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11集--奢靡之害
2019-12-18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654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學習《群書治要》裏面講的奢靡之害。在《群書治要·漢書》中記載,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在這裏,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來,我們知道成康盛世是“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就是這個刑罰擱置了四十年都沒有使用,“囹圄空虛”,囹圄就是監獄的意思,監獄裏沒有犯人,他達到了這樣的治理效果。從成康盛世到當時的漢代,將近有一千年了,想使國家得到治理的人大有人在。哪一個領導者不希望國家得到治理,社會和諧呢?但是事實上,這個太平盛世卻沒有再出現,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下麵就給我們回答了:“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就是因為廢棄了治國的常理、常法。這個法度,古人所講的是指恒常不變的禮法。這種恒常不變的禮法,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也就是不再講“仁、義、禮、智、信”了,也不再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了。也不再講“八德”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不講“四維”了,禮義廉恥。把這些治國的常理、常法都廢棄了,而憑著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喜好來治理國家。奢侈盛行而仁義被廢棄了。因為人的私欲升起來,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必然會過上奢侈浪費的生活。而一旦一個人奢侈浪費了,他就會不惜盤剝人民的血汗。也不可能對百姓有仁愛之心。所以“奢侈行而仁義廢”這就是國家不能夠再恢復到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這句話,我們可以用歷史上的一些經驗來證明。比如說我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的盛世。而這些盛世的出現,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皇帝他有這種認識,所以能夠厲行節儉,反對奢靡。這就是《老子》上所說的“我無欲,而民自樸”。特別是作為領導者的、在位者的最高的天子,他沒有過多的欲求,民風就自然而然的會歸於淳樸。

唐太宗能夠創建貞觀盛世,他又是怎麼做的呢?在《貞觀政要·論儉約》中記載,唐太宗呢在貞觀元年的時候,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大興土木,都必須要順應民心,從前大禹鑿九山,通九江,耗費的人力巨大,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人抱怨。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所作所為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願。但是秦始皇營建宮室的時候,人們都反對,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違背了民心的原因。朕現在想建造一座宮殿,材木都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想想秦始皇的教訓,就決定不再興建了。古人曾說:‘不要做無益的事情而損害了有益的事情。見不到引起貪心的東西,心就不會被擾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如果人見到那些誘人之物,他的心就容易被污染’”。比如說看到那些精雕細鏤的器物,珠寶玉器、服裝玩物等等,如果縱情享受,滅亡的日子就立刻會到來。所以太宗要求自字王公以下,凡是宅第、車服、婚喪嫁娶等等,如果用度超過了規定而過於奢華,都要一律禁止。

從此以後二十多年,社會風俗崇尚簡樸,衣服沒有錦繡,國家也出現了物質富饒的局面。沒有出現百姓挨餓受凍的情況。

到了貞觀二年,又有公卿上奏皇帝,說:“依照禮,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可以居住在建在高臺上的樓榭,現在暑天還沒有退,秋季的連綿大雨剛剛開始,皇宮低下潮濕。所以請陛下營建一座樓閣來居住”。太宗說:“朕是有氣力衰竭的毛病,不適宜居住在低下潮濕的地方,但是如果同意了你們的請求,浪費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從前漢文帝想建一座露臺,但是想想要花費相當於十戶百姓的費用,他就放棄了這個念頭。而朕的德行比不上漢文帝,而耗費的財物卻要超過他,難道這是作為民之父母的國君之道嗎?”所以儘管公卿再三上書奏請此事,但是唐太宗終究都沒有答應。由此可見,太宗皇帝通過學習《群書治要》,確實把《群書治要》的歷史教訓應用到了治國理政之中,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損害百姓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樣才創下了“貞觀盛世”。

現在全國上下也都在反對奢靡之風,這就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對於奢靡之害有深刻的認識。在《禮記》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意思是說:如果這個國家奢侈之風盛行,就要教導人們崇尚節儉,要示之以“儉”,相反如果這個國家太過儉樸了,就要示之以“禮”。也就是說要讓大家都懂得禮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過分的節儉也是不符合禮的。特別是當客人外賓來訪的時候,我們平時自己可以用的很節儉,但是招待客人就要符合禮的規定。如果太過節儉,會讓人家不舒服。太過節儉也是會有失禮之處。所以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這裏面強調,禮的本質是表示恭敬,與其搞得太奢華太浪費寧願節儉。這些告訴我們節儉是禮的根本。什麼事情都要適度。

 習總書記上任之後,就提出了中央的八項規定,這就是示之以儉的表率。而且還從自己開始身體力行,為社會大眾做出了一個節儉的榜樣,來引導社會不要去盡情地攀比。為什麼不能夠過分地攀比,過著奢靡浪費的生活呢?古人說:暴殄天物,則必招天譴;好蠹民財,則必招民怨;縱欲敗度,殃禍立至。

