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876字 閱讀需要9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講傳統文化如何學習。我們聽了以上的講座,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也想深入學習傳統文化。那麼怎麼樣學習傳統文化呢?學習傳統文化的關鍵,就是我們首先要能夠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要有信心,對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要心存懷疑。如果心存懷疑的話,這個恭敬心就提不起來了。
孔老夫子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這種求學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什麼叫“述而不作”?就是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非常地崇敬,而不夾雜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不傲慢,這是學謙卑。“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我們現在人學習傳統文化,就是缺少這種謙敬之心,做什麼都希望有發明,有創造、有創新點。如果我們讀古書,懂歷史,就會發現,一些現在人所謂的創新,其實在歷史上,已經被人反復提過了,甚至已經被歷史驗證,是錯誤的東西了。但是我們現在人沒有學習,還拿著它當真理來奉行,這確實是非常遺憾的事。
我們為什麼會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信心?因為古人所講的道理,都是恒常不變的規律。這個規律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一樣,自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也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聖賢經典所記載的,就是這個“道”。這個“道”就是自然而然的,恒常不變的規律。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
對古人有信心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的心地比現代人更加清淨。現代人心浮氣躁,他的心很亂,也沉澱不下來,他所體悟的,也沒有古人深刻。所以不要認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現代人就比古人更聰明,更有智慧。這個自信心,來自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有認同,才能夠斷疑啟信,為什麼聖賢文化到今天,它還不過時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古聖先賢自性的流露。而這個自性,聖人的心性和我們凡人的心性,古人的心性和我們今天的人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會過時。聖賢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也不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孔老夫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他不是謙虛,他確實是承傳古聖先王的。而古聖先王他們不是一般人,之所以稱為聖人,那都是“明明德”的人,都已經明心見性,契入了心性。他們是依照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治國平天下的。那怎麼可能會過時呢?所以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地依教奉行,就可以契入明德,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瞭解到,我們也是在隨順自己的性德,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一部《群書治要》,就是在引導我們契入性德,回歸本性,它開啟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本善和明德。這些性德的流露,也就是說這些經典的道理,是超越時空、亙古不變的。
“信而好古”,就是不懷疑聖賢人的教誨。前面我們說了,因為聖賢人,他的教誨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我們凡夫都是用的妄心。如果我們也回歸真心,契入這個境界,開啟了自性的明德,我們定然也會體會到他們同樣的境界。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就像聖賢人站在二十層樓,而我們只站在兩層樓,我們看不到他所看到的境界,還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甚至還要把聖人拉回到兩層樓。這個就是對古人產生懷疑,甚至妄自批判的重要原因。那麼這樣做的結果,受害的不是古人,而是我們現代人。
