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二学期答疑课交流分享
2021-12-27安徽国祯书院

问题:

1. 末学想请教一下如何坚定自己长期学习与努力的目标,让我们快速成长?

 

2. “中国古人他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激励什么,保障什么;他反对什么,就要从制度上责罚什么。这样的话,才使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这段话是33集的核心,老师也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可是“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制度设计如何来考核德行?比如现在大学里都以论文作为评职称的主要指标,有人提议改成以师德为主要考核指标,但有人反对说这这种方法没有具体标准,更容易暗箱操作,反而以论文考核更公平。

 

3.“礼”的核心是教化、提示人心,但在《觉醒年代》里革命先驱们都称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这就说明“礼”会由心走向形式,那么现在重新提倡礼教,如何避免再次流于形式?

 

 

1. 末学想请教一下如何坚定自己长期学习与努力的目标,让我们快速成长?

陶锐辅导员: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教导我们要坚定目标,当初为什么要出发,那份初心也是目标,上路后要一直记得朝着目标去前进,不能走着走着就忘了。

确实很多人上路后会忘记初心,因为沿途的风景太有诱惑力,我们抵挡不住好奇心和贪恋心,便迷失在半路上。就好像我们看到前方远处的灯塔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便坐上船朝灯塔出发了。途中会经过很多小岛,也需要在一些中转站补给和歇息,岛上的迷人风光、中转站的安逸闲适等等都会绊住我们的脚步。除了沿途的诱惑,还有很多暗礁与风浪,我们克服不了种种困难,便会消磨掉意志,开始出现怀疑,不再相信自己一定能到达,从而否定或放弃目标。

所以,如何坚定,首先就是“不忘”!无论是遇到迷人的岛上风光,还是遭受风浪的袭击,都记得眺望前方的灯塔,告诉自己那里才是目的地!

现实中,我们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上,诱惑与磨难都是巨大的,所以要提起高度的警觉心,时时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常常提醒,常常记着,时间久了也就不会忘了,也能越来越坚定。再来,要坚定目标快速成长,就要少走甚至不走弯路,直趋目标!沿途的小岛能不去看就不要去看了,不必要的中转站能不歇脚就不歇脚了,还要绕弯的地方就更别去了,尽量朝着灯塔的方向径直前进。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缘分,都要想想是不是帮助自己径直到达目标的,有些缘分该舍要舍,过多纷杂的事务该放也要放。传统文化修学的捷径就是“一门深入”,就跟着一位老师,就做好一件事,就能最快到达目标!

那么再具体到传统文化修学,到底怎样才能快速成长?祖师们常问:“你会吗?”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修学最快速!怎么才能做到“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学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善人恶人都是老师,都在教导自己,都在帮助自己提升。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表法,只要有心,就能听到一切人事物都在说法。“人人是好人,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果能如此,怎能不快速成长!个人粗浅体会,欢迎学长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范爱红学长:

“一门深入”,就跟着一位老师,就做好一件事,就能最快到达目标!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学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善人恶人都是老师,都在教导自己,都在帮助自己提升。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表法,只要有心,就能听到一切人事物都在说法。“人人是好人,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果能如此,怎能不快速成长!感恩@义工陶锐—辅导员 陶学长的智慧分享,和谦领教!

陶锐辅导员:范学长,如果记得没错,这个问题好像是您提出的吧

范爱红学长:陶学长,是的,末学就老是在徘徊,学习过后发现古圣先贤的思想是一致的。

陶锐辅导员:嗯嗯,儒释道是一家,万法归一,确实都是一致的!

范爱红学长:我们的贪心真的是会害了我们,末学还要多向陶学长学习!遇上您是末学的福气

陶锐辅导员:贪心人人都有,只是贪的对象和程度各不相同,都一样哈,我们善友相依,互相提醒互相学习。

范爱红学长:善友相依,其利断金。我们一起努力!

