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礼记》第04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礼记》第04集
2019-06-01

诸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礼记》《月令篇》。上次我们讲到了仲春之月,今天我们看季春之月。请看这一段:“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聘名士。礼贤者。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无出九门。命野虞勿伐桑柘。后妃斋戒。亲帅东向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以劝蚕事。命工师。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这一段比较长,我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来看:“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这里边的“仓”是指储藏谷物的库房。“廪”储藏米的库房。“无财曰贫,无亲曰穷,暂无曰乏,不续曰绝。”也有注解认为:“常无谓之贫穷,暂无谓之乏绝。”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季春三月,天子广布德令,实行恩惠,命令有关官员打开储藏谷米的仓廪,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赈济一时缺乏,甚至断绝粮食的人。从这里,我们体现了天子的仁爱之心。天子就是率天来行事,要效法天之德,而天之德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好生而恶杀,祂有一种仁爱之心。

“开府库。出币帛。聘名士。礼贤者。”这个“府库”是储藏币帛的地方。这个“币帛”是财币,缯帛的意思。“缯帛”,古人多用作馈赠的礼物。这一段是王者劝勉诸侯,使他们聘问名士,礼接有德行的贤者。所谓的名士,指的是德行贞纯,道术通明,但是不愿意出来做官,隐居不在位的人。所谓的贤者,次于名士,也是隐者。因为名士优于贤者,所以在去聘问名士的时候,要加上币帛作礼物,而对于贤者,仅仅表示礼敬就可以了。

打开府库,取出币帛,聘问名士,礼敬贤者。圣王要治理天下,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圣王自己修身有成,又能知人善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就能垂拱而治。

在《晏子》中,它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那就是上、中、下。最上等的人是“难进而易退也”,最上等的人才,难以出来做官,难以被举进,但是特容易罢退,不做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他是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他出来做官不做官,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所以他没有所求的心。看到这个国君,确实是有德行,有愿望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安定,你又对他礼敬有加,他才愿意出来辅佐你。就像诸葛亮,你要三顾茅庐,才能够把他请出来,这是最上等的人才。

中等的人才,“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很容易被举进出来做官,但是也容易被罢退。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无论是进是退,都是要看时节因缘,如果有条件,有君主能够赏识他,重用他,那么他就愿意出来辅佐这个君主;如果遇不到合适的、有德行的君主,那么他呢,也就隐居了。是“用之则行,舍之退。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个无论是进是退,完全是看缘分。

“其下易进而难退也”,最下等的人,就是很容易举荐出来做官,但是却难以罢退他。为什么呢?很显然,这一类人出来做官,都是自私自利,升官发财而已,为的是个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踊跃地出来做官,但是你想把他罢退的时候,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看,现在很多地方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我们想一想,那选拔的人才是哪一等的人才呢?那就是,这里边的最下等的人才,就是容易出来做官,但是却难以罢退。那么充其量,是中等的人才,就是很容易出来做官,也容易罢退,但是要选那些上等的人才出来,就非常困难了。

古人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于隐居的名士和贤者就特别地尊重。比如你看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孔子对曾子说,至高的礼,不需要谦让就可以使得天下大治;至高的奖赏,不需耗费就可以使得天下之士喜悦;至高的音乐不需要声音就可以使天下的民众都能和乐。如果明王,认真推行“三至”,就可以使得天下的君主都能知道他的名声,天下的士人都可得为他的臣子,天下的民众都可以为他使用。曾子就接着问了:“敢问此意何谓也?”这段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孔子就说:“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在这里,实际上,孔子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能够使四海之内,能够供奉、听命于一位君主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的呢?他说:“古代贤明的君王一定是尽知天下贤良之士的声明。”也就是说天下有哪些贤良之士,这个君主一定要心里有数。知道他们的名字,“既知其声名”,知道了他的名声,然后还要进一步了解,他是不是有真实的德行,有真才实德,尽知他确实有真实德行之后,就要依照国家各种爵位的礼遇,来尊重他,这就叫“至善的礼法不需要谦让就能使天下大治”;凭借天下的俸给,使天下的贤良之士得以富裕,这就叫“至善的奖赏不需要花费便能使天下良士喜悦”。那你这样做了之后,天下对美好德行的赞誉就会兴起,这就是“至善的音乐即使没有声响,也能使天下的百姓心地祥和,相处无争。”所以说,所谓天下最有仁德的人,就是能够融洽天下至亲关系的人;所谓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能够任用天下最和谐的人;所谓天下最贤明的人,就是能够举荐天下最有德行的人。能够通晓以上三点的人,就可以征伐不义的诸侯。所以,天下最仁德的人莫过于关爱众人的人,天下最智慧的人莫过于知贤善任的人,天下最善执政的人莫过于能为贤者授官的人。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国土的君王,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三点,四海之内的人们就会供奉、尊命于他。