如果我們現代人有傲慢的習氣,有懷疑的習氣,就和誠敬心不相應了。而這個誠敬心是我們的性德。現代人求學為什麼困難呢?困難就難在對古聖先賢懷疑,這就很難受益了。很多人聽到這裏就會問:中國傳統文化不講創新嗎?你看一看西方社會,特別是現代以來,每過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就有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出現,取代了舊的哲學流派。看起來他們的哲學理論很創新,思潮一個接著一個。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西方的哲學流派層出不窮,變化的這麼快呢?而中國幾千年了都依照經典學習,奉行孔老夫子的教誨呢?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方的這些哲學思想、流派,每過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就會發現它的一些錯漏之處,它和新的時代潮流已經不相符合了。有一些東西被歷史印證是過時的了,沒有辦法再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就是說被歷史證明有一些不符合事實的。所以怎麼樣呢?必須要發明新的哲學流派來取代它,彌補它。但是中國讀書人,為什麼幾千年來都要讀《論語》、都要讀《老子》、都要讀聖賢經典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些經典,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驗證,那是大浪淘沙的結果。沒有什麼是和時代不相符合的。即使有些人認為,這個經典裏有些思想,已經和時代潮流不符合了,大部分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誤解了聖人的意思。
我們說聖人,就是對天道有所體悟的人,古人稱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體會出來的這些道理,必定是相通的,而且也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所以是恒常不變的。
我們知道六經之首是《易經》,我們通過《易經》這三個含義,來看一看中國古人是怎麼樣理解創新的。
《易經》的第一個含義,就是“易”的意思。什麼意思呢?這個就是恒常不變的“道”,或者是本體,或者說是規律,這個規律是不變的,不易的。
第二個含義,就是變異的意思,變化的意思。它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變化無窮的。所以我們要懂得與時俱進,這樣的話,才不能夠抱守殘缺。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呢?只有掌握了那個不易的、不變的規律的人,他才有資格談創新。所以創新並不是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所做的那樣,打著創新的旗幟去胡作非為。做了很多違背規律的事,最後,還給自己找藉口說:既然要創新,就要走一些彎路,要交一點兒學費。這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而《易經》這個“易”的第三個含義,就是簡易、簡單的意思。中國人講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們做學問的方法,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為什麼呢?他的存心,是為了利益在場的每一位聽眾。
孔老夫子所體會的“道”,是不是很深奧呢?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說明這個“道”那非常地深奧,對我們的人生意義特別特別地大,他的境界可以說絲毫也不在於老子之下。
我們看老子對“道”有一個描述,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最後一句說得更好——“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的意思說,你看上等的人,他聽到了這個“道”,他立刻能夠體悟,立刻能夠接受,馬上就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實踐;中等的人聽了這個“道”,這個“道”,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一般人都沒有體會到,這個聖人把這個“道”,揭示出來了。他聽了之後會半信半疑,有點相信,覺得有道理。但是和我們大眾所奉行的又不一樣,所以他有點猶豫不決,所以是半信半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的人聽到了這個“道”,覺得這個“道”太離譜了,離我們的現實太遠了,講這個有什麼用,他就哈哈大笑。最後一句就說得更好了,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你講的這個東西,大家都能夠接受,都鼓掌歡迎、都認可、都讚歎,沒有人笑話他,那這個東西,就不足以成為“道”了。
我們從老子的這一段話之中,可以看到,聖人所體會的“道”,確實是非常地深奧,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夠理解和認可的。所以孔老夫子,他採取了一種比較平易的方式,他把那個很深奧的道理,變得非常非常的簡單,來教導弟子。也就是你這個弟子水準有多高,他就給你講多高的話,讓你能夠接受了,有利益。他給你講“道”,你聽不懂,他就給你講“德”;講“德”你還聽不懂,他就給你講“仁”;講“仁”你還是聽不懂,不知道怎麼下手,他就給你講“孝悌忠恕”。總之,要利益來提問的弟子。他是這樣一種存心,所以他不是談玄說妙,來炫耀自己的學問,講的大家都聽不懂,大家反而很佩服,這個人學問很高,他是為了利益在場的每一個聽眾。
你看這個弟子來向他請教什麼是“孝”的時候,他對這個弟子的回答都是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其實都是針對他弟子的毛病習氣,還有當時的境況,他回答的一定是對他的修身,對他的境界提升有幫助的。這也是中國人和西方人,做學問的一個很大的不同。
我們看現代很多人他們做學問的方法是恰恰相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本來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他越說越複雜。最後,大多數人都聽不懂,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學識豐厚,他知道你很多你不懂的東西、你不懂的理論,但是講完之後,大家連聽都聽不懂,又怎麼能從中得到利益呢?
