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47集--得人之道
2020-06-0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610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得人之道》。前面我們講了賢才,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那麼怎麼樣才能得到真正德才兼備的人呢?我們今天給大家講五個方法。

第一就是以善感人。在《群書治要·新語》上說,“夫善道存乎心,無遠而不至也。惡行著乎己,無近而不去也。”什麼意思呢?如果你的所言所行,都是按照善道來做的,那麼即使很遠地方的人,都會被你感召而來。如果你的惡行昭著,即使你身邊很親近的人,也都會離你而去。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典故。

比如說“周公躬行禮義,郊祀後稷,越裳奉貢而至,麟鳳白雉草澤而應。”周公他親身實踐禮義,以郊祀之禮隆重地祭祀他的先祖後稷。這是表示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所以怎麼樣呢?感得很遠的,在南海邊的越裳國,使者都帶著貢品來朝拜。當時的麒麟、鳳凰、白雉這樣祥瑞的動物、鳥獸都在草澤中應現。

相反“殷紂無道,微子棄骨肉而亡”。商紂王昏淫無道,不聽大臣勸告,每天不務正業,荒於朝政,結果他的庶兄微子,也棄他而逃亡了。所以“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是以明者可以致遠,否者以失近”。如果一個人行善,百姓都對他愛戴;如果一個人行惡,即使連他的子孫都對他怨恨。所以明智的人,可以招致遠方的賢才;而以身行惡的人,連身邊的人都會失去。

這說明,我們能否感召到人才,關鍵在於自身的修為,如果我們自己有德,就會感召遠方的人都來投奔,向你學習;假如自己惡行昭著,或者是自私自利,讓自己身邊的人都會很寒心,棄己而去。

我們現在社會招聘人才,都是強調高薪聘請。但是實際上,高薪所聘請到的人才,不一定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因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今天如果僅僅是為你的錢財而來,高薪而來;那麼終有一天,別人給他出更高的薪水,他也一定會為錢財而走,因為他是為利而來。

我們看現在的企業,跳槽的現象特別地嚴重。只要別的企業,提出更高的薪酬條件,這個人就義無反顧地跳槽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為財利而來。我們也是以財利來吸引他的。終有一天,有人出了更高的工資待遇、獎金,這樣的人才也就留不住了。所以要用什麼樣的辦法求取賢才呢?這是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群書治要·三略》中,有這樣的闡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祿得;有守節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脅。”意思是說,這個人很清高,志向純潔遠大,那你就不能夠用高官厚祿來獲得他。如果一個人堅守節操,很有志向,你也不能夠用威刑來脅迫他。因為有節操的人寧願一死,也不接受威刑脅迫。就像文天祥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明君求臣,必視其所以為人者而致焉。”所以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這個人的志向,然後再用正確的方法來招致他。“致清白之士,修其禮。”對那些很清高、道德很純潔的士人,那領導者就必須修明禮義,要有禮敬之心。“致守節之士,修其道。”想招致堅守節操的人,領導者就要修明自己的道義。“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這樣的話,這個賢士才能夠被招來,自己的名聲才得以保全。

在《傅子》上,也同樣記載了類似的一段話。它說“舉賢之本,莫大乎正身而壹其聽。”要想得到賢才,最重要的是修正自身,按照聖賢人的教誨去做。“身不正,聽不壹,則賢者不至。”如果你的修身不夠端正,聽的也不是聖賢教誨,反而是世俗的言論,那麼賢德人也就不會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即使來了,也不會被你所重用,因為大家志不同道不合,這樣會錯失人才。

我們剛才也講過,孔子特別強調,“為政在於得人”。那怎麼樣得人呢?“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為政者首要的任務,就是獲取賢才。而要獲取賢才,要靠修養自身。修養自身要依道而行,而行道的根本就是仁愛。什麼是“仁”,什麼是“愛”呢?“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個仁愛之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那要從哪里培養起來呢?要從“親親”培養起來。也就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那麼愛祖國、愛人民,也就無從談起。“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所謂的“義”,就是要做適宜的事,而要做適宜的事,關鍵就在於尊重賢才,依靠賢才,這樣才能夠垂拱而治,毫無差錯。

第二就是以富安人。在《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話,說現在的王公貴族治理國家,都想使國家富裕,人口眾多。行政都能夠得到民心,但是卻得不到這個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治理國家的人,不能夠以尚賢使能的原則,來辦理政治。他們沒有認識到國家賢良之士越多,國家的風氣就越淳厚。領導者的任務,就是要得到眾多的賢才。

