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礼记》第22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礼记》第22集
2020-06-25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礼记治要》最后一讲:《射义》,郑玄三礼目录:“名曰射义者,以其记燕射、大射之礼,观德行取于士之义。此于《别录》属《吉事》。”这一篇是讲燕射、大射之礼的义理,特别是天子、诸侯如何通过大射、燕射之礼观察人的德行,从而任用贤才、考核诸侯等,同时也述及了乡射和宾射之礼。

我们看经文“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古者诸侯之射也,即大射。根据《礼记集解》:“吕氏大临曰:‘射者,男子所有事也。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故习大射、乡射之礼,所以习容、习艺,观德而选士;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故主皮、呈力,所以御侮克敌也。’”说这个射箭是男子所行之事,但天下没有战事的时候就把它运用在礼义之上,所以练习大射、乡射之礼,以训练威仪、技艺、观察人的德行而选拔人才。天下有战事的时候,就把它用在克敌取胜之上。因此重视射透箭靶,用以防御外侮,战胜敌人。

从这一段论述中可见,古代的射礼实际上是分为两种,也就是礼射和主皮习武之射。什么叫主皮呢?也就是重视射透靶心,像《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射不主皮,谓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不主皮,就是不重视能否射透靶心,因为人的力气不同等。那么在这里所讲的就是礼射,《乡射记》云“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这说明除了礼射之外,还有主皮习武之射。

根据《礼记集解》古代的射礼,这个礼射又分为四种:

“一曰大射,君臣相与习射而射也。自天子以下至于士,皆有之,今惟诸侯大射礼存。”就是说大射就是君臣一起为了练习射箭而进行的射礼。自天子到士,都可以有大射之礼。但是后来仅有诸侯的射礼保存了下来。也有注解认为,大射,是天子在举行祭祀前为选择参与祭祀的人选而举办的射礼。

“二曰宾射,天子诸侯飨来朝之宾,因而与之射,亦谓之飨射,今其礼并亡。”第二种礼射就是宾射,是天子、诸侯宴飨来朝见的宾客,并因此与宾客一起射箭,也称为飨射。但是宾礼后来也失传了。

“三曰燕射,天子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宾,而因与之射;大夫、士燕其宾客,亦得行之。”也就是天子、诸侯宴请其臣子或者四方来宾,并与之一起射箭,或者大夫、士宴请宾客,也可以与之一起行燕射之礼。

“四曰乡射,州长与其众庶习射于州序,仪礼乡射礼是也。”乡射是州长与民众在州校或者州学练习射箭,这个在《仪礼·乡射礼》中有详细记载。

后面说卿、大夫、士之射,就是指的乡射。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这个燕礼是怎么来彰明君臣之义的呢?孔颖达《礼记正义》说:“谓臣于堂下再拜稽首,升成拜,君答拜,似若臣尽竭其力致敬于君,君施惠以报之也。”在燕礼中臣子要在堂下跪拜、叩首两次,升到堂上再拜成礼,君主答拜。这就如同是臣子竭尽全力致敬于君主,君主也以恩惠回报臣子。所以,燕礼所彰明的就是君臣之义。君臣之间以义相处。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君仁臣忠,犹如一体,上下同心,荣辱与共,互相感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团结互助,才能够共成大业。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说在党正举办的乡饮酒礼上,“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岁以上的长者坐于席上,五十岁者则须站在一旁陪侍,听从差遣,以此来表明对长者的尊敬。六十岁者前面陈设三豆食物,这个豆,像高脚盘一样的,七十者陈设四豆,八十者陈设五豆,九十者陈六豆。这个豆象征着对长者的供养,长者年龄越大,所获得的食物供养就越多。所以,在乡饮酒礼上,处处都透露出按照年龄所形成的秩序,以此向当地百姓,通过乡饮酒礼,传达出敬老尊贤、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古代诸侯举行“大射”之前,一定先举行宴飨群臣的燕礼,卿、大夫、士举行乡射之前,一定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行燕礼,是为了申明君臣之间的大义。行乡饮酒礼,是为了表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也就是说要先辨明了君臣大义、长幼次序之后,然后才以射箭来考察其德行。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也。”

审,就是定的意思。固,就是坚然牢固的意思,审定也就是固定、瞄准。所以射箭的人不论是前进、后退、左右转身,一定要合乎礼。内心端庄敬肃,外表身体挺拔而端直,然后再拿起弓箭瞄准目标。弓箭拿稳,目标瞄定,然后才谈得上能否射中目标。从这个整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