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說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張牧之,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對國家有功勳的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到他的時候,擁有的資產不計其數。但是他沒有學習聖賢教誨,他過著奢華放縱的生活,就是連王侯都比他不上。他奢華到什麼程度呢?他們家有一個聚景園,春天的時候,牡丹花一開,用各種奇異的景觀,構成了一個五畝大的棚子,用彩絲做繩,聚集了姬妾一百餘人來歌舞飲酒,並且美其名曰為“百花同春會”。每唱一首歌,就贈給絹兩匹。有一個客人看了之後,有點過意不去了,就勸告他,過去寇萊公身為宰相,讓歌姬陪酒,只贈綾一匹。有識之士還譏諷他奢侈,為他做了一首詩,“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哪知織女機窗下,幾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說,有人唱一首歌,妳就贈給她一束綾,被贈的這個人還覺得贈得太輕了。但是有誰知道,這一匹綾是織女在織窗下撥動了多少次梭子才把它織成的,寇萊公聽了這首詩之後就很後悔。而明公您的爵位比不上寇公,用度不應該太過分了。結果張牧之聽了之後就大笑,他說:“萊公他是個窮酸漢,他哪里能和我比”。他這種傲慢,好的建言他根本聽不下去。

到了冬天的時候,他剪綵綢為花。就是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掛在樹枝上,舊了之後就把它換下來再換成新的。結果每一年彩綢的費用都不可勝計。但是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沒過幾年,張牧之就死了,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祿盡人亡”。什麼意思呢,他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人一生的用度、福分都是有限的。你該吃多少糧食,都是有定數的。你該花費多少,也都是一定的。你把這個東西用盡了,你自己的壽命也就沒有了,這個叫“祿盡人亡”。像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多。我們再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比如說蔡京,他在執掌國政的時候,飲食用度非常地奢侈,他用人乳喂豬,用芝麻喂鵝鴨,用綠豆喂牛羊,還經常用珍珠八寶煎湯做菜,煮沸之後,用過幾次就把它扔掉了,再換新的。每一次宴請客人,一盤菜就值中等人家一家之產。你看多奢侈,但是蔡京還嫌不夠美味,他還是不滿足,覺得沒什麼可吃的。結果上行而下效,他有一個家人叫翟謙,士大夫們都稱他為雲峰先生,也一樣浪費無度,與蔡京差不多。有一次他在年底宴請朝臣,客人約有五百人,結果廚師進上湯來,有一個客人就隨便說了一句,他說鴨舌做湯既鮮美又補養。結果翟謙就看了看左右,微微示意了一下,他的下人馬上就心領神會了。過了沒多久,就為每一位都端上來一碗鴨舌湯,每一個碗裏都有三只鴨舌,客人看了之後都驚歎不止。和翟謙關係比較好的人就戲言說:“這還不夠,能再添一些嗎”?翟謙馬上就回答說:“既然有心請客,還怕大肚漢嗎”?於是又派人趕快地添上,每一個人又添了一碗鴨舌湯。

這個時候,那些有良心、有善心、有同情心的客人都不忍心再吃了,就放下了筷子。翟謙這一次請客,因為客人的隨便一句話,殺傷了三千多只的生靈。後來蔡京被貶斥流放,翟謙的家產也全被充公。金人騷擾汴京之後,翟謙也到了貧無立錐之地的地步。最後怎麼樣呢?落得個沿街乞討,餓死在街頭的下場。

所以我們現在,雖然是搞市場經濟,有很多人先富起來了。但是先富起來,沒有學習禮儀,不知道拿錢去救濟百姓,把錢用在了奢侈浪費之上。買名牌衣服、名牌轎車、名牌配飾、名牌的化妝品、名牌的手提包,都不知道這個錢該用在哪里好了。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富不過三代,甚至是富不過當代。

我們讀了《群書治要》的人就明白了,為什麼有一些人在有錢有勢之後,他依然過著很簡樸的生活。自己很簡樸,但是拿著錢去興辦教育,去救濟貧窮的人。比如說我們早年下南洋的那些華人,他們自己辛辛苦苦創業起家,掙了錢事業有成之後,仍然保持著勤儉的作風,但是對於祖國的建設卻慷慨解囊。特別是對於建設學校,能夠資助貧窮的孩子上學呀,他們毫不吝嗇。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明禮,他們受過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薰陶,知道奢侈既對自身不好,給自己招來災禍,給兒孫帶來災禍,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奢靡之風還會產生怎麼樣深刻的社會問題呢?這在《群書治要·墨子》上也有所闡述:“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欲無亂,不可得”。富貴的人都鋪張浪費,結果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貧困的人卻受凍挨餓,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天下不亂,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說:“君誠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國君如果真想讓天下太平,真的是厭惡天下混亂,在生活飲食的節儉上就不能夠不審慎了。

在《管子》上,把這個道理論述得更加有邏輯性。在《管子》中說:奢靡之害確實很嚴重,以前的聖君製造車船,都是為了方便百姓辦事而已。而今天君主制造車船就不同以往了,車船的完備堅固輕巧便利全都具備了,卻仍然要向百姓橫徵暴斂。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要用彩色的刺繡裝飾車輛,用精雕細刻來裝飾舟船,結果怎麼樣呢?結果這個女子放棄了紡織去學習刺繡,男子放棄了耕種去學習雕刻,所以百姓受凍挨餓。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去作奸犯科。所以違法亂紀的事就越來越多,刑罰就越來越苛刻,刑罰越來越苛刻,國家就會動亂。因為人民有怨氣不服。國君真正要想使天下太平,憎惡天下混亂,在製造車船的節儉上就不能不審慎了。這裏給我們講了古代製造車船的奢侈,但是我們細細想來和我們現代人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現代用的是汽車,但是這個汽車的奢侈程度也是越來越厲害,結果怎麼樣呢?導致了石油浪費,造成了大氣的污染。但是人們還在紛紛地追求奢侈。

