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8講
1.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一、構建和諧社會,消除各種衝突,最根本的就是喚醒人們的孝悌之心。喚醒人們的孝悌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位的領導者們做出孝悌的榜樣,弘揚孝道。起到君親師的表率作用。
二、我們要廣泛的博愛眾人,這時沒有選擇和分別,一切人一切物都應該去愛護,因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我們都是一體的,愛護他們就是愛護我們自己。但我們在選擇向誰學習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仁愛之心的賢者,選擇朋友也是一樣。一個人一生學業,事業,道業能不能成就,關鍵是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和什麼樣的朋友。“君子必慎其所與者“。
三、求學問就是求其放心。我們的心本來是純淨純善無污染的,卻放在了五欲六塵之上,追求財色名利的享受,這時心就放逸出去,不再清淨,就會有很多煩惱,把放逸的心收回來,就是大學問。要成就這個學問就要從革除物欲做起。不斷減損自己的欲望,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起作用就會無所不為!(末學不能理解這種”無為“和”無知“狀態?)
四、“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沒有先後循序,而是同時進行的。只是主修和助修的區別。要做到‘’知行合一”。讀書的目的就是以聖賢人為榜樣,用聖賢人的行持鼓勵自己,對照自己,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不斷升級心靈程式,開闢幸福美好的人生。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陶銳輔導員:學長,我們做一些探討。無知、無為,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自己的知見,沒有自己想要去做什麼,甚至到達聖人的境界,連念頭都沒有。那遇到事情,如何看如何說如何做?無知無為的狀態是,不用刻意想自然就知道,自性裏自然流露,而且所看所說所做都是合乎道的。就像寺院的鐘,不敲不會響,就是無知;一敲就響,小敲小響,大敲大響,就是無所不知。如果不敲自己在那響,那就是我們凡夫,總有自己的知見想法,其實都是妄念妄動,不是真實智慧。聖人的境界很高,我們達不到,但可以通過學習來“洗腦”。用聖人的教誨替換我們原有的知見,如同倒掉髒水,重新盛入甘露水,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正思維,知見上與聖人保持一致。但前提是,要先倒掉,才能盛入,也就是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聖人的知見才能真正進入。否則留一點髒水,甘露水倒進去也還是髒水,得不到受用。
徐文靚學長:感恩學長解惑,這種狀態太神奇了,末學愚鈍而又固執。
陶銳輔導員:學長也可以嘗試去體會,比如遇到煩惱時,不要去想,通過打坐等等方法讓自己靜下來,當你沒有念頭很清靜時,也許就會突然冒出靈感,自然就知道該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清靜心生智慧。
徐文靚學長:嗯,學長這樣說我能理解,遇事越急於解決越糟糕,冷靜,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急於處理是有為,冷靜下來冒出的靈感就是無為嗎?
陶銳輔導員:這就類似於“無知而無所不知”,冷靜下來不起念頭,反而生出智慧來。冷靜不去想,是無知無為;冒出靈感,是無所不知。無知是體的狀態,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鐘,安安靜靜的不動,是體,就是無知無為;一敲就起作用,立刻回應發出相應聲響,就是無所不知。
2. 精進班和組甘向陽學長:確實是像陶學長講的那樣聖人的境界很高,我們達不到,但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來“不停的洗腦”。用聖人的教誨替換我們原有的知見,如同倒掉髒水,重新盛入甘露水,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正思維,知見上與聖人保持一致。但前提是,要先倒掉,才能盛入,也就是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聖人的知見才能真正進入。否則留一點髒水,甘露水倒進去也還是髒水,得不到受用。真正做到了才是學到了。真的是受益匪淺,感恩劉教授!
3. 師資班謙組夏小荷學長:
劉教授繼續傳授了《論語治要》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讓我們在力行孝悌的基礎上,言行舉止要恭敬、謹慎、謙虛、禮讓、忠信,並把孝悌之心推而廣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擴大到廣泛的愛護眾人,以至於達到“萬物與我一體”的“仁”的境界。《尚書》上說“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
但是要注意親近有仁德的人,選擇有道德學問的人為師、為友,這樣日久熏習,自己也會“德日進、過日少”,做個有道德學問的人。選擇良師益友是我們一生道業、學業、事業成功的關鍵。當我們已經有了孝悌忠信的德行根基之後,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可以進一步學習聖賢經典等有益的學問,從而更好地造福家國社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蕅益大師說:“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古語警示我們:“利令智昏,情令智迷。”我們要善於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求道德學問乃至建功立業的路徑就像《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仁愛之心是人的本性。要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關鍵就是領導者做出君親師的榜樣!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就是明明德的一個過程!
