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12集--謙德之效
2019-12-19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892字  閱讀需要11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講謙德之效,現代很多人都喜歡學《易經》,為什麼喜歡學《易經》呢?因為希望自己的事業亨通,做事趨吉避凶。怎麼樣才能做事亨通呢?在《群書治要·周易》上,有這樣一句話:“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我們可以從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虧盈而益謙”的道理。比如說到十五的時候,月亮是滿月,但是在滿月過後,就開始虧損,一天一天地減少。正是古人明白觀察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教導人要怎麼樣做呢?要謙卑退讓,還有要舍財不貪。

從這裏也觀察到,天道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補益。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規律。而老子把這個規律也運用得淋漓盡致。比如他說:我有三寶,哪三寶呢?“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還把“處柔守慈”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這都是從觀察天道的規律中得出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地道變盈而流謙”。大地,它的法則就是改變盈滿的,而充實謙卑的。我們看這個地,你同樣是在地上注水,水自然而然地會流向那個潮濕的低窪的地方。所以在《老子》中也說:“上善若水”,為什麼“上善若水”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總是利益萬物,給萬物帶來好處,但是它從來沒有從萬物那裏要求什麼,索取什麼。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處眾人之所惡”。眾人都厭惡什麼呢?一般人都是喜歡高高在上,厭惡在下面。但是水卻不同,它是處在眾人所不願意處的、所厭惡的地方。也就是說它非常非常地卑下。“故幾於道”,所以它幾乎和“道”就接近了。所以說“道”在低處。一個人只有謙卑下來,他才能夠得“道”,也才能夠和“明德”相應。

“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都是危害驕傲自滿的,而施福給謙虛的。下麵這一句是重點,“人道惡盈而好謙”。人與人相處,自自然然地都是厭惡驕滿的,而喜歡謙虛的人。特別是作為領導者,他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他必須能夠感召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來到一起。怎麼樣才能夠感召德才兼備的人呢?那就是作為領導者,他必須能夠謙卑有禮,“禮賢下士”。

所以在《群書治要·文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夠成就霸王,能夠成就霸業或者王業的人,一定是得勝之人。而能夠戰勝敵人的人,戰勝對手的人,一定是強者,強大的人。而能夠強大的人,他一定懂得用眾人的力量,而能夠用眾人力量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夠深得人心的人。而能夠得人心的人,一定是一個自得之人。

什麼是“自得”呢?就是《大學》開篇上所說的,能夠“明明德”的人。而謙虛就是我們性德的體現,是我們本性中本有的。如果一個人一傲慢,就把自己的“明德”給障礙了,所以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夠自得的人,一定是把謙卑柔弱作為最根本的修養。當然我們知道這裏邊的柔弱,並不是軟弱,而是可以包容萬物而不爭,最終達到的是什麼樣的效果呢?“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你看這個水至柔,但是它動也剛,滴水可以穿石。雖然它很柔弱,但是它可以勝剛強。我們要明白這個“勝”,他自己本身並沒有勝的念頭,但是它自自然然的就達到了這個效果,能夠為人所信服。

“謙尊而光”這個“尊”,就是當一個謙卑的人,他處於尊貴的地位的時候,他仍然能夠謙虛處下,他的德風,他的德行之光,就自自然然地會影響到他身邊的人,甚至還影響到遠方。

在《群書治要·文子》中說:“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一個人,他生來就處在高貴的位置上,往往就容易驕慢。一個人生來就處於富裕的家庭,很有錢,他花錢就大手大腳,養成奢侈的習慣。“富貴不以明道自鑒”,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有錢,就有權,但是沒有學道,沒有按照聖賢的教誨去做,去修養自身,結果是什麼呢?“而能無為非者寡矣”。能夠不做錯事的,這樣的人是很少很少的。這句話提醒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學習聖賢經典,向古聖先賢來求得人生能夠可持續發展之道。這對我們的人生至關重要。

“卑而不可逾”。縱使他的地位卑下,也就是他沒有高官,沒有出仕做官,但是也不可逾越。什麼不可逾越呢?他的德行、風範不可逾越。他的德行學識可以教化一方。就像、孔老夫子,他沒有富貴的地位、沒有權勢、沒有財富,但是他被稱為“素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的德行不僅影響了當時代的人,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個賢人跟著他不離不棄,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不僅僅影響到中國人,而且影響到外國人。現在的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建立。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孔老夫子雖然沒有身居高位,但是他的德風卻不可逾越,他的道德、學問不可逾越。這個被稱為“道德之威”。

“君子之終也”。如果君子能夠自始至終都保持謙卑的修養,不會因為擁有了地位、財富、學問而改變自己的謙虛,這樣就可以善始善終。從這一段告訴我們:一個人謙虛確實可以帶來吉祥,帶來亨通。

