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曾子:生命的自我审视与挺立——曾子修身之道及其现代启迪
2023-02-25《济宁学院学报》第44卷第1期

作者:申静思

摘要:崇尚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中,重视道德修养以及自我道德体系建构的,可以追溯至先秦儒家。作为孔子学说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的曾子尤为注重修身。曾子关于修身的精辟论述,凝结了个人修身立德的经验智慧,把生命的内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强调修身的目标在于继善成性,实现个体道德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挺立。这些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涵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必定有所启迪。

关键词:先秦儒家;曾子;修身;传统与现代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成为孔孟思想体系构建中道传一贯的连轴人物。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孝道学说之外,在曾子的思想体系中,修身思想同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关于修身思想的精深论述,是在继承老师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切实的生命践履,“息息反躬,循顶至踵,彻体承当”,乃至能“见”到孔子内圣之学的堂奥,开拓出儒家“内在超越”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家修养观的重要补充。传统儒家修身理论,突出之处在于重视德业的实现,强调修身的最终指向当是外王;而曾子认为外王自然要以修身为基础,但修身的理想目标未必就在于外王,他更看重通过个人生命的自我审视和挺立,进而实现道德修养的日进和人格的完满。如此也就使得他的道德修养的理论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路有所区别,具有了伦理学上人格主义的倾向。

在科技昌明的时代,人创造出来的、原本为获得更大解放和自由的机器,却使得人自身的主体性逐渐丧失,直觉能力下降,对人生充满焦虑,对他人变得冷漠……有人甚至提出21世纪主要是心理疾病的世纪,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诸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疫情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25%”,无疑疫情之下暴露出来的情绪问题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持续关注,对于人文学者而言,如果能够把经典中汲取到的智慧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那么,他们的反思与坚守,他们那带着智慧光芒的善良,也将能化解大众内心的纠结,并为之带去爱的光亮。为激起更多人文学者自觉肩负起“为生民立命”的人间情怀,做适合于时代需要的学问。笔者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怎样做好民众自我关怀与情绪调节问题,对曾子的修身思想作一剖析,以期从先哲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为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寻找一剂安顿自我身心的良方,进而为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一、修身内容:“三省”修身说

儒家是践德成圣之教,历来重视修身,并且把修身作为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体系建构的基石。诚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在儒家传统中最崇高的理想人格是圣王。在这个理想背后的信念是人必须自我修身,以成为一个为人楷模的道德导师。”作为孔门“四贤”之一的曾子,崇德向善,注重修己。他强调人修身的目的在于“为己”,即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道德践履成为自觉,从而使生命存在的意义得以充分彰显。关于修身的内容,曾子的论述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这里先围绕其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出的著名“三省”修身说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展开论述:

(一)以忠谋于人

“忠”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忠”解释为:“忠,敬也。”段玉裁注“尽心曰忠”。在曾子思想中,“忠”是一个范畴十分广泛的概念,“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其中的一项,刘宗周在《曾子章句》中指出,此处“仅指忠之易见者言之”。“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的一个重要层面,指的是反省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完成别人交代的事情,是否以善教人,或者忠于自己的信仰。皇侃认为:“‘为人谋而不忠乎’者,忠,中心也。言为他人图谋事,当尽我中心也,岂可心而不尽忠乎?所以三省视察,恐失也。”刘宝楠对此解释到:“诚、实义同。诚心为人谋,谓之中,故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可见,二者解读的侧重点均落在心上,注重为人办事时的用心,用心真诚无暇,方能竭尽全力。

当然,在为人谋的时候,曾子虽然强调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但这也并非毫无原则的。《大戴礼记·制言下》中记载,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天下有道的时候,君子就欣喜地相互交往并且入仕从政;天下无道时,君子同样应该直言直行,而不能为了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就随随便便苟且迎合于人。有德君子提出的意见,如果诸侯国的国君不听从,那就不到他那里去;如果君主听了建议,却不以之为贤并加以重用,那就不到他的朝廷担任官职。又曰:“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凡是行为不合道义的,我就不侍奉他;凡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我就不臣属于他。《说苑·尊贤》载有一则故事:“鲁人攻费,曾子辞于费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费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费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费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曾子尽心竭力为人谋的忠心可鉴。

