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四学期 第5周听课感悟分享
2022-09-11山西正阳书院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1讲

1.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感谢刘教授的慈悲教诲。由恕修仁,由礼修道。学习是有次递的,要明晰目前自己所处的修学层次,不能逾越,如果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自己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自责,而且也很难提升自己的境界。对学生而言,目前重在修恕,因为学生见到不称心的人和事还会指责、心还会起波澜。同时,学生还需重在修礼,学生不喜欢被束缚,殊不知这是修道路上的大障碍。“五年学戒”,意义重要。愤世嫉俗、义愤填膺之人岂是大丈夫?学仁修道之路从恕和礼做起。学生愚见,望多多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2. 修身班敬组侯娟学长:

正如刘教授所讲,心存偏见,有分别心,所以才产生那么多形形色色认为不好的人。其实别人只是我的一面镜子,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是我身上毛病的显现。前几天遇到一位义工老师,儿子留学回来,提出婚礼从简,不大摆宴席。突然产生敬畏之心,这孩子怎么德行这么好,自愧不如。发现了一个6岁小朋友,与世无争,别的小朋友挣东西,她不争,别的小朋友和她换座位,她也答应,甚至其他的事也同意,小朋友们都喜欢和她玩,她妈妈老以为她傻,说她缺心眼,她是个正常孩子,我特别喜欢她。我有时候也会发神经,控制不了自己,说了一些伤人的话,说过也会反思自己。昨天又偷懒了。

 

3.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吃一餐饭这么短的时间都不会离开仁,在遭遇危险之际,甚至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的心也一定在仁。进一步讲,君子学仁,不仅时时在仁上,而且念念不违背仁。就是君子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不能够离开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君子是一类,小人是一类,有学问的是一类,没有学问的是一类,推而百工技艺,类别也各不相同。观察他所犯的过失,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心在。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道是仁。为仁之道,才能利己利人;仁学到圆满之后,那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为人着想,考虑到他人的需要,那就是德了。德是从本性里面来的。孔子的教育,是有步骤、有次第的,它是由浅入深,人人都能学,都会学得好,正如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修道必须从礼让奠定基础,人取我予,人弃我取。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陶锐学长:

君子存心为仁须臾不离,无论什么境况下都始终守住“仁”。始终如一才称得上君子,若99件事都能存仁心,而面对1件事就不能守住仁了,那也都称不上君子。孔子宁可自己背负过失,也不愿扬君之过,以免对社会产生损害,这正是仁心公心的表现。孔子展现出人情事理的圆融,很受启发。只要闻到道,就不枉此生了,哪怕只有一天的寿命,也是值得的。闻道即是觉悟的开始,此一天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已是矣足!相反,再长的寿命,再多的享受,若一生不曾闻道,仍是糊里糊涂的生死,这样的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不过酬业而已。

礼让,中国自古以来都提倡重视并涌现出太多榜样,可惜现代社会却走向相反的竞争。我们中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做到礼让,带领世界回头,重回礼仪之邦,让出天下大同!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都是在教导我们觉悟。尤其是恶人恶行,都是在提醒自己要反省或警惕,并激发自己向上,当然也是老师。学会这样来待人处事,便是善学了,便“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5.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孔子强调,作为一个修行很好的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各种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德。“仁”是道的体现。有道德的人一定是有仁德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这个“道”和“仁”的重要性。一般人很难达到时时处处都不违背仁德的标准。追求“仁道”是圣贤君子修身进德的共同目标。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孔子说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他对弟子很高的评价了。“仁爱之心”通达万事万物。是我们学习和追求的至高境界。”像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感恩老师的教诲!

 

6. 师资班谦组孙秀蓉学长:

“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这句话,老师讲,虽然这一天闻道还没有成就,就是傍晚死也是可以了,也是值得了。为什么这么说?多少人到世间来?他闻道。都没有闻道。懂得什么是仁?他不知道,不知道,死就是冤枉死,知道这个道的话,他死也值得了,可以了。

