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赓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2023-09-26《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程丽君

4b4dedd39c3b07e6b3cb41e8e24ac62.jpg

9月14日,浙江台州,仙居县第五小学举办少数民族学生“趣味游戏迎亚运”主题活动。仙居县第五小学是台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有少数民族学生100多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指出“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几千年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内心信念,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奠定基调,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九州共贯”,出自《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西汉王吉在向汉宣帝上奏时提出,《春秋》之所以推崇周朝的大一统,就是因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化,使得政令贯通划一,人民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正是对共通的风化遍及四海、天下各族人民和谐如一家这种盛况的描述。

“多元一体”,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强调文化的包容与整合。“多元”指各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联系得以深化,思想上产生碰撞与共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思想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后世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思想上的融合与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一思想,不但维护了政局稳定,为创造盛世景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尽管其中出现时间长短不同的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作为拥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而是由其自内而外发出的深层力量所决定,以开放、包容的特性,尊重、吸纳异质文化。浸润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即以道为最高凭借,形成了对个体产生强大向心力的磁场。天命有德,人们以德为追寻,为政者合于道的关键就在于有德。“王者博爱远施”成为为政者奉行的宗旨,“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成为中华儿女的崇高追求。在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影响下,各族人民相互尊重,为中华民族在曲折发展道路中孕育出宝贵民族精神提供了思想引领与价值遵循。

把握好“一”和“多”是凝聚共识、增强发展活力的关键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既面临着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元性、地域的差异性等,也存在着同一性、统一性。作为从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融相通,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互补互通,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把握好“一”和“多”是凝聚共识、增强发展活力的关键。

“一”中包含着“多”。“一”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充斥着“多”,处于不断的丰富、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华民族既非由一个民族衍生而来,亦非发端于同一地区,从起源上就存在着多元的特点。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皆具特色。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各民族封闭隔离的状态被进一步打破。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辐射,尤其是儒学的传播,对各民族产生共同的文化心理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原,大大增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多元成分。各民族的接触与联系愈加频繁,在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贸易等交流交往中,融合度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理念,为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做出了生动演绎。

“多”中贯穿着“一”。尽管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无数的“多”,但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通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夏、商、周更替,人们逐渐形成以“天下”“禹迹”为核心的疆域认同,“一匡天下”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此后,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格局,“定于一”“一天下”更成为人们的普遍渴求。孔子倡导王道理想,主张对各民族风俗不必强求同一。孟子提出施行“仁政”,荀子主张“援法入礼”,生动体现了对“一”和“多”关系的深刻思考,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多样性文化精彩纷呈。“多”不仅寓指多样性,更需要包容性。经过深度交融,各民族形成了集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一体的思想观念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相互依存、共生互补的民族关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的深厚积淀如百川汇流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衍生出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星罗棋布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诸子并存的局面。秦汉以降,伴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各地区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大一统思想夯实了各民族心理认同的稳固基础,其中蕴含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文化统一等多层内涵得到了各民族的认可与支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衍生出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传统中国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在民族、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在诸多方面都体现着“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怀,要求人们要妥善处理共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为“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大一统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追求和谐,重视“和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儒家文化本身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其能够在辩证统一中妥善处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向心力,最深层次上正源自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