(二)以信交于友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曾子每天进行自我反省的又一重要层面,即反省自己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信”。《说文解字》对“信”字作出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从言”。朱子注曰:“以实之谓信。”“朋友有信”,是中国古代五伦关系中的重要一维。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因为道德修养除了要靠自己提撕理想,启发仁心之外,还在于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完全凭借个体的努力开显仁心,有时却是难以做到。倘若身边有真诚可靠的朋友,时时能够从旁提醒,那么就更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朋友就如同我们修养过程中的镜子,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待朋友当然更要做到诚信。曾子的老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文、行、忠、信”四方面内容来教育学生,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个人的志向。还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倘若一个人毫无诚信可言,那么不管做何种事情必然都是寸步难行的。并且,孔子又把朋友之间的信誉扩大到取信于民,把取信于民当作立国之本,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曾子在继承老师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朋友不信,非孝也”。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天反省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在强调要与道德高尚、志同道合的君子仁人结交朋友。对于那些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他说:“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曾子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不想亲爱他人,而是自己的仁德之心尚未开显,想要亲近他人的情意还不够真切,于是宁愿先“独善其身”。此外,他还说:“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谨慎地选择交往的朋友需要智慧,在自己的定力尚不足以抵抗外界诱惑的时候,要选择去亲近贤德的朋友,以此来不断涵养提升自己,对于不善的朋友,则要暂且远离他们。曾子坚持“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认为通过讲学来结交朋友,对道理的领悟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团结更多的朋友来互相帮助,努力提升彼此的仁德之心,那么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提升,这样就有助于共同去实现“仁”的理想。

(三)学而时习之

崇尚学习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践德成圣,便须从事于学,从事于切实之践履。“传不习乎”是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第三个重要层面。在反省了日常生活,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之后,曾子接着反省自己在每天的学习中,是否能够对老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及时认真地温习实践。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提及:“郑《注》云:鲁读传为专。今从古藏氏庸辑郑《注》释云:‘此传字。从专得声。鲁论故省用作专。郑以古论作传。于义益明。故从之。’……《吕氏春秋》曰:‘古之学者说义必称师,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判。所专之业不习。则惰齐师说,与判同科。故曾子以此自省。’”善于反省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对符合道义的内容善加体会领会于心,既是对师长劳动成果的尊重,又把所学的知识及时与生命相融,转为自己的智慧,进而持之以恒地做善意之事。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儒家注重修身,实际上恰是强调修德。在学习过程中,曾子把自身学习的状况作为反思对象,目的是求得知识与生命相融,而反思的最终结果必然要归结到“习”字上,只有通过切实的践履、反省才有它的真实意义。

“学”是对新知识的接纳和吸收,“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应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记载,曾子曾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修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君子唯恐荒废了时间,坚持随时随地学习,白天学习新的知识,晚上自我反思,复习功课,这样才能保证进德修业。“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关于修身的这三个层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其内在逻辑理路是统一的。朱子在《论语集注》中就提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忠”“信”可以通过“习”的工夫呈现出来,“习”的工夫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对“忠”“信”的自家体贴,只有把“忠”“信”“习”三者都做到位了,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吾日三省吾身”。

事实上,曾子所阐述的“三省”修身之学,更加重视内在心性的修养,因此,也可以说是修心之学。这种内在修心需要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自律精神,自觉以儒家之道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不断引导人性的发展。诸如,曾子主张真正的“学”需要“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即专心于内,善于体察自我,主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道德批评,从而使己之心行更加合乎道义,能够这样下功夫去做,才能称得上是学。因为藏匿于心的念头,往往最不容易被己身之外的他者发现,每个人唯有自觉反省之后,才能逐渐求得本心之无暇,从而使美好的德性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最终达到行莫不合乎道的地步。

