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视频更多》

本站视频若出现卡顿现象,恭请前往第三方平台观看,给您带来不便见谅!

《群书治要·礼记》第21集

刘余莉 教授

  • 路线一
  • 路线二
  • 音频一
视频文字
《群书治要·礼记》第21集
2020-06-21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礼记》,请看《礼记·昏义》。这一篇是解释《仪礼·士昏礼》的义理。根据郑玄《昏礼目录》,“名曰昏义者,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此于《别录》属《吉事》也。”这一篇讲述的是娶妻的道理,也就是家教所以成就的根本。那么这个昏是用的是黄昏的昏,为什么用黄昏的昏?郑玄谓:“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也就是说,娶妻之礼是选择在黄昏时进行,因此称为“昏义”。孔颖达《礼记正义》说,“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日入后二刻半为昏。以定称之,婿曰昏,妻曰姻。”后面说,“谓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为什么婚礼必定选择在昏时进行?它取的是阴来阳往之意。也就是说黑天要来了,白天要走了。那么昏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中国古代长期使用漏刻计时,把一昼夜,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分成一百刻。那么每一刻就是十四点四分钟。二刻半正好是三十六分钟,也就是在日落之后三十六分钟的时候称为昏。那又为什么称婚姻?如果确切地讲,对于女婿而言,就称为婚;对于妻子就称为姻。意思是说女婿在昏时来迎娶;妻子是因男子而去,因此称为婚姻。

下面我们看经文。“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首先我们看第一句,“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人非常地重视婚礼,因为结婚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而是“将合二姓之好”。古礼规定同姓不婚。凡是结婚一定是两个姓氏的结合,所以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对上可以奉侍宗庙、祭祀祖先。“而下以继后世也”,对下可以传宗接代,承继香火。使家风、家业、家道代代承传,所以君子特别重视婚姻之礼。正是因为婚礼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关系到家族的命运、荣辱兴衰。是代代培养出贤德的子孙,还是富不过三代,培养出富二代、官二代、啃老族、败家子,甚至是少年犯、恐怖分子的问题,所以不能不慎重。

据司法部门的一个数字统计,说8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出自于不健全的家庭。而现在由于对婚姻的不重视,各种各样不健全的家庭越来越多。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那我们想一想,这个身体如果很多细胞都生病了,不健康了。这个身体也是不可能健康的。同样的道理,如果社会上诸多家庭都出了问题,社会也不可能和谐。比如说现在的未婚同居、单亲家庭、第三者插足,也导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堕胎、家庭纠纷、女子的激情犯罪,还有单亲子女的暴力倾向、情感冷漠、心理不健全等等。由此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古人这样重视婚礼。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之治”,但是如果不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懂得中华传统的礼乐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那你讲的这个“中国之治”都是隔靴搔痒,很难讲到中国之治的独特之处和微妙之处。

前面我们讲过,这个婚礼有六个步骤。哪六个步骤?那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几个步骤中,除了纳征无雁,其余皆用雁。为什么都要用雁?这个在《白虎通》上讲,“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意也。”因为这个雁子,它是随着时节飞到南方,飞到北方,不失节也。那么这个是同义语。也是强调女子,期望女子不失贞节。“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也是希望这个女子能够夫唱妇随,而且每逢男方的使者到来的时候,女方家长都是在供奉祖先的庙里铺设筵几,然后拜迎使者于门外。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在厅堂上听使者传达男方家长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对婚礼的敬慎和郑重其事。

婚礼有很多的步骤,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婚礼的重视,提起夫妻双方的责任感,不能够视婚姻如儿戏。更不能像现代人那样“闪婚闪离”。比如说在婚礼的第六个步骤“亲迎”这个过程中。在夫妻结合的前三天,就要求男方三日不奏乐,女方三日不熄灯。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礼仪规定?因为再过三天,这个女儿就要出嫁了,所以趁她还没有出嫁之前还在家的时候,抓紧时间,甚至彻夜不眠,教导她为人妻、为人母的教育,怎么样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当然,我们知道她在家的时候,看到父母之间的相处,夫唱妇随,夫义妇德对她已经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这还不够,在结婚的前三天,还要抓紧时间耳提面命,集中教导。