如何才能得到眾多的賢才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想讓國家善於駕車,善於射箭的人越來越多,你想要怎麼樣呢?你就要讓他們富裕起來。尊敬他們,使他們得到良好的聲譽。這樣國家射箭的人、善於駕車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因此,如果你想讓國家國泰民安,對於國家賢德的人,就要使他們富裕起來,使人們尊敬他們,讓他們得到很高的位置,得到很好的聲譽。這樣國家的賢德之士,也會越來越多。

古代的聖王治理國家,有這樣一句話,不要讓不義的人富裕,不要讓不義的人尊貴,不要親愛不義之人,也不要接近不義之人。這就告訴我們,對於真正的人才,首要任務就是讓他們富裕,並且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我們看在《韓詩外傳》上,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宋燕在齊國做宰相,結果被驅逐了。回來之後,他便召集門衛陳饒等二十六個人,對他們說:“諸位大夫,有哪些人願意和我一起去其他的諸侯國呢?”結果這陳饒等等都伏在地上,沒有一個人回答。宋燕就歎了一口氣,“唉,太可悲了。為什麼士大夫容易獲得,但卻難以使用呢?”陳饒回答說:“並不是士大夫容易獲得,而難以使用。是您不能夠正確地安撫他們。”宋燕就問了:“您這話怎麼講?”陳饒說:“您給士人的薪俸,是三鬥的黍稷,他們連養家糊口都不夠。但是您家的野鴨、大雁,卻有吃不完的糧食。這是您的第一個過失。您家果園裏種滿了梨子、栗子,後宮的婦女用這些果子互相投擲,但是士人卻沒有嘗到過一顆。這是您的第二大過失。您家的綾羅綢緞華麗地裝飾在廳堂之上,隨風而破敗。但是士人卻不能夠用它們,做自己衣服的滾邊。這是您的第三個過失。錢財是君主您所輕視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視的。您連您所輕視的東西,都不願意付出,卻希望士人們能夠付出他們所重視的東西。這就好比是什麼呢?這就好比您想做的是鉛刀,用鉛做的刀,刀質非常軟,不鋒利。你用鉛做刀,卻希望他有幹將的用途。這個幹將是古代的名劍,這不也是很困難的嗎?”宋燕一聽,就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雖然我們說高薪,不一定能夠招致真正賢德的人。但是對於真正賢德的人,要讓他們富裕起來,過一個有體面、有尊嚴的生活,衣食無憂這也是必要的條件。這也是尊敬賢才的一個很好的表現。

第三就是以誠動人。在《體論》中說,“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君臣之間以道義相處,但是沒有真誠之心,就不能夠互相面對。君主也不能夠去統治這些臣子。對於這一點,在《屍子》中列舉了文王和桓公的例子。這個周文王,要去求見太公的時候,他一天五次往返,為的是請太公出來輔佐他。而桓公對待管仲,也是非常地慷慨,賜予他數座城池作為封賞。所以文王之所以能請出太公,桓公之所以能夠請出管仲,讓他們幫助自己,稱霸天下、取得天下。都是因為他們任用人才,對這些人才真誠地去禮敬。這樣才能夠彌補他們自身的不足,受到了天下人的尊重和認可。

《中論》中有這樣一句話,“故明主之得賢也,得其心也,非謂得其軀也。”這句話說得特別好,他說明智的君主得到賢才,是得到了他的心,而不是得到他的身。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 那對你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對待下屬,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誠心來感動。

古代的君王對於臣子,確實做到了以誠相待。比如說在《體論》中,就記敘古代的聖君,對於臣子關心愛護的狀況。當臣子生病的時候,他會多次去探望。當臣子過世的時候,他會親臨大斂小斂這樣的喪禮,並且在整個喪葬期間,都會減衣縮食,不奏琴瑟。這種禮的表現,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大臣過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哀傷。所以這種表現,這種禮,它是由內而外,自然而然地發出來的。不僅僅是為了形式。所以“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說明什麼呢?世間沒有不是出於自然的本心而得到人心的。“色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如果表面對人仁慈,內心實際上有所違背,這叫做虛偽。“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做領導者的不能夠以真誠心去對待自己的臣子,還希望臣子能夠以真誠心來侍奉自己,這是愚蠢的君主。所以要得到賢臣,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真誠之心。這樣才能夠以誠換誠,以心交心。絕不是靠什麼計謀、權術鑽營等等。

在《傅子》中也記載,“使用人如用己,惡有不得其性者乎。”如果你使用別人,就像使用自己一樣,怎麼能夠不得到人心呢?怎麼會不讓人真誠地回饋呢?