在《群書治要·尚書》中也有這樣一句話:“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個“惟德動天”,就是只有德行能夠感通天地。“無遠弗屆”,不管多遠的地方,都會被感動,進而來歸附歸順。或者是來求道、求學。“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這個“時”是一個通假字,通“是”,也就是“這”和“此”的意思。自滿會招來損失,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

我們在歷史上也可以看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的例子。在《群書治要·說苑》上,就記載了周公的故事。周公攝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執贄而所師見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則心貪而屍祿者也,屍祿之臣,不能存君也。這個故事用文言文講起來非常地簡短,它的意思是說:周公代理天子之政,代理天子之位七年,在這七年之中,他是怎麼做的呢?他以拜師之禮所求見的人,有十個人。“執贄”,這個“贄”就是禮物的意思。“所友見者十二人”,就是以朋友的禮節去求見的人,有十二個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就是那些貧寒之士,但是可以優先見到周公的,有四十九個人。“進善者百人”,周公所舉薦的賢良的德才兼備的人,有上百人之多。“教士者千人”,這個“士”就是讀書人,他所教導的讀書人有上千人。“官朝者萬人”,就是他使那些朝拜的人,都給他們封官,這樣的人有上萬人之多。“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如果在周公攝天子之位的時候,他代理天子處理朝政,假使又驕傲又吝嗇,天下賢德之士來求見他的人,就會很少很少了。他所感召的會是什麼樣的人才呢?如果沒有謙卑“禮賢下士”的心,所感召的都是“心貪而屍祿者也”。就是有貪心的或者是尸位素餐之人。這樣的人,是不能夠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不能夠使君主長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周公雖然身處高位,但是對於有德行的、有學問的人,仍然是非常非常地謙虛禮敬。只有這種謙虛禮敬的態度,才感召了這麼多的人才來到自己的身邊,而且是不遺餘力地幫助他。

在《尚書》上也有這樣一句話,說:“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能自得師者,就能夠稱王天下,能夠建立王道政治。為什麼他能夠自己就能夠得到老師呢?就是因為他對這些賢德之人,是以尊師之禮來恭敬,把他尊奉為師。我們知道中國古人特別尊師重道,拜師之禮也是非常隆重的,要行最重禮。最重禮是什麼禮呢?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禮。所以他把賢德之人當成老師來恭敬,行拜師之禮。說明什麼呢?說明他自己有謙虛的態度。所以這些人才願意指正他的過失,幫助他處理朝政。“謂人莫己若者亡”,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滅亡,滅亡的原因就是自高自大。所以“滿招損”,自滿傲慢會招來損害。為什麼會招來損害呢?首先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損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旦一個人傲慢了,其實就是和自己的性德相違背了,受到損失的不是別人,首先是自己。因為不能夠讓自己的明德加以彰顯,不能夠明心見性,這是最大的損失。其次,一旦一個人驕滿輕視別人,就會與別人產生對立,讓人心裏不舒服,別人就會找麻煩,你自己做事的時候就會有障礙。再次,因為驕滿的態度還會招致失敗,做事不能夠圓滿順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經常提醒我們,叫“驕兵必敗”,這一句話絕對不是形容,都是來自於歷史經驗的總結。

《國語》裏邊就記載著一個故事,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的時候,秦國帶著軍隊去攻打鄭國,結果這個軍隊經過了周天子所管轄的京畿北門。在路過北門的時候,恰好王孫滿看到了軍隊路過,他看了之後就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打敗仗,一定會受到上天的罪罰”。周天子一聽就很驚訝,就問:“你怎麼看到他的軍隊路過,就能夠下這樣的斷言”。王孫滿說:因為他經過周天子的地方,應該是要行禮的,這叫尊重天子。可是他的軍隊經過的時候,只是把頭盔摘下來了,但是身上的甲卻沒有脫下來。而且是走了幾步路之後,就馬上又跳上了車。也就是說,這些士兵行禮只是應付一下。在內心對周天子並沒有恭敬之心,並不是誠心行禮。而且這樣應付應付馬上就跳上車的人,總共有多少人呢?有三百輛戰車。也就是說,整個軍隊大部分對周天子都很傲慢。王孫滿就接著分析,他們的軍隊非常輕狂又驕傲。輕狂了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不會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且輕狂了就不會慎重。傲慢則會無禮,一旦人無禮,做什麼事都會隨隨便便。整個軍隊不慎重又隨隨便便,但是他要去幹嘛呢?他們是要去打仗的。打仗的時候,要進入很危險的地方,以這樣的態度去應戰,絕對必敗無疑。

