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群书治要》两年研修班第二学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交流会(第5期)
2022-02-21安徽国祯书院

陶锐辅导员:

学长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交流《了凡四训》的第三篇《积善之方》。

了凡先生非常用心良苦,为了增强我们对于“善有善报”的信心,举了十个例子来证明。其实我们身边的例子也是不少,平时可以多留心,既增强自己的信心,同时将身边发生的善恶有报之事分享给有缘人,则更生动更贴近现实,也会比较有说服力。

说到“善有善报”,不管有没有学习过圣贤教育,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至少愿意相信的,只是大都存在“为善而不穷理”的问题,“自谓行持”却“岂知造孽”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我们传统文化学人同样也是,正所谓“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且“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之人也不在少数,虽大都不明说,也不愿承认,但心中的质疑与抱怨却已显露无遗。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不学《了凡四训》,怎么都想不到善还有这么深的义理,有这么多种善须“深辩”,因此将善的道理搞清楚搞透彻是我们的必要功课。关于《积善之方》,学长们有没有心得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

 

徐文靓学长:只要跟着刘老师这些大德老师们,真学,真做!就可转变命运!关键是做任何布施,都能做到三轮体空。“行善求报”已非真善!有时候想想一天做了哪些善事,总是想不明白,以为是“三轮体空”,其实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善。

陶锐辅导员:“三轮体空”是指不执著于善,事上做,心上没有。“行善不求报”还不属于三轮体空,求不求报应该属于端曲的范畴。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确,大家可以讨论。三轮体空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可以先将其他的先落实,再来体会。

王雪琴学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行善三轮体空,发现很难。我可以做到不告诉别人,但是我自己会记住。我试着忘记,但有时还是会想起。我可以做到行善不求回报。但很难做到完全忘记

陶锐辅导员:做到三轮体空,要有定的功夫,也要有般若智慧。三轮体空并非指记不记住忘不忘记,那还是着在事相上,是指心上不着相。

梁红学长:陶学长分析得很正确,事上照样做,做完了心里不去想它,就是纯是济世利人之心。中峰禅师开示:有利于人是善,有利于己是恶。别人怎么样,不管它,只管把自己做好。一切向内求。从哪里落实?从弟子规落实,处处替人着想,替正法久住着想。心上不着相比较困难,要像了凡先生一样修禅定,传统文化方法很多,读经是修定,了凡先生是持咒,专注一处,心不散乱,

陶锐辅导员:是的,修定方式很多,大家都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每天做功课,这也是修学的必要路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修学纲领!守规矩就是戒,最终目的是开智慧!

荣凤玲学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时候没有眼光看到,有时候没有智慧辩清,有时候对行善没有概念,因循守旧。如果真能以【积善之方】力行于生活当中,不时时关照自己的心还真做不到,关照心的功夫必须要从笃行开始,好多次读到【从前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时,反观自己,这种景象是找不到的,如果能找到这种心境,那就再好不过了,末学觉得功课的选择非常重要,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否则很容易被习气牵着走。【能亲仁,无限好】,环境也非常重要!

 

卢凤宝学长: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心得:我们都是想做点好事儿的,可是不学习,真的不知道所做之事到底是不是好事儿。很有可能我们自以为的善,从长久影响方面看,确实是产生了不利的结果。比如工作中,可能我们会因为工作之便,本来不是十分合规的事为人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会被人认为是不通世务,时间长了甚至不容易立足。可是这样做了,就是随顺人的不良欲望,长远看确实对彼此都有不利。生活中很多事确实是不好去把握。

 

甘向阳学长:我也很难确保自己是理解但没有学通善念善心善行,只是一定要记得头上三尺有神灵,绝不可作恶。就连恶的意念都不能有。利于己的就是恶,利于他人的就是善。我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在马路边要钱,那已经好几年前的事情,孩子出来找妈妈没有找到妈妈要钱路费回家,我看着很可怜就把他领到公司给他泡方便面热乎乎的吃上,又给他买了这方便面再就是把路费也给了他,可是没过一个月,在另外的区又见到这个孩子了,当时真的无语了,我还跟旁边的人说这个孩子在说谎话,大家不要信,后来慢慢这些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陶锐辅导员:您当时的举动是“真善”,也是“端善”和“是善”,但后来跟旁边的人揭穿他,就只能是“真善”,同时也是“曲善”和“非善”了! 