在《呂氏春秋》中也說,“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這個君主能夠有德行,真心實意地愛人,那麼人民就會親附其上。人民親附其上,就都願意為他的君主去效死。在古時候,趙簡子有兩匹白色的騾子,他特別地喜歡。結果陽城胥渠,是廣門的一個小官。夜晚就來求見他,說:“我是您的臣子胥渠,現在得了病。醫生告訴我說,如果能夠得到白騾的肝,這個病就可以治好。如果得不到,就得等死了。”稟告的人就把這件事去通告給趙簡子。

趙簡子是怎麼做的呢?趙簡子馬上說:“殺死一個畜生,可以活人命,這不是仁義之事嗎?”於是他就招來了廚師,殺了白騾,取了肝臟。把這個肝臟送給陽城胥渠去治病。結果怎麼樣呢?後來沒過多久,趙國出兵去攻打瞿族,而這位廣門的官吏,帶著左部七百人,右部七百人,奮勇爭先登上城池,斬獲了敵軍將領的首級。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這個君主如果能夠以誠心、愛心來對待自己的屬下,屬下回饋他的,也是會竭盡全力地侍奉君主,這就是以心換心的結果。

第四就是以德教人。在《管子》中這樣記載,“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得人的方法,就是要讓人們有利益。而什麼才是真正的利益呢?真正的利益,就是讓人們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一個國家的國君,應該同時具備三個職能,那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作之師這一個角色特別地重要。你要教導屬下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這樣的話,這個屬下才能夠理解你、認同你、跟從你。他做了錯事,他才知道反省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利人之道。

在《漢書》上記載著,“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我聽說堯受命為天子之後,他是以天下為憂,沒有聽說他是以天子之位為享樂的。他誅殺驅逐了那些亂臣賊子。一定要求得賢聖之人,來治理國家。所以教化才能夠流行,天下才能夠和睦融洽。這個就是說明一個領導者,他真正地關愛百姓,要使百姓得到治理,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他一定會重用賢德之人來做官。特別是這個賢德之人興起倫理道德教化的風氣,百姓都跟著向善,社會風氣也會越變越好。

如何教化百姓呢?我們現在聽到道德教育,很多人都很反感。為什麼很反感呢?因為我們所說的,和我們所做的不相符合。我們說給誰去聽呢?我們說給百姓去聽的。好像需要教育的是百姓,而不是自己,不是領導者。但是在《政要論》上,卻告訴我們,“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若君正於上,則吏不敢邪於下。吏正於下,則民不敢僻於野。”告訴我們只有正己,才能夠化人。要教導人們,首先要端正自己。制定懲罰和禁止的這些規定,是其次的。所以領導者要先受教育。首先要做出表率。

《傅子》中對這方面的解釋,也更為具體。它說“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之後,覺得這些理念方法、智慧特別的好,就想急於讓身邊的人,讓我們的同事、朋友,或者是孩子去學習。其實這個觀點,當然不能說是錯誤的,這個憂心可嘉。但是這裏告訴我們,立德的根本在於端正誰啊——端正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後,你的行為自然端正了;自己的行為端正了,你左右的人就會跟著端正;左右親近的人都端正了,整個朝廷也就端正了;整個朝廷端正了,整個國家也就能端正;最後天下也都能夠端正。

“故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為政者,要想治國平天下,從哪里入手呢?要從修養自己的身心來做起。不是說我們聽到傳統文化的教誨了,我們就有智慧了,我們的修為就提升了。人的習氣是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不是你一聽到聖賢教誨,你的心性,你的行為,就會有所提升。古人說這個理可以頓悟,但是事,還需要漸修。這個理你一下子可以明白了,但是你的心性提升,要在每一天為人處事、每一件事上去曆練,這就叫曆事煉心。

第五點就是要以道成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求道。《論語》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大學》上開篇也說“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告訴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開啟自己的明德。而且也幫助他人,回歸到自己的本性、明德。把這兩件事都做得至善圓滿,這叫止於至善。這就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就是純淨純善。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從習性回歸到本性。本性沒有的那些東西,都稱為習性。本性裏沒有什麼呢?本性裏沒有自私自利、本性裏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嗔癡慢、沒有五欲六塵,你能夠幫助別人,來走在道上;能夠用道來引導人、成就人、提升人,這個才是得人最重要的方面。

以上幾個方面,我們看到《群書治要》中的得人之道講得非常地清楚,非常地透徹。也對我們今天能夠得到德才兼備的人才,非常地有幫助。

我們如果真正能夠,按照這幾個方面的要求去做,相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團隊,都不會缺少賢德之士了。而招致了賢德之士,政治自然會清明,人民自然會富足,國家也自然會長治久安。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