所以你看古聖先賢確實觀察得很細微,他們熟讀聖賢書,就能觀察出這個人的未來結局如何,發展趨勢如何。果然,秦國去打鄭國沒有打成。軍隊回來了,到了晉國的邊境,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員大將都被抓走了,所以“滿招損”。古人就是看這個軍隊的作風,就能夠看到他戰敗的結果。我們看了這個故事,也要對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深刻地反省。我們的言行舉止給自己帶來的是吉祥還是凶禍,確實要認真地反思。“謙受益”。一個人最大的益處,就是能夠聽取別人的教誨。“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我們經常講《了凡四訓》,這句話就是出自《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的最後一章專門講“謙德之效”。其中就講了好幾個例子,我們舉其中一個例子。一個人叫丁敬宇,他的年齡最小,但是及其謙虛。了凡先生看了之後,就對旁邊的朋友費錦坡說:“這個人今年一定能考中。”為什麼呢?因為在所有的人當中,他是最謙虛最恭敬的。甚至受了別人的侮辱他都能夠忍受,受到別人的誹謗他都不去辯解。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後來開榜,果然最年輕的丁敬宇考中了。這裏邊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印證了“謙受益”的道理。

在《群書治要·周易》中還說:“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勞謙”是什麼意思呢?有的地方解釋成勤勞的,實際上解釋為“有功勞而謙虛的君子”更加合適。因為一個人有功勞就容易傲慢,但是一個人有功勞還謙虛還禮敬,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附。所以一個人有功就容易恃寵而驕,有功就容易傲慢。一個人不居功自傲,就不會招致嫉妒障礙,而且還會讓人更加地信服。

對這些道理,曾國藩先生理解的特別深刻。別人都求圓滿求五福臨門,但是曾國藩卻給自己的書房取了一個名字,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這個“闕”就是通“缺失”的“缺”。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求一點缺失。因為他自己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可以說是近乎完美。如果這個時候不謹慎又居功自傲,可能都被皇帝視為眼中釘。群臣看了也會嫉妒他。所以他自己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非常地小心謹慎。而且做到了“推功於上,讓利於下”。這樣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希望他有成就,都希望他能成功。而不是嫉妒他障礙他。

所以古人說:要“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名於上”。這是有胸襟有氣度的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中遵循的原則。

歷史上的這些聖賢人確實把這些教誨都運用在治國之中,比如說在《群書治要·史記》上記載:周公的兒子伯禽,他要代周公去魯國就任。在臨行之前,周公就反復地告誡伯禽,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而言,我的身份不低賤了。但是我還做到了‘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在洗頭發的時候,突然有賢德的人要來給我提意見要來見我,我不能讓這個賢德的人在那等候我,這就失禮了。於是他就把頭髮趕緊盤好,出去見賢德之人。正在吃著飯,又有人來提意見,又有人來求見了,他也不能讓賢才在那等著,馬上把飯吐出來,這樣往返很多次。即使我這樣恭敬謹慎,還恐怕失去天下賢德之人。所以你到了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你是國君的原因,就對世人驕慢。正是因為周公這樣地禮賢下士,所以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

我們知道,中國人有很多觀人的方法。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德行,未來的發展前途如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是不是足夠謙虛。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但是不夠謙虛,不能夠自卑而尊人,反而傲慢無禮自視甚高,那麼這樣的人的事業很可能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敗下來。

在《說苑》上,還有在《孔子家語》都記載著孔老夫子的一個故事。孔子帶著學生去瞻仰魯桓公的廟時,看到廟裏有一個敧器。什麼叫敧器呢?就是一個很容易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說:“這個器具有一個特點,就是裏面空的時候它就會傾斜。裝水裝得適中的時候,它就會端正。但是裝滿水的時候,它就傾覆了”。賢明的君主以此來警戒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的旁邊取名叫“宥坐”。孔子看了之後,就非常感歎地說:“萬物之中,哪有一個東西是裝滿了而不顛覆的呢?哪有一個東西是滿而不復的呢”?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子路,就上前來問,他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問的什麼問題呢?他說:“老師,可不可以問一下,想要持滿而不傾覆,有沒有什麼辦法呢?”孔老夫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聰明能幹又有智慧,就要用愚笨的姿態來保持;功蓋天下,就要用推讓的姿態來保持;勇力震撼當世,就要用膽怯的姿態來保持;擁有四海的土地財富,就要用謙遜的姿態來保持。這就是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

我們看弘一大師編輯的《格言別錄》中,也有幾句類似的教誨,他說:“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第一個“勝”是“勝利”的“勝”,“人忌全盛”是“茂盛”的“盛”。這都是從“物極必反”的道理推導出來的為人處世的規律。又說:“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一個人傲慢無禮就喜歡和別人去競爭、鬥爭,步步佔先。結果怎麼樣呢?也一定會感召有人把他給擠掉。雖然才華橫溢,雖然有錢有勢,還仍要處於一個謙卑尊人的態度。這樣才能夠處世順利而沒有災殃,才能夠常保吉祥。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