二、修身路径:学行与省悔

“修身”是人自我修炼和完善的过程,在儒家哲学的传统中,先贤们极为重视修身一事,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修身作为一切行事的根本,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为保证修身实践的顺利完成,路径与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曾子对修身路径的选择,是在承续孔子传统修身观的基础上,更强调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倡导将道德修养推进到净化心灵的深层次,这便为后世儒者开拓出了“内在超越”之路。

关于曾子修身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一是重视外在的学与行相统一,比如,要做到“爱日以学,及时以行”“行必先人,言必后人”;二是重视内在的省与悔相连贯,比如,要懂得“三省吾身”“朝有过夕则改与之;夕有过朝则改与之”等。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爱日以学

勤于学习是曾子修身的重要环节。《周易·大畜》象辞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为了使自己的德行日进又进,生命日新又新,曾子善于抓紧时间从各方面学习,且学无常师。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当学生向他请教:“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回答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曾子虽然资质平平,但却相当好学,这种好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能够虚心向老师学习。在孔门弟子中,曾子年龄较小,且从师较晚,但他凭借着勤学好问、肯于钻研的精神,也能深究于孔子的一贯之道。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在孔子殁后,曾子年仅27岁,就自觉担当起了弘扬孔子学说的重任。曾子从师学习期间,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对提问的具体策略,他也很讲究,因而能不断吸收新知。曾子最终能够契入圣域、承传圣道,一定意义上,离不开他虚心向老师求教问学的态度。其二,曾子能够躬身学于他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一再称赞颜回的为人与好学。然而,颜子不幸早亡,在追思颜回的懿德时,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诚然,曾子是把颜子作为了自己效法的楷模,立志在学术的道路上开辟新的风气。《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记载了子贡对曾子的称赞,他说:“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由此不难看出,曾子真正学到了颜回的优点和所长。其三,曾子能够坚持知与行的结合,这是其求知修身的重要方法。他说:“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至此五者而已矣。”曾子认为,君子为学致密地做到“博”“习”“知”“行”“让”五事并进不可偏废,大体上就无所偏差。此外,曾子善于学习,还表现在他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即便到了七十岁,他仍然坚持学习。正如《颜氏家训》记载,“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二)行先言后

行先言后是曾子修身的基本标准。《周易·系辞下》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在修身过程中极为关键。在言、行二者的关系上,曾子提倡行重于言,强调道德必须付诸于实践,他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又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在这方面,曾子与孔子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真正的君子都是先践行其言,然后感召他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曾子也是这样做的。刘向在《说苑》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这则故事,将曾子执仁立志、严于律己、甘于清贫、廉洁清正的高尚道德和优秀品格完美地诠释出来。《韩非子》中记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令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父欺子,而不信其母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子贡对曾子作出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他说曾子“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至于生活中那些“巧言令色”,不做实事的人,曾子曰:“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认为这种人很难行“仁德”,因而在自身尚未明达之前不愿与之有太多交往。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不能行而言之,诬也。”

(三)内省慎独

内省慎独是曾子修身的重中之重。“内省”是人们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体察;“慎独”是人们对自我内心道德意识的自觉持守与践履。“内省”与“慎独”二者密切相关,人必须切实反省,开显本心,不自欺自瞒,三省慎独,然后才能使人性之光辉、道德生命之庄严真实呈现。在修身过程中,曾子尤为重视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