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作为君主要主动求贤,才能够把真正贤德的人,招揽过来为自己所用,这样才能够垂拱而治。这一点,就是告诉我们,对于隐居的名士和贤者,要主动地去访求、聘问。

“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修利堤坊,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鄣塞。”

这个“司空”,是官名,这个在周朝,是六卿之一,掌管水土工程。“沟渎”,就是沟渠。“鄣塞”,这个“鄣”是同“障碍”的“障”,就是指沟渠道路上的障碍、阻塞等等。命令司空说:雨季即将来临,水位开始上升,必须修整堤防,疏导沟渠,开通道路,使之没有障碍、阻塞。

在春末时节,除了修建堤防,整治沟渠之外,还要平整道路,以便往来耕作。这是通过这些措施来预防水患,而且方便民众耕作。我们在现代社会,兴修水利,方便农民灌溉、排涝;铺设道路,便利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流动,这也是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罝罘”就是捕兽的网;“罗网”,捕鸟的网;“毕”是用以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因为形状像天上的毕星而得名;“翳”注解说,“射者所以自隐也”,就是那些射鸟兽的人用以隐蔽自己的掩体,称为“翳”。这个“餧”是“喂”字的异体字。

“九门”,这个是指天子九门,即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城门、近郊门、远郊门、关门。“毋出九门”就是强调在这个月的时候啊,所在之处,无论远近,用于捕捉鸟兽的各种罗网器具及毒害野兽的药物,都不得使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打猎用的各种罗网器具,包括罝罘、罗网、毕翳以及毒害野兽用的毒药,一概不许携带出天子九门。因为这个月鸟兽在孵卵或哺乳,不适宜打猎,伤害了这些动物有逆天时。所以,用于捕捉鸟兽的各种罗网、器具及毒害野兽的药物,无论远近都不可以使用。

这个规定既培养了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也提醒人要顺应自然天道来生产生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提醒人类,不能对自然界过分地索取,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肆无忌惮地捕杀动物,既不顾及动物的自然生长周期,也不顾及动物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使动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最终,也必然有损于人类的生存家园。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些都是提醒人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这也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命野虞毋伐桑柘。后妃斋戒,亲帅。东向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这个“野虞”就是主管田野及山林的官员。“毋伐桑柘”这个桑树和柘树的叶子都可以用来养蚕,所以不许砍伐桑树、柘树,也是爱护蚕食。“后妃斋戒,亲帅。东向躬桑。”后妃要亲自采桑,表示率先垂范天下。“东向”就是向东,这也是顺应时气。“禁妇女无观”,这里边的“妇女”,它有特定的含义,“妇”就是指世妇及诸臣之妻,“女”是指外内子女也。外子女就是王的外姓甥之女,内子女就是王的同姓子女,比如说叔叔伯伯的子女,也就是周礼上所谓的内、外宗。“无观”就是去容饰,“观”有容饰的意思。为什么要去容饰呢?因为她们应该把心思放在采桑养蚕之上,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装扮修饰容貌之上,因此对于世妇及诸臣之妻,以及君王的内外姓子女,比如说侄女儿和外甥女儿,她们的过分装扮要予以禁止,以使人效法,重视采桑养蚕的工作。因为这些农活都是为了制作衣服,以抵御风寒所必须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国家应该重视生活的必需品,比如说粮食、衣服的生产、供应和保障。