在迎娶那一天,这个做新郎的,在去娶亲之前,首先要祭拜天地、祭拜祖先。提醒自己,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命运,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天下的太平,所以这个礼节非常慎重。要表达把家庭维持好,把儿女教导好,还有使社会和谐的存心。  

这个儿子去娶妻之前,要接受父亲的敬酒。我们知道中国人特别强调长幼有序,平时都是儿子毕恭毕敬地给父亲敬酒,但是他在娶妻这一天,突然次序换了,变成是父亲给儿子敬酒,而且还是代祖先向儿子敬酒,儿子还不必回礼。那么这一个动作就让这个儿子提起了责任感,知道这一件事,非同凡响。那么这个意思也是说,从此以后,祭祀祖先的责任,家庭的德风就要由你们来承担了。

到了女方的家里,女方的父母亲手把女儿交到了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说我女儿一生的幸福,都托付给你了,所以你对她要有耐心、要关爱、有责任感,新郎也能够体会到岳父岳母的心情。嫁女儿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担忧。担心女儿到了夫家,是不是能够担当好责任?婆媳关系是不是能够处理好?丈夫对女儿如何等等。那么新郎也能够体会到岳父岳母的心情,所以他接过新娘的手之后,带着新娘一起来跪拜岳父岳母,感恩岳父岳母为自己培养了一位贤内助。同时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会善待他们的女儿。

新郎把新娘娶上了花轿,她坐上花轿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动作,那就是把她的香扇,从轿子的窗口给抛出去。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动作?因为这个女儿在家的时候,也是父母的千金小姐、掌上明珠,倍受父母的关爱。所以小姐的脾气、坏毛病也很多。比如说这个天气稍微热了一点,她要拿香扇扇一扇,说:“这个天气好热呀”。你看娇里娇气的很多的习气。但是现在你要去为人妻、为人母了,就需要把这些娇里娇气的小姐习气、坏毛病都随着这一把香扇全都抛出去,抛得一干二净,这样才被接到了丈夫家。

到了丈夫的家里,这公公婆婆本来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结果他们从主人的位置退了下来,把这个儿媳妇从主人的位置接了上来。什么意思?从此以后,我们这个家可就托付给你了,你这个是家庭的主妇,责任非常重大。要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辅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必须得有厚德才能够承担好。所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你发现这个大地越是污秽肮脏的地方,植物长得越茂盛。“地之秽者多生物”。说明什么?女子越是能够忍辱负重,对于家庭的幸福就越有保证。那么这个古人有一句话,说:娶一个好的妻子,可以兴三代;娶个不好的妻子,可以败三代。这个都不是夸张。所以这个家庭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子的德行。

夫妻两个人要喝交杯酒了,这个交杯酒也喝得很有味道。他们是拿一个葫芦瓜,一切两半,然后一人一半。葫芦瓜的丝是苦的,这个酒是甜的。两个人喝了这交杯酒之后,意味着要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彼此扶持、共度一生。所谓“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而且提醒夫妻,本来就是一体的,是不分彼此,所以不要经常计较。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在这个葫芦瓜的酒喝完之后,还要用绳子把这两个葫芦瓜系在一起挂在墙上,提醒以后看到这个葫芦瓜就想到两个人最初时结合的存心。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不要因为小小的磕磕绊绊,就忘记了两个人的最初发心,白头偕老同甘共苦的愿望。

所以这个婚礼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嬉笑游戏,而是提起一个人对婚姻的责任感,提起一个人的正知正念。婚姻之礼可以使丈夫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使妻子更加有德行,能够忍辱负重。

