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四学期 第2期答疑交流分享
2022-08-29山西正阳书院

陶锐辅导员:

学长们好,按照惯例我们今天继续交流探讨大家提出的问题,今天交流第6-10题。

 

6. 目前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为什么自己不能非常深入地理解学习到古代人的思想,感觉到自己进步的慢。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和烦恼就是时常心生浮躁,达不到古人那种清静无为的心境。

 

学长:时代变了,外在诱惑太大。所以才说五浊恶世,善少恶多,那同时,我们要真干,信愿行也比较容易成就。

 

学长: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首先,第一步在“格物”,就是要革除自己的欲望。把欲望控制住了,就会体会到“清心寡欲”的快乐。按照《大学》指出的次第修学,一定会最终达到“明明德”的境界的。归根结底一句话:多听老师的课。学生陋见,供学长参考,不足之处,还请学长多多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学长:那是因为您力行的力度是不够的。信解行证,我们不能着急。学习就是稳扎稳打,学懂一句力行一句,多在心地下功夫,这样您就会慢慢清净下来。

 

学长:目的,学习的目的,古人是为了家国天下,心量打开就好落实了,也不要着急,现在就是坚持,熏修,功课,不知不觉中就变了。

 

学长:《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止、定、静、安、虑、得,有次第,有始终。

学长的困惑说明对自己有要求、高要求。随喜您!几个问题与您共勉:

① 古人思想学问,我们真正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我们是否好高骛远了?是否急功近利了?

② 清静无为从何而来?如是因,如是果。我们是如此做的吗?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自欺欺人,我们有老实听话真干吗?

与您共勉!

 

7. 进步的速度就像蜗牛,好多书摆在这学不过来,自己也着急。

 

学长:学习不能贪图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努力,并且“常时薰习”,不能每天看着好多书,产生焦急的心态,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挚诚的心坚持学习,长此以往,就会有质的飞跃。

 

学长:先从第一步第一本书开始看,其实最紧迫的还是要自己先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个可以落实可操作的规划,再一步步具体实践。不然焦虑就只会更焦虑,着急也没有用。《大学》里有这样一个学习修行的次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可以从经典里的内容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再循序渐进开始执行。

 

学长:学问的根髓在于精而不在多,为什么慢就是因为多。建议将一本经典学通学透,这样您在学习其他会发现就会学的很快。

 

学长: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学习是两条道,知识的学习是做加法,智慧的学习是做减法。请问学长您指的进步是哪方面的?您为什么着急?具体着急什么?着急有帮助吗?

理得,心安。

 

8. 目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和烦恼就是如何能让自己更精进。

 

学长:当今社会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要懂得亲师择友。就是亲近选择善良贤德的老师,向他学习,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交朋友,这比什么都重要。古人做了这样一个形容。他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说如果我们经常和那些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像我们在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是你时时能够蒙受他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自己也成了一个有德行的人。所以对于好的老师善友,好的修学环境要特别地珍惜。这样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

 

学长:尊敬的学长,最近学生也是很懈怠,感觉生活琐事过多影响了听课和学习,也在调整,有几点体会相互勉励。

① 提起警觉心,要惜时,每日读一读这首偈子对自己有很大的警醒。“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它告诫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生命减少了一日。就像水越来越少中的鱼一样,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们应当如火已烧到头上一般,紧迫地精进修行,时时念无常,切不可懒散放逸。

② 发愿。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样倘若不精进,就会出现倒退,我们要发愿完成此愿,愿力会推进我们努力。

③ 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是不离经教不离经典,不离老师的讲座。

④ 在生活中践行,在生活中精进。有老师说学要占20%,做占80%,师长老人家说要学一条做一条,学多少落实多少。比如我们在干家务或炒菜烧饭很辛苦很累时,也不不抱怨、不责怪,给一切家庭带来祥和快乐,以这样的心去做每一件事,时时关照好自心,这也是精进。感恩学长。

 

学长:记得师长也像他的恩师请教过类似的问题,他的恩师告诉他,秘诀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印光大师也说过“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9. 一、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怎么解决?二、怎样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

