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初中时,爸爸妈妈就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而我也耳濡目染的听了一些课程。2014年夏天,高考刚结束,我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到传统文化夏令营进行学习,父母希望在我即将远离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前,能在我的心田种入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种子。哪怕以后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管制也不至于迷失自己。短短半个月时间的学习,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5年寒假,我再次回到曾经学习的地方,参加了传统文化冬令营的学习,并且成了一名小志愿者,服务所有来参加学习的家长。每天与家长妈妈们相处,倾听老师的讲解,我突然明白了妈妈的不容易,理解了妈妈对我的爱,也反省到了自己对妈妈的误解和不孝,内心豁然开朗,一片清明,那种欢喜和愉悦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快乐。于是我把身边的每一位家长妈妈和老师都当做自己的妈妈去关心照顾,而她们也将我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我每天都沉浸在这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注重德行、心性上的培养。老师对我们每个人也是因材施教,老师为了帮助我克服懒惰的习气,给我安排了大量的习劳课程,从搬砖、搬瓦、捡石头到种地、秋收;从洗衣打扫,到烧火做饭,事无大小,事无巨细,老师都手把手地教我去做。起初我并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天清晨,老师带我来到操场教我筛谷子。风一吹,不能食用的谷糠就顺风飘走了,只有饱满的谷粒因为自身的重量落到地上被留了下来,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筛选出最优秀最饱满的谷粒,也只有这些饱满的谷粒才能作为种子。第二年种到地里,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看到这些精挑细选的谷粒,又看了看那些顺风飘走的谷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顺风飘走,永远只能做一个毫无价值的谷糠,真正有价值的谷粒里面都是真材实料,经得起任何的考验和推敲。我要成为一颗饱满的种子,在阳光雨露中成长,在风吹雨打中强壮,在层层考验与诱惑中坚持自我,在传统文化的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将这颗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种子播种到世界各地,静待花开,硕果累累。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希望我们通过这些习劳和工作,去除我们懒惰、浮躁的习气,培养出我们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工作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态度,《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解行相应,我们只懂得经典中的道理却不能按照经典中的道理去实践,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老师很欣慰地告诉我:“孩子恭喜你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抉择。”我感恩老师无私的关爱和教导,让我自己去感悟,抉择正确的人生。
《弟子规》上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我把所有我遇见的人都当做我自己的父母兄弟去关心照顾,这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十分感恩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全心全意的为他们服务。经过长时间习劳的积累,我的心渐渐沉淀下来。后来我去参加了一个45天的传统文化封闭学习班。这45天的学习让我再一次坚定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志向,写下了《人生使命志向书》勉励自己,希望我可以做一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尊敬师长的好学生,立志做老师身边的得力助手,做一颗最饱满的种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在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孝亲尊师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父母给了我生命,而老师给了我慧命,他们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待老师也像对待父母一样的恭敬、关爱。从此,我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对老师从敬畏变成了敬爱,开始把她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关爱,也尽可能的站在她的角度替她考虑;对于她的教导,能够欣然接受,依教奉行;为了不让她担心我努力学习完善自己,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力争完美。不过,可能有些时候还略显青涩笨拙,但对老师的恭敬心却是很真实的。
我从一个青涩的女孩逐渐走向成熟,在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偶尔也会遇到工作上一些不顺心的事和解决不了的困难,而这时我的父母会及时的给我帮助和鼓励。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我感恩有如此明理有智慧的父母,也相信有了家人的支持与帮助,老师的教导与提携,我必定“不忘初心”,完成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做一颗最饱满的种子,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世界各地!
作者 | 朱径槿
编辑 | 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