关于“内省”,《论语·学而》中,曾子提出的著名“三省”修身说,恰恰反映了他对修身根本之道的把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记载:“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心思勿为”的“思”在这里解释为“反思”,正是内省体察的工夫。“思则得之”,惟有懂得反观内照,才能察觉到自身的病症所在,才能够对症下药。曾子还把“内省”看成君子恒久坚持的事情,他说:“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在这里,君子的自我体察,是一种自觉的从善摒恶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曾子所倡导的内省,不仅仅是通过反省认识到自身的过错,而是指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将道德律熔铸于心,使内心得到涵养,心灵变得丰盈。张新民先生就曾如是说:“一个依据深层反省开发出内在道德资源的人,当然会感到做人的庄严自信。”“慎独”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法门之一。关于“慎独”,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最早提出慎独的应该是曾子。他说:“慎独这个问题是扣紧道德意识而发出来的。慎独这个观念孔子没有讲,孟子没有讲。如果你要追随这个观念的历史渊源,那应该追溯到谁呢?当该是曾子。”《大学》引曾子的话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谓君子独处或身处众人之中,其内心的道德情操同样清晰明澈,不以无人知而自我懈怠,这种强烈的道德自觉感,正是曾子对慎独工夫的真实体验。诚然,“一个经过慎独功夫而内省无过无愧的人,必然也会生出弥纶宇宙的道德大勇”。《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曾子曾对弟子子襄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总之,古德云:“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在曾子修身立德乃至最终优入圣域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对内省、慎独二事的琢磨与修持。

(四)悔过自新

悔过自新是曾子修身的意义所在。悔过自新,既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工夫,也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所在。人难免会犯错误,可贵的是有了过错,能够及时悔改,如此则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春秋左氏传》记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篇中,子曰:“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曾子也说:“朝有过夕则改与之,夕有过朝则改与之。”又说:“过而不能改,倦也。”还进一步指出,有过不改的危害,他说:“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复而不改,殒身覆家,大者倾覆社稷。”《孟子·公孙丑上》载,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则拜。”可见,在儒家先贤们这里,悔过自新是一种美德。曾子向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是真正地做到了闻过立改。《中论·贵验》中,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现实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曾子如是说,如是做。《荀子·大略》就记载了一则曾子“食鱼悔过”的故事。“曾子食鱼,有馀。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正是因为曾子非常注重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所以对自己的无知深感愧悔。这种勇于悔过的精神,使他能够日新其德。

三、修身目标:继善而成性

修身根本上是做人方面的问题,一个人经过道德和学问的不断修养,可以求得人格的自我完善。修身是曾子全部道德活动的根本立足点,而其终极目标还在于继善而成性,即通过自我修养求得本心纯洁无瑕,以至于善的思想可以自然而然地由内而外流露出来。或言之,曾子修身的目标在于经过不断地修身涵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纯粹、勇敢、饱满的人。对《论语》《曾子》《孟子》等诸多典籍中记载的与曾子相关的文献材料,精研覃思,不难发现,于生命的终了,曾子显然已经实现了他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说,这可以由曾子唯义是从的人格精神和以道自任的使命感观照到。

(一)唯义是从

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人格有穿透力,生命方有感染力。曾子理想境界的人格,是基于他对修身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阐发,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在孔子那里,君子必须明“义”,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将“义”作为理想来追求。曾子理想中的君子,同样以“义”为目标,他说:“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强调君子要做合乎道义的事情,并且应当“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刘宗周在《曾子章句》中对“义”作出的解释很有见地,他说:“义即天理之公者是也。即心为理,在事为义。”既然“义”是天理之公,那么,行义便是循天理而行,这样曾子反复强调君子要唯义是从的用意自然也就毋庸赘述了。

对于曾子这样的有德之士而言,为了践行“义”,可以牺牲一切,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孟子·公孙丑下》记载,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晋、楚是春秋时代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皆聚敛天下,拥有不可比拟的财富。但曾子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仁和义,足以超过晋、楚等霸主强国的财富和尊爵。这种敢于蔑视权贵,视金钱如粪土,刚直不阿,申张正义的高尚情操是曾子大丈夫之勇的表现。《孟子·离娄下》记载的一则故事,也反映了曾子能够基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及承担的角色,来做最合乎道义的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女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轲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这段话强调的是曾子处在宾师的位置,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所以为了大局着想,不去做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同样是出于对道义的考虑,正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而道义的力量是无穷的,据《说苑·尊贤》记载,曾子在费国为宾师期间,曾以道义战胜了鲁军。可见,曾子将“唯义所在”的原则,扎实地贯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意义上而言,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明义而行,不苟且偷生的精神,被曾子发挥到了极致。

