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914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境隨心轉,在《群書治要·後漢書》中記載著一個歷史故事。魯恭在做中牟縣令的時候,他以道德教育來治理,不用刑罰。有一個人叫許伯,他因為田產的事情,和人發生了紛爭,有關官員拖了很久也不能夠把這件事處理好。到了魯恭這裏,魯恭耐心地教育他們,給他們評論是非曲直。結果雙方都退堂自責,都暫時停下耕作,而互相推讓田界了。
還有一位亭長,從一位老百姓那裏借了一頭牛,結果借了就不還給人家了。這個老百姓就找到了魯恭,於是魯恭就把這個亭長叫過來,三令五申地要他把牛還給人家。但是這個亭長仍然不聽從。魯恭怎麼做的呢?魯恭歎息了一句,這樣說:“這是教化不行的結果啊。”於是他就準備自己辭官不做了,結果這樣一來,縣內的吏員們都哭著要挽留他。亭長看了這樣的情景,覺得很慚愧。於是就把牛還給了人家,還要求到獄中服罪。魯恭赦免了他,不再追究。從此以後,不論是官吏還是百姓,都更加地對魯恭心悅誠服。
建初七年,他們所在的郡縣發生了螟蟲災害,導致了危害莊稼的事情。中牟縣和它的鄰縣非常近,但是鄰縣有很多的螟蟲,都沒有進入中牟縣。這兩個縣是犬牙相交,奇怪的是鄰縣有螟蟲害,但是中牟縣就沒有發生螟蟲害。這件事被當時的河南尹袁安聽到了,他覺得有點奇怪,有點不相信。於是他就派了一個叫肥親的人,去打探一下這件事情,視察一下中牟縣。魯恭就帶著肥親來到了田間,他們坐在了一棵桑樹下麵,正好有一只野雞,野雞就飛過來停在旁邊,這隻野雞一點都不害怕人,而就在野雞旁邊,有一些兒童在那兒玩耍。肥親就問他們:“孩子們,你們為什麼不去捕捉野雞呢”?結果沒有想到,這些孩子怎麼回答的呢?他們說:“這隻野雞還要餵養祂們的雞娃,祂們也有雞娃,需要祂們的母親餵養”。所以他們不願意去捕捉這隻野雞。肥公聽了之後,突然就站起身來告辭說:“我到此地的目地,就是想視看您政績辦得如何?現在螟蟲不犯中牟縣境,這是第一件讓人感到奇異的事。教化施及於鳥獸,這是第二件讓人感到驚異的事。即使連小孩都有仁愛之心,這是第三件感到奇異的事。我再待在這裏,只是白白的打擾賢者,浪費您的時間啊”。於是他就告辭回到了府中,把所看到的情況向袁安稟告。結果這一年在中牟縣還生產出了雙穗的家禾,這也是一種吉祥的景象。袁安就上書,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彙報給皇帝。皇帝對這件事也感到非常的驚異。
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些事情,在很多人看起來,好像比較神秘,實際上一點也不神秘。我們覺得神秘,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道理。中國古人常講境隨心轉,這個境就包括你的身體,你的環境,你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境緣,都是從你的心想而產生的。也是隨著你的心想而轉變的。這種境隨心轉的道理,在現代社會有科學家來證實了。
在日本有一位江本勝博士,他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這個水結晶的實驗,也被翻譯成各國的語言文字。這本書也翻譯成中文,名字就叫《水知道答案》。這個水結晶的實驗是怎樣做的呢?他把同樣的水,放在兩個杯子裏,然後貼上不同的詞。比如說一個杯子上貼上我愛你、感恩你。另一個杯子上貼上我恨你、討厭你、醜死了。然後把水放到冰箱裏結晶。過一段時間再把水結晶拿出來,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幾十萬次的實驗,他發現那些貼了愛和感恩字樣形成的水結晶是最美的,充滿了喜悅,像盛開的鮮花,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而貼了混蛋、我恨你、討厭你這樣的水,它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渾濁一片,讓人看了很討厭。這個對比非常鮮明。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水對人的言語對人的心念,它不是毫無反應的,更何況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呢。
如果我們整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責、批評,別人還沒有受到傷害,首先受到傷害的是我們自己,自己的身體。