 

学长:榜样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家长或教师本人,自己就有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目标,自然就能清楚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孩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定要帮助学生立志,而且志向应该是伟大、无私而美好的。

 

学长:没有动力学习是因为没有立志发愿,当我们有了目标就会发现,我们修学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度众生。所以修学坚持读经听经,就会有源动力,会有内在力量,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打掉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

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首先多给孩子讲孝道、悌根,多让孩子读史书,读史养志,读经养气,让孩子成为周总理、范仲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立志为社会做贡献。

 

学长:“学贵立志。”学习没动力,根本原因是没有立志,没有明确为什么要读书。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的首要工作是自己要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蔡老师在《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中提到,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生。《群书治要360》的177句:“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蔡老师指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那应该是知为圣贤弟子者、知为圣贤学生者,然后可以为人师。”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生陋见,供学长参考,不足之处,还请学长多多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10. 学生在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就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理解。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虽然学习了一些道理,知道了“根本智”、“后得智”这些概念,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如果只是让小孩子读书、背诵,不去讲解,这样小孩子就不懂得道理,这样怎么去做到“学习”中的“习”呢?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庄子的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一部《四库全书》,那么学习的人应该如何做学习呢?难道只需要通过读一部书,获得“根本智”,然后做到“无知而无不知”吗?如果上面的理解成立,那么教导小朋友就读一部书,读十年,然后就什么都知道了吗?这样参加高考就能答满分了吗?学生愚钝,其中的道理一直也想不清楚。还请老师和学长多多指点。十分感谢!

 

辅导员:学长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末学想在此与学长也和大家做些交流。

首先,让孩子大量读诵经典不用讲解,指的是四书五经等这些需要慎思明辨义理很深的经典,而我们经常提到的扎根经典都是力行的,比如《弟子规》、《小儿语》等,这些经典在让孩子们读诵的同时,也是要加以讲解的,再加上家长老师身教示范,才能帮助孩子们力行出来。所以力行扎根经典,要读诵,也要讲解,不是都不用去讲解。扎好根后,开始读四书五经时,就不要讲解了,就是通过读经来修定。并且利用记忆力黄金期全部记下来,长大后理解力上来了老师再来讲解其中义理。

第二个,别说《四库全书》了,就是《群书治要》,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即使要学习和弘扬《群书治要》,也是要选择其中一部,然后一门深入下去,得根本智,而后一门通门门通得后得智。

六祖大师不识字,从没学过经教,开悟后什么经都能讲,没读过的经听听前几品就不用再听了,就能讲出来让人开悟。龙树菩萨开悟后,四十九年一切经教三个月就通了。这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门通则门门通,根本智而后有后得智,无知而无所不知。一门通,就是一门深入,深到开悟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而后就能一切都通达明了,就是得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什么都知道。这个道理很深,即使不懂,理解不了,也要先相信。这也是师长常常强调常常劝勉我们要坚信的真理。

我们要注意这个得根本智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那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也就很难体会。到达这个境界之后,就可以不用一门深入了,就开始要广学多闻得后得智,这时候学什么都是非常迅速的,就像龙树菩萨三个月学完所有经教一样。所以,对我们来说,远达不到广学多闻的时候,我们必须一门深入,在没有开悟得根本智之前,都要遵循一门深入的原则来学习。先根本智再后得智,先般若无知再无所不知,这个理,我们一定要相信。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门深入的前提,还要先扎根,扎根经典都要学习,根基扎稳了才谈得上一门深入,否则没有地基也根本谈不上一门深入。