在《礼记集解》中说:“射者,进退周旋之礼甚烦,一有不中,则志气之动,而持弓矢必不审固矣……进退周旋之中礼,内志之正,外体之直,岂一时所能袭取哉?必其庄敬、和乐,所以养其身心者久,而后可以致之,故曰:‘可以观德行矣。’”在射箭时,是往前进还是往后退、往左转还是往右旋,这个礼数甚为繁多,一旦有一个动作不合乎礼,就会动荡内心的志气,那么就会导致把握弓箭不牢固,也就不能瞄准。而进退左转右旋都要合乎礼节,内心端正,外体直顺,哪里是一时突然达到的呢?一定是他保持这种庄敬、和乐的态度,修养身心很久之后,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因此说:通过这个射箭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一个人能够做到内心志向端正,外体直顺,一定是经过长时礼、乐的熏习而成就了德行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人,能够坚持一门不改变,说明他的心志端正、明确、专一、坚定,而且必须有恒心、毅力,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练习,最后才能够做到进退周旋,一举一动都符合于礼的要求。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在参加射箭中的表现,就可以考察出他的德行。

而且我们看,从这个射礼之中也体现了古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宗旨。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包括射箭这种看似竞争性很强,甚至具有杀伤性的技艺,也都不离求道的目的。这就使得射箭远远超越了技艺的层次,而成为追求道的一种方式。所以射箭传到日本、韩国之后,被称为“弓道”。此外还有茶道、武道、棋道等等,这个“道”字就不是随意加上去的了。说明这些技艺必须以求道为目的,才不失正确的方向。这样呢,练习这些技艺,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豁然与道相通。这个道就是人人所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纯净、纯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它起作用就显现为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报。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具有无量的德能、相好、光明、智慧、福报、财富,如何开启自性的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那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无论学习何种技艺,通过何种方法,都要通过严守老师的教诫和规矩,然后常常地久久为功,这样就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你看,学习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术,都有一定的规矩、规则,这些规则是什么?这些规则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也是能够把心定下来的方法。那你遵守这些规矩,在此基础上一门深入,就能够把心定下来。当心定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心如止水,智慧自然显现,而使心定下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读诵经典、静坐、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术,乃至洗衣、做饭、舂米、砍柴等等,这个方法是无量无边,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通过看一个人做事情的成果,就知道他心静的程度、修养的功夫,以及他做事的心态,是一心专注,心地清净,还是心烦意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比如说我们学生写文章、写书稿,交上来一看,逻辑混乱,错别字很多,甚至张冠李戴,那你就知道他的心思很乱,可能事情很多,心也不清净,没有把心定下来,这是一种应付的心态。再比如打扫卫生、做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和清净心。

《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就是告诉我们要一切恭敬,以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事、物,那你当下就在修行的状态,如果你心失去了恭敬,心当下就不在道上了。

《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既然这个恭敬心是和我们本性相应的,这个恭敬心就是要常常保持,时时保持,你不保持这个恭敬心,稍一疏忽,你这个心就离开了道。禅宗经常问一句话,说:“你会吗?”这句话很有味道,如果你会,你穿衣、吃饭、喝茶、射箭、打球、习武,无不是道,无不是在求道之中。你如果不会呢,心不在焉、没有恭敬,那你读经、听经也不是求道,所以这个“会”很重要。

