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四学期 第6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9-18山西正阳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3讲

1. 修身班孝组张晓丽学长: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求学的人,要懂得反省自己。

在生活工作中做到:

(1) 非礼勿视,非礼不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随不湿衣,时时有润。

(3) 用“功过格”或“反思日记”的方法来自讼,不能做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也要做到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反思一天的言语、行为。有这样的坚持,就能做到《弟子规》中“德日进,过日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4) 当我们动怒的时候,要马上知道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以忍辱的功夫把怒气克服下去。

感恩圣贤的谆谆教诲,感恩刘余莉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陶学长的辛勤付出,感恩学长们的带动。

 

2.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十分感谢刘教授的慈悲教诲。本集课程解除了学生之前对颜回之乐的不解。同时认识到了通过学习能发现自身的错误就是觉悟,对自身的错误能及时改正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忏悔是不再犯曾经的错误,要向颜回学习“不贰过”。同时,要学习颜回的“不迁怒”,在习气现行的时候要能用有效的方法控制和化解。鉴于历史原因,儒家经典的学习已经出现断档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儒家的思想不被人们重视甚或遭到摒弃。如何能改变这种局面呢?如何做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时代需要先行者、需要默默无闻的传承者,第一代、第二代不见效果,第三代、第四代必见成效。圣学断代已有百年,何患呕心沥血百年不能使之复兴。今有恩师开路,明师引领,一家人,一辈子,一件事,一条心。与诸位学长共勉之。无限感恩刘教授!

 

3. 陶锐学长员:

孔子如此感叹未曾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之人,可见真正能自我反省,知过改过,相当不容易,也就非常可贵!

老师还提醒我们内自讼也不能过了,长留心中而成为悔,经常再翻出来想想就后悔自责难过,陷入到情绪当中。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改正过来了就翻篇,在心里放下。

不迁怒,怒气一发,马上观照到,立刻就制止住,这是修学的真实功夫;

不贰过,同样的过,后不再犯,能做到如此,提升的速度可想而知;

而颜回能做到这两者,都是因为好学的缘故。

圣人也有忧,忧在有没有修德、有没有讲学、有没有奉行、有没有改过。

而此忧非彼忧,世人之忧,得无尽烦恼;圣人之忧,却得真乐,得无尽喜悦!

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武”的真实本意却是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

武是为了和!

 

4.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今日听课感悟最深的几点

(1) 烦恼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自己的习气没有去除,招来的!

(2) “后不再造,改过自新”才是真忏悔。有悔,纵使是善也是不空,“不思善,不思恶”才是真空。

(3) 颜回好学的境界太高妙了:每个不善的念头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没有不能制止的!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5.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罢了吧,我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里责备自己的。这句话警醒我们,要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要勇于从心地上改正自己的过失。改过就是修行。

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忧也”。

“子之所慎,斋、战、疾”。

圣人念念都是利益家国天下,令人感动!

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

 

6.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修行好的标准是烦恼轻、智慧长。修行人要内自讼。内自讼的标准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一般人为什么不能够改过,不能够“内自讼”?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松阳讲义》中给我们讲了三个原因: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内自讼”很好,但不能长留心中成为悔。改过即为悔。

圣人忧愁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见善不能改”,凡夫忧愁的是财色名食。

习主席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必须先明道、信道。命由亲生,命由师立。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学习是唯一之道,时时提醒自己老实听话真干。

理得心安。感恩老师教诲。

 

7.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论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还只求没有大过,至于小过也不敢说没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求道的方法就是要“减损”,减损自己的烦恼,自己的习气乃至于自己的念头,把这些不良的习气乃至于念头减损到没有了,这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无为起作用才是无所不为。如果你有为就会有所不为,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只有达到了“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那么古人求的是这个无知,是求道。

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而自己的行为包括了身体上的、言语上的、乃至于思想上的、念头上的,把这些错误的言行思想都改正过来,叫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污染一层一层地剥掉,使本性的光明、智慧得以显露。儒家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初,性本善”,善不是善恶的善,有善恶就有对立了。“善”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赞美,就是它的纯净纯善,太完美了,太圆满了的意思。是人本性本具,人有痛苦其实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找的,是我们自己有烦恼没有去除。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走进你的内心,所以那一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呢?是我们自己。以此类推,其实我们所有的烦恼都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都是我们自找的。所以这个“内自讼”就是向自己内心挑战,不必让别人来指摘,时时刻刻自我反省。

反省的依据就是《弟子规》,这是做人的标准;《太上感应篇》,这是善恶的标准;《十善业道经》,这个都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每天都能够用这一个标准来反省自己,那你在道业上进步就会很快,你和人处事相处得也会越来越融洽。古人采取“功过格”、写修学日记的方式,帮助自己看清自己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按照功过格去做,每一天写修学日记,把自己一天做的善的、做的恶的、思想意念善的、恶的都记下来,对照反省改过,认认真真地去做,三个月就有很好的效果。

扎根于《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儒释道三个根;践行力行落实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待人处事接物中,自己学懂一句做到一句,自己真实受用,受益,别人才能被真实的感染感召感应。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4讲

1. 修身班敬组徐文靓学长:

学习感悟

(1) 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看到别人善的行为,就赞叹就效仿,看到别人恶的行为,就好好反省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奋力改正,才是真开悟,真进步!不要做以自心为心,自以为是的“师心”之人!