但是很遗憾,这样好的婚礼没有保持到现在,反而被很多人作为封建糟粕而批判和抛弃,这是因为我们后人没有能够理解和承传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不仅没有理解,还对他妄加批判。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大树下面好乘凉,这个大树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已经承传了五千年,枝繁叶茂。但是我们后代子孙坐在它下面乘凉,蒙受它的庇荫,却不知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还要拿斧子把这个大树给砍倒,这就是非常折福的行为。所以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为不遵循祖先的教诲,不感念祖先的恩德所导致。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男女有别”的“别”字,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在职责上有分工。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就是男子负责经济收入、养家糊口,让家人衣食无忧。特别是在农业社会,这个责任主要是由男子来承担的。但是一个家有钱就够了吗?有钱就可以幸福了吗?除了有钱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教育儿女。这一项更重要的职责不能推给别人。比如说推给电视,推给保姆,推给孩子的祖父母,而必须是由他的母亲亲自来承担。这样才能够夫妻配合,把儿女教导好。

那么我们看,现在的社会大家都把钱看得特别重。男的去挣钱,女的也出去挣钱,职责上没有分别。那么结果是什么?就是夫妇之间的情义就差了很多。因为这个女子想,你能挣钱我也能挣钱,你有什么了不起?所以“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正是因为他们承担的职责、工作有分工,所以才能够互相感恩,互相成全。

在《礼记集解》中说,“《礼运》曰:‘夫义妇顺’,此不言‘顺’而言‘义’者,夫妇之道,不患其不顺也,患其苟于顺而伤于义也。失义则顺亦不可保矣,故曰‘立夫妇之义’ 。”后面这句话很重要,“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故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在《礼运篇》强调“夫义妇顺。”但是在这里不是讲顺,而是特别强调了“义”这个字。为什么?它说夫妇之道,夫妻之间的相处,不担心这个男女之间不是很和顺,夫义妇德、夫唱妇随,这个并不是最令人担心的。令人担心的是什么?“患其苟于顺而伤于义也,”苟且和顺,男欢女爱就在一起了,但是伤害了道义。如果伤害了道义,失去了道义,这个顺也就不能够保全。所以这里特别强调“立夫妇之义”。

而且它说:“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像男女之间没有经过父母的认可、没有经过婚姻之礼就苟且在一起,就像未婚同居等等,很容易在一起了。那结果是什么?“亲也不可以久”,两个人之间的所谓爱情也不可能长久。故“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所以特别强调了这个“义”字。

“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男女之间,男子有恩义、有道义、有情意、有责任感,女子在家相夫教子有德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影响,父子之间就有亲情,所以“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

而且“夫妇有义”,就是夫妇之间有道义,那么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够互相配合。比如说母亲要经常提醒儿女:“你看你父亲多么不容易,为了给你买一个电脑,在周末还要加班工作,没日没夜,所以你工作学习一定要努力,不能辜负父亲对你的希望。”那父亲也要常常提醒孩子,说:“你的母亲工作这么忙,还要起早贪黑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家里家外都闲不住,所以我们要管理好自己,少让她操心。”

这样夫妻之间有情义、有恩义,在教育孩子上也能够互相配合。久而久之,儿女对父母的恩情才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不是习惯如自然,对于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

那反过来讲,如果夫妻之间没有道义、没有情义可言,而是一种彼此对立的关系。他们都是在儿女面前说对方的不好,那我们想一想,这个父子之间能够有亲情可言吗?比如说这丈夫回来晚了,这母亲就会对儿子说:“你看你父亲又到外边去吃吃喝喝了,又去和人喝酒应酬了。”你看同样的事情,她从不同的角度说,这儿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夫妻之间有情义,父子之间才有亲情。

“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这就是推孝及忠。父子之间有亲爱,儿子能够对父母有孝顺之心,那么他这种孝顺之心已经培养出来了,走上工作岗位就会对领导有恭敬之心。这就是“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处理好。所以古人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他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就不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

“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所有的礼都是从婚姻之礼中得以衍发出来。婚姻之礼做好了,那么一切伦理关系也能顺理成章地处理好。

 “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在《礼经通论》中,对八种礼的意义有一个概要的说明:“冠以明成人,昏以和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和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这个“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之礼。这个“冠礼”是告诉人,这个人已经成人了;婚姻之礼是和合男女;丧礼是父子之间有仁义、有恩义、有道义;祭礼是尊严鬼神,乡饮酒之礼是为了和睦乡里;燕射之礼,使宾主之间能够有像主人待宾客的道理,那么也是让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的加深;聘食之礼就是诸侯之间相互交往的礼节,这是为了和睦外交;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是为了分辨上下之间的关系。