(二)以道自任

以道自任,行将致远。道也是儒家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曾子对老师的教诲心领神会,在治学修身过程中,他坚持以道自任。《论语·泰伯》篇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这段大义凛然的话语,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仁以为己任”,就是说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要在仁心的遍润之范围内,倘若有一匹夫匹妇不能得其所,那么,仁心也就不能得到安宁,因此强调要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弘毅”,“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意在说明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而把自己锻炼得刚强智慧又有决断力;“死而后已”,就是说自觉把行仁作为自己的使命,并自愿将这种宏大之责任一直肩负下去,直到生命终结那一天。这些内容正是隐藏在曾子心底性格的真实凸显,杜维明先生就此评价曾子是“真正的儒者”,“如果你愿意,也可称之为卫道士”。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曾子注重修身,正是源于他对仁道的执着坚守。而他所主张的“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这种英雄气概,将道给学人带来的生命尊严发挥到了极致。

在曾子对孝所作的诸多论述中,其对“守身全体”大义的阐发,也能体现出他以道自任的宏大志愿。关于这一点,从曾子弥留之际对众弟子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曾子于生命将终,召见了众弟子,想对弟子们有所教诲。可是,因为自己身有重病,手足动弹不得,于是就让弟子掀开被子看看他的手,再瞅瞅他的脚,以示完整。尔后他又引用《诗·小雅·小旻》中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平生是如何谨慎保身,不使其受到伤害;如何谨慎持身,不使其招致染污。诚然,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肢体受伤是对父母之不敬,而品格如果受到污染,同样也会使父母蒙羞。所以无论是身体受伤,亦或品格受到染污均是对父母不孝的表现。基于上述认识,曾子在保身乃至涵养内在品性方面,都能够做到一息不曾有所怠惰,也正因为此,于生命的终了他做到了全体归父母。尹氏曰:“全父母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此一事例刚好可以印证,曾子所谓的“守身全体”,不单单是保持肢体的完整,其用心还在于使道德情操内化于心,以身来修道、证道、传道,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努力修身的意义之所在。

四、曾子修身思想的现代启迪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让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又“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在日渐纷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面对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面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与未来,人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处在艰苦时代的人们,往往忙于琐碎的生活,看重现实的利益。以至于内心和精神的活动无暇触及,从而无法回归到灵魂深处,转向内心以涵养自身”。黑格尔的此番话无疑给出了答案,与其一味盲目地向外追逐攀缘,倒不如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学会向内视,反思自我、找回自我,进而掌握更多主动权,而不是轻易就被外界束缚。

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可以长期开采的宝藏。曾子修身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能够为个体生命的自我审视、自我挺立提供经验借鉴,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疫情当下,静以修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企业延期复工,学校延期开学,很多人的生活暂时被按下了暂停键。在被迫空闲的时光里,有的人焦躁不安,有的人坐立难卧,有的人却能在这段独处的时光里,朝向光朝向爱,让自己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在不同的境遇里,选择怎样的活法,可以决定一个人所行之路的广度与深度。对于生活在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中的人们而言,与其唉声叹气、焦虑恐慌地过活,倒不如试着静下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好好反思自我,用心规划未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就曾这样说过:“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因此,面对无情且无休止的疫情,人需要学会于“动”中取“静”,把心由对外部事物的执著转向内部。唯有静下来,通过不断审视自身,精进自身的修为,才能更好地重启生命。

曾子修身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关于他所论述的修身之道,并非专为入仕的君子所设计,而是强调生而为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必须以追求道德情操的提高为目标。他说:“三十、四十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曾子这里所提及的“艺”,即是道德与学问。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看来,绝非权势的大小、身份的贵贱,而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说:“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可见,曾子所探寻的人生道路,就是通过不断修养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圆融完满的人。难能可贵的是,曾子本人正是沿着这条内求的路,坚定笃实地走了下来,才能最终优入圣域。所以,于时人而言,“厚德载物”是亘古不变的常法,与其在疫情这样的境遇中抱怨、躁动,不如以静制动修养自身,努力探寻自己心灵的归宿。