我們中國人做學問,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說我們講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價值觀,或者說《四庫全書》的精髓,我們概括一下,其實就是十二個字。在歷史上講“八德”,有兩種說法,一種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種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這十二個字重複的去掉,我們就留下了十二個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
我們現在也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我們中國人幾千年,都是在用核心價值觀在引導人民的。甚至講得更簡單,講“五常”:仁義禮智信。因為它概括得很簡單,每一個價值觀只有一個字,所以它大道至簡,它易記、易懂、易行,所以很容易在社會上去推行,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共同奉行的價值觀。從《易經》這一名三義來看,中國人不是不講創新,而是告訴我們:時代的變化是變化莫測的,要懂得與時俱進。
《論語》上,孔老夫子也說,這個禮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增加、有所減少、有所損益的,但是禮的精神是不變的。要抓住那一個精神,學習那個精神,這個就是不易的道理。只有掌握了那個不易的道理的人,你才知道什麼可以損,什麼可以易,什麼可以增加,什麼可以減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就不能夠不學《論語》,不能夠不學古聖先賢的智慧。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掌握那一個普遍的“道”。如果我們自以為是地去創新,結果就是走了很多的彎路,結果還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提出了很多的新鮮的理論。
過去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的演講中,曾經說:“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兩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孫中山先生他很有先見之明。他曾經留學歐洲,所以對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理解。他認為歐洲比中國先進的地方,只有兩個。
第一就是它的科學,第二就是它的機器。而要談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向中國人學習。他還說:“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的科學之偏。”在一百多年之前,孫中山先生他已經看到了西方的這些思維,還有理論的偏頗之處。認為必須要靠中國的哲學和印度的佛理,來調整它的偏失。那麼一百多年過去了,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生態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恐怖主義的問題,還有道德淪喪的問題。孫中山先生的話,更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現在也看到,很多國際上的哲學家、西方的思想家,的的確確是寄希望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要想弘揚,或者是想學習深入傳統文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要紮兩個根。第一就是德行的根,第二就是文字學的根。這個德行的根,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來把這個德行的根紮好。這個童蒙養正的功夫特別地重要。我們現在很多講傳統文化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意味著什麼?這個德行的根沒有紮得很深,遇到外界的風一吹,就可能把他連根拔起。這個風就是名聞利養。如果給你高官厚祿,很大的名聲,你看你這個心會不會動,那很多人沒有這個根基,微風一吹就受不了,更何況是高名厚利呢?所以很多人都忘記了初心,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就把持不好自己了。所以童蒙養正的根基特別地重要。
第二個根就是文字學的根。我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那絕非偶然。裏面蘊藏著祖先真正的智慧。我們的古聖先賢發現,如果我們的語言和文字,不加區分的話,就是我們怎麼說就怎麼寫,會有什麼樣的弊端呢?就是再過十年、二十年,後人所寫的東西,可能前人就看不懂了。
比如說我在英國去留學,待了四年半才回到中國,結果看到一些文字,我就看不明白了。比如說什麼叫“頂”,一開始我以為這個“頂”就是頂撞、反對的意思。和同學一交流,弄出了笑話,人家告訴我,那是非常支持你的意思。還有什麼叫“粉絲”,這個字也是從英文翻譯過來,它直接音譯,沒有翻譯,就叫“粉絲”了。如果是老人,你給他說這些字,他根本就聽不懂,不知所云。中國的老祖宗,他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他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個標準的書寫工具。也就是說你要表達思想,傳達經驗,要落實在文字上的時候,都採取文言文的統一格式,這有什麼好處呢?只要後人也掌握了文言文,這個標準化的書寫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幾千年前、幾百年前,和古聖先賢對話。他們所留下來的文章,我們就可以看得懂。