所以礼是以冠礼作为起点,以婚礼作为根本,在丧礼和祭礼中体现出它的重要,在朝觐和聘问之礼中体现出它的庄严,在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中体现出其和乐的宗旨。这就是礼的总体内涵。

下面一段,“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子内和而家理也。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也。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为盛德也。”

“天子后立六宫”,这个六宫,包括大寝一、小寝五,九嫔以下分别居住在其中。三夫人分别主持六宫之事。

“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这个天子有后、有夫人、有嫔、有世妇、有御女等等。她们名为帝王妻妾,实际多为宫中女官。“夫人、嫔”是属于宫中高层女官,“世妇”掌管祭祀、宾客、丧祭之事,御女是宫中下层女官。

所以《礼记集解》中说:“先王之立内宫,所以佐后以内治,非淫于色也。故虽设此数,而无其人则阙,周礼天官于世妇、女御不言其数,以此也。”也就是说,先王之所以设立内宫,目的是为了辅佐这个后,就是天子后来进行了内部的治理,家庭内部的治理。并不是过分地贪着于美色。因此,虽然设立了这么多的数目,但是没有合适的人的时候,就缺位缺数。

在《周礼·天官》中,对于世妇、女御没有具体的言其数目。没有讲明他的数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听天下之内治,这个听就是掌管。内治,郑玄注“妇学之法也。”也就是说,内务的治理是女子必须要学习的法度。“六官”,《周礼》是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故称六官。

三公也是官名,是古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那么在周的时候是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九卿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建制不一,周就是以少师、少傅、少保,还有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那么后代也有所变化。二十七大夫,大夫也是古代官名,历代沿用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公卿、大夫、士。八十一元士这个元就是美善的意思,元士是指天子之士。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

这里谈到了男女、阴阳、内外,其实就其皮相上是分男女;就其德行而言,就说阴阳;就其职责位份而言就是分外内,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天子与后分别治理外内之事,这是夫妇之道特别注重的。因此,顺着婚礼之后,重点强调了天子与后之间的职责区别,这个就是男女有别。

天子与后为民之父母。所以不仅天子要以修身为本,后、夫人的行为,也要效法天地之德,否则也会德不配位,无法继承祖先的统序,使万事万物都得以治理并各得其所。所以这里特别强调,国家要治理得好,必须天子与后都具备深厚的德行,否则是不可能国泰民安的。

那我们观察历史,历史上的盛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君、直臣、贤后。这一点在贞观之治的时候体现得特别明显。可以说,太宗、魏征、长孙皇后的共同努力,才有贞观一朝的盛世出现。当然成为贤后并不容易。因为女子的特点,就是情执比较重,而且喜欢感情用事,办事往往不遵从理性。而且女子容易贪慕虚荣、奢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贪起来,往往和男子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女子的嫉妒心也很强,所以作为皇后,必须能够放下私心、放下贪欲、放下嫉妒,这样才能够做到厚德载物,成为贤后。长孙皇后,她就是这样一位贤德的皇后,她就曾经多次劝谏太宗,让他不要重用外戚。即使在临终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地请求,并且请求太宗为她简葬。所以这一点,和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相比,那就是贤明得多了。

所以她是一个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从大局出发的人。那么在她临终之前,她这样地劝谏太宗。她说臣妾的本家有幸因为婚姻而成为外戚,既然不是因为有德行而被选用,就容易走到危险的地步。要想长久地保全,就千万不要授予他们重要权利。只以外戚奉朝请就很庆幸了。且活着既无益于时事,死后不可厚葬多费。而且埋葬就是隐藏,要让人看不到。葬,藏也。