境隨心轉和我們的心最切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相貌。人的心態、心念確實對身體健康,對人的相貌都有所影響。有一句話說:“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要你的命”。這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中國人還說相由心生,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人的相貌,也是由人的心念所導致的。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比如說有經驗的警察,上了公共汽車拿眼一掃就知道誰是小偷,因為這個小偷都是賊眉鼠眼相。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酒色之徒”。這個人喜歡飲酒還好色,通過觀察他的臉色和他的眼神,都能夠觀察得出。我們在過海關的時候,很多人過去都不用檢查,只有一個人過去了,警官告訴他要檢查一下,結果一檢查就檢查出問題來了。
相由心生也是由境隨心轉推導出來的。水結晶的實驗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還告訴我們,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們對人家的態度。所以怎樣改善人際關係呢?改善人際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從內心深處改變對人的嫉妒、挑剔、抱怨、仇恨等等。而代之以感恩的心,代之以愛心。你這個心轉變了,你突然發現,對方對你的態度也轉變了。這就是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因。
一個類似的實驗在臺灣也有心理學家來做。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小學生分成三個組,在三組小學生上學路過的路上,擺放三組不同的鮮花。這些花其他的條件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告訴這些小學生,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當他們路過這組花的時候,要說不同的話。第一組小學生,在路過第一組花的時候,就讚歎這些花,說你們長得真好看,真美,我們喜歡你,感恩你為我們改善了自然環境。第二組小學生,在路過第二組花的時候,就說:呸,我們討厭你,你真醜,還給它吐一口痰。而第三組小學生,在路過第三組花的時候,從心底故意想這些花不值得一看,從心裏都不願意理它,沒有任何的表示。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他們發現這三組花有了不同的結果。第一組被讚歎的花,它確實長得越來越茂盛,越來越漂亮,長勢喜人。第二組花就有點枯萎了,蔫頭耷拉腦袋,就像小孩子經常被父母罵,那種沒有信心的樣子。而第三組花已經徹底的枯萎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心念對花對環境都有無形的影響。
我們說惡語傷人,言語有說出來的言語,還有沒有說出來的言語。無聲的言語就是人的心念,你只要心念一發,結果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在《佛經》中也有一個故事七個兒子和一根拐杖。這個故事也同樣為我們說明了境隨心轉的道理。這個故事講得很有味道,在佛陀駐世的時代,他曾經以一支拐杖,讓一個老人還有他的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瞭解到什麼是孝道。有一天,佛陀出去托鉢,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年邁的婆羅門教徒。他的背已經駝了,還拄著一根拐杖,捧著一個碗,走起路來很吃力。他彎著腰,弓著背,拐杖向前撐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裏,憐憫在心,就加緊腳步上前去扶著老人。問道:“老人家,您走路那麼不方便,為什麼還要出來托鉢?還要出來討飯?難道沒有孩子照顧你嗎?”老人怎麼回答呢?老人說:“有,我有七個兒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們有妻子兒女要照顧,有孩子要養育,所以無法容納我。就把我給趕了出來”。說話時,老人抬頭一看,認出原來是佛陀,於是他趕緊跪下說:“佛陀啊,您救救我,我到底用什麼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兒子們呢”?佛陀很慈祥地說:“道理要用心聽,才能啟發他的良心”。但是這個老人他還是沒有想到要反省自己,他就說:“那要啟發教育我的兒子就難了,因為現在在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兒,沒有多餘的時間聽道理。他們總是想著要教育別人,找別人的問題。”佛陀進一步啟示他說:“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問:“那我要如何用心呢”?