 

魏东红学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应该是快速成长的方法。好比挖井,有懂得挖井师傅选好地方,我们就一直努力,专注一处,就会挖出水。

 

2.“中国古人他弘扬什么,就要从制度上激励什么,保障什么;他反对什么,就要从制度上责罚什么。这样的话,才使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这段话是33集的核心,老师也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可是“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制度设计如何来考核德行?比如现在大学里都以论文作为评职称的主要指标,有人提议改成以师德为主要考核指标,但有人反对说这这种方法没有具体标准,更容易暗箱操作,反而以论文考核更公平。

 

陶锐辅导员:制度建设只是辅助,根本还是在道德教育,如果道德教育没有做到位,法律制度就会出现“暗箱操作”等现象,导致好的制度政策无法贯彻落实。所以现在,我们提出一些好的政策与制度,马上就会想到一系列现实问题,觉得难以真正落实。现实中确实看到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都变味走样了。其实并非制度不能落实,制度设计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这个根本还没有跟上,不足以支撑制度的落实。我们不可能通过制度设计来规避各种问题,好像只要制度设计的完善就能解决,那是不可能的,只能从道德教育上入手来解决问题。

再一个,好的政策制度需要一层层的领导干部去落实执行,领导干部的德行修养决定了落实的程度。如果没有重视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和德行培养,也没有将德才兼备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上,那么好的制度仍然会无法落实到位。所以,根本来说,问题仍然出在道德教育这个根本上,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把人民教育成“有耻且格”,领导干部也能以身作则,那么这些好的政策制度自然能落实到位。

那么具体到学长的问题,如何用制度考核“德行”?其实现在要考虑的制度还没有到如何考核德行,而是先要考虑设计怎样的制度来教育引导大众重视德行的培养。古代是用庠序和太学等制度来保障道德教育实施的,那么我们现代应该用怎样的制度来展开道德教育?当重德慕贤蔚然成风,人们都耻于作假或不愿暗箱操作的时候,再来设计制度考核德行也就容易了。欢迎学长们谈谈自己的理解认识。

 

魏东红学长:如果师德作为考核标准,还有暗箱操作,那就变成背道而驰,自欺欺人。

陶锐辅导员:是啊,当道德教育不够的时候,我们都会自欺欺人。

魏东红学长:师德作为考核标准是给大家一个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的人才有德有才。正如学长说的现在整个道德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还不牢固,所以还是从最基础做起,一点点渗透。

像这些有德行的老师以身示范让我们看到了真人真榜样,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大家都有信心有力量。

陶锐辅导员:嗯嗯,跟随刘老师这样的榜样,就会有信心!

 

范爱红学长:末学坚信中国在习主席的带领下,选用人才是必定会以德为本。就像咱们的传统文化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也已经来到!

陶锐辅导员:是的,其实现在国家已经在道德教育上做了很多努力,制定了很多政策,只是还需要时间!最缺的还是老师!真正能从事道德教育的老师!

范爱红学长: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因此而受用无穷!

陶锐辅导员:嗯嗯,一条龙学校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办起来,从小教起,会比我们这代人从半路才来学要容易很多,相信将来会有真正人才出现,我们做好铺路石!

刘兴宁学长:随喜赞叹学长的分享,我们修身做好自己的同时,不遗余力弘扬圣贤经典文化,子孙后代一定会受益。

陶锐辅导员:传统文化最先是从民间发起的,但现在已经到国家层面了,只是国家层面还主要在传统文化的外延上,要真正到内核就是儒释道,还需要时间!

范爱红学长:我们先做好我们自己,学一点作一点,学一句做一句,像刘教授一样坚信不疑,毫不犹豫的干下去!很多时候,末学会在学习着学习着就眼含泪花,常常为自己的不坚定而自惭形秽。

 

夏晓荷学长:

在上位者,兴起道德教化之风,百姓也会随风而行。至于个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道德,定于一,修身养性,德才兼备,则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效法天地之德,进而影响大家。共勉之。

向榜样师长们学习!我们首先做好自己。各随因缘,早日觉悟。爱国爱家,德行天下!人人皆可成圣成贤!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李幽铮学长:学长说得极是。正是感觉传统文化目前主要还是从民间自发起来的,所以才觉得德育教育太难推进了。

个人自然是“修身”为要,做好自己。可老师也一直倡导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锐辅导员:李学长心怀天下,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供我们交流探讨。

 

徐文靓学长:

要保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行,必须要好的制度保证,末学认为目前对各级领导的考核制度中应该往这方面倾斜。比如将考核领导干部为国家推荐提拔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也列入考核行列!这样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就会慎重,就不会认人唯亲了,也会很自觉的加强干部的道德教育!这样就会带动整个领导层兴起重视道德修养的风气!