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推崇节俭薄葬,只有无道之士才大建陵墓、劳费天下被有见识的人所讥笑,只请求能够依靠山势而埋葬,不需要堆砌坟头,不需要用棺椁,所必须的器物用具都是用木、瓦,节俭薄葬送终,就是不忘记臣妾。你看她临终的时候,他知道太宗对她情深意重,所以特地劝谏太宗要薄葬。所以正是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辅助太宗、经常劝谏太宗,所以成就了贞观盛世。

所以这一段就是讲古代天子在后以下设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来掌管天下内务的治理,以彰明和推行女子的和顺之德。所以能使天下的内务安定,家庭和睦。天子设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掌管治理天下的外务,以彰明和推行天下男子臣民的教育,所以外部能够和谐而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掌管男子的政教,后掌管妇女的贞顺;天子掌管阳刚的大道,后调治阴柔的德性;天子掌管外务的治理,后掌管内务的职责。男教与女顺的并重形成了风俗,使外部和内部都和顺,国与家都纳入正轨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叫作盛德。

那我们再看下一段:“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谪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阳事不得,这个阳事,就是指前面讲的天下之外治,就是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所掌管之事。

这个得,《玉篇》解释为:“获也”,《韵会》解释为:“凡有求而获,皆曰得”。谪为日之将食之气,气见于上,所以责人君也。简单地讲,谪之言责也,就是责备、谴责的意思。日为之食就是指日食。像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呈一条直线的时候,太阳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内看不到太阳,这个现象称为日食。月为之食,就是指月食。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那么月亮所得的太阳光为地球所掩,所以成为月食。

在《礼记集解》中,引郑玄注曰:“食者,见道有亏伤也。那么在《左传》中也有一段记载:“公问於梓慎,‘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也。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意思就是说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有日食出现,这个是正常的不为灾,这个不是灾疫的显现。这是因为这个日月运行,这种规律所导致的现象。这个荡就是清洗去除污秽的意思。阴事就是上文所讲的,天下之内治,也就是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所讲的妇学之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因此,凡是男子政教不修治,违背了阳刚之道,上天就会出谴责的征兆,上天就会现出谴责的征兆,而出现日食之类的反常现象。妇女的柔顺之德不修治,违背了阴柔之道,上天也会现出谴责的征兆。而出现月食之类的反常现象。”

所以遇到日食,天子就身穿素服,检查反省六官的政务,涤除和清理男子政教中的秽恶。遇到月食,皇后就身穿素服,检查和反省六宫的内治,以涤除和清理女德中的秽恶。可见天子与皇后的关系,如日月并行,阴阳互补,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

那么关于这些灾疫的记载,在历史上、在史书中有很多。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二》中就记载:“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

当成汤在社会遭遇旱灾的时候,他就以六件事情自责,反省自己。哪六件事情?那就是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了吗?役使百姓过度了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了?宠妃进言干预朝政了吗?贿赂盛行了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当然我们读到这些记载,也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成汤为什么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反省自己?自然灾害和君主的德行、时政的得失有关系吗?这是不是迷信?实际上我们通过读历史,可以发现盛世的皇帝,大多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或者天象有异常的时候,无一不是反省自己。

比如说汉文帝,他就是一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典型。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汉文帝二年,就是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最后一日发生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日食。出现日食,而且是异常的日食。这个君主往往都是反省自身的德行修养是否有缺失,政事是否有失公允?当异常的现象连续发生之后,汉文帝立刻自我反省,并且下诏曰,“我听说上天生下万民,为他们设立君主,来养育治理他们。君主不贤德,执政不公平,上天就会显示灾异,来惩戒君主治理不当。十一月最后一天出现日食,这是上天表示谴责,没有比这更大的灾异了!我得以承继帝业,以渺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王之上,天下的治乱在于我一人,几位执政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治理养育万民,对上有损于日月星辰的光明,我的德行缺失得实在是太严重了。”

这一段话用文言文是这样表述的,“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诏令下达之后,大家都要考虑我的过失以及我的见识和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力谏之人,来匡正我的不足。在这里,汉文帝就把出现日食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没有德行。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天人之间有一种自然感应的关系。天象的变化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和人事的得失,施政的得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叫天人感应,这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内容。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此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能够知道人事的兴衰变化,人心的善恶。