所以接下来第三个问题,小朋友也是从扎根经典开始学习,扎根的阶段还谈不上一门深入。扎好根后,还要先学习四书五经,打下学问的基础,之后才是选择《群书治要》中的一部,或者其他儒释道经典,一门深入下去,直到开悟得根本智。所以是有这样一个次第的。如果根还没有扎,就一部经典读下去读十年,理上讲得通,真能做到当然是行得通的,但这样的人已经找不到了,这要相当高的根性才行,不是一般人所能为。这样的人虽没有扎根,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很扎实的根基了,否则是无法做到十年一部经读下去的。这个一部经典读十年,也不是每天读个一两遍,至少得每天十几个小时,而且要都摄六根地读才行,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不是读十年就什么都知道了,而是如理如法的读十年,就能开悟得根本智,然后才可以什么都知道了。这个“如理如法”四个字要做到,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还需要对经教深入透彻才行。

至于得根本智后高考是否就能得满分了,如果真得根本智了,加上参加高考和学习知识的缘分,很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做到。这个不用怀疑,有缘分就一定是可以的。如果没有缘分,就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般若无知的状态。有缘学习,就马上能够无所不知,很快学习掌握。另外是不是一定是满分,一分不差,其实也是要看众生福报和所感的,是随缘而应的,没有一定的。

个人体会,如有不妥,请学长们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根据老师们的教导和自己的学习感悟,我想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核心思想是:

第6个问题: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同时也要做好现实中的工作和职责,能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最好)。

第7个问题:定下心来,“信愿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第8个问题:自己先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立志。

第9个问题: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学长指的是精神上的动力还是物质上的动力。精神上的动力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渐有法喜充满的感觉,自然就想学习更多,生起自度度他的愿望。物质上的动力,一是要“自力更生”,做好生活和工作中的本分和职责;二是“境随心转”,随着自己心境的提升,内外环境也会越来越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要直下承当,尽力而为。

第10个问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相信古圣先贤的教导。在逐步实践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会乐在其中。

学生浅见。谨供参考。欢迎老师和学长们指正!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首先,十分感谢辅导员和学长们的慈悲回复。学生是第10个问题的提问者。坦诚地说,学生拜读了回复,仍不得其解。这个问题,之前一位从事传统文化行业的老师也问过学生,学生百般思索仍不得其解。学生举一个由这个问题引出的例子:学生的孩子上小学之前是在学生的家塾里学习,依旨老师教诲,《圣学根之根》背到第三册,五百四十个部首也背了,学生是让孩子去英国的汉学院。孩子开学三年级,要走应试的教育。现在如何落实“读书千遍,其意自见?”还望老师和学长多多指教。十分感谢!

陶锐辅导员:走应试的教育,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读经,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因为会比较难以修定。这是孩子的缘分,也得随顺。至于将来是否有机缘去英国汉学院,其实不用这么早设定,可以有这个愿,但不必执着这个结果,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因缘。供您参考。学长们的回复都非常好,不知道毕学长还有哪里不明白呢?

毕欣学长:谢谢辅导员。如何在体制教育中去寻求定力的修炼,这是学生关心所在。学生的问题换个角度提问是:如何在体制教育下落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如何让“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在目前的体制教育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帮助学习传统文化但是需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学生目前思考的问题。再次感谢辅导员老师和诸位学长。十分感谢!

陶锐辅导员:不能改变的就随顺,自己能掌握的时间就尽量帮助孩子落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理论和大原则我们掌握住,事上就随缘尽力,能做多少是多少。至于好成绩,这个不用在意,也要随缘。如果是学习的材料,体制教育加上古法教育,成绩自然会更好。如果不是学习的根性,没有好成绩也无妨,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随孩子的喜好去培养,切莫在成绩上执着。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师资班谦组王雪琴学长:我刚刚完课,我在课程中适时加入我们的学习经典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要多一点加强学习,感觉我应用的不够精炼。

 

师资班信组郭艳华学长:感恩老师!感恩各位学长!取得高考好成绩在心上努力会更加倍,首先孝悌的根扎稳扎深,《孝经》中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遇四海,无所不通”,经典里还讲:“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这些做到,持续的做,真正的从心上扎孝悌之根,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考得好成绩必先从孝悌下手,孝能感动天地,至诚感通。末学一点浅见,仅供参考。感恩学长提出来的问题!感恩各位学长!感恩陶学长给予指导!感恩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