“省妇使以劝蚕事”。“省”就是减少的意思,“妇使”就是妇事,比如说缝线组紃之事,缝纫、拈线、编织、镶边等等的杂务。“蚕事”就是养蚕的工作。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命令主管田野及山林的官员,禁止任何人砍伐桑树和柘树,爱护蚕食。天子的后妃斋戒之后,亲自率领面向东方采桑,禁止世妇和诸大臣的妻子,以及天子的内外宗之女,过分装饰容貌,并减少缝纫、拈线、编织、镶边之类的杂务,以劝勉妇女重视采桑养蚕的工作。

在这里就讲到了天子的后妃要率先垂范,重视农业这个根本,甚至还要亲自从事采桑养蚕的工作,而且社会上层的贵家富人、小姐们不能够过分修饰容貌。为什么呢?这也是倡导一种务实俭朴的社会风气。世间政治最紧要的在于安定人心,也就是要使人心安宁。所以有道的人办政治,一定是戒除奢侈而讲求俭朴,只有真正明了了这个道理的人,才会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厉行俭朴。

在东汉时期,汉明帝的夫人马皇后非常节俭,而且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因为她的双手常常劳动,要做衣服,所以都长了茧,而她的佣人和后宫的妃子,穿的衣服也非常朴素,不会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品。因为她是皇后,是一宫之主,她一做出来,底下的人就不会奢侈浪费,也会以崇尚节俭为荣。所以一个皇后节俭,影响的是整个皇宫的作风,甚至母仪天下,影响整个天下的人。

在《群书治要·傅子》中讲到,它说:“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饰。上之人不节其耳目之欲,殚生民之巧,以极天下之变。一首之饰,盈千金之资(资原作价);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纵欲者无穷,用力者有尽。用有尽之力,逞无穷之欲,此汉灵之所以失其民也。上欲无节,众下肆情,淫奢并兴,而百姓受其殃毒矣。”对天下最有害的是什么呢?莫过于女人的装饰打扮,莫过于女子的装饰品。居高位的人,不节制耳目的欲望,竭尽天下的奇巧,耗尽天下的奇异之物。一头的首饰,就花费千金之资;婢妾的衣服,兼有四海的珍宝。纵欲的人欲望没有止境,而百姓的物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物力去满足无穷尽的欲望,这是汉灵帝失去民心的原因。上位者的欲望没有节制,下面的人肆情纵欲,荒淫奢侈之风并起,百姓就会遭殃受害。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于这个道理他有深刻的认识,正是因为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才奠定了大宋的基业。有一次啊,赵匡胤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短上衣入宫,结果赵匡胤看到之后啊,非常生气,他就对长公主说:“你把这件衣服给我,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结果这个公主笑着说啊:“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也用不了几根羽毛啊!”赵匡胤正色说道,说:“你说得不对,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人看到了,也会纷纷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的价格便会上涨了,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就会从四处辗转贩卖翠鸟,这要杀伤多少鸟啊?你千万不能开此奢华之端。”公主听了赵匡胤的话呀,赶忙叩谢父皇的教诲。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追求奢侈品,特别是女子的奢侈品,看似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作风,但是实际上,对天下将产生莫大的危害。比如说现在很多贵妇人都喜欢使用皮包,穿狐皮大衣等等,还竞相攀比,但是不知道这样的风气一开,造成了多少动物惨遭杀戮。

在《礼记·礼运》上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说,剩余的这些货,这些东西不要浪费,不要抛弃于地上,要拿出来给大家使用,否则导致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人心就会不平,不平得久了就会有怨气,怨气积累深了,就会产生恨意,社会矛盾重重,动荡不安。所以过多的东西不能够随意浪费,要及时地拿出来分给需要的人,特别是贫穷的人。因为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吃不饱、穿不暖,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如果富人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就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做慈善事业,这样不仅不会受到贫穷人的仇视,反而受到人的爱戴。因为他们平时总是施恩于人,那些从他那里受益的人,不仅不会仇富,反而还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反而受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影响,比如说,现在人所接触的大众媒体,比如说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很多内容,特别是广告,都是引导人如何去骄奢淫逸的,这样的奢靡之风就会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的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生态的破坏。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就是人过度膨胀的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之间构成的一对矛盾,而这一对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为什么不可调和啊?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的。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就导致了生态危机,导致了环境危机。所以党中央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奢靡之风,这是非常及时而必要的。

