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34集--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2020-05-20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180字  閱讀需要7分鐘】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學習《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我們知道中國人自古以禮治天下,那為什麼這樣重視禮儀道德的教化呢?在《群書治要·列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晉國有很多的盜賊,晉候常常為這件事而苦惱。恰好他們的國家有一個叫郗雍的人,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通過觀察人的神情,來辨別這個人是不是盜賊。晉候聽了很高興,就把他請來,讓他指認盜賊,結果郗雍指認了千百個盜賊,都沒有錯過一次。晉候就非常地喜悅,他說:我得到了這樣一個人,還用那些能夠偵破案件的人幹什麼?用這一個人,就足夠把這些盜賊治理好了。

一個有學問的人,他叫趙文子,聽了之後就很擔憂地說:大王,您用這個人來指證盜賊,不但不能夠盡除盜賊,反而這個人他的下場,肯定不會很好。他必死無疑。晉候沒有當回事。可是過不多久,這群盜賊,他們就聚集起來,把郗雍給殺死了。

晉候知道這件事之後,這才非常地驚懼,才知道趙文子這個人很有學問。趕緊把他找來商量,趙文子說:你現在想要去除這些盜賊,不如舉薦那些賢良之人來辦理朝政,興起教化之風。這樣人們都有了羞恥心,誰還願意去做盜賊?晉候聽了他的話,覺得很難得,於是就依從了他的建議。讓隋會這個人來興辦教育,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國家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單單用執法之吏來治民,國家是很難治理好的,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起每一個人的廉恥之心。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古代的聖王,都是以倫理道德教育,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事。他們在國都設立太學,在鄉鎮設立庠序,都是宣揚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教化明確了,道德的風俗形成了,天下曾經出現過沒有一個人的牢獄。就像我們說的“成康盛世”的時候。周成王、周康王的統治時期,四十年監獄沒有一個犯人。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治理效果。

在《史記》上,也闡述了這樣的道理。它說在漢朝興起之後,把秦朝那些嚴刑苛法都去除了,叫“破觚而為圓,斫雕而為樸,網漏於吞舟之魚”。這個“觚”就是棱角的意思。去除了嚴刑苛法而力求婉轉,把那些繁文縟節也廢棄了;力求質樸。這個法網很疏忽,也就是法制不是很健全,可以把吞舟之魚都漏掉。但是因為他們重視了倫理道德、禮儀的教化。結果“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因為他們吏治,官員的道德蒸蒸日上,結果沒有人作奸犯科,黎民百姓也治理得很好,過著和美安樂的生活。

漢朝的這一段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的治理在於道德的教化,而不在於法律的嚴苛。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興起了倫理道德的教育,無論這個法制健全不健全,人的道德素質在那,這個國家仍然可以保持和美的風俗。

關於禮儀道德的教化,儒家是特別地重視。在《論語》上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沒有事先給人們以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引導,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在古人看來這叫什麼?這叫“虐政”。

如果我們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只是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會有很多社會問題是難以解決的。第一:就是難以防患於未然。在《漢書·賈誼傳》上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倫理道德的教育可以防患於未然,但是法律的制裁,只是給以事後的懲罰和補救。

關於禮,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和中醫的對比,來加以說明。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醫生,都是防患於未然,防病於未然。我們知道扁鵲,他是一個名醫。其實他有兩個哥哥,也全是醫生。有一次,魏文侯把他請來,向他請教,說你們三個兄弟都是醫生,那究竟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出生在中醫世家,他又很誠實,他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明,為什麼呢?因為他給人講養生之道,按著自然節律飲食起居,這樣做最健康。結果人基本上不得病。而我的二哥醫術其次,因為他是在一個人,有了小小的病兆,就給予對治。那麼這個人也不會得什麼大病,但是我的大哥,名聲出不了這個病人的家;我的二哥,名聲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這一條街。我是三個兄弟中醫術最差的,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諸侯國。因為我是等這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不得不採取一些大的手段,比如說鉗開他的血脈,給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再給他進行針灸。三下五除二,把他從死亡線上拽回來了。大家一看,都佩服得不得了,說扁鵲這個人真是神醫,可以妙手回春,起死複生。所以,雖然我的醫術最差,但是我的名聲卻最高。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了:為什麼現在西醫的影響,超過了中醫。為什麼中國管理方式的影響,也比不上西方的管理。因為真正高明的人,懂得防患於未然。把問題化解在無形之中。