(二)内省慎独,审视自我

曾子首倡的“内省慎独”修身观,提醒人们应当深刻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生活,用心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同样也非常讲求内省,认为“认识自己”是一种很崇高的美德,诸如在《斐多篇》中,他曾如是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此外,他还将铭刻在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作为其哲学原则的宣言。可见,东西方先哲在重大教育理念上,可谓心有灵犀,不谋而合。疫情之下,当生命真正为人们提供了一段难得的“休息”时间,无需应酬,无需面对平日里不想面对的人事纷争……此时的人们又该做些什么?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自然应该包括内省慎独,审视自我。曾子认为,反求诸己,内省慎独是认清自己、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所以,他能够做到“三省慎独”,即日日反省自己,唯恐自身的行为有所偏失,而丧失了自身的美德;强调人们要反身而诚,向内用力,因为本心善性便好比一道永不止竭的源头活水,一定是日彰月著,流动不已的,而金钱、荣誉、权势等身外之物永远不会是我们最终的依靠。诚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双重的生活》中所提到的:“我们通过自身所收获的幸福要远超任何外界存在给予我们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个性、才能,或是其他独属于我们自身的东西交换得来的快乐,才符合我们心中幸福的标准。”因为个性也好,才能也罢,都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经历什么,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不离不弃。所以,当生活暂时停下来的时候,真正的强者一定是能够与自己内心深层次对话,懂得聆听从心发出的声音,且乐于享受这段独处清欢时光的人。

(三)崇德尚学,挺立自我

对曾子这样的儒者而言,崇德是尚学的初衷和归宿,尚学是崇德的重要法宝和有效方式,而崇德尚学的终极意义则在于使个体道德生命和人格尊严得以挺立。《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孔子在为曾子陈述孝道时曾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不难看出,圣人所设定的人生成长的目标不是物质收益之最大化,不是虚幻的长生不老,更不是同样虚幻的转世,而只是立身,挺立自身。立身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贯穿人之生命全过程,其核心要义在于继善成性。人因立身而有德,因有德而立身,故立身既是中间环节,又是目标,以立身为枢纽,进而“达己”,则能使生命自由而自在的呈现。要实现自我生命的挺立,在曾子看来,既要重视运用孝的方法,在家中先行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也要自觉主动抓紧时间勤于学习。曾子说:“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认为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孝的目标实现了,各种美德也就能兼顾到了。关于学,学则觉矣,曾子为学不倦,求道不止,且能将所学的知识,及时与生命相融转成智慧,故而可以明道行道以至传道。曾子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着弗辟,易者弗从”“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对于那些始终“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的读书人,在曾子看来是谓“穷民”。在疫情常态化管控期间,人们越是感到孤独,越要挺立自我,只有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便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宅在家里不妨充分利用好这段静谧时光,安安稳稳地在家陪伴父母、妻儿,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业余爱好,比如:学烹饪、练书法、读经典、做运动等,只要在这段时光里,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与生活的真谛,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从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担忧、恐惧中转移回来,也才能使自己过好每个当下,并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总之,曾子反复强调修养自我、审视自我、挺立自我,这并非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只有这样,人作为“三才”之一,才能真正地实现生命的自我呈现。进言之,人唯有顺着自己的天性本心而活,顺带的即是觉人,立人,达人。诚如曾子所言:“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所以,生命是有光的,唯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照亮更多人,正可谓“正己达人,生生不息”。曾子的修身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可吸收的丰富养料。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为今日所用,那么,缓解疫情之下民众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心理,减轻异化文明对现代人的无情摧残,乃至对重建现代伦理道德规范和信仰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相当的助益。


【注:为方便阅读,本文略去引注。】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