下面讲,“命工师。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工师”即工巧师长,在《周礼考工记》中没有工师,但是因为司空掌管工巧。所以这个工师应该是司空之类的官员。命令工师在百工造作器物、理治其事之时,使监理百工的官员,每日号令提醒:造作器物不得悖逆时节,不得造作不如法的过分伪饰之物,使君上滋生奢泰之心。

春天的第三个月,天气适宜百工造作器物,所以应当趁着百工都在造作器物的时候,使监管百工的官员,每日发布一次号令,加以提醒。提醒什么呢?造作器物要依据时节顺序,不要悖逆节气,使器物不牢固。比如说,《考工记》中讲:“石有时以泐(音le,裂开),水有时以凝。”石头有的时候就会裂开,水有的时节就会凝固。又说:“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材质很好,工艺也很精巧,但是做出来的器物却是不完美,质量不好,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按照时节来制作器物。所以,监工每日号令提醒“毋悖于时”,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器物的质量。当然,除了提醒造作器物不得悖逆时节气候之外,也包括不能违背程序,偷工减料等等。此外,还要特别提要醒制作器物要依据常规,不得制作过分装饰巧妙的器物,就像现在的奢侈品、以及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过分包装的器物,这都会使人滋生奢泰、懒惰、享乐、攀比之心。

我们再看孟夏之月。“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毋发大众。命野虞劳农。命农勉作。毋休于都。”“孟夏之月”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无起土功,毋发大众。”就是不要大兴土木工程,不要大量征发民众。

《礼记·月令》的主要精神就是随顺天时来安排政事。而随顺天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误农时”,大兴土木工程和大量征发民众会耽误农业耕作的时间,妨害农业养蚕之事。在《群书治要·魏志下》也提出,“广开宫馆,高为台榭,以妨民务,此害农之甚者也。百工不敦其器,而竞作奇巧,以合上欲,此伤本之甚者也。”在古代的时候,机械化水平都很低,劳动基本依靠人力。每当国家大兴土木,或出兵打仗,都会征调大量的民力。如果征召劳役的时间与农忙时节相冲撞,就会妨碍生产。一旦错过农时,一年的农业生产也就荒废了。这个就需要国家合理安排土木工程和征兵时间,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命野虞劳农。命农勉作。毋休于都。”这个“劳”的意思,就是慰劳、勉励的意思。就是命令负责田野及山林的官员慰劳农民,命令农民勉励耕作,不要总是停留在国都里。因为这个时候最要紧的事就是赶快进行农耕,无失农时,所以应当出去耕作,不可在都邑里休息。这也是因为进入夏季,酷暑难耐,正是耕作最辛苦的时节,所以需要提醒农民坚持生产,不能怠惰,否则这一年就没有好的收成了。

“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仲夏之月”,就是夏天的第二个月,阳气盛而且经常干旱。所以要怎么样呢?就要举行祈雨的祭礼。“百源”就是众水的源头;“山川百源”是能够兴起云雨的地方。“大雩帝”,这个“雩”就是为了求雨而举办的祭礼。中国人重视根本,所以才有了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山川百源的雩礼。因为山川百源,是能够兴起云雨的地方。“雩帝”,就是指在南郊之旁设立祭坛,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