5. 陶銳學長: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開篇就是這樣教的,我們就應該照著這樣做到。但如果偏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在這樣對待父母的過程中,我們時時處處都在為父母考慮、替父母著想、體察父母的內心,繼而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是這樣的態度,久而久之就可以逐漸把“我”放下,就能恢復本具性德。當回歸自性時,這時候會發現原來不需要為什麼,法爾如是,本來就該如此!
“謹”,簡簡單單一個字,落實在生活中卻極其不易,也非常重要,我們現在都疏忽了,即使學習了傳統文化也會重視不夠。從小就沒有接受規矩的訓練,所以就會心浮氣躁。
“親仁”,在當今社會也尤為重要,因為環境污染很嚴重,不知不覺地就受到了不良環境影響,所以就需要我們去主動“親仁”。無論是學習、交往,還是看手機等等,都要有意識的加以辨別過濾,選擇有益的主動親近,保持高度自覺。
學文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目的就是“求放心”,放下我們的這顆妄動的心,讓其歸於平靜!越學越無求、越學越無知、越學越無念、越學越無我,這就對了!
6. 師資班信組高志新學長:
無論是《論語》還是《弟子規》都一直在講孝悌之道的重要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孝道和悌道做好了推而廣之,推己及人,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成我與萬物一體,像閔子騫那樣有仁愛之心,像晏子學習秋衣穿了30多年勤儉節約,上施下效,當然對於我們這些沒有學習根基的人說到容易做到很難,但只要我們多選擇賢師賢友,跟著聖賢人腳步走,從小事一點點做起,一切福田靠心耕,相互關心家庭之間沒有衝突,行住坐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格物致知,身教重於言教,生活要謹慎,言語要誠信,態度要謙恭,一切按照道去做去生活,就會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願我們都能無為無所不為,無知無所不知!感恩劉教授!感恩各位老師學長!
7. 精進班和組王麗學長:
《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盡孝的重點。
我們從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逐漸地把“我”給放下了。我們能夠不忤逆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不是很好,像閔子騫的後母那樣,對他處處刁難,他仍然不與她為敵。就培養了一個人不與任何人為敵的這種心,不和任何人起對立。所以這個仁心就是能夠體會到“我和他是一體的”。如果我們認為推己及人是行仁之方的話,是行仁的方法,這個行仁的方法只是接近於仁,和真正達到仁還是不一樣的。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確實是做到了“我與他是一體的”,能夠像閔子騫那樣。所以一個有仁心的人,他才能夠化敵為友,他處事才沒有不良的效果,沒有後遺症。中國古人把對這種父母的孝心擴而廣之,然後對待一切有緣人,再對待動物,進而對待天地等等。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人與萬物都是一體的,有這種心,去處理事情的時候,他會處理得很圓融而沒有後遺症。
讀誦經典的目的還是要更好地來修學孝悌忠信。要從我自己的身上表現出來,文的實質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修是同時修。但是在用的時候它有先後次序,先用在孝敬父母,尊敬尊長,然後到學校尊敬《顏氏家訓》人之所以要讀書學習,“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為了開發人的心智,利於人德行的提高。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奉養父母的人,讓他們看一看古人如何體察父母的心意,按照父母的意願辦事;
如何輕言細語、和顏悅色地與父母談話;
如何不怕勞苦,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讓他們感到惶恐慚愧起而效法古人。對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國君的人,就讓他們看一看古人如何奉公守法,不欺淩犯上,在危急的關頭,不惜獻出生命;
如何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忘自己忠心勸諫的職責。使他們痛心地對照自己,進而想去仿效古人。對於那些平時驕橫奢侈的人,讓他們看一看古人如何恭謹簡樸、節約費用,如何以謙卑自守,以禮讓為正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讓他們感覺到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對於那些向來淺薄吝嗇的人,就讓他們看一看古人如何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
如何體恤救濟窮人。讓他們臉紅,產生懊悔、羞恥之心,從而做到既能積財、又能散財;
如何寬仁大度,尊重賢士容納眾人,使他們氣焰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而對那些平時膽小懦弱的人,讓他們看看古人如何無牽無礙,順應天道;
如何強義正直,言而有信;如何祈求福運不違祖道。使他們能奮發振作,無所畏懼。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性,都可以通過這樣讀書的方法來加以培養。
8.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這節課學生明白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真正的含義是知行合一,文與行是同時修的,不是在次序上講的。“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主修課程,我們所讀的經典文獻、經典等等,都是聖賢的行持,表達著道,是道統所寄。學習經典文獻只是助修,也是為了更好地力行。讀書不是談玄說妙,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增進自己的修養。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個學問就是要從放心上來做起。蕅益大師說:“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
感恩老師教誨。
課程:《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9講
1. 陶銳學長:
學與未學的標準不在學習的形式上,而是在於是否將所學力行落實做到,是否將本分盡到,五倫關係處理好。我們中國的儒釋道,都是實學,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雖有,也很重要,但形式的目的還是為了實質。
老師常說“文化”的涵義是“以文化人”,如果學習後變化了氣質,轉變很大,與人相處都很和諧,那就是“學”了。如果還是一如既往,老樣子沒改變,那就只是有“學”的形式,而沒有實質。並且,轉變是無有止境的,一直轉變成為聖人才是實質到家了!