那为什么学仁道这么重要?人,你首先闻到“仁”道,然后一步一步的学习,成人的时候,“仁”学好了,就到了德了,因为个“仁”,从人从二讲的是仁。人我之间的关系,处处以仁慈之心,待人人学到圆满之后,那你一起心动念。都是为人着想,考虑到他人的需要,那就是德。这个德是从本性里边来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一动就起了作用,起了作用。这个动就是德在动的时候,那个德还是明德,还没有变化。但是,是修德的,这个修德怎么修?就是从“仁”开始修,人修圆满了,明德就自然出现,明德出现就跟本有的本性一致了。圣人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孔子讲这个仁道。这么重要。它是明德是成道的基础,那么儒家的学问?孔子的教育,他不是从最高处讲,而是从基础这一方面讲,为什么?因为他这一讲出来,人人都可以做到。学习这句话,学生体会到,人。一定要时时不忘修行,不忘遵道而行,什么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20220901

 

7.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强调仁须臾不可离也。什么是仁?仁,从人从二,讲的是人我之间的关系,起心动念处处以仁慈之心为人着想。这个做到就是德,德是我们本性所有的。这个过程就是明明德。

礼的内核是敬,礼的本质是让。中华礼仪之邦,从我做起,视听言动、语默作止皆符合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一切只为成长自己。

 

8.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孔子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成就圣人,孔子他本身就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像孔老夫子的大弟子有七十二位贤人。君子就是一切都规规矩矩地守着做人之道的正人君子。君子在任何时候,不仅仅是任何时候,而且是念念都不违背仁。无论是在遇到急遽的时候还是遇到危险的时候,无论是富贵的时候还是贫贱的时候,都不违背仁,这才是称得上君子。

孔子的教育,有步骤、有次第的,由浅入深,人人都能学,都会学得好。只要你肯这样学,就由恕道到仁,再到德,再到道,这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一贯的。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讲的是人人可以懂的话,就是仁道。但是讲到深处这个道呢,就是孔子他的教育所达的境界是“志于道”。“道”就是《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开发本性的修养性德的道,能够闻到这个道,那就更难了。

《论语》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就是善人,一个就是不善人。从善人身上学到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这样无论是善人还是不善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在于能遇到孔子这样立身垂范,行为示范的老师,遇到的好的老师,弟子把心安定下来只追随这一位老师修学,一生立志于学,在这一生才能成就君子,贤人,圣人。孔老夫子教育出72人贤人,作为老师是古今中外都是极其成功的典范。

一位老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必定成就。成就的等级最高境界是圣人,次一等的是贤人,最差也是君子。今生遇到千古奇书《群书治要》,遇到现代圣贤“刘教授”遇到线上学习班,福报不小;今生立志于学,今生必得成就。

 

 

课程:《群书治要·论语治要》第22讲

1. 师资班谦组毕欣学长:

通过本集学习,获益最大的是认识到了“俭近仁”的重要性。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节俭可以修身,格除自己的欲望,这样更利于修学。同时,对了节俭和奢侈要学会把握中道。

 

2. 师资班信组荣凤玲学长:

感恩刘教授!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唐朝诗人李商隐也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讲究礼,礼就是为了让人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所以古人说,礼就像河水的堤坝,如果河水没有了堤坝,这个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必然很多。如果把礼认为是没有用的而废弃,那么它所招致的灾祸比这个堤坝被去除了还要来得严重得多。

“俭近仁”“仁”是两个人相处之道,从人从二,由我们自己就要考虑到对方,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个才能做到仁。所以我们能够处处关心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着想,助人为乐,经常这样做就会近于仁了。“俭”就是自己俭约,做事情一切从俭,不劳烦很多人。一个人办事俭约,处处不麻烦别人,处处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就是在力行,也是“力行近乎仁”。而学仁要从恕道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长此以往,我们就离仁不远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都慎重,怕驷不及舌。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躁人之辞多”“话多伤气”等。道家讲养生之道,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求收敛,收敛自己的精气神这三种要素,要做到心平气和。

我们的口用得好,就是能替人造福,自己也积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业,妨害了人家也妨害了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个告诉我们,话一说出去,是非善恶就决定了,你想再后悔也都来不及了。所以“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可不慎也”。

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除自己的欲望,返回到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颜说:“请问其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

礼对于口非常重要,古人教人要“守口如瓶”。告诉我们要“隐恶扬善”,要把那些善良的东西、好的方面处处让大家知道。现在电视网络的运用都非常地普遍,所以每天通过网络传播出去的内容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具有正能量,切不可引导大众做不仁不义的事情。