佛說:“你什麼都不要想,只要記得將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時用心走穩。你要用最虔誠的心去感恩這根拐杖。為什麼要感恩這根拐杖呢?因為它幫助你走路,你要看到,你要有知恩的心,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如果有惡狗跑來,你還可以用拐杖趕走惡狗保護自己。涉水過河時,還可以用拐杖去探探深淺,以測安全。第三條它幫助你走出一條平坦的路,不會因為踢到石頭而跌倒,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語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兒子”。老人聽了佛陀的話心想:“這的確是真的,這個時候了,我還能靠誰呢?我只能依靠這根拐杖了。這根拐杖給我的幫助最大我應該感恩”。從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說的話,不再抱怨兒子了。不再找他人的麻煩和責任,而是一心一意地感恩。每一天都感恩著拐杖的恩情。老人的七個兒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兒女是他們的最愛。有一天,他們聽人說城裏有一位佛陀能夠賜福給世人,要求佛賜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報。於是這七個兄弟就相邀一起帶著妻兒去求佛賜福。當他們到達王舍城耆闍崛山時,佛陀正在為大眾開示。那一天,老婆羅門也拿著拐杖捧著碗出來祈禱。現在的他,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一心只有感恩。所以他邊走還邊念著感恩、感恩。。。感恩著他的拐杖。有人路過看到老人那麼慈祥又滿口的感恩,於是問他:“老人家,您的心那麼知足感恩,您一定是一位有福的人”。那個人接著告訴他:“您可知道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說法,您想不想去看看佛,讓佛為您祝福呢?”老人聽了滿心歡喜,他說:“非常感恩佛陀,佛陀曾在路途中對我開示,所以我現在過得很歡喜心靈很自在。不知道如何才能再見到佛,再聽聞佛陀的開示”。這位過路的好心人就說:“我正要去禮佛聞法,我們可以一起去”。於是這個老人就隨著好心的過路人去了耆闍崛山。那時,佛陀已經開始說法了,佛陀看到他就說:“你來了,看你這麼歡喜,你到底如何感恩呢?你來這裏再多念幾次吧”。當時有很多人在聽聞佛法,老人也不知道他的兒子們也在場。結果怎麼樣呢,他面露笑容滿面春風,一點都沒有煩惱的說:“我很感恩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幫助我度過危險。渡水時他讓我知道深淺,有惡狗時它還可以幫助保護我把狗攆走。所以我很感恩手中的這根拐杖”。佛陀聽了很歡喜,用眼睛掃視著老人的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佛陀語重心長地說:“對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幫助你生活,可以讓你那麼歡喜地過日子,所以你應該感恩。但是世間人卻有很多不如一根拐杖,不知道孝敬父母。將來的因果,他們一樣會受到兒子的折磨,不僅如此,還要墮入地獄。像這樣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的心,若能孝養父母才是有大福之人。”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看著自己的老父親,又聽到佛陀的說法,慚愧地無地自容。他們的良知即刻被啟發。七個兒子同時站起來,媳婦也跟著一起來到了佛陀的面前頂禮,感恩佛陀的教誨。然後,他們轉過身到了老父親的身邊,扶著他說:“我們很懺悔很慚愧。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請父親回家,一定要奉養您”。這時七個兒子都爭著要迎請父親回家孝敬。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是其中的道理卻很深刻。這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境隨心轉的道理。在老人還不明白自己之所以淪落為乞丐,是因為自己的福薄。而自己的福薄是因為自己的德行淺薄。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自己的兒子,想從外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就像現在很多人,如果遇到了這樣的現象,他可能都把兒子告上法庭了。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過著怨天尤人的生活。當他經過佛陀的啟發,懂得感恩自己手中的拐杖的時候,通過這根拐杖,把他的感恩心引發出來了。結果福田心耕,為自己培植了福分,最終他的福分大了,也感化了七個兒子,就轉變了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把境隨心轉的道理,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呢?這個境隨心轉的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很好地運用就能夠轉變境界。