“其节,天子以《驺虞》,诸侯以《狸首》,大夫以《采蘋》,士以《采蘩》。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驺虞》、《采蘋》、《采蘩》都是《诗经》中的篇名,都收录在“二南”中,就是《周南》和《召南》之中,《狸首》早已经失传了。根据《礼记正义》,《驺虞》九节,天子用的这个节奏,它是九节,比喻贤人多,说明天子以为天下得贤才而使官员齐备为志向,《狸首》七节,是乐及会盟也,说明诸侯以乐于定时会盟,向天子朝拜述职为志向。《采蘋》五节,喻循法度以成君事,说明大夫以遵循法度办事,以成就君主的事业为志。《采蘩》五节,是其不失职也,说明士以不失职守为志向。天子、诸侯、大夫、士各自明达其乐节所象征的志向,能不失其所为之事,各尽其责,忠于职守,就能够成就功业,树立德行。德行树立起来了,也就是能够做到君仁臣忠,就不会发生暴乱的祸患,功业能够成就,国家也就安定了。所以说射箭是用以观察人是否具有大德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射箭并不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更不是好勇斗狠、争强好胜,而是通过射箭,使这个活动符合于礼乐的节度,培养人的德行,提升人的心性,彰明人的明德。而天子可以通过射礼观察人的德行,考核人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就是培养和选拔考核德能兼备的人才。射箭时控制动作的节奏,天子以《驺虞》这首诗的节奏为标准,诸侯以《狸首》的节奏为标准,卿大夫以《采蘋》的节奏为标准,士以《采蘩》的节奏为标准。不同阶层的人士,明了其节奏的内在含义,而去实行他们所担当的事业,就能够建功立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了,就不会产生暴乱的祸患。功业成就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所以说射礼是用来观察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的。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郑玄注:“选士者,先考德行,乃后决之以射。” 当选择才能优秀的人时,先考核其德行,然后再通过举行射礼来决定人选。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这一句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此一节明天子以射礼简选诸侯以下德行能否。故圣王所以务以射选诸侯、卿、大夫者,诸侯虽继世而立,卿、大夫有功乃升,非专以射而选。但既为诸侯、卿、大夫,又考其德行,更以射辨其才艺高下,非谓直以射选补始用之也。”这一节讲的是天子通过射礼考核选拔诸侯、卿、大夫的德行能力。因此圣王之所以通过射礼选拔诸侯、卿、大夫,是因为诸侯虽然通过世代继承而确立,卿大夫是因为有功于国家才得以升迁,不是专门通过射礼而选拔的。但是已经成为诸侯、卿、大夫,也要考察其德行如何,又要通过射箭分辨其才能技艺的高低。不是说直接通过射箭选拔、增补就启用他们。

“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饰之以礼乐也。”男子生而有“悬弧”之义,比如说在《礼记·内则》中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故云,射者,男子之事。”男子一出生就在门左悬挂一把弓,并且从小就开始学习射箭的技艺,长大之后再以礼乐配合加以文饰,因此射事,通过礼乐的文饰能使其容貌、身体合乎于礼,其节奏合乎于乐。这个弓箭是古代战争中主要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所以射箭本身就具有杀伤性。比赛射箭的时候又有竞争性,如果不以礼乐来文饰,就容易使人形成暴力、对抗、竞争、嫉妒等人格特点,容易导致冲突和对立。但是以礼乐来配合射箭,就可以使人刚而不暴、强而不燥、勇而不乱,甚至还能培养人的谦让、仁爱之心,这正是中国古圣先贤礼乐文化的高明之处,能够把习武、射箭的技艺与涵养德性,甚至求道联系在一起,使他不离“志于道”的宗旨。这是现代的技艺,包括一些体育比赛、军事训练,乃至文学、艺术,甚至发展科技所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也就是说要不离于“志于道”的宗旨去发展、去创新,才是可取的。

“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这个数字的数在这里读“烁”,就是频频的意思。所以古时候天子用射礼来考核诸侯、卿、大夫及士等德艺的高下。射箭是男人的活动,因而用礼乐来加以文饰。所以要寻得一种既能容含礼乐,又可常常去练习,以帮助人们树立德行的事,没有比射箭更适合的了。所以圣明的先王都大力提倡这件事儿。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观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

岁献,古时诸侯每年向天子献国事之书,又俱献贡物,就是古代的诸侯每年定时向天子献国书,也就是汇报自己的一国的政事,同时也进贡其他的物品。根据《尚书传》:“古者诸侯之于天子也,三年一贡士。”其中每三年要向天子进献一次贤士。郑玄注:“旧说云,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向天子进献多少名贤士呢?大的诸侯国每三年要献士三人,中等的诸侯国献士二人,小的诸侯国献士一人,这个比,郑注:“亲合也”,比于礼,就是合乎于礼的要求,这个数就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庆就是褒奖,让就是责备。益地,这个益就是增加,

削地就是削减的意思。

所以古代天子的制度规定,诸侯每年进贡国书、礼品,推荐人才给天子以供祭祀。天子便在射宫用箭术考核这些人才。如果射箭时的仪容、姿态合乎礼的要求,节奏符合音乐的节拍,而射中的又多,就可以取得日后参与祭祀之礼的资格。如果他们的仪容和姿态不合乎于礼,节奏不合乎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没有资格参与祭礼。能多次参与祭礼,就能够得到天子的褒扬,多次得不到参加祭礼的资格,就会受到天子的责备。能多次得到褒扬者,便增加诸侯的封地。如果多次受到责备,便要削减诸侯的封地了。

那我们想一想,这种制度的设立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呢就是考核诸侯的政绩,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为天子、为国家推荐了多少德能兼备的人才,也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的一种具体落实。而这种用人的原则一确立,就能够使德才兼备的人不至于被埋没。这些诸侯都愿意把自己诸侯国内德才兼备的人推荐给天子,这些德才兼备的人都能够被举荐出来,居于领导的位置,被重用。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也就是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这个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德才兼备之人居于领导位置,上行而下效,国家治理自然走向正轨,社会风气就自然良善。