“百县”,根据《礼记正义》孔颖达疏:就是谓诸侯也,也就是命令这些诸侯“以雩祀古之百辟及卿士等,生存之日,能立功有益于人者。”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天子在举行雩礼之后,命令这些诸侯以雩礼祭祀古代那些生存之日曾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百辟(音闭)卿士。“百辟卿士”,加注中说:“古者上公以下,若句龙、后稷之类。”什么意思呢?古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说公、侯、伯、子、男各级诸侯、各级官员中,曾经有重大贡献、重大功劳于人民的,就像句龙、后稷之类的人。这个“句龙”是共工氏的儿子,共工氏被颛顼打败以后,颛顼任命句龙为土正官,负责平整土地,疏导河流。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所以被后世祀为“后土”之神。“后稷”,是帝喾的儿子,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誉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所以我们经常说社稷,就是指的这两个人。“社”就是土地神,也就是指后土,指句龙;“稷”就是指帝喾的儿子,他是五谷神。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夏季的第二个月,命令有关官员为民祈雨,而祭祀能兴云雨的山川等众江河的发源地,在南郊设立祭坛,为求雨而雩祀五精之帝,继而命令诸侯雩祀曾有功于人的百辟卿士,如后土神句龙,五谷神后稷等。

中国古代的神,我们要知道是什么意思,知道什么意思之后,才知道它不是迷信,这个神就是在生存之日对国家、人民有重大贡献的人,他死后人们给他设一个庙,来加以纪念。这个庙其实就像我们现在的纪念馆、纪念堂一样。所以说这个神,其实就是像人民英雄等等。他们对国家有贡献,死之后,就给他们奉为神,来建庙加以祭祀,加以纪念。这其实都是教导人不要忘本。这些雩礼的目的,也是教人不要忘本,要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而且人的心善,这个环境就善,年头也好,这也是古人的天人感应的理念,因为境随心转。如果人人都能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心善,行为善,言语善,那么这个环境也是非常的美好,年头儿也会很好。

“季夏之月。树木方盛。无有斩伐。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水潦(音老)盛昌。举大事则有天殃。”这个是夏季的第三个月。

“树木方盛。无有斩伐。”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树木虽然长得很茂盛,但是还不够坚韧。

“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

“发令而待”就是事先发出徭役的命令惊扰民众,民众受到惊扰,就会心动,这是妨害土神之气。之所以称土神为神农,是因为他主管稼穑。“稼”就是耕种,“穑”就是收获,“稼穑”也泛指农业。

“水潦(音老)”,水潦就是大雨、雨水的意思。“盛昌”,就是盛大、浩大。

“举大事”,什么是大事呢?《礼记训纂》注解说:“谓兴徭役以有为。”就是大兴徭役之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树木生长茂盛,但尚未坚韧,不得砍伐,不要预先发出征发徭役的命令,来惊扰民心,妨害了神农所主掌的稼穑之事。这时雨水浩大,如果大兴徭役则有天殃。

这也是因为举大事,要征调大量的民力,会贻误农时,有违天道,所以才会出现灾殃。这也是孟子所说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道理。

“孟秋之月。乃命将帅选士厉兵。命大理审断刑。命百官完堤坊。谨壅塞。以备水潦(音涝)。”

这个“将帅”,方性夫有一个解释说:“才足以将物而胜之,谓之将。知(智慧)足以率人而先之,谓之帅。”“士兵”,这个“士兵”,在古代它是包括了人和气。“士”就是指人而言,可以翻译成武士。“兵”是就他所拿的兵器而言。

“大理”是治狱官也,是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在虞舜时期称为士,在夏朝称为大理,到周朝称为大司寇。也就是所谓的“士”、“大理”、“大司寇”,有时都是指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

到秋天的第一个月,命令将帅挑选武士,磨砺兵器。命令治狱官慎重判刑。命令百官修缮堤坝,谨防堵塞,以防止水涝灾害。

中国古人都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智慧。比如在《礼记·经解》中也讲:“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倘若你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

后边它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如果把婚姻之礼给废掉了,夫妻之道不明,就会产生诸多痛苦,而放荡淫乱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

《仪礼·士昏礼》对婚礼就有很多具体的说明,告诉我们,士婚礼一般有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都是提起对婚姻的重视和责任感。

很多人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呀?为什么这么麻烦呢?如果把这个婚姻之礼废了,嫌这个婚姻之礼麻烦,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夫妇之道相处痛苦,而淫乱苟合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比如说未婚先孕,婚前同居,还有试婚等等,这些现象都多有发生。对个人而言,造成个人的生活痛苦;对于社会而言,很多人生了孩子,上不了户口,孩子呢,两个人过不下去,成了单亲家庭,没有人教育,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有人把家庭称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如果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都破碎了,那就像我们身体一样,只有个别细胞破碎了、坏死了,可能对身体的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身体诸多的细胞都坏死了,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动荡,怎么可能还和谐呢?所以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关系到整个家族的承传,关系到家风、家道和社会的和谐。所以古人对这个婚姻之礼,也是特别的重视。