王莲梅学长: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演变及影响是深远的。察举制:地方官举荐,考核,授官。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科举考试:考试选拔人才……文化之源远流长,制度的演变过程也是文化的体现。现代官员政审、举荐、考核、公示,更加规范。“为人民服务”是要求和前提。

 

3.“礼”的核心是教化、提示人心,但在《觉醒年代》里革命先驱们都称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这就说明“礼”会由心走向形式,那么现在重新提倡礼教,如何避免再次流于形式?

 

陶锐辅导员:很多革命先驱都是从小读圣贤书的,可读到最后却反过来质疑圣贤了,确实很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礼”确实很容易流于形式,近现代大众逐渐开始质疑圣贤反对传统,也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只留下了一些形式,却丢掉了实质!当我们只看到外在形式,却不知形式中蕴藏的道理,更不懂先祖设计礼仪时的良苦用心时,难免会产生质疑和误解。

上周的课程中,刘老师用婚礼为例,给我们详细阐述了婚礼中各个细节的深刻用意,我们这才明白,原来“礼”的用意这么深,其中不仅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也饱含先祖们的良苦用心和智慧,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体会。明白了形式背后的实质之后,我们再来看礼,就完全不同了,就会很乐意去了解,去践行。并且明白道理后再去践行,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就不会再满足于流于形式,更不会再去质疑甚至否定。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讲到根本的老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还是要教育教学,要将“礼”背后的道理给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样就不会再流于形式。

那么如何讲?除了像老师这样的正式课程之外,也要抓住机会点随缘去讲。比方说,婚礼上喝交杯酒,我们现在的婚礼上就是走个流程,大家看个热闹,如果我们将酒杯换成一切两半的葫芦瓜,小两口一边喝,司仪一边在一旁解释其中“一体”的道理,那这个流程岂不是很有意义,就起到了教学的作用。那么举一反三,只要有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礼仪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大众明了形式背后的实质。

还有谁来讲呢?是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我们学习时听懂了一点,平时生活中有机缘就讲一点,师资班的学长们现在学习复讲,将来也会有机缘去给大众讲课,就可以很系统很详细的阐述清楚。不要管我们的力量有多大,能改变多少,能做一点是一点,尽心尽力就好了,哪怕微不足道,也是圆满!

说到复讲,题外话说一下,如何学习复讲?不是一定要面对镜头按部就班的讲课才叫复讲,比方说,今天的答疑课,我写出来的这些体会是不是复讲?我就是当复讲在练习的,就是在理解了老师课程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在复讲。每周课程后学长们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心得感悟,是不是复讲?这也是复讲!其实平时生活中遇到人事境缘都可以练习复讲。比如身边亲朋好友向我们倾诉烦恼时,那我们就要学习复讲了。想想老师课程中是如何教导的,我们就把所理解的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对方听,帮其开解排除烦恼,复讲这样来练习就更好了。

注意一点,对方的烦恼问题,我们要想清楚应该用什么道理哪句法语来对治开解才对症才应机,这就活学活用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法就像药一样,法本身没问题,都对都好,但用错了就会成毒药。比如病人需要降火,结果我们却给了热性的药,岂不是火上浇油?!所以我们学习,懂了很多药,还得知道什么药对治什么病,还得会判断病情病因,所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医生看的是身病,老师要看的是心病,这个心可不好读。

其实要想给他人“看病给药”,得会给自己医病,从自己身上下手练习。当自己出现烦恼时,能不能读懂自己的心?能不能找到烦恼的病因在哪?知不知道用什么道理和法语来劝自己?能不能劝得了自己?这番功夫少不了的,自己的病都能看了,才谈得上给他人看病,所谓识人先要识己,自度才能度他,都是这个道理。

题外话哈,一展开有点收不住,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范爱红学长:

我们就开发开放我们的智慧,就由我们这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去讲,多好!又学以致用了!