所以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要學會自我勘驗,是否落於“學”的形式上,而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學習的過程,得一直在不停改變才行!
2. 師資班謙組夏小荷學長:
劉教授給我們講解了《論語治要》中的“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侍奉父母能夠竭心盡力(養父母之身心智慧,對於老病、鰥寡孤獨、貧乏的父母更要關心照顧。);侍奉君主、領導能夠盡忠,不私愛其身(《易經》上說:“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臣子忠厚老實,犯顏直諫,並不是為了自身的緣故。);與朋友交往,言行都誠信(誠信才能得到朋友的信賴,做利國利民的事業才會順利)。雖然他說自己沒有學習,我也說他已經學了。
古人注重求學問、求智慧、求道德。求學從盡好本分、行好五倫大道開始。(五倫,即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古人求學,先要學做人,把五倫關係處理好,盡到做人的本分,然後才學經典文章,學一技之長,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感恩老師教誨。感恩學長們共學共勉!
3. 師資班謙組吳迪學長:
非常感恩劉教授孜孜不倦的教導,教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朋友兄弟,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五倫大道做好了,做人的基礎才打牢固,然後在去做別的事情。這裏面提到大孝子王希海的故事,感人至深,十年如一日的照顧臥床的父親,沒有讓父親得褥瘡,真是我們做兒女的楷模。真正做到了事父母能夠竭其力。那麼我們現在父母健在,要養父母之志。母親以前脾氣不好,經常發脾氣,得了很多病,我和姐姐勸媽媽學習傳統文化,聽傳統文化老師講課,現在脾氣有了明顯改變,自己說70歲了才活明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認識,多一個學習,就多一個人受益,願人類世界一片祥和安定。
4. 修身班敬組徐文靚學長:
侍奉父母能夠傾其所有,竭盡全力;對待君主上級能夠不遺餘力,盡職盡責;與朋友交往能夠誠實守信。能做到這些的,才是真正的有學問的人。
聖賢經典並不是聖人發明創造的理論,而是我們本有的心性的自然流露。依教奉行,就是去找回我們本自具足的明德的本性。這是人生第一等學問。
邊聽老師講課,邊對照自己的行為,末學非常慚愧,這三項,沒有一項能做好。
聽課讀經關鍵還是力行,聽的時候心潮澎湃,說的時候也是一套一套的,做的時候呢,卻還是隨順自己的欲望和習性,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口耳之學是毫無益處的!甚至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給自己增加更多煩惱!
感恩老師慈悲教導,感恩學長辛苦付出!
5. 師資班信組高志新學長:
做事要竭盡全力,盡心盡力,無論是侍奉領導還是對自己對父母都要竭其力!而拿出孝道的心做事,其他方面一點點也會變好,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父母之慧!像大連的王希海老師學習數十年如一日的孝道!求學問求智慧也要從五倫大道開始!包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像範式學習!堅守誠信,說到學到不如做到,改變自己抽出時間多學習,修身力行,知行合一!用實際行動影響自己身邊的人!為了和諧社會共同努力加油!感恩劉教授!感恩各位老師學長!
6. 精進班和組李平學長:
劉教授詳細解了:“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領導能夠盡忠,與朋友相交要言而有信,學問與知識不同,古人求學不是求知識,而是求學問和智慧,求學問從五倫大道開始,“人棄常,則妖興。”人們不講五倫,拋棄常理,則怪異的和違背常理的現象就會產生了。
侍奉父母在哪些地方盡其力?
(1) 在奉養父母之身上要盡其力。
(2) 養父母的德行上要盡其力。大舜、後母三番五次要害他於死地,但是舜沒有怨恨後母,感化了後母;閔子騫的故事,“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3) 養父母的智慧要盡心盡力。父母親有過失,要盡心竭力勸告。
(4) 養父母之心方面也要竭其力。
感恩劉教授的講解!