《管子》還進一步分析說:當一個國家有了奢侈浪費的風氣時,他的花費就會非常多,“則用費”,“用費”結果是什麼呢?“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智生”。一些人已經習慣於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了,因為由奢返儉難,一旦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養成,沒有錢花的時候就會很難受,他就會產生奸詐的念頭。所以“奸智生”則“邪巧作”,“邪巧”的做法也就出來了。由此可見?這個“奸邪之所生”什麼原因呢?生於不足。這個告訴我們,人們之所以會作奸犯科,就是因為他們也希望過上一種奢侈浪費的生活。但是自己的財富又不夠多,結果怎麼樣呢?結果他們就會去作奸犯科。

“奸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奸邪的行為之所以產生,都是因為有人匱乏不足,而匱乏不足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些人過上了奢靡浪費的生活。所以要從根本上杜絕奸邪欺詐的行為,就要從提倡節儉,遏制奢靡之風開始,這是國家和每一個家庭的當務之急。

如何杜絕奢靡之風呢?在《群書治要·後漢書》上也有闡述。在《後漢書》中說:“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今上無去奢之儉,下有縱欲之敝”。意思是說,在上者對在下者的影響,就像風能夠把草吹倒一樣,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現在在上位者不去奢從儉,在下位者必然會有縱欲之敝。我們看到政府辦公大樓是越蓋越奢華,老百姓也會起而效仿。他外出打工回到家裏,把自己家的房屋也是越蓋越高,而且還互相攀比。你們家蓋兩層樓,我們家就得蓋三層樓,不能夠比別人低。這樣攀比之風就興起來了。而在城市,房子的裝修越來越奢侈,越來越浪費。其實這都是沒有文化的表現。但是遺憾的是現在沒有文化的人比有文化的人多,所以就成了一股風氣。

《史記》上記載: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說明堯在治理天下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垂拱而治呢?他住的房屋非常的簡陋,茅草蓋的屋頂不加修剪,用櫟木也稱為柞木,這種木頭非常的廉價。用櫟木做到椽子也沒有砍削,沒有過多的裝飾,都非常地質樸簡陋。歷史上的君主一旦出現了奢侈,臣子也都會極力勸諫,因為臣子也都讀聖賢書。

在《周語·楚語》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靈王建造了章華臺,建造得非常奢侈,他和伍舉一起登上樓臺,就問:“你看這個樓臺美不美呀?”伍舉怎麼回答的呢,伍舉回答說:“我聽說國君以尊敬任用賢人為美事,以安定人民為樂事,以聽從善言為耳聰,以能夠招致遠方的民眾為賢明,還沒聽說過是以建築物的高大莊嚴,彩繪雕刻的考究精緻為美的。先君莊王建造匏居臺,他的高度僅能觀望預示吉凶的天象就夠了,大小僅能夠容納宴用的食器和餐具,所用的木材不妨礙城郭守備之所需,所用的經費也不是有府庫支出,百姓不會因此耽誤農時,官吏不必改變上朝的常規。莊王因此能夠平定動亂,戰勝敵人,而不被諸侯所憎惡。如今君王您建造這座高臺,勞民傷財,致使五穀不豐,官吏煩勞,歷時幾年才建成,我不知道它究竟美在何處。所謂的美,應是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都沒有害處,這才稱得上美。如果是看起來美觀,但將財錢用盡,還要盤剝百姓應有的利益,使自己富有而使百姓貧窮,怎麼能算得了美呢?作為一國之君,要領導百姓並且與百姓共處。如果百姓都瘦了,君主又怎麼能獨肥呢?先王建造臺榭不過是用來講習軍事,觀望顯示吉凶的天象而已。他的選址絕不佔用耕地,建造不浪費錢財,施工不煩擾官吏的事物,時間上不耽誤百姓的耕作。建造臺榭選擇的是貧瘠堅硬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用的是加固城防剩下的木料。官員屬吏是在政事之餘,才到現場去參與,利用百姓四季的農閒時間來完成。建造臺榭是為了利益人民,沒有聽說是用以窮盡百姓財用的。如果君王認為這樓臺美觀,把建造樓臺視為正事,楚國就危險了。”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群書治要》呢?學習《群書治要》可以使人們建立一種共同的榮辱觀和道德觀。到底什麼是榮、什麼是恥、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是以建造豪華的奢侈的辦公大樓為榮,還是以勤儉節約為榮。大家讀了《群書治要》之後,就會達成了一致。《群書治要》裏面沒有太多具體的政策、制度、方法。它講的就是道理。如果人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達成共識,自然而然的知道該怎麼做了。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