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2-12-1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刘余莉  聂菲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王天下”的文化传统及“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王天下”的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王天下”就是《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主能够率先垂范,以修身为本,百姓也能够效法修身,结果必然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当别国的使臣来访,就自然生起羡慕效法之心,主动学习中国的礼乐文化。这就是“王天下”,即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天下人作出榜样示范。

关于“霸天下”和“王天下”的区别,《孟子》指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商汤的地盘方圆七十里,但能够成为天下诸侯国效仿的榜样;周文王所统辖的地区不过是百里之地,却使所有的诸侯国都臣服,都是因为他们的厚德。例如,在周文王还是西伯侯时,有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田畔产生争执。他们听说西伯侯德行高尚,于是就前来请西伯侯评判是非。当他们进入西伯侯治理的国境,看到全国上下和谐安宁,不仅无人争吵,而且彼此谦让,于是就惭愧得无地自容,不需要评判就各自返回,回国后还彼此互相推让田畔。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归附周的有四十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臣服于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为周文王的厚德所折服,因而愿意主动向他学习以道德仁义为核心的文化。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之所以对邻邦乃至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人与人之间交往彬彬有礼,人伦关系和谐,社会安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而把中国誉为“华夏之族”“礼义之邦”,把当时的皇帝尊为“天可汗”,即天下公认的领导者,都以能够到中国学习、朝拜、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荣,并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的领导,这就是“中心悦而诚服”。中国即使在国力鼎盛之时,也从来没有搞霸权主义。例如,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每到一地,带给当地人民的是茶叶、丝绸、瓷器、先进的造纸术和造船术,而没有侵占别国一寸一尺的土地。所以,直至今日,郑和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崇敬和纪念。当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仁义精神的延续。

反之,如果不注重道德,只是一味地追求扩张,那就如《群书治要·文子》中所说的“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即为国家造成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施行仁义;只致力于追求高位权力,而不注重修养道德。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这句话正切中大国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群书治要·新语》中也讲,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地位高贵但缺乏德行的人会被贬黜;富有财产但不讲道义的人会被处刑;地位低下但珍爱德操的人会受尊崇;贫寒但讲求仁义的人会荣耀。商纣王的酒池可以用来划船,糟丘可以用以登高远望,这难道还能算是贫困吗?他拥有统领四海的权柄,主宰着九州的百姓,这难道能说是武力弱小吗?然而论其功业却不能够保全自身,论其威势却不能守住社稷,这绝对不是由于贫穷弱小,而恰恰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对百姓不够仁义。所以,懂得如何谋利却不明白大道的人,必然是众人所谋取的目标;敢于使用武力却缺少仁义的人,必定是战争攻伐的对象。

历史一再证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要能够经久不衰,就必须顺应道德、讲求仁义。中华民族“王天下”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带来文明的冲突,而且还会真正促进世界安定和平,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全世界带来机遇和希望。

从“天下为公”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观。在这种“一体”宇宙观的基础上,孕育出的是古圣先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主张、“藏天下于天下”的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正是在“天下为公”理念的影响下,中华文明形成了尚和的文化传统。

尚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五千多年文明史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中国的历史经验是“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化干戈为玉帛”“国虽大,好战必亡”“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以前不走、现在不走、以后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和文化”和协和万邦国际观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天下为公的中华文化,发展出了胸怀天下的理念。天安门城楼巍然悬挂的两行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正是这种胸怀和气魄的写照。试想,面对内部一穷二白、尚未完全解放的国家,外部帝国列强又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的境况,中国共产党喊出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彰显一种“胸怀天下”的气魄和度量。因此,“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将解放全人类作为价值追求的体现,更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和发扬。

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团结还是分裂?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人类社会面临着重大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点是“东升西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人迫不及待地宣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成为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者。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世界意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展望二十一世纪时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养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文化极大的包容性源于“和而不同”的理念。费孝通先生总结中华民族历史经验,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形成的民族实体不是五十六个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高度认同统一,具有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结构,实现了国家的安定强盛。多元一体达到的是和而不同的境界。“古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也就是被看作是一个‘世界’。所以中国人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是现代西方人所指的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或‘分裂’,而是一种‘世界’的分崩离析和重归‘大一统’。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即使是在‘统一’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然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一阶层、某种行业中保持它的特殊性。”这就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处处体现着的多样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对于处理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理念,强调“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这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应对并化解危机、重建世界秩序提供的启示。

培养“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眼光要求每个国家从自身做起,坚持以和为贵,秉承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助合作的大局观,拒绝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短视封闭、单边对立的狭隘观,构建和谐的地球大花园,它可以令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放宽心胸,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让世界文明这个大花园因百花齐放而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实现天下一家亲的理想。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在斗争冲突不断的国际社会,习近平主席以“为世界谋大同”的诚意,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提出并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在过去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胸怀天下的气魄,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相信我们党只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建设成就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