感恩各位大愛無私的老師!
7. 師資班信組榮鳳玲學長:
感恩劉教授!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問和知識是不一樣的,知識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智慧卻可以解決問題。那麼求學問從學五倫大道來開始,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學江革養父母之身,學閔子騫養父母之慧,但順親於情,而沒順親於理,也是不孝。兒女尤其父母在老、病,鰥寡,貧窮時要竭力奉養。
“事君致其身”:當君主有危難或過失時,奮不顧身地保衛君主、國家,和他同舟共濟、同甘共苦;把領導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盡心盡力地、竭盡全力地加以完成,有效率,又有品質。領導者也要愛民如子視民如傷。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相交往,你言語、做事都很信實,才能夠受到朋友的信賴,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才會事事順利。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問的目的首先是處理好五倫關係,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8. 精進班和組王麗學長:
學問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把五倫關係處理好。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夫妻和睦,朋友誠信,能夠忠於領導,忠於君主,你能夠把這五倫關係處理好,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最基本的目的。所以中國古人他學習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不是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能,結果自己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那麼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了。所以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為人著想,看到別人真正的需要,這是最重要的學問。所以這個學,不僅僅是學習書本,在生活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點點滴滴,那都是在學習。所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是我們主修的課程。而學習經典文獻,這是助修,原因就在於這裏。,學習目的是為了求得長進,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誇誇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於社會。像孔老夫子,他到處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仁愛學說,並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使自己好的學說,能夠為國君所用,造福於社會,利益人群,這才是他周遊列國真正的目的。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的需要,增長自己的才幹,以求做官。古人先要學做人,把五倫關係處理好,盡到做人的本分,然後才學一技之長,為國家、為社會謀福利。這個學習的次序才是對的。按照這樣來教育,這個社會才能夠和諧。
9. 師資班信組袁媛學長:
這節課學生明白了學習的首要目的是要把五倫關係處理好。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為人著想,看到別人真正的需要,這是最重要的學問。
這節課學生對“事父母”和“致其身”有了更深的認識。有父母能夠親自供養,是後代的福分,也是很好的給自己積福的一個機會。在和平時期,能夠竭盡全力地、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是“致其身”。
感恩老師教誨。本立而道生。
10. 師資班謙組周慧心學長:
感恩劉教授細緻耐心的講解,有兩個重點很受用,瞭解到:學問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把五倫關係處理好。也就是說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夫妻和睦,朋友誠信,能夠忠於領導,忠於君主,你能夠把這五倫關係處理好,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最基本的目的。
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為人著想,看到別人真正的需要,這是最重要的學問。
修學是在不斷的修正自己,對自己沒有私,愛護他人就像愛護自己一樣,讓自己的心非常的柔軟,沒有對立。
課程:《禮記·學記》第1講
師資班信組李秋瑾學長: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學長大家好,學生今天繼續分享《禮記·學記》第一集,教育的目的就是長善救失,錢偉長先生留學美國,在對比了北美的發達和南美的落後之後,得出的結論,“教育發達則國家發達,教育落後則國家落後”。“就賢體遠”但是未足以化民,要想化民成俗,必須通過教育。要想化民成俗,一定要從自身的修身學習下手,先天之知就像一顆好的種子,要融合後天之至,後天就是要培養起自己的,恩義情義道義以這樣的心態去處事待人,人生來就必須要求學,學才可以擺脫蒙昧無知,學才能走覺悟的一條路,不去學習,就不知道至極大道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至極大道,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哪里不足,哪里沒有通達,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
學生在初入學一年之後,對於學生因材施教學生開始學有所專,入學三年之後,就開始考察學生是否,落實聖賢教誨,依教奉行與人是否和睦相處,互相互愛,而不是有背信失禮之處,五年之後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如果學而不行的話,就好像沒有學一樣,對老師和學問有真誠的恭敬之心,所學才能夠受益。學習七年就會知人,知人,就是要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以及愛憎之心,這時候,觀人才不會有偏差。學習九年達到融會貫通,德行鑒定,牢不可拔,學識純粹決不會退轉,這個時候成之為大成。如果自己學習能夠像小螞蟻時時學習銜土,鍥而不捨的追求學問,必定可以成就大道。成就大道就是不忘失初心,不增長傲氣,長時熏修,自然可以變化氣質,而且可以做到表裏如一。學生分享完畢,感恩各位老師,感恩各位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