有一個秀才去趕考,他其實前兩年都考了兩次了,都沒有考中,這是第三年要考試,所以考試之前難免戰戰兢兢有點緊張。在考試的前三天,他就做了三個很奇怪的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的白菜種到了牆頭上。第二個夢,是夢到自己站在雨裏穿著蓑衣還打著一把傘。第三個夢,是夢到有一個棺材,掛在了他家門前的樹上。這三個夢都很奇怪,他感覺一定是和自己的考試有關。於是,他就跑到丈母娘的家裏,想找他的丈母娘幫他解夢。因為他的丈母娘是一個解夢高手。但是來到丈母娘家裏很不巧,他的丈母娘被別人請走了,只有小姨子在家。小姨子看他驚驚慌慌的,就問他說:“你有什麼事情,這樣驚慌失措身心不安的。”他說:“我做了三個夢,感覺這三個夢都和考試有關系,所以就想讓丈母娘給我解解夢,但是真不巧,她卻不在家”。小姨子一聽就笑了,她說:“這麼多年我聽母親解夢不用學都看會了。我把這三個夢解給你聽一聽。第一個夢,白菜種在牆頭上,植物要根深才能葉茂,白菜都種到牆頭上了,怎麼能夠長得茂盛呢?這一定是白種”。意思是說你去考試希望也不大,可能沒有什麼希望。這個秀才聽了之後,就不免有些失望。但是他還是抱著一點點的希望把第二個夢也說了出來。小姨子說:“下雨天你站在雨裏,穿著蓑衣就夠了,你又舉了一把傘,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意思是說你去進京趕考,去也是白去不用白跑一趟了多此一舉。這個秀才聽了就更加失望了。但是他還是抱著最後一點希望,把第三個夢也說了。第三個夢是有一口棺材掛在了我們家門前的樹上面。小姨子一聽就笑了,說:“這不是更明顯嗎?棺材都掛到樹上面去了,這不是死無葬身之地嗎?”這三個夢是一個比一個解得差,秀才一聽非常失望,所以他蔫頭耷拉腦袋的就往回走。結果很幸運的事是他在路上遇到了他的丈母娘。丈母娘一看女婿心情不是太好,就問他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他就把剛才的經歷,跟丈母娘訴說了一遍。丈母娘聽完就笑了,對秀才說:“你小姨子學解夢學得不夠精到,所以把這些夢全都給你解錯了。我再重新給你解一下這些夢吧。第一個夢,白菜種在牆頭上,種的這麼高,這不是高中嗎?你去京城趕考一定會高中的”。秀才一聽,精神為之一振,迫不及待地把第二個夢也說出來了。丈母娘說:“這個夢也很好啊,你看你站在雨裏,本來是穿著蓑衣夠了,你又打了一把傘,這不是雙保險嗎?說明你肯定能夠考中”。秀才一聽來了精神,又趕緊把第三個夢說給了丈母娘。丈母娘說:“這個夢就更好了,你看這個棺材都掛到了樹上,掛得這麼高,這不是高官懸掛嗎”?意思是說,你這次進京趕考,不僅能高中而且還能獲得一官半職,衣錦還鄉啊。這個秀才一聽,越聽越高興越聽越有信心。結果怎麼樣呢?結果他進京趕考,果然名列前茅。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心念對人產生的影響,境隨心轉的道理。而且也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情,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它對我們的影響也就不一樣。這就比如在我們的桌子上放了半杯水,消極的人看到這半杯水,覺得是半空的。他說:“你看,我都喝得還剩下半杯水了”。所以他覺得很沮喪。但是積極的人看了這半杯水,他覺得是半滿的,他會想,我還有半杯水可喝呢,所以他就會很開心。同樣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了,得出的結論不同。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我們對它的心態不同。
境隨心轉的道理讓我們學會了一種積極的心態。讓我們面對外部的境緣不是挑剔、抱怨、憤怒、指責,而是想方設法地去轉變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轉。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說:“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百分之百的責任,而不是總去怨天尤人。
這就是我們從境隨心轉這個規律,所得出的做人的道理。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