那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的设立还有助于推动男子热衷于练习射箭。因为通过射礼,被选拔出来、举荐出来他就可以、能够为天子所重用,所以通过射礼就可以推动礼、乐、德、能的教化,让人在习射比赛、娱乐、竞技之中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身体素质、作战能力,并且也提起了自己的责任意识,涵养了良好的性情,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故曰: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天子举行的大射之礼被称为“射侯”。所谓“射侯”就是通过射礼来考核诸侯,其射箭合于射礼就意味着这个诸侯称职,其射箭不合于射礼,就意味着这个诸侯不称职。这里边小注说“大射,谓将祭择士之射也。得为诸侯,谓有庆也;不得为诸侯,谓有让也。”这里边就是把这个大射呢就解释为天子举行祭祀前,选择祭祀人选的射礼。所谓的“得为诸侯”,就是说会得到天子的褒奖。“不得为诸侯”,就是说会受到天子的责备。“得为诸侯”,就是说他做诸侯做得称职,天子会褒扬他。“不得为诸侯”,就是他做这个诸侯不称职,会受到天子的责备。

“故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这里有一句话叫“反求诸己”,这一句话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

在《孟子·离娄》中也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礼记·集解》中说:“为仁由己,射之中否亦由己,非他人所能与也。故不怨胜己,而反求诸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此可知,射箭包含了“仁”的道理,先要求自己心正体直、拿得稳、瞄得准,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如果箭发出去而射不中目标,也绝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只是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子说,君子不会有与人竞争之心。要说有,那大概就是在射箭的时候。但是在射箭的时候,也不失君子之风,大家呢“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这句话呢也有不同的解法。也有人说呢:君子没有要和人竞争的地方,但是呢在射箭的时候,他是争着去做一个君子,如果说有这个争心的话,那是争着去做什么呢?就是争着去做一个标准的君子。

在《礼记·射义》中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所谓的射就是寻绎的意思。什么叫寻绎?射者的身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志端正、体态直顺,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中。此外,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无论是天子、诸侯或者是大夫、士,是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目标、道德标准来射。尽管他们是同用一个箭靶,但是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标却各不相同。所以射鹄的过程,也就是射这个箭靶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

我们知道《论语》中孔子也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也就是说中国古人从来不讲竞争,特别是君子更没有争心。如果说君子有所争的场合,那就是在比赛射箭的时候。在比赛射箭的时候,是怎么去做的呢?“揖让而升”,两个人先互相作揖,然后才升堂去比赛射箭。“下而饮”,结果出来了,这个赢了的人要给输了的人敬酒。输了的人则“反求诸己而已矣,不怨胜己者。”输了的人他不是去埋怨、嫉妒赢了自己的人,更不是去寻找客观的原因,说今天这个风、天气不好,把这个箭给吹歪了,不知道这个弓是谁做的,有假冒伪劣的嫌疑。他是“反求诸己而已矣”,马上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在技艺上有不够精湛的地方,在德能上有可待提高的地方。他喝的这个酒是罚酒,也就是说要反省自己,无论是德能和技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你看这一个礼,对于胜者,提醒他不要骄纵,要有敬让之心;对于败者,是让他反省自己技艺、德能没有达到标准,而不是去嫉妒或者埋怨这个赢了自己的人。在这里没有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射礼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实现谦逊、和让、道德、自省,所以他也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孔颖达疏》说“此明射是仁恩之道,惟内求诸己,不病害于物。既求诸己,耻其不胜,乃有争心矣。”这说明射箭是培养人仁义恩德的方法,只是反求诸己,不责难、要求、伤害外物。既然反求诸己,以自己不能战胜对方而羞耻,这也是起了竞争之心、比较之心。但这种竞争是争什么?“其争也君子”,是争做一个君子。或者说他去争也不失君子之风。所以中国人讲的竞争绝对不是去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气来竞争。比如说有的人懒惰,有的人贪吃、贪玩、贪睡、贪财,有的人沉迷于手机游戏等等,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贪、嗔、痴、慢、疑等等烦恼。不能够战胜这些烦恼,就会不战自败。所以不是别人让你失败,是你自己被自己的习气所打败。但是这一点西方人却不理解,特别是美国,他也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总是打压别的国家,祸起萧墙还不知不觉。你看这个美国,他的这个动乱都是来自于国内,而不是来自于他国让他被打败,而是自己自取灭亡。

