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执法中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路径探讨
2018-03-04民主与法制时报

以史为鉴 礼法并重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有父子两人起了争讼。孔子把父子关进了同一间牢狱,三个月也没有判决。后来,父亲提出撤诉,孔子就把他们释放了。鲁国的大夫季孙听到此事后问孔子:“我曾听您说,孝是治国的根本。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可以警诫全国的百姓都行孝,但是您不把他杀掉,还把他释放了,是什么道理?”孔子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居上位者不行正道,结果在下位的百姓犯罪,就把他杀掉,这不符合情理。“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不教导民众培养起孝心,而用“孝”来审判官司,这是杀无辜之人。“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全军溃败不可斩杀士卒,司法混乱不可处罚百姓。因为“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上面不施行道德教化,罪责不在百姓的身上。“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下达命令松弛迟缓,诛杀却很严厉,这是残害百姓;横征暴敛没有一定的时节,这是暴政;不事先警诫教育就苛求做到,这是虐政。政事杜绝了这三种情形,然后才可用刑。

那么,应该如何实施道德教化呢?这也是有步骤和规律的:“既陈道德,以先服之。”首先要为人们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让人们信服。当人们明白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不会轻易作恶。而当代社会看似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实际上人们没有形成明确的、家喻户晓的善恶标准。

宣讲了道德之后还是不行,“则尚贤以劝之”,要崇尚那些有德行的人,以劝勉百姓向善。“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意思是还是不行,就要废黜那些不道德的人,让人们产生畏惧心。“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全都做到了,百姓自然就端正了。“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倘若还有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才给予刑罚的制裁。这样民众就能明理知耻而羞于犯罪。“是以威厉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于是,就不须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而刑罚也可搁置不用。

  “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意思是,然而现在的世间却不是这样,教育混乱,刑罚繁多,使人迷惑,不知不觉就犯罪了,又用刑罚来制裁。结果,刑罚越来越繁多,但是盗贼却数不胜数。“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社会风气由盛转衰已经很久了,虽然有刑法,人民怎能不逾越呢?

所以孔子提醒,要先对民众施以道德教化,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伦理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才用刑罚制裁。如果人民没有接受教育做了邪曲不正的事,那是应该考虑给予宽恕的。宽恕之后,还是一定要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

《群书治要·汉书》中说:“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圣王都是承顺天道来治理。天道都是好生恶杀,所以圣王一定是把道德教育作为要务,而把刑罚设置得非常简单。现在废除了古圣先王的道德教化,单单地用执法之吏制裁人民,还想让道德的教育化被四海,是很难成就的。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在总结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

《汉书》中记载了酷吏严延年的故事。严延年身材短小,却精明强悍,办事灵活快捷。作为一郡的长官,他对忠诚奉公的属下,像对待自家人一样优待,居官办事也不顾个人得失,所以在他管辖的区域中没有什么事是他所不知道的。但是,严延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痛恨坏人、坏事太过分了。他尤其擅长写狱词以及官府的文书。凡是他想诛杀的人,就亲手写奏折,结果上面很快就能核准判定这个人的死罪。到冬天行刑时,他命令郡下所属的各县把囚犯都押解到郡上,集中在郡府统一处死,一时血流数里。为此,郡里的人都把他称为“屠伯”。在他的辖区里,“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全郡上下一派清明。有一次,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看望他,本来是想和他一起行祭礼。但是,她到洛阳时,正碰上严延年处决犯人,血流数里。她很震惊,于是就住在道旁的亭舍,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亭舍拜见母亲,但是母亲却关门不见。他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才愿意见他。见了面,母亲斥责道:“你有幸作了一郡的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但是没有听说你以仁爱之心教化百姓,保全百姓平安,反而利用刑罚大肆杀人,以此来建立威信。难道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这样行事吗?”严延年赶忙向母亲认错,还亲自为母亲驾车,把母亲接回郡府。祭祀完毕后,母亲对严延年说:“苍天在上,明察秋毫,岂有乱杀人而不遭报应的道理?想不到我人老了,还要看着壮年的儿子身受刑戮。我要走了,回到东边的老家为你准备好葬身之地。”他的母亲回到家乡,见到同族的兄弟,也把这些话讲给他们。结果,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郡的人没有不称颂严延年的母亲贤明的。因为她看到儿子过分杀戮的行为就预测到他以后的结局。

古人明白“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道理,所以治国要顺应天道,以仁恕之心待民,不能过于苛刻。古人把“地方官”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即所谓的“民之父母”,本应爱民如子,哪有父母官对儿女进行屠戮的道理?如果司法官员把人民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把能够逮捕多少人、杀戮多少人作为自己的功绩而称颂,毫无怜悯感伤之心,这是与天道不符的。

相反,一个人即使身为执掌刑罚的司法官员,只要他有仁爱之心,不仅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还能够感化百姓。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季羔在卫国当掌管司法的狱官。他亲自判定对一个人实施刖足之刑。后来卫国有了动乱,季羔逃跑。被他判刑的这个人恰好在守护城门。他对季羔说:“这面墙上有一个缺口。”季羔说:“君子不跳墙。”他又对季羔说:“这里边有一个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这个人又说:“这里有一间房屋可以藏身。”季羔就躲进去了。当追赶的人都走了,季羔要离开时,就问这个人:“我不能够亏损君主的法律,所以亲自判定对你处以刖足之刑。现在我遇到了危难,这正是你报怨的时候。但是你却帮我逃跑,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说:“判定对我实施刖足的刑罚,是因为我确实犯了罪,是无可奈何的事。当时我看您要用法律判罪时,是先判了别人的罪然后才判我的罪,是希望我能够得到减免,这一点我看出来了;在我被判定了罪刑,将要行刑的时候,您面带忧愁,有一种伤痛之心现于脸上,这一点我也观察到了。您这样做并不是对我有特别的偏袒,而是像您这样的君子,自自然然就有这种表现,看到人民犯罪就会产生一种哀怜之心。这就是我之所以爱戴您、帮助您的原因。”孔子听了这件事后说:“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其子羔乎!”意思是说,子羔做官吏真是不错!虽然都是依法办事,但是心存仁恕树立的就是德行,太过严厉苛暴树立的就是怨气。既能够公正,又显示了德行,子羔做到了!

徒法不足以自行。治理国家不可能只靠法律。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同样作为执法人员,但因为德行修养不同,存心也不同。有人用残酷的刑罚对待百姓,树立自己的威严,且以此为荣,而有人却是心存怜悯,同情人们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违法犯罪,结果,百姓回报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相信季羔以仁恕之心公正执法的典故和孔子“必也使无讼乎”的愿望会带给执法人员诸多启示。

作者: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