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收藏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欢迎下载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章
古镜今鉴——习主席书架上的《群书治要》
2022-01-03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


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以来,人们每年都会在辞旧迎新的时刻等候习主席的新年祝福,这已经成为一个美好的约定。每在这个时刻,他办公室书架上精心摆放的照片和书籍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那些新增的照片和书籍构成了人们领略主席在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重要时刻的见证,它们所承载的既有主席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也有他对人民的无限关爱,都已经深深地刻进了国家记忆。

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表达了真诚期盼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向前,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愿望。在习主席右手边的书架上,我们发现了一部极其珍贵却又鲜为问津的经世之作——《群书治要》。


图片2.png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为求治国良策下令编纂的匡政巨著,在历史上又名《群书理要》《群书政要》。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社稷之臣奉命以“务乎政术”“本求治要”为宗旨,将隋唐以前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兴衰史囊括于中,力求纲举目张,见本知末,广博切要。其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里,撷取经史子部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汇编而成,辑录典籍六十六种,共五十余万字。贞观五年(631年),书成。唐太宗在《答魏徵上〈群书理要〉手诏》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特令缮写多部,“太子诸王,各赐一本”(《大唐新语》),以作从政龟鉴。在《新唐书·萧德言传》中也记载,“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这部书不仅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慧源泉,在东传日本后,也一度被日本天皇奉为圭臬。据考证,仁明天皇(810年—850年)、清和天皇(850年—880年)、宇多天皇(867年—931年)、醍醐天皇(885年—930年)都曾阅读此书,并确立了有系统地讲授《群书治要》的传统。宽平九年(897年),宇多天皇让位于年少的醍醐天皇,在其遗训《宽平御遗诫》中说:“天子虽不穷经史百家,而有何所恨乎!唯《群书治要》早可诵习,勿就杂文以消日月耳!”醍醐天皇之子源高明也曾在其私纂的仪式书《西宫记》中,专门提及《群书治要》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日本朝散大夫国子祭酒林信敬在《校正<群书治要>序》中指出,日本承和、贞观年间(约834年—876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臣君者非所可忽也”,强调大凡领导人民、事奉国君者是不可轻忽此书的。诚如魏徵在《<群书治要>序》中所言,这部书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群书治要》成书后未得广布,加之战乱,传至南宋只余十卷残帙,《元史》已不见著录,至此于中土彻底亡佚。幸由日本遣唐使携回日本而保存下来,并于嘉庆元年(1796年)回传中土,对清朝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阮元、孙星衍、严可均、王引之、章太炎等历代学人都有相关论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获得一套天明版《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委员会,由学者对其点校考译,编成《群书治要考译》一书。习总书记的父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为此书亲笔题词“古镜今鉴”,为继承和弘扬这部宝贵典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南,为其在当代的弘扬和传播揭开了新的篇章。


1641273084152848.png


事实上,这已是《群书治要》第二次出现在习主席的书架之上。早在2015年习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便有细心的记者在办公室书架上发现了这部书。习主席阅读此书不仅有对父亲的情感,也有对《群书治要》蕴含治理之道的重视和借鉴,更有他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的坚守。


习主席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一封他写给父亲的信里饱含深情地写道,“从父亲那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勤劳简朴的品质,抱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这,也正是习老先生曾经对习主席的谆谆告诫:“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习主席不仅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而且也身体力行,按照父亲为《群书治要》一书的题词——“古镜今鉴”的要求,认真借鉴《群书治要》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据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的用典来自《群书治要》的就有82条之多。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提法、新理念也都可以从《群书治要》中找到其思想渊源。例如:

《群书治要》中的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子》)、“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六韬》),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群书治要》中的“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政要论》)、“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傅子》),证明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来自历史经验的重要论断。

《群书治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傅子》)、“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周书》),对于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群书治要》中的“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管子》)、“古之所与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也。”(《汉书五》)、“负且乘,致寇至”(《周易》),有助于领导干部深刻地理解“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道理。

《群书治要》中的“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获弗亡。”(《尚书》)、“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政要论》)、“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汉书》)、“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晋书上》),有助于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

《群书治要》中的“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嫚贤者亡”(《孙卿子》)、“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典语》)、“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乎罪恶。”(《昌言》)、“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尸子》),对于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群书治要》中的“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典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傅子》)、“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盐铁论》),有助于坚定反对腐败、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以及坚持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由此可见,《群书治要》不仅是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理论基础,也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源泉。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习总书记说过,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国家政策接连颁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不仅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得以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提炼和展示出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进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群书治要》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等,简要翔实地表达了出来,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被古代学者誉为一部“次经之书”,当代学者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书中所蕴藏的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关于国家盛衰的经验和规律,是历经数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历久弥新,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文化命脉,也是全人类各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智慧源泉。

《群书治要·中论》云:“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言必信,行必果,不忘自己的初心,践行自己的信念。《群书治要》成为习主席的手边书,并非偶然!这其中既饱含了习主席对父亲的敬重和深情,也有他对《群书治要》一书历史地位及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更有他不忘初心,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盛世辉煌的信念和决心!

各级领导干部从阅读《群书治要》入手,学习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群书治要》学习网

网址:www.qszys.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8013041号-1

网站建设多维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