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凝聚改革共识 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4-12-31《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萌  

  12月22日,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与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联合主办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制度机制建设”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2024年年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妇联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围绕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水平研究服务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产出了丰富成果。

  新型婚育文化培育及制度机制建设的时代意义

  在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召开的第六届理事会会议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章冬梅宣讲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做了重要讲话。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孟晓驷部署了工作重点和任务要求,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蒋月娥在主持中指出,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与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联合召开“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其制度机制建设”年会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的:“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讲话精神,站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研讨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与制度机制建设的时代议题,为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家庭建设和生育支持的重大部署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刘亚玫在致辞中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妇女十三大工作部署,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与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联合举办“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制度机制建设”年会研讨会,恰逢其时。本次研讨会既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彰显了研究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趋势 聚焦生育支持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副司长徐拥军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包括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尽管如此,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稳步上升。强调要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重视“引导”和“激励”的办法,强化统筹协调,强化经济支持,强化服务支持,强化时间支持,强化文化支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涛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国别比较的方法,重点交流了对推动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应以积极的社会政策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统一明确产假、陪产假、育儿假、哺乳假各自功能定位、时长及其成本分担机制;在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民生育保障制度体系,将生育成本分摊的责任由用人单位扩展至全社会,增强其生育支持功能;建立覆盖全民、分层普惠的育儿补贴制度;加强生育社会支持建设投入,增强时间政策、经济政策、服务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全方位、全周期提高全民生育保障水平;增强生育权益意识,加快生育权益保障立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根基和新时代积极婚育文化的培植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教授李明舜从中国历史典籍中挖掘家国同构的治理传统和思想,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探究家国同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新民主革命时期,党就通过改造家庭,提倡建立新式民主的家庭关系来改造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他认为要继承家国同构,把家庭作为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传统,从“注重家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家庭根基”“注重家教,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家风,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将家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尊重人民心理情感的现代化,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有信仰和精神归依感的现代化,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现代化,引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刘余莉建议夫妻在婚姻中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多反省自己,少指责他人。她主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家文化,守住中华优秀传统的根和魂,并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怎样建设新时代积极婚育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认为新时代积极婚育文化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它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积极婚育、优生优育,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是应对新的人口发展挑战的有效对策。她强调加强积极的婚育文化建设,必须走出既有经验生活,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婚育新风播撒到千家万户,要基于国情吸取经验教训,凝练有益于引领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框架。划清“家国共育”与“家庭责任”之间的边界。处理好个人、家庭与社会,重点与一般,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三个关系。

  妇女的生育劳动和婚姻家庭困境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晓娥分享了对中国当代女性的生育劳动时间与特点、中国当代女性的生育困境、中国当代女性的生育意愿、建设生育支持文化与社会的研究发现。她的课题揭示了“宝妈”生育劳动的时间长、任务重;母亲的奉献牺牲精神与自我价值观之间时有冲突;“密集母职”的巨大压力,“生育劳动惩罚”的现实,“贤妻良母”的定型,都对妇女生育造成不利影响。她呼吁加强生育支持,包括在家庭支持方面提倡“协同母职”,男女分担养育责任;在职场支持方面肯定母职,通过各种措施进行鼓励帮助;在社会支持方面肯定生育劳动的社会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研究员吴小英认为,要以开放的心态,正视新时代的家庭变迁和多样形态,精准把握不同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状况需求,守正创新,丰富中国婚姻家庭理论建树。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