“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民种麦。毋或失时。”

“几杖”就是坐几和手杖,都是老者所用,古代常把坐几和手杖用为敬老之物。

“趣民收敛”这个“趣”,本又作“趋”的意思,就是催促的意思。“收敛”就是收藏谷物。秋季第一个月,百官开始收藏谷物,因为谷物刚刚长成,到了秋季的第二个月,谷物已经成熟,收藏不可缓慢,因此需要催促。

秋天的第二个月,要注意养护衰老的人,授给他们坐几、手杖。命令司农之官催促人民收藏谷物。务必积蓄干菜,多积聚粮食,以为过冬做预备。并劝勉民众种麦子,不要错过农时。

“季秋之月。命冢宰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霜始降。百工咸休。”

“冢宰”,在《书·周官》上说:“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周礼·天官·冢宰》也说:“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这就说明冢宰是周代的官名,是百官之长,六卿之首,负责协助君王统理国家政事。

“帝藉”,其实就是天子的责任田,也是供上帝之藉田也。郑康成云:“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所治之田也。”虽然是天子的责任田,但是也要借助民力来耕种,所以称为藉田。《礼记·祭统》上说:“天子亲耕于南郊。”这说明藉田在南郊。

“神仓”,就是储藏祭祀之谷的仓库,之所以称其为“神仓”,是因为所储藏的谷物为供神之物。

“百工咸休”,为什么百工都休歇了呢?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寒,粘胶、刷漆都不能够坚固、耐久、完美。

秋天的第三个月,命令冢宰列举五谷的收成实数,确定其收缴租税的簿册。把天子籍田所收获的谷物,储藏于盛放祭祀之谷的神仓之中。这个月开始降霜,百工都要休歇。

“孟冬之月。赏死事。恤孤寡。命百官谨盖藏。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这段话也比较长,我们一段一段地来看。

“孟冬之月。赏死事。恤孤寡。”

根据《礼记正义》孔颖达的疏:“赏死事”,即加赏以身殉国者的后代。“恤孤寡”,这个“恤”就是供给的意思。“孤寡”就是指以身殉国者的妻子和儿女。“恤孤寡”就是对以身殉国者的妻子儿女提供财禄的供给。

冬天的第一个月,要加赏以身殉国者的后代,抚恤以身殉国者的妻子儿女。“命百官谨盖藏。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大饮烝。”

“盖藏”就是指府库、谷仓所藏的物品。

“封疆”是疆界所在。“固封疆”,指挖掘沟堑、种植树木,使疆界险固。“固封疆”就是巩固封疆。

“边境防拟盗贼,故云备。”边境需要防备盗贼,因此称“备边境”。

“要塞(音赛)”,就是边城的要害之处。要塞理应牢固,故云完,“完”就是即完备、完善的意思。

 “谨关梁”,这个关,就是国境或边险、要塞的出入口。梁就是桥横,也就是桥梁的意思。“关梁禁御奸非,故云谨。”关口桥梁,都是禁止和防御邪恶不法之事的地方,因此必须谨慎守护。

“大饮烝”,根据郑玄的注解:“十月农事完毕,天子、诸侯与群臣在大学饮酒,以正齿位。”什么叫齿位呢?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所定的席次,这个礼称为大饮,这种大饮烝礼,后来消亡了。天子以燕礼,郡国以乡饮酒礼取而代之。“大饮烝”,这个“烝”就是升的意思,“升此牲体于俎”这个“俎”,就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皿,所以这个“烝”就是升也。升此牲体于俎之上,故云“大饮烝”。也就是将用于祭祀的牺牲,就是祭品,一般都是动物的肉,升到祭器“俎”之上。

