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亲仁善邻
2022-10-28“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李红姗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完善了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这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结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是对传统外交思想中“亲仁善邻”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历史性延伸。当代中国外交以中华优秀传统外交文化为根基,立足国际国内两大变局,以和平发展为外交底色,以“亲仁善邻”为外交文化,以“和合共生”“世界大同”为价值追求,形成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外交之道。


“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仁善邻”一般的含义是亲近仁义而与邻邦友好。以仁爱友善的原则与邻国相处,是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关于“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做事通达。自己都不喜爱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关于“邻”,古人解释为两个维度:一方面指地缘上的邻居、邻里,包含亲密、亲近、亲善之意。中国古语说:“远亲不如近邻”。从中可见中国古人对邻里关系的深刻认识。邻里、邻国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的亲人伙伴关系,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邻”亦指道义上相近、相通的国家。《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有道义的国家,一定不会孤立于世,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国家与之相交,形成万邦汇聚,共商大计的世界图景。中国古人把“亲仁善邻”视为中国和谐周边、追求天下太平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其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始终,与强调“博弈”“竞争”的西方典型地缘政治思想不同,中国的主流政治一直是以和平主义为其内核并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中国古人提倡“睦乃四邻”“富以其邻”的外交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体现了邻里、邻国的良性相处方式。《孟子·告子下》中就讲到这样一则故事:白圭认为自己的治水功勋比禹还大,在孟子面前得意地炫耀,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意思是大禹治水遵循水的道路,是以四海为蓄水的沟壑,所以造福了九州的百姓。而你却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是“不仁”的行为,把本国利益凌驾于邻国之上,转嫁国内危机,失去了国际道义,以为这样可以解决自己国家的水患问题,结果水逆向而行,就变成了洪水,损人亦不利己。古人主张以邻为伴,反对“以邻为壑”,嫁祸于邻,追求讲信修睦、“聘交邻好”的外交格局。

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天人合一”是宇宙人生的规律。这种“天人合一”的共同体观念在治国理政中表现为君臣一体、君民一体、家国一体、天下一体。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在世界的海洋中,每个国家都像一朵浪花,没有谁超脱于大海之外,都属于海洋的一部分。所以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国家社会关系。

彼此尊重,和而不同是亲仁善邻的重要前提。中国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是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都有着本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所以要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主权、文化、历史、现状等。人们只有肤色语言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国家都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政外交,这是作为主权国家最基本的尊严。《中庸》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国与国相交亦是如此,每个国家都想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尊重,希望他国尊重自己的主权,所以自己更不能以任何理由与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因为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一定会有所不同。《群书治要·周礼》中载有大国“比小”“以和邦国”,老子谈到国家间关系时,亦曰:“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墨家亦主张“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

即国家之间应做到不以大压小,不以强凌弱。因此中国人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指尊重不同,不同而和,和而平等。何谓平等?平等不是强国一家之言的平等,平等是道义的平等,即公平对待一切国家,不因国家大小、强弱、贫富而偏颇,寻求契合点,包容差异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是亲仁善邻的必要前提。

贵信重义,合作共赢是亲仁善邻的应有之义。信,诚也。古人云:“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中国人自古对“诚信”非常看重,把诚信作为人生而为人、立身处世的德行之一。失德失信就是失义。古人提出“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若想追求利益,必须与道义相统一,如果为了追求本国利益而不择手段,罔顾国际道义,最终一定会自食恶果。所以中国人主张在互尊互信、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展开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减少相互猜疑,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中国古人千年前已然明白只有以道义相交的国家,才能天长地久。也只有出于道义去帮助他国,才是真正的团结互助。国与国相交不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人类应该同舟共济,共促世界繁荣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世界发展的成果与幸福。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与国相交,由于历史、国情差异性巨大,难免会出现问题和纷争,但只有和平与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正如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和”促发展,以发展保障“人和”。“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和”才能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国泰民安。此时的发展不仅是某个国家或个人的发展,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因为个别国家的发展只是世界的“盆景”,所有国家共同发展才是世界的“风景”。这与中国古人一直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不谋而合。《群书治要·六韬》曰:“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意思是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拥护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得以生养的,天下人都感激他;杀戮天下人的,天下人都毁害他;顺应天下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顺他;使天下穷困的,天下人都仇视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都依靠他;给天下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共同危害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唐太宗主张“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服”(《贞观政要·安边》)。施王道行仁政,以仁义之心关照天下,故能得到其他国家和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以王道治国,仁德使其他国家愿意亲近,义举使其他国家崇尚向往,威严使天下人不敢侵犯,这样就能够不借助战争达到天下大同的结果。

为了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未来也将会一直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发展、世界人民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作者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党办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硕士】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