在《易经》中也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天文”就是指天象,包括恒星、行星、彗星、云气、日食、月食等等。这些天象就是自然界变化的现象。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结果发现自然现象的转变与人文之间的变化密切相关。

唐朝李淳风在《乾坤变异录·天部占》中写道:“天道真纯,与善为邻。夫行事善,上契天情,则降吉利,赏人之善故也。行其不善之事,则天变灾弥,日月薄蚀,云气不祥,风雨不时,致之水旱,显其凶德,以示于人。”所以观天象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知道人事的吉凶。古代帝王通过观察天象,观察自然灾害的变化,能够得知天象所预示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变化。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就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周礼》的官制对这些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在此之后,尽管出现朝代更迭,外族统治,但太史令的官职没有太多的变化。

在《群书治要·汉书》中,也记载着董仲舒向皇帝的进言,这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无(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专)在勉强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繇)者非其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国家即将失道或者衰败的时候,上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警示这个国家,特别是要警示这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还不能自我反省,又会出现怪异现象,对他加以警告而使其害怕。如果还不知道改变,那么伤害和摧残就会到来。由此可见,上天之心是爱人君的,而且想阻止其胡作非为。如果不是太过无道的朝代,上天都想扶持,并且使他的国家保全安定。事情就在于自强自勉罢了。奋发努力钻研学问,见闻就会广博,而才智更加高明。努力行道,德政就会一天天兴起,而大有功绩。这些都是可以迅速做到,而且立刻会见效的方法。人君没有不想使其国家安稳存在,而厌恶危亡的。可是政治混乱,国家危急的却为数很多,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所任用的不是合适的人,所遵从的也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所用的都是奸佞之臣,危害百姓,就会导致阴阳失和,灾祸也就可能发生了。如果不是按照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来治国理政,这个国家必然治理不好。

在《汉书》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丞相丙吉的故事。暮春的一天,丞相丙吉外出,遇到有人打架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车夫看到这种情景,就把马车停了下来,他想丞相一定会派人去了解一下斗殴的情况,然后再加以处理。但是丙吉却不闻不问,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挥挥手就让车夫继续前行。车夫感觉到很奇怪,人命关天,可是丞相看到人死在路上了,却不闻不问。马车继续前行,刚出城,丙吉看到一个农夫正赶着一头牛往前走。这头牛一边走一边喘气,还不时地把舌头吐出来。丙吉看到这种情形,马上让车夫把车停下来,并且对一个随从说:“你快去问一问那个车夫,他赶着这头牛走了多少里路了?为什么牛会喘气不止?”随从对丙吉的行为很不理解,于是他就问了:“大人对刚才人命关天的事,视而不见,现在看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停下来询问。这是不是有点重畜轻人,不够妥当?”丙吉听了之后说:“你错了。这个市民斗殴伤人,这应该由地方官去处理。丞相的职责是考核这些地方官的政绩。到年终的时候,奏请皇上进行赏罚。作为丞相没有必要事事都亲自过问,而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所以我不停下车去管那些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随从又问:“那大人为什么如此关心这头牛呢?”丙吉说:“至于这头牛的情况就不同了,现在还是春天,按理说天气还不太热,但我看到这头牛却热的吐舌喘气。如果是走了很远的路,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如果并没有走很远的路,而是因为天太热,导致牛吐舌喘气,那就说明今年的节气不正常。如果没有预备,恐怕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三公职责就是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此处是否为引用,需要加引号吗?是否存在重复?)三公的职责是什么?就是调和阴阳。牛在暮春的时候没有走很远的路,就热得喘气,这说明阴阳失调与时节不符,这是关系国家的大事,才是丞相应该关心的。所以我要停下来了解情况。”随从这才明白过来,非常佩服丞相知大节,识大体。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首先从领导艺术方面来讲,强调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而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者的责任,是将将而不是将兵。他的职责是管理那些将,而不是具体的去管那些兵。当然“丙吉问牛不问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和天人感应、阴阳失调的问题有关系的。在《幼学琼林》中讲:“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丞相。他怎么样?他负责调和阴阳的责任,对于这些天道变化的规律,五行运行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所以看到阴阳失调,或者有一些天象的异象,他就会对政事来提供建议。