这句的话的意思就是说,命令百官谨慎保管府库、谷仓的粮食、财物,巩固封疆,防备边境,完善要塞,紧守关口桥梁,举行大饮烝之礼。

这个大饮烝礼后来演变成燕礼,还有乡饮酒礼,这是一种尊老敬老的礼。为什么要提倡尊老敬老呢?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有所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气,也是提倡长幼有序,这样就不会恃强凌弱。所以在中国古代,越是老人,越受尊敬。但是这种情况到了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了。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现代社会,都是以功利原则来处事待人,所以把老人往往视为包袱、负担,对老人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在《孔子家语》上记载:鲁哀公来向孔子请教,说:“大夫们都劝我,要大力提倡尊重年长之人,这行得通吗?”孔子怎么回答呢?孔子说:“如果您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此以后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要仰赖您的无量功德了,哪里仅仅是鲁国受益呢?”可见敬老尊老这一件事,非常的重要,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福祉,而且关系到天下的和谐。哀公又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尊老敬老,尊敬年长的人有这么重要吗?”孔子说:“在过去,有虞氏,就是舜,他尊敬有德行的人,同时特别尊重老年人;夏后氏,尊重有爵位的人,同时也格外尊重老年人;殷商人,尊重有爵位的人,也同时格外尊重老年人。殷商人,尊重世禄之家,同样也是尊重老年人;周朝人,尊敬孝敬父母的人,但是也仍然尊敬老年人。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世王朝,那些时候,没有遗弃老年人的。老年人受到天下人的尊敬已经很久了,仅次于侍奉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仅次于孝。因此在朝廷上爵位相同时,以年长者为尊;七十岁以上的人,拄着拐杖到朝廷,就是七十岁以上的人去上朝的时候,就可以拄着拐杖,国君要向他询问事情的时候,要给他安置座位;八十岁以上的人便不在朝廷里做官了,国君要询问事情,必须亲自到他家里去请教。于是,敬老之风就扩展到了整个的朝廷;在走路的时候,不敢与年长者并肩而行,不是错行于后,不是错后行走,就是跟随在身后。在古礼中,跟父辈走路要随后而行,跟兄长那么大的人一起走路,要错行于侧;在路上遇见老年人,不论是乘车还是骑马,包括侍从人员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自己不用挑着担子在路上行走,而由年轻人代劳,于是敬长之风,就延伸到道路之上了;在乡里提倡敬老,老年人就不会缺衣少食,强壮的人就不敢侵犯弱小,人多不会欺负人少,于是敬长之风就扩展到州郡街巷了。古代还规定,五十岁就不承担跟随打猎的劳役了,就是五十岁开始就算老年了,就不承担朝廷的劳役了,也不再参加上山打猎之类的事儿。分发猎物的时候,要给年长的人多分一些,于是敬长之风就扩展到捕猎的活动中。这个猎人,也懂得敬长。在军旅部队之中,爵位相同的,以年长者为尊,于是敬重长上之意就扩展到军旅。圣贤君王以孝悌之道教化百姓,从朝廷开始,推行到道路上,达到州县、街巷,连打猎的人都相互仿效,军队中也相互学习。于是天下百姓共同以此作为道义的准则,宁死也没有人敢去违犯。”哀公听了说:“这真是太好了!”可见敬老尊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在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作者就是当时任河北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这也是习总书记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习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在论述“尊老”的传统美德时,他大量引经据典。比如说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郑板桥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等等,体现了对中国尊老敬老传统的重视。

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更是亲身践行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比如说2014年元旦前夕,他特意来到北京的一家敬老院看望老人,并且指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2014年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2017年11月17日,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代表合影时,习总书记让两位年事已高的道德模范坐在自己身边,更成为暖心感人的场景,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从1984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到一直以来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以及治国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看到习总书记的一系列的举动,你就知道它背后的深意。为什么在元旦前夕他去看望老人,到老人院,然后又提倡敬老尊老的这种传统美德。这个不是小事情,它确实是像孔子所说的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太平,甚至关系到整个天下的太平。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人都是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原则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他做事是有规矩的,他不能够恃强凌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天宗”就是指日、月、星、辰。