我又想了想,我好像判断的并不对,真的不太容易哈,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讨论讨论。得知被骗会有悔意,说明当时的善心还不够纯正,所以还不能是“端善”,大家觉得呢?

荣凤玲学长:行善论心不论事,有益于人,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向别人揭穿,如果存心是为孩子那也是端善,产生悔意如果是为孩子也是端善。

陶锐辅导员:有悔意就是不纯,就是曲善,只是当时没有体现出来,遇到后来的事情才能体会到当初的一念善心其实是不纯的。为孩子好的心是没问题的,所以是“真善”,但有“愤世之心”,并不纯,所以是“曲善”。大家来讨论讨论。

荣凤玲学长:对的,多讨论一下,思路就开廓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甘向阳学长:我其实见到他是那种被骗的感觉,其他的想法倒是也没有,只是想着他再不要欺骗别人家了。

陶锐辅导员:另外向众人揭穿,虽然保护了身边人不被骗,但却让更多人产生对人的不信任,扬人恶而不利于社会风气,只考虑到个别人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利益,所以后来向他人揭穿属于“非善”。我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觉得那一丝悔意,其实就是不纯,我们不放过这一丝悔意,可以让自己行善更趋向“端”。感谢甘学长给我们提供例子来分析,没有他意,就是借这个例子学术探讨哈。

甘向阳学长:哦,这样理解扬善隐恶,从社会层面理解是对的,不过我也确实有悔意,是因为家人说我好骗。

范爱红学长:学习《了凡四训》,读诵经典就是让我们在学中练,练中悟,通过别人的故事长我们的德行。所谓的:“傻人有傻福”,“傻人实乃高人也”。

 

袁媛学长:之前听一位老师说过,奉献是生命自身的需求(原话忘了)。听后恍然大悟,是啊,奉献、行善、做好事不是对方需要,是自我生命成长所必须的,对方只是在成全我们。如是想,不但不会去想自己的行善,至少会想得很少,反而是感恩对方给予机会。说到底,智慧提升了,问题迎刃而解,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夏晓荷学长:通过学习《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更加明了行善的重要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改造命运。但同时也看到行善不是那么容易的,光有善心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智慧。即使有心行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可能会以善心做了恶事。所以,行善的同时,还要学会辨别善。行善也是与一个人的修行同步成长的吧。要智慧与善行与勇气并行,才能行比较圆满的善。又想起师长教导我们的话:“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

 

范爱红学长:陶学长的智慧让学生想到了,咱们行善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心地自然就清凈。陶学长,末学今天就教育孩子这块讨论一下,比如孩子们的花钱方面,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我们是不是的严格要求才是真善?

陶锐辅导员:是真善,但具体事情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很容易就会成为“曲善”“非善”等,另外注意严格要求只是出于我们的责任,更是对孩子的负责,但注意不能有控制的念头哦,其实挺难的,所以“端善”非常不易!真善其实并不难,中国人都是大乘根性,为他人好的善心都时常有的,但往往都是“曲善”和“非善”,要格外注意!

范爱红学长:一心为人就是大善,反之就是恶。

陶锐辅导员:一心为人只是真善,还不能判定为大善哈,大善要心量够大,志在天下国家。

 

高志新学长:今天抽时间带孩子看了一集辅导员陶老师早上分享的了凡四训新电影,感觉很好,感慨很多!应该信命吗,能改命吗?改过行善,谦德之效!都是答案!尤其讲积善,老人经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无论是了凡先生的例子还是我们身边的例子都有很多!只是明白却做的不够!不足!其实不想回报的做善事更是一种善!努力力行!感恩老师感恩各位老师学长。

 

王莲梅学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善之方,说的是方。其实,前提都在“身修”的真正践行,没有动机、没有目的。第一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身前身后事就明了了。所行不同,同归于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随缘济众有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心安道隆啊。皆当深辩,观心自问。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读书三昧,恐怕无法端详自查。细细绵绵做工夫吧,继续读《了凡四训》。感恩老师。感恩陶学长。感谢学长们。

 

陶锐辅导员:

了凡先生从八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虽然角度很多,但大都都不出我们的这颗心,都是在考察我们的心地。是为己还是为他,是纯粹还是夹杂,是只看眼前还是考虑大众及后世,是智慧观机还是随自己性情,是至诚还是诚心不足,是行善而不着善还是虽行善却着于善,是发心广大志在天下国家还是心量不广只为自己及身边人,是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还是仅在容易处止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自己深入内心去探究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善是什么性质何种程度,还需要哪些转变和努力。记得有位学长跟我探讨过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末学以此为例我们来尝试分析分析。这位学长的同事出于对自己下属的看重与爱护,将其推荐到另外一家效益更好的国有单位工作,那么这个属于什么善呢?

