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让古籍活起来的文化先锋
2025-07-07河南孝贤文化传媒

1.jpg

  当"文化若断流,我辈何以见祖先"的警句叩击心灵,一群学者在2019年金秋擎起了传承的火炬。《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以横渠四句为志,在刘余莉教授带领下,将唐太宗敕编的治国宝典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活水源泉。

2.jpg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这句千古名言,深刻揭示了历史经验的镜鉴价值。《群书治要》,正是这样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对当代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与个人修身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jpg

  刘余莉教授作为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当代儒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始终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信念,带领团队对《群书治要》展开系统性研究。开创了"经典讲解-版本整理-现实应用"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

4.jpg

  深耕经典,以学术研究夯实传承根基。让"修齐治平"的智慧跨越时空阻隔。

5.jpg

  守正创新的学术实践体系:六年来承担4项国家级课题,出版25部专著。通过2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合肥、福州)和4次北京专题研讨,建立起跨学科研究网络。

0.jpg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福一致——群书治要中的德福观》实现了学术转化。对新时代实施深入人心、切实有效的道德教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借鉴和实践参考。

6.jpg

  立体化传播矩阵:形成"公益讲习会+读书会+专题讲座"的传播体系。12届公益讲习会如春风化雨,40余场读书会成为精神驿站,300场专题讲座构建思想矩阵,六载春秋见证非凡耕耘。

7.jpg

  2025年宁夏千人讲习会创新采用"经典解读+家风建设"模式,使古籍智慧落地基层治理。

8.jpg

  25人讲师团在400场文化交流中,推动"修齐治平"智慧进入高校、监狱等多元场景。

9.jpg

  国际化传播探索:多部著作被译介海外,《群书治要》英文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案例。《读懂中国制度》双语丛书成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

10.jpg

  《群书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汇编,凝聚了先贤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智慧。从典籍研究到社会践行,从书斋讲学到普惠大众,刘余莉教授与《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以文化传承者的赤忱之心,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11.jpg

  六年来,刘余莉教授率领《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以“人能弘道”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深入挖掘这一文化瑰宝的当代价值,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为传承中华文脉、服务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jpg         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六年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传承需要"顶天立地"——既保持学术高度,又扎根现实需求。其开创的"研究-传播-应用"生态链,为典籍活化探索了中国路径!

13.jpg

‌         《薪火长明》

     皇皇唐典,昭昭其光。

     六部协契,共举弘纲。

     余莉领航,贤集四方。

     横渠为誓,日月同彰。

     江河奔涌,文脉其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今承往圣,来启新章。

     太平之志,永世其长。

14.jpg

         贞观遗典焕新章 ,

         六载躬耕继圣忙。

          莫忧江河流断处,

          自有薪火照八荒。

15.jpg

  《群书治要》这面“古镜”,映照的不仅是盛唐治世之道,更是中华民族对善治的永恒追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以史为镜”汲取智慧,更要“磨镜出新”创造转化,让千年文脉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基因”。正如刘余莉教授所言:“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始终回答时代之问。”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