“祀于公社及门闾”,就是不单要祭祀“社”,就是土地神。“又祭门闾”但是先祭社神,后祭门闾,故云:及。

“腊先祖五祀”,这个“腊”,也就是猎的意思,也就是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这个“腊”,就是指打猎,用打猎所获得的禽兽来祭祀。“五祀”是指门、户、中溜、灶、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子向天地日月星辰祈祷来年的丰收,分别在祭祀土地神的公社和门闾举行祭祀礼,用打猎所获得的禽兽祭祀先祖和门神、户神、中溜神、灶神,行神,并且举行宴会慰劳农民,让他们得到休息。“劳农以休息之”后面有一个加注说:“党正属民饮酒。正齿位是也。”就是党正聚集民众饮酒,举行乡饮酒礼,以正齿位。也是提倡一种尊老敬老的风气。

“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天子命令将帅讲习武功,操练射箭、御马之事。

其实这就是戚继光所说的:“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加强练兵备战,提升打赢能力。”

在平时和平的时候也要操练,来提升军队作战打赢的能力。这也是居安思危的表现。

“仲冬之月。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冬季的第二个月,天子命令典礼的官员分别祭祀四海大川及山林水泽。有能拣取草木果实和猎取禽兽的人,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员负责教导他们。这也是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草木果实,使人们有充分的粮食。

“季冬之月。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命取冰。冰已入。”这个“取冰”就是凿冰的意思。

在《礼记•大学》上我们都学过,说:“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伐冰”,就是凿取冰块的意思。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所以需要凿取冰块,窖藏起来。这件事什么时候做呢?就是这里讲的:“季冬之月。命取冰。冰已入。”

就是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命人凿取冰块,窖藏起来。因为这个月的冰也是冻得最坚固结实的。

“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计”,就是计划、谋划的意思。“耦耕”,古代用耒耜犁田,必须两个人合作,称作耦耕。

“耒耜”,就是耕田翻土时所用的器具,也泛指农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后来也用耒耜泛指农具。

这段话就是说:命令田官告诉民众取出五谷的种子。说明大寒气节已过,农事即将开始。命令农民计划耕种的事宜,修理翻土的耒耜,备办耕田的农具。

这段话实际上就提到了国家指导、甄选良种和修缮农具的问题。就国家指导层面而言,在现代社会运用信息化、大数据、高科技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就甄选良种而言,要特别高度重视转基因种子对于土地、环境和人体健康乃至生育能力的危害性,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就修缮工具而言,机械化的大生产不仅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如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研发和普及高级农业生产工具以实现增产增效,是发展科学技术时应该加以关注的。由此可见,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通过国家指导、甄选良种、修缮农具的方式以确保农业丰收,保证粮食安全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这仍然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

“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饬国典”,“饬”就是整治、整顿的意思,修饬的意思。“饬国典”就是修订国家的六典之法。“六典”,就是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

天子与公卿大夫共同修订完善国家的法典。按照四季的时令,以确定哪些适用来年运用。

“季冬”,就是冬天的最后一个月,就如同《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后一卦“未济”卦,旧年以此为终,新年以此为始,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这就意味着《月令》的指导精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凡是作为君主的人,要法天行仁,体恤民间的疾苦,念兹在兹,无有止尽。

《礼记·月令篇》虽然关注农业生产,但是也涉及了国家的祭祀、徭役、军事、社会保障、生态保护、文教等各个领域。从我们以上所学的章节可以看到:天地祖先、天子百官、黎民百姓、山林鸟兽共同构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作为核心,要发挥维护“一体”的作用,践行天地的厚德。随顺天时,本质就是要生养万物,这是仁心、仁政的最好落实。

在现代社会,依循天道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办理政治,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是我们从学习《礼记·月令篇》所获得的重要启发。我们看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中这些理念都有明显的体现。

特别是在2019年5月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更能显示出总书记所具有的效法天德的仁爱情怀。在这次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且还明确提出了“五个应该”:“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他强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科学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则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最基本的态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他明确提出:“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必须充分认识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强化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可以说这些理念和《礼记·月令篇》“要顺应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理念也让我们能够对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更加具有信心,也更能够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