“虚言折尽平生福”所以我们要满足于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切,切不可虚言。《易经》中的“括囊”也告诉我们话不能够乱说,言多必失。

 

3.陶锐学长:

“俭近仁”,一是节省俭约不麻烦人,二是说话做事利索不啰嗦,不给他人造成麻烦,这都是为他人着想的存心,自然近乎仁道。

君子纳于言,体现的是谨慎的态度,谨慎很容易忽视,却非常重要。敏于行,决定了就立刻行动,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执行力”,也是“实干家”。

三分善,七分恶,就看那三分善,隐恶扬善,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厚道。

行己事上做到恭敬,养民使民施惠讲义,前者是自行,后者是化他,自行而后化他。听老师讲解,才品出经句的深义,浓浓的法味。

谄媚匿怨之人最是小人,没有真诚心,还具有欺骗性。我们不仅要提防远离,更要警惕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3. 精进班和组甘向阳学长:

“俭近仁”,一是节省俭约不麻烦人,二是说话做事利索不啰嗦,不给他人造成麻烦,这都是为他人着想的存心,自然近乎仁道。

通过学习我才知道了,我在这一点上要好好反省自己,我这方面做的很不好,有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啰嗦哦,效率也很低,今天开示了,感恩感谢恩师刘教授。

 

4. 师资班信组夏小荷学长:

《论语治要·里仁》中说:“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唐朝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俭近仁”、“力行近乎仁”,“俭”就是自己俭约,做事情一切从俭,不要劳烦很多人。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也是“力行近乎仁”。

学仁要从恕道做起,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大半都决定在口。在《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往往说话都是很少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论语·子张篇》上也记载着,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可不慎也。”

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除自己的欲望,返回到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颜回很好学,他说:“请问其目。”请给我详细地讲一讲怎么样把这个落实?孔子就说了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视、听、言、动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就是“非礼勿言”。说话要合乎礼。礼的内容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损害人家这个全是礼。凡是不符合礼的话就不能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虚言折尽平生福”。《弟子规》上也说:“扬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把别人好的事在背后去宣扬,这个人知道了,“你看我刚做了这么一点小小的善事,他都到处都夸奖我”,他做善的心就受到了鼓励;而且他知道你在背后说他的善事、善行,他对你的印象也会特别地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感恩老师的教诲!

 

5. 师资班信组袁媛学长:

“俭”,一是节俭,二是不麻烦人。做到这两点,就是“力行近乎仁”。所以“俭近仁”。

如何修己安人?老师说: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前二者是自行,后两句是化他。自行化他。道理一定要落到具体事上才能落实。

谄媚逆怨之人,无真诚心,还具欺骗。既自我反省,也提防远离。

感恩老师教诲!

 

6. 精进班和组王丽学长:

“俭”就是自己俭约,做事情一切从俭,不要劳烦很多人。比如一个领导刚刚上任,如果很奢侈的话,要搞就任典礼,那会劳烦很多人为这一个典礼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劳烦很多人就没有为很多人着想,因为你劳动他来做这件事,他可能就要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教育儿女的时间来把这件事办好。那你完全不为对方着想,就为了自己的面子来劳动这么多人做这件事,那就没有这一个仁爱之心了。这个仁心就离得很远了。所以一个人办事俭约,就处处不麻烦别人,处处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就是在力行,他也是“力行近乎仁”。

不要用“巧言令色足恭”,我们做人才保得住人格。不然的话,人家随便拿一分好处给你,你就顺着人家的意思去做,顺着人家做,好处是得到了,但是人格却没有了。人格没有的话,普通的人都感觉到羞耻,更何况是学道的君子呢?

孔子的教育、儒家的学术教人“以直报怨”。在世间做人要直,直心才能感动人,没有直心的话,怎么能够感动人?

学道修道更要直,学得直,修行的心才能净化。学道并不是说你把四书五经都研究明了,但是不按照这个经典来修心。心不转变的话,四书五经都背熟了也没有用,心一定要改变。所以古人说,如读《论语》前是何等人,读了《论语》仍是何等人,这个《论语》就是未曾读。

读书志在圣贤,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刘教授深入浅出.“简.要.详.明.”把经典讲解的极其透彻,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力行经典的智慧,遇事践行力行刘教授的教诲,一生必定成就君子,贤人,圣人,立大志成大事。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