所以文言文,它是開啟《四庫全書》的金鑰匙,也是能夠把文化再傳承下去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學習文言文就比什麼都重要了。那麼文言文應該怎麼學習呢?文言文最好的學習方法很簡單,就是背誦。你能夠背誦上五十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夠看得懂文言文,你背上一百篇的文言文,你就能夠寫文言文。而這對兒童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他的理解力沒有提升,但是他記什麼非常地快。這個東西他只要讀上幾遍,他就能夠倒背如流。所以在他記憶力好的時候,充分發揮他記憶力好的特點,讓他多讀誦聖賢經典,而不必要去給他解釋意思。等他理解力提升了,再把他以前所學的內容,給他講解出來,他學得會很輕鬆、很歡喜。
古人是怎麼學習的呢?古人學習、上課,基本上不用課本,老師帶著這些學生,來到了小樹林裏、小河邊、山坡下,然後老師就說:“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學而篇》的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老師一說,這些東西都是他們以前熟背的,根本就不用課本。古人,他不用寫這句話出自哪里,不是古人不嚴謹,因為他們都深藏在腦海之中。通過讀誦的方式,你就可以掌握文言文這一個工具。
還有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那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因為這個書讀了一千遍,你的心怎麼樣呢?定下來了。讀書千遍,是手段,讓你把心定下了才是目的。你又記誦了一些內容,都是副產品,不是根本的目的。因為我們中國人說,學習的目的是“明明德”。
怎麼樣開啟你的明德呢?我們這個明德是自性本具的,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讀書千遍,就是老師給你的戒律,讓你學習的方法。你通過這個方法把心定了下來,你的智慧,你的明德自然開啟了。我們是通過讀書的方法,把心定下來。當你的心定下來,你和聖人的心性是相通的。這個書,都是聖人心性的流露,你怎麼會看不懂?你讀一千遍,一千遍還不懂就讀兩千遍,兩千遍還不懂就讀三千遍。每讀一千遍,你對這個書的體悟,那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你的定力越來越深了。
在《壇經》上記載,這個法達禪師,他去見六祖的時候,他在磕頭的時候,這個頭沒有著地,六祖就看到了,就問他,說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東西,你剛才給我頂禮的時候,這個頭沒有著地。這個法達禪師說,他說我讀這個《法華經》,已經讀了三千遍了。我們知道《法華經》分量很重,他讀了三千遍,也要有十年的功夫了。就是因為這一點,他有一點傲慢。所以在給六祖頂禮的時候,這個頭沒有著地,被六祖給看到了。六祖就說:“《法華經》講了什麼呢?我沒有讀過,我也不識字,你把它給我念一念。”結果法達禪師就給六祖念,結果念了幾段,六祖給他一講,他就開悟了。為什麼他能開悟?因為他有讀書千遍的這種定力。那麼這一講,他也就明心見性了。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你在一門上定了很久,定的時間長了,你這個“戒定慧”也就越來越圓滿。這樣的話,也就離明心見性“明明德”越來越近了。就像我們一個人,他又學《論語》,又學《孟子》,又學《易經》,又學了很多的聖賢經典。我們現在想找一個人講《論語》,另一個人,他十年的功夫都在學《論語》。一個人,他十年學了十本書,那我們去找誰講《論語》呢?我們當然是找這個十年都在攻讀《論語》的人去講。因為他的那個體悟非常地深入,和別人不一樣。
再比如我們在這個地方挖水,我們挖了一點,沒有挖出水,我們就換一個地方再挖,又沒有挖出水,再換一個地方,總也挖不出水。如果你選定了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一直深入下去,終究你能夠挖到水。所以一門深入,也是在培養一個人的定功。
為什麼要長時薰修呢?因為我們的習氣非常地重,不經過長時的熏修很難改正。特別是一個人心性的提升。他不是說你聽了課,念了兩篇文章,就能夠改變的。必須經過長時的熏修,不斷的提醒,再不斷地曆世練心,最後才能夠契入聖賢的境界。這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遵循的方法。所以不要認為,讓孩子死記硬背,那是不科學的方法。
我們看在歷史上,特別是漢代出了很多的神童,什麼叫神童呢?他剛剛十幾歲,已經把四書五經等等的經典倒背如流,大家認為他是神童。其實不是神童,而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符合了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規律。你按照這個方法去教,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神童。這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深信的重要原因。
我們今天就把這個《群書治要》的講座,講圓滿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不吝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