在《孔子家语》中也记载,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确实是由上天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吗?”就是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存亡祸福?孔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存亡祸福全在于人自己罢了。天时的反常现象,地上的怪异事物,是不能施加于存亡祸福的。”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说从前殷商的君主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一只雀在城墙角生了一只大鸟,这是一种吉祥的表现。但是商纣王认为有鸟雀的大德相助,便不整治国家政事,殷朝因此灭亡。这就是君主违背天时,将福祉转为灾祸的例子。

而商纣的先祖太戊在位的时候,政事衰败,出现了灾异。就是桑谷共生于朝堂,七天就长得比一拱还粗。太戊看到了这种怪异的现象,惊恐万状,忧惧不安地修养自己的品行。结果三年之后,远方的小国都仰慕他的仁义。语言不通,要经过重重翻译来谒见的就有十六个国家。这就是君主违背天意,将灾祸转化为福祉的实例。

所以孔子得出结论说,“天降的反常现象和地上出现的怪异事情,都是用来警戒君主的;睡梦中的怪异征兆是用来警告臣民的;反常和怪异之事,不能战胜良善的政治;梦中的怪异现象不能战胜良善的行为。如果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天下就能够达到大治。只有世上最贤明的君主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天灾地妖,都是用来警戒君主。所以古代那些贤德的君王看到天降的反常现象时,就反省自己,斋戒沐浴,检查自己的政事是不是有什么样的缺失。

在《全唐文》中记载,唐朝著名的宰相张九龄,曾经上了一篇题为《贺太阳不亏状》的奏章。在这里,他就提到,当时预测的日食没有发生。在奏章里,他这样写道,“臣伏以日月之行,值交必蚀,算术先定,理无推移。今朔之辰,应蚀不蚀。陛下闻日有变,斋戒精诚,外宽政刑,内广仁惠,圣德日慎,灾祥自弥”。就是因为陛下听说有日食,所以精诚地斋戒,对外使刑罚宽松,对内认真地修养仁惠的品德,一天比一天更谨慎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灾祸的预兆自然就消除了。

当然,这些论述对于现代人,特别是西方人很难理解。比如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四中这样写道:“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为什么他不理解?其实就是不能够明了,也不能够相信古人所说的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关系。这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因为现代科学,它其实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现象出现了,而且历史上的记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这些对于我们应对和化解灾难实际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遇到水、火、旱、涝、瘟疫、动乱等重大天灾人祸之时,要怎么样?要忏悔反省、改过迁善,任用贤德,兴办道德教育,转化人心。人心都向善了,这个才是扭转危机,化解灾难的根本出路。就像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境内出现了这么大的危机,但是还不反躬自责,还在自以为是,傲慢无礼地甩锅他国,推卸责任。这怎么可能化解危机?只能是乱上加乱。

所以人要有敬畏之心,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懂得不够深入的东西,不能够妄加批判。动不动就扣上一个不符合科学或者是迷信、愚昧或神秘的帽子。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曾经说过,在《展望21世纪和汤恩比先生的对话录》中这样说:“在一般人看起来落后的国家和愚昧象征的东西,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但是正因为他是秘藏着,所以不容易为人所认识,甚至还不能够为现代科学所揭示。但是我们相信科学越发展,越能证明经典中所记载的道理。

在中国人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经验教训,不能够简单地用一句迷信就否定了。所谓的迷信,就是你没有弄懂的就信,这属于迷信。反过来说,你还没有弄懂就不信,这也同样是迷信。而且西方科学家发现,他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把那些古代的所谓的谚语,都能够一一证实,而发现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他们现在还经常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古代的这些谚语,这在科学上也会出现一种新的突破。所以对于我们还没有弄懂和没有弄清楚的东西,也不能够一下子就用“迷信”二字把它给否认了,还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去证明,不断地去探索。

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