清华大学著名的礼仪学家彭林教授就说,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七百七十六年的古希腊,与中国乡射礼的普及年代约略相当,但两者所体现的文化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希腊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与体魄是分离的,精神由上帝管理,人只负责自己的体魄。所以古希腊的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竞技的胜利者就是超群绝伦的英雄,要用饮酒的方式予以奖励。奥运会奖杯的形状就是放大了的酒杯,正是源于此。儒家特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精神和体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

人类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体魄和技能才有价值。意味深长的是,在与古希腊同样是征战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时代,儒家铸剑为犁,在保留田猎之射的形式的同时,“饰之以礼乐” (《射义》),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儒家主张人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乡射礼中,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要大杯饮酒,不过饮的是罚酒,因为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德性都没有达标,需要警示。是内求还是外求,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可以说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方能够把战胜他人、战胜千军万马的人称为大英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能够战胜自己习气的人才被称为大英雄。我们去寺院都可以看到有一个殿叫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供奉的都是大英雄。这是因为这些人不是战胜千军万马的人,而是能够战胜自己烦恼习气的人。所以大英雄呢?就是能够断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烦恼习气作斗争的人。

人之所以不能够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是什么原因呢?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在《松阳讲义》中为我们讲了三个原因,哪三个原因呢?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不能够无过,不能够反求诸己,克服自己的习气,是因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比如一个人喜欢发怒,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用发怒的方式解决问题,习惯成自然,动不动就发火,这就是因为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那怎么办呢?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当然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之书,圣贤之书告诉你如何去忍,如何去制怒、惩忿窒欲。经常读这样的圣贤书,那就会提醒自己,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仅不能够把问题处理好,还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一类人只有经常反省、长时熏修,才能明白道理,慢慢地把这个气质变化。

第二,就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也就是贪求物欲,比如说喜欢饮酒、贪吃好色,都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有的人好色并且好色之心很浓重,藕断丝连,这就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对于这一类问题只有深明因果,知道贪欲的害处和可怕,才能够断除贪恋物欲的习性。

第三,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这个习俗就是社会风俗习惯,在社会大众普遍如此的环境中生活也自然会沾染上坏毛病,比如说抽烟、喝酒等等。很多人知道抽烟喝酒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也想戒掉,但是为什么三番五次戒不掉?在家里戒掉了,但是一出去应酬,同事、朋友就会递烟劝酒,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很难戒掉,很难戒烟戒酒。这就是因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

应该如何应对呢?对于修学之人,既然知道自己的控制能力有限,就要远离恶缘,对于不好的环境污染、诱惑要懂得去躲避。孔子在教导颜回的时候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在《弟子规》上也强调“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些做法都是有助于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所以要远离恶的缘分,远离恶的人际关系,而亲近良师益友。这有什么好处?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你亲近良师益友和善良的人相交往,就如同一个人在雾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这个水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是时时给你德风的滋润,你可以时时感受到他的熏陶,不知不觉自己也沾染上同样的气氛。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亲师择友,远离恶缘。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在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的时候,如何来培养起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都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所以这里强调“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身心、体态。发而不中,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的人,而是要反求诸己,反躬自问。

这个《礼记·射义》传入日本,成就了日本的弓道。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起奉为国之经典。射礼在日本出现之后,就形成了不以杀伐为目的的“文射”。射箭从此演绎成了张弓搭箭、竞射、饮酒的娱乐文化,日本的社会也从此诞生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分。因此有日本学者说:“《礼记》的射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古以来作为狩猎争斗技术的日本弓射。”

中国古代的射礼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对当地的儒家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韩国人把射箭称为“弓道”,认为它含着深刻哲理,在健身的同时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目前韩国弓道协会有几十万会员,在韩国汉城的白云山弓道俱乐部还保存着有古代的这种弓箭,墙上贴着《弓道九戒训》和《执弓八原则》,是射手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弓道九戒训就是“仁爱德行、诚实谦逊、自重节操、礼仪严守、廉直果敢、习射无言、正心正己、不怨胜者、莫弯他弓”。执弓的八原则“先察地形,后观风势、非丁非八,胸虚腹实,前推泰山,后握虎尾,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在弓道的修炼过程中,强调身心浑然一体,甚至达到“无心”的境界。这可以看到,这个射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活动,确实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甚至也是求道的一种方式。

你看在这里他说达到“无心”的境界,练而无练,念而无念,这个就是无心的境界。说明什么呢?它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求道的一种方法,但是这些在国内已经看不到了,也令人不禁感叹传统射礼的失落。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礼记治要》,今天已经全部圆满了。在习讲之中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