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坚持 “两个结合” ,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2025-04-16《新闻战线》

作者:刘余莉  刘震寰

摘要:

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党的理论工作者,需要自觉主动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方式方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新时代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光辉典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契合中国具体实际,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基础之上,产生了强大的领导力、凝聚力、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很多理念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举例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养民爱民、重民利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管子》中有言:“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这说明,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深得百姓的拥护,执政者必须能安其民、爱其民。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对《论语》中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礼记》中的“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等思想的精辟总结,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了领导者严以修身、正己化人的重要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是结合《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令色,鲜矣仁”,《群书治要·傅子》中的“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逸周书》中的“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等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言语浮华而不务实干的问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是对《汉书》中的“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群书治要·晋书》中的“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等历史经验教训所进行的深刻总结,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奢靡之风而提出的告诫。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提出,与《群书治要·典语》“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群书治要·昌言》“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等选贤任能的传统一脉相承。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观念,是对《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王阳明《大学问》中“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又如,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道、弘仁、勇毅、忠诚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要宣传弘扬好这些精神,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

再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都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溯其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思想源泉和丰厚滋养。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人遥远深邃的思想进行了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把我们从僵化教条的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误解批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中解放出来,从对待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中解放出来,因而实现了“两个激活”,既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言片语的片面执着,而是对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的坚持,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开放性。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总之,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促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对于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重大贡献,也是新时代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结合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传统,深入理解并宣传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在历史上保持了长期统一的历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的甲骨文和金文正像人身上花纹的形状。后来,“文”泛指符号,引申为文字,后来又进而具有了文章、礼乐、曲调,甚至建筑、绘画、雕塑等。这说明古人采取了文字、文章、文艺等各种各样鲜活的方式来实现思想统一。

例如,中国古人的文章主要记载在经史子集之中,内容离不开古圣先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智慧和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教训。而文章的体裁则具有诗、赋、词、曲、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正是在这些文学文艺作品的熏陶下,中国古代士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

礼乐是古圣先王顺应天地自然规律而设定的治人之情的行为规范,所谓天之道与人之礼。礼乐出于人之自性,先王依循本性自然,作训垂范,制礼作乐,教导民众,民众循礼修道,返其自性。礼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是人的当行之道。古人把礼比作防洪的堤坝,废除堤坝会导致洪水泛滥,造成危害。《礼记·乐记》云:“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这点明了礼的教化作用。民懂礼则易教。《孝经》云:“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昔日周公制礼作乐,使成康二代,德教普化,民皆亲爱,祸乱不起,灾害不生,囹圄空虚,刑措不用,前后长达40余年。人受到礼乐的教化而回归正道,则社会安、天下平,因此,自汉以降,历代多以礼乐政刑治国,采取礼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中华传统文化又被称为礼乐文化。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善于运用歌舞等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思想理论,鼓舞士气,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应当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礼乐演绎思想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治理社会的各种措施中,礼是要紧的。礼分为五种(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礼。因为祭礼属于吉礼,因此,吉礼排在五种礼的最前面。祭礼并不是由外在的事物发生,而后再形成相应的礼仪,而是源自内在,内心有所感,通过外在的礼仪,表现在行为上,就形成了祭礼。祭祀之礼是由心发出、自内而外的,是内心对亲人、对先烈的思念与感恩,这种思念之心、感恩之心、至诚恭敬之心,自然流露于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

《礼记·祭法》云:“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曾将各种有益的方法传授给民众的人应当被祭祀、为操劳国事而殉职的人应当被祭祀、有安邦定国功劳的人应当被祭祀、能抗御大灾大害的人应当被祭祀、能抵御重大外患的人应当被祭祀。可以看出,祭祀的对象是有功于国家社稷、有功于人民的人。祭祀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定时举办祭祀典礼,表达对祖先、天地万物以及有功于国家之人的恭敬与感恩。祭祀教人不忘本,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传承而不衰,与重视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纪念有功于国家社稷的人,古时人们设立专门的庙来祭祀,例如大禹庙、关帝庙、药王庙,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纪念碑,或者故居、纪念馆,来追念缅怀国家功臣。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党的思想理论精神的鲜活实践。在2019年国庆节的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向为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追思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0月1日国庆庆典,习近平总书记向党旗、国旗、军旗行注目礼;无人站立的1949号检阅车;还有战旗方队,100面英雄的战旗,就是100部英雄的历史;致敬方阵一张张照片上,是为祖国献身、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的先辈。整个庆典活动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饮水思源,感恩先烈,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缅怀精神风范,这不仅是诚敬之心、感恩之心的表现,更能进一步使后人生起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我们牢记奋斗的初心和使命,继承前人的志向和事业,像先辈一样去奋斗和担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最终是文化、文明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精神和实践。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鲜活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除了文章、礼乐以外,中国古代的戏曲、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园林等其他艺术形式,也都秉持了传统文化中“思无邪”的理念,具有引导人向善好德,明了人伦大道,涵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德行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种文艺形式都是真善美的统一,都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为内在要求。

借鉴历史经验,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电视剧、互联网、微视频等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等全媒体创新手段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党的创新理论高效传播成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关键。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迈出新步伐。要不断创新传播理念和呈现方式,努力用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表达,吸引越来越多的理论爱好者,充分发挥理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积极作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五千年而没有中断,是因为每当文化继绝存亡的关键历史时期,就有一批深入中华文化精髓、领略中华文明大道的读书人振臂高呼,有人为了注释经典殚精竭虑,有人为了弘扬大义历经磨难,有人为了人文正义奔走呼号,有人为了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有人为了讲经教学阐述精微,有人为了延续文脉费尽周折……一代又一代志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弘毅之士赓续接力传承“道统”,因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640 (1).jpg本文作者主讲的《孔子智慧》系列节目截图。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工作者需要以中国古人延续道统的弘毅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深厚渊源和文化底蕴,自觉主动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方式方法,以各种鲜活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出新时代的新贡献。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专家、主要成员。】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