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一一关于在全党全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的建议
2022-05-17

作者:黄育新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国脉之所在、国魂之所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经济文化竞争,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一)赓续五千年文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迫切要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智慧,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书写人类文明辉煌史诗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0多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世界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思想品格和价值理想、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在,也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来源。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两个结合”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百年多来,中国共产党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能够根据时代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动力。尤其是诞生于开放大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习主席曾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具有“中国性”和针对性、生命力,从而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内涵,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幸运、时代幸运,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成果。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学习活动,无疑能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和根本精神。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内容博大精深,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没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后他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使用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丰富内涵,倡议各国为共同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在超脱自我的宽广胸怀和亲仁善邻、动必缘义的刚柔并济方面有着相同的意蕴。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其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意蕴,包括“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讲信修睦”的处世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历史智慧,为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想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思想滋养和理论支撑。

(五)推动新世纪党建工程,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培养能担当历史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华文化有很多关于修身齐家、修心养德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中青年干部要守住内心、怀德自重的新要求,把以德为先的用人方针真正落到实处。能增强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实效性,构造不敢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能全面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六)强化文化认同,实现海内外华人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精神财富,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宣传,有利于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归宿感。同时,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意义重大。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由于具有相似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与文化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也都各自推行过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文化教育政策,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文化基础、价值认同。当前两岸交流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推动两岸全面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尤其是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在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众多路径中,推动文化认同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七)强化文化软实力,激发民族复兴伟力的现实选择。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大局面得以维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宝贵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尤其在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对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意义重大。

(八)落实“三个敬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个敬畏”,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警示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历史观,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前,领导干部应时刻提醒自己虚心学习、高山仰止,向上向善,汲取历史发展经验和智慧,绝不可漫不经心,侮慢冷落,使自己眼光狭隘、思维狭窄,见不着中华文化深蕴的哲理大道而固步自封、贻误发展大局。学习中华文化,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心,又能培养对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敬畏感、亲切感。

(九)固本培元,抵御西化、分化、妖化的有力武器。大量事实表明,文化是国魂之所在,国脉之所系,国安之所依。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文化不打自倒。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命根子。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固有文化大面积流失,目前至少有三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隔膜,年轻一代正在“被接轨”、“被渗透”、“被西化”。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蔓延,中华文化有可能被我们自己彻底葬送,我们这一代人就很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推行以剿灭他国文化为终极目的的“文化沙文主义”,传承并创新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大力弘扬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入侵,筑牢我们的精神之基和文化长城,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十)深化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的客观需要。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大势,认识历史方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时代更替中探寻历史规律,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从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树立大历史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坚持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历史,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不断前行尤为重要。

(十一)落实“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需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统一和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和思想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二、发挥全党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全党迅速兴起学习中华文化新高潮。

(一) 在全党集中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和延伸,以上率下带动全党全民积极参与。

(二) 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专用频道或专栏,在中央党校加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牌子或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机构。将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基层党校教学重要课程。

(三) 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国先进文化县区考核重要内容。尤其要把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情况纳入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体系。

(四) 作为政绩考核、选拔干部一个重要标准,把干部学习、宣传、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的情况纳入干部考察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德才兼备一个重要方面。

(五) 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坛和实践中心,在基层组织企事业和窗口单位全面开设“道德讲堂”。

(六) 在大专院校开设传统文化书院,编印大中专、中小学生学生传统文化教材,作为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

(七) 开展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习传统文化良好氛围。

(八) 创办国际华文教育学院、国际汉学院和实践基地,开展对外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智慧造福全人类!

(九) 设立中华经典文化节或中华书香节、阅读节,开展全民经典阅读活动,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十) 在相关系统和领域深入开展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三敬畏”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从中汲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智慧,推动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相融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十一) 精心实施中华典籍整理修缮工程,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力,对中华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修葺完善,形成善本留传后世。

个人简介:

黄育新,男,1965.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到汕头特区管委宣传部工作,1997年起担任汕头市龙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2006起先后担任龙湖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统战部副部长,现为汕头市龙湖区人大常委、四级调研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国书评学会会员,出版个人专著《文化宽容与文学成功》,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共同理想与信念支柱》、《国民性与异化》等曾被《新华文摘》和北大、南大论文条目收录。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