(2) 欲是一把双刃剑,把名闻利养作为自己的欲望,人就会堕落,最后活的越来越没个人样子。如果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越来越厚实,最后成为受人尊重的圣贤之人。

(3) 现在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看到别人无私无求的做善事,还别有用心的以自己的心去怀疑,去揣度,不相信有这么大公无私的人。原因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才会去怀疑别人,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这些好的品德都必须用礼来节制,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贻笑大方!办事太缓不对,太急也不对,要掌握度。现在人疑心重,想要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光会讲还不行,还要做出来,为大众树立榜样,提起他们的信心。能力行传统文化的人才是圣贤再来,是真正的国宝!

(5) 君子爱人用德,小人爱人只图眼前的舒服。

(6) 学识要广大,见识也要广大!

(7) 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骄傲又吝啬,其余都不足挂齿。更何况没有周公之才之美,还骄傲又吝啬的人呢?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2. 陶锐学长:

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恶人是提醒我们的镜子;善言善行可以教我们如何效法,恶言恶行则教我们不能这样做。所以,都是好老师,都是好教材!如此,便是善学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欲什么是因,得什么便是果。欲仁,自然仁至!

恭、慎、勇、直,都是好德行,但缺了礼却适得其反,偏向另一边,可见礼的重要。

要做一个真正的“士”,既志向远大,心系家国天下,又脚踏实地,从根基一步步修身起。

骄慢与吝啬,是两大恶,警惕自己不断去除干净!

有人来问事请教,只说大原则,不给具体措施,这也是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感恩老师慈悲教导,感恩学长辛苦付出!

 

3.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感谢刘教授的慈悲教诲。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教,学生要虚心,要有恭敬心,先要承认自己无知,才能在学习的时候真正反益。犹如只有杯子是空的,才能将水倒进去。

 

4.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古时候人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士不是普通的人民,农工商都是生产者和盈利者,而这个士,则不生产、不盈利。那他干什么呢?他是尽全力来学道。士专求学,专讲道,讲做人的道理。而这个人道要讲好,还必须得懂天道。

士,专门要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有体有用,这个用就是行仁。

教师就是现代的“士”。作为一个学道者、传道者,教师要立志不仅成为“国之师”,更要成为“国之宝”。

感恩老师教诲!

 

5.修身班孝组梁红学长:

刘老师在最近所讲的《论语》中,重点谈到言语的对一个人重要性。孔老夫子将学问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而言语,摆在了第二位。在中华典籍中:关于言语的教诫也颇多。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晋朝傅玄的名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论语》中夫子教诫: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刘老师在讲席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如何积口德,口吐莲花,而不是口出毒蛇。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口为祸福之门。管好自己的嘴巴非常重要。

现在是网路发达的时代,发表言论要考虑到是否会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生活中,要时时落实弟子规,养成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所以说话声音小点,轻声细语比较好,万一说错,别人没听到,副作用就不大。一旦养成大嗓门,说话口无遮拦,很容易不知不觉树敌。当然,也要看什么时候,如果作为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声音太低,也是对老师不尊重。所以,只有深入学习,才懂得洒扫应对。

 

6.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娓娓道来,于和风细雨中,冲刷了内心的迷茫和错误的思想。让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让我们时时提起学习的心,不仅要向老师学习、向经典学习,还要像孔子一样,向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作为凡人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还做不到纯净纯善,要时时提起学习加反观自省的心,当看到身边的人的善,要赶紧学习;当看到身边的人的不善,要赶紧警醒,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学习,则一切人事物的境界,都是我们的学处了。正如师长所教导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8.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除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我们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我们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和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一个善学的人,每天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可以提升的地方。

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是有善和不善的行为,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他的善,而避免他的恶,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

中国人修学,做学问重要的是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间的过失,不明白世间的过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所以,真正的修学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放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上。看到别人过失,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因为别人的过失,是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

经典上的境界,是实实在在可以达到的,所以必须自己能够切实地做到。能够做到、能够力行传统文化的人,这个才是圣贤再来,才对这个世间真正地有帮助,才能够让人从你身上看到信心,这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能说又能行,才是有国宝出现。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要担当大任,必须从修身开始做起,能够自己做到自强不息,做到厚德载物,然后你才谈得上去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是担当大任的基础。“道远”,就是担任起大道来不可须臾离,到临死还是如此。

学习不要妄加替人出主意,人家来问只说原则;答应人的事就要为人办好;如果是注疏,不要妄加翻译经、改变经,要知道注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轻率从事。

这一讲感觉就像我来到一位智者长者身边,(孔老夫子)事无巨细的把做学问,做人,做事,待人,处事,接物等等人情世故,以一问一答,有原因,有结果详尽而慈善充满仁慈博爱的爱的目光,爱的语言,爱的行为,来感化我,教导我,这种感觉无比的温暖温馨更入心。无限感恩古圣先贤智慧教诲无限感恩刘老师讲解的如此细致入微学习经典,践行力行经典,正己化人,文以化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