首先看真假,真假论心不论事,考察是为己还是为他。那么这位同事推荐下属去其他单位,其动机是出于对下属的爱护,觉得很看好她,希望她能从事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利他的心,应该属于“真善”。

再来看端曲,端曲看心之纯正。这位同事将自己下属推荐到其他单位,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自己单位有不满有失望,希望自己所器重的下属能有更好的发展,他只考虑到自己下属的利益,却忽视了自己所在单位的利益,明显有“愤世之心”,且对自己单位老板也没有敬重之心,所以是“曲”而非“端”。

再来看阴阳,阴阳是论事的,人知与不知皆当随缘,不必刻意,人知有人知的好,有利于转变社会风气,给人以信心,人不知也有其利,教人为善不求回报。那么这件事上,被帮助的下属显然是知道的,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他自己也没有刻意隐瞒,所以只是“阳善”。

接下来是非,是非要论流弊,还要看久远以及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其本质还是论心,因为是否能考虑到流弊以及后世与大众,还是这颗心决定的。他这件事后来在企业内部引起了很多非议,老板知道后心里也非常难过,对整个企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显然是“非善”。

再看偏正,偏正是论事的,看所做之事所导致的结果是好是坏。他虽然让这位下属得到了更好的工作,可能在经济和职位上会有更好的发展,但他也让这位下属重利忘义、背信弃义,反而失去了更重要的道义,这件事其实让这位下属失去的比得到的要更多更重要,所以看似帮人,实则还是害了人,好心办了坏事,所以属于“正中偏”。

再来半满,半满只论心,了凡先生给我们讲出了三层含义。那么这位同事做这件事有这么多考虑不周全之处,也是真诚心不具足,更谈不上利益后世以及三轮体空,当然只能是“半善”。

再看大小,大小也是只论心,就是心量。那么这个例子中,很显然当事人只考虑了下属的利益,企业的利益都没有考虑到,更别说志在天下国家,显然也只是“小善”。

最后难易,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是为“难”,也是论心的。那么这位同事的这件善行也有其难能可贵之处,他没有将所器重的下属留在自己身边辅佐自己,而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将其“舍”了出去,也是很难得的。虽还谈不上大舍,却也确实超出常理的“舍”,在此我觉得对他来说可以算是“难”了。

以上是末学根据了凡先生关于“善”的义理来分析一件具体事情,学长们平时遇到一些事情,也可以这样来加以分析,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体会。分析有不妥之处,请学长们及时指出,以免误导大家。

 

吴迪学长: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真是太幸福了。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当你凡事不为自己考虑,不自私自利,而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心情非常的开朗快乐。对生活也充满希望,感觉一切都是非常美好!非常感谢老师同学们,加入咱们大家庭幸福无比。

 

王丽学长:《了凡四训》积善之方心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辩。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做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徳可备矣。发自内心的善心,善言,善行,是真诚心;真诚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性;把人人都有的本善自性落实在这十个方面,善行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把真诚力行得淋漓尽致达到志诚感通,一善则万徳具足圆满。

 

梁红学长:末学有一问题不知是否可以和大家探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与弟子规“善相劝,德皆见,过不规,道两亏”,是否矛盾?如何圆融理解?谢谢大家。

陶锐辅导员:学长问的好!“不见世间过”,是指心上没有对错,更没有对恶的指责与抱怨。所有一切人事都是给自己做示现,都是来成就自己的,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甚至心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念不生。表现在事上,对于是非善恶对错美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准确辨别判断。且能观机随缘,善心相劝达到自利利他继而利众的目的和效果。这就是真修道人的心与事,圆融而无碍。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请学长指出。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