因,真正的帮助到他,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把孩子引上普通孩子的生活轨道上,能帮他的人生改变一点点的方向也好。

 

学长5:第一次看到这个孩子首先是可怜,更多的是担心,想到他当时处于一个难过的时刻,找妈妈又没有找到很心疼,帮助他就可能帮他渡过了这个困难的阶段。第二次看到这个孩子,应该是痛心,痛心这个孩子一定经历了不该是这个年龄所承受的一些苦难,没有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可能正在受到坏人的威胁。我可能不会跟周围的好心人直接戳穿这个孩子的谎言,这样不但会伤害人的善心,而且对这个孩子也丝毫没有帮助。我想应该私下和这个孩子深入沟通,引导他说出真实的情况,再根据具体情况和他一起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学长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已经非常完善了,那么在此,还是有几个问题再和大家做些探讨。

第一点,正如很多学长所说,不会有被骗的感觉,这点非常重要。当我们觉得被骗,说明之前的善行还是有求有夹杂的,同时当我们觉得被骗时,自我感受就出来了,然后就会考虑自己的感受并陷入情绪之中,这个时候是很难再考虑到对方的,也就更谈不上利益他人了。只有当自己没有自我感受和情绪时,这时候才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其实比之前更值得可怜,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第二点,很多学长都提到想办法问清真实原因,这点也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从事上马上就自作主张的下结论了,这孩子骗人太坏了。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查明原因时,往往事实真相都会出乎自己的意料。并且也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我们也才好采取合适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第三点,很多学长内心非常柔软,都说到要顾忌孩子面子,比如找个僻静的地方,有学长还很详细的说到要怎样说怎样做而不让孩子难堪或者戒备,这些学长的存心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都是在“端”上下功夫,帮人还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对方感受,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详,尽量做到圆满。

第四点,上面那位学长提到“不会去跟旁边的人说他是骗人的,路人帮助他是让路人升起了自己的慈悲心”,也有学长说到揭穿他防止路人被骗也是为了利益路人也是善。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保护路人不被骗重要还是保护路人的慈悲心更重要更能利益路人呢?又不是金融诈骗,可能会骗到倾家倒产那我们是要去揭穿和保护,被一个孩子骗了也不过骗点小钱也不会怎样,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太过在意自己“不愿被骗”的感受了。相比之下,保护好路人的同情心慈悲心以及愿意信任他人的心境显然重要太多了!

揭穿,孩子难堪受到伤害,对社会更敌对更加难以帮助,路人更不愿意相信他人,会更加冷漠,社会风气也是这样一点点坏下去的,对谁都没有好处,何来善呢?“扬人恶,即是恶”,经典中的话不带半点含糊的,即便看到恶想归过,也是“归过于私室”,怎可还没弄清原因就当众揭穿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看待和处理事情不能情绪化,要冷静判断清楚利害,否则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可能自己还不知道,甚至还认为做了善事就麻烦了。

第五点,不少学长说要做到满善或大善,就不是自己的能力能达到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达成。关于这点上面一题中刚刚也做了探讨,实际上善的“满半”和“大小”都是论心,不是论事的。只要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帮助这个孩子,各方面都考虑很周详,哪怕很多因缘不具足,没能帮得了他,那也是“满善”!

同样,如果我们帮这个孩子,不是仅仅为了帮助这一个孩子,而是志在天下国家,希望整个社会都能有良好的风气,没有孩子出来行骗乞讨,路人看到他人有难处都能热心帮助,那么我们在做这件事时就是为了这样良好的社会风气添砖加瓦,尽到自己的一点本分一份心,那这就是“大善”!

所以学习经典不能轻易划过,每句话每个字都有无量深义,都要深入体会搞懂吃透,我们学习班也只是带领大家把很多经典过一遍,其实时间上都是不够的,之后还需要学长们可以选择一部自己再下功夫深入学习。

 

最后说一下,我们看,看似一件小事,却可以从中体会感悟到很多道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让它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下次类似情况出现我们还会迷在其中。那我们举一反三,其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启发我们,我们学会运用经典中的教导善观察善思维,这样就善学了,就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是学处,一切人事物都在给我们说法,这样修学提升就快了。

好,第二学期期末考核的总结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学长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觉得末学有说的不妥之处,恳请指出,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感谢辅导员的整理、分析与启发。从这件事上深刻反省自己的存心,是非、端曲、半满、大小。学习经典不能轻易划过,不仅需要深入体会,还要句句去力行,如此才能深解意趣。同时也更清楚:一天不学,面目可憎。一定要天天熏修,不离师长教诲。感恩老师!感恩辅导员!

 

师资班信组高志新学长:感恩辅导员老师系统精准的整理!又学习了一遍,虽然懂的还不够透彻,但每一次都有所收获,佩服学长们的心境和看待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态度,以前觉得自己很善良,现在觉得相差甚远!感谢刘教授还有辅导员老师给我们正确的引领与指导,教会了我们很多,唯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虽难尤荣!一起努力!成为善学善用善人!感恩老师!感恩辅导员!感恩学长们一路陪伴!

 

师资班谦组李幽铮学长:“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太过在意自己不愿被骗的感受了”。这句话醍醐灌顶感谢辅导员老师的层层深入分析。

 

师资班谦组王莲梅学长:感恩辅导员老师梳理、分析,六点都切中重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微处见工夫。日日进学,修学的力量。感恩!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无限感恩辅导员!每一部读诵学习的经典都值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学习践行力行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不离经典,经典不离生活,每一天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每一天时时处处都要从理上,从事上,从心上,反省检查自己学习和读诵的经典是一体的,是一致的,与经典有多少是相应的,与经典有多少是没有感知到的。《了凡四训》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简.要.详.明.的指导了人的一生。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感恩刘教授!感恩陶辅导员!秉承着经典,时刻不离经典,学习经典不脱离生活,深入扎根去力行,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离老师教诲!感恩老师!感恩辅导员!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