 陶学长,这一点和谦举双手赞成,咱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学以致用,末学以前就认为我学习了就得全身心投入,把父母都给疏忽了、忘了,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陶锐辅导员:嗯嗯,学以致用!

 

夏晓荷学长(师资班谦组):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无论古今中外,礼教如同道德教化一样,是无处不在的。鲁迅等先生所说的“吃人的礼教”,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为唤醒大众奋起反抗,救国救民,自强不息而发出的呼吁。其本质也是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苦心。

礼与真理,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范爱红学长:夏学长,和谦有同感,尽管末学没有完整的看过《觉醒年代》。每个时代都有他们应该有的样子。

夏晓荷学长:是的。这也是时代的遗憾。需要我们大家努力吧。

陶锐辅导员:革命先驱有很多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错误引导则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但不管如何,对于先辈们,都是无比感恩和崇敬!

范爱红学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他的两面性,我们只看事情好的一面。我们努力补过。

 

荣凤玲学长(师资班信组):

感恩各位学长的分享!今天学生在与某幼儿园小小班老师沟通时,老师说,下学期我们还是不是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末学说弟子规的落实就像我们每日吃饭一样,每天都少不了。只可惜现在人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停留在学过了就完了,跟自己的生活不能结合起来,也没有想着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像学长们刚开始说的忘了【初心】,这也就是道德标准不能提高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们的【解】和【行】是脱离的,没有合并,生活是生活,经典是经典,如果生活和经典结合起来,中途就会遇到很多的诱惑,也只有地方住诱惑,才能对解行相应有所感悟,才能体会到法味。我们都是半路出家,自己真正落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就需要好的环境,好的老师带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感恩刘教授,感恩国祯书院,感恩所有付出的老师们,感恩同学们,我们携手共进。

范爱红学长:荣学长,每每这个时候,末学都会非常惭愧,就觉得是我们这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没有做好!不对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荣凤玲学长:是啊,我们任重道远,带头改过,时时关照,与善友为伍,有良朋提醒,德日进,过日少。许多时候我们对经典的理解存在误区,就像【仁者无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当然学生对【封建礼教】的理解也不清楚,什么是【封】,什么是【建】,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封建】,所以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有困惑,似乎也读不懂。

 

魏东红学长:如果没有礼,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就不会遵循五伦大道,就不会守规矩,就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甚至影响江山社稷,比如孝亲尊师,如果君王对父母不恭敬有礼,太子不尊敬老师,以为自己是太子就可以不行拜师礼,全天下的人都会效仿,那就会损害道德的根。所以在上位者一定要懂得礼的重要性。包括革命先驱。

 

徐文靓学长:末学还有个问题,请学长开示一下“君子不耻身之贱,耻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使君子有这么高的德性和情怀,可是如果既“身贱”又“命短”,又如何救的了现在社会的芸芸众生,如果看到君子都是这样的,怎么升起人们学做君子的热情呢?

魏东红学长:是不是君子已心怀众生,已无我,不计得失,所以无论什么境遇都勇于承担。

陶锐辅导员: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君子的存心,并不是说真的会让自己身贱或短命,自然会有福报相随。即便真的有个别会身贱或短命,也是有特殊因缘,会度化应机的有缘人。

徐文靓学长:怎样才能让社会提起责任,让好人得富贵,让人羡慕,才可群起而效法!

魏东红学长:是的,学长,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我记得老师讲过这个问题,老师讲的好像是首先要明理,理得心安,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就不会去想眼前的利益。

徐文靓学长:现代人求道的少,求好的多。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生活的不错,他们才会有信心。

陶锐辅导员:对大众是这样,示现大福报让大众有信心愿意效仿跟随。但根机有差异,还是会有特殊因缘的圣贤君子示现命贱或短命,来度化应机的有缘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要知道,不能质疑或因此而丧失信心。这样的示现往往都是大根机之人,对世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颜回。

夏晓荷学长:毛主席在20岁左右写过《心之力》,可见主席在那时就已经对儒释道有深刻的领悟了。

范爱红学长:

我们如果也像老祖宗一样“为别人着想乃天下第一等学问”我们的周也必会发展至今。社会的发展总是在长扬我们的毛病习气,比如末学知道传统文化好,可是仍然会半信半疑,实在可悲。

魏东红学长:是的,学长,我学习传统文化一直有瓶颈很多年,当了很多年的警察,学的很辛苦,但感觉真正转念了,生活变好是必然的。

 

李幽铮学长:我们大家是努力,但传统文化的礼后来走成形式,并不是革命先驱导致的。裹小脚、寡妇不许改嫁这些礼教规定早都有了。

陶锐辅导员:那些不是礼哈,是民俗,也是在乱世时忽视“教学为先”而导致的。

李幽铮学长:历朝历代都有痒学和太学,也都强调“教学为先”,可为何还会走样了呢?这是末学一直困惑的地方。也是希望以古鉴今的地方。

范爱红学长:因为他离我们太久了。

李幽铮学长:谁离我们太久了?

范爱红学长:李老师,和谦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圣贤教育离我们太久了,不对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末学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就遇到很多学长家里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圣贤书,也没有读过,末学感觉还是咱们这些后代没福报。

陶锐辅导员:历朝历代都有乱世,乱世时教学都是跟不上的,各种变样的民俗就会出现了。还有就是地域差异,有些地域的教学跟不上,也会出现变形的民俗。

李幽铮学长:感谢学长们,今天讨论得真是很畅快。

 

郭艳华学长:礼者本也,要从根上找,本立而道生,本找到了,我们的礼就不会流于形式,就不会表面功夫,那“本”是什么的呢,就是人心,就是本有的至纯至善的心,把这颗至纯至善的心找回来,方法就是教化,以文化人,以经典化人,最后以礼化人,在老师的课程中提到富之,教之,教化一定不可缺失,所以我们每一位学长,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都有担当起教化人心的使命,所以从自身做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我们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盛世,世界和谐友爱。

感恩老师的敦敦教诲,学生永记心中,并去践行。感恩老师!感恩学长!

 

袁媛学长:

“不学礼,无以立。”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是没听过;二是不相信;三是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礼,会造成很多误解。因此,个人认为,凡事都得从“理”入手,理明心开,心安理得。“礼”只是“理”的载体,而且应该是活泼泼的,与时俱进的。通过“礼”,让“理”深入人心,教化人心!

圣人理解凡人,但凡人理解不了圣人。经典都是道德之言、圣人之言,凭我们的德性智慧,我们很难理解到位。所以不要求理解,不要求明白,就相信,先做吧。智慧提升后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信则达!

 

高志新学长: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用真心,坚持恒心,虽然有时也会迷惑,停泊,但时时提醒自己,并加入你想要的环境中,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必会完成想要得到的,先修好自己!再影响别人!感恩!感恩辅导员,感恩学长们的分享。

 

刘湘琼学长:

我个人对礼的理解,用现在语言表述应该是规矩,秩序。用现代语言解读礼的本质和目的,特别是用因果关系来解读感觉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始终用古语,毕竟现代人文言功底薄,有很大的跨越感。

 

徐文靓学长:

 感恩各位学长!末学感觉我们宣传传统文化太难了,就像毛泽东在《心之力》写的“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如果能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推行效果会更好!其实我们都没有能力要求政府如何做,只能起到呼吁作用,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相信有这么多大德老师宣传传统文化,很快这些问题都会解决,不然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实现强国的伟大梦想!

陶锐辅导员:学长莫着急,急不得,大船转弯需要时间,哪能很快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一代只做好铺路石!政府有政府的考虑,国家已经在大力支持,我们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呼吁!

刘英学长:我们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呼吁,学长的这句话很受触动,我们只有做好了当下的自己,点点滴滴中积累我们的德行,做好孝道文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把根扎好,扎牢固了,国家需要,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把自己的所学所做给大众做好的影响力!这其间需要我们各种境界面前时时的历练自己,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好的环境,由此也想到一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无愧于心,对我们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幽铮学长:感恩学长一语中的,醍醐灌顶是的,末学和徐学长都是比较着急了。我们深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希望他更快地更加富强文明。

从此刻起安下心来做好自己,很荣幸生为中国人!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