這一點很多人觀察不到。一般人都是從問題的表面來看,所以他認為這個西醫、西方的管理方式,特別的有效迅速。關於禮,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在《群書治要·屍子》中,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假設你們家著火了,有人過來幫你把火撲滅,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有經驗的,上了年紀的人,很早就提醒你,要把牆的煙囪做好。你這樣去做了,保證你終生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卻覺得很嘮叨,對他的話沒有放在心上,還覺得不耐煩。但是我們知不知道,對這樣的人感恩戴德呢?這一個故事講得非常好,告訴我們要重視道德的教育,可以防患於未然。把很多問題化解在無形之中。

第二,如果我們僅僅重視了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就會導致“民免而無恥”的結果。在《論語》中記載著,孔老夫子說的一句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也就是我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法律制度、規章,用法律來約束人們。一旦他觸犯了這個法律,規章,就給以法律的懲罰。結果是什麼?人們因為懼怕處罰,而不敢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

甚至有人想方設法地去做壞事,免於法律的制裁,那怎麼辦?孔老夫子就說,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們用道德來引導人們,用禮儀來教化人們,人民有了羞恥心,他從心底不願意去做壞事,而且還有人格的歸附。

我們看在現代的西方國家,有很多反社會行為,什麼是反社會行為呢?Anti-social behaviour.比如說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墮胎,青少年以強淩弱等等,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經常看他們的電視臺報導議會開會,要解決什麼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因為近現代以來,很多人宣稱上帝死了,宗教是迷信,很多年輕人也就不再信奉宗教了。但是他們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維護公平正義,來進行制度安排的,這樣就會出現了一些,沒有觸犯法律的,但是不道德的行為。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如果沒有興起道德的教育,那也是束手無策,因為這些青少年的年齡很小,還沒有達到法律制裁的標準。僅靠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對這些問題是無能為力的。

在《群書治要·鹽鐵論》上,有這樣一句話,“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這就是給我們講到了法律的局限性。它確實能給人以制裁,給人以刑罰,但是培養不出一個人廉潔的節操。甚至法律很嚴苛,可以把犯罪的人處死,但是培養不出一個人仁愛的道德情感。

在《群書治要·淮南子》上,對這一句話就講得更加地具體。他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之行。法能刑竊道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這個法律,確實可以把不孝的人殺掉,但是培養不出像孔子,墨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也確實可以把偷盜的人給予處分,但是培養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

後面還舉了一個例子: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錶,教之所成也。這個例子講得太有說服力了,孔老夫子的徒弟出名的有七十二個,學生三千多人,他們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靠的是什麼?其實依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這個學和不學,教和不教,那個效果完全不同。

第三,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而僅僅重視法律監督機制的完善,還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老子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是我們的法令條款,一天比一天地更嚴密,更具體,更細膩,更多。但是違法亂紀的人,鑽法律空子的人卻依然眾多。你看我們通過嚴格的法律監督機制,只要一個人一犯罪,我們就把他關進監獄。但是問題因此就得以解決了嗎?人們在監獄裏互相學習,互相探討,互相交流,學到的是更加狡詐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會,仍然會危害人群。而且對社會的危害還越來越大。所以在當代西方也出現了,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員短缺為憂的現狀。這樣的情況又怎麼能夠解決?警員連大的刑事案件都應接不暇,對於那個小的民事糾紛,更沒有人去問津了。

監獄的人越來越多,舊的監獄已經不夠住了,政府不得不拿著大量的納稅者的錢去建設更多的監獄。有人說,如果我們不把人教好,不重視道德教育,我們就要拿著越來越多的錢,去建設監獄。這些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也是引人深思。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設,到底哪一個是本,哪一個是末?我們不要把它找錯了。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科技的進步,來加以對比說明。比如說在1999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到英國去留學,來到了他們的超市,看到了一句話。CCTV在運行。我看了這句話當時還不明白,我還以為這中央電視臺,影響還蠻大的。為什麼?每一個超市,都能夠收看得到。但是時間久了才知道,這個CCTV同時也是中央監控系統的簡稱。意思是說,我們這個超市都有中央監控系統,所以你不要想著去偷東西,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監控之中。當時我們中國還很少有這些東西,我們覺得很不自在,覺得自己不被信任。人與人之間,就完全沒有信任感。但是沒想到四年半之後,我再回到國內的時候,我們的各大超市、各大主要的幹道,還有主要的單位,都裝上了中央監控系統,比外國人可能還更加地進步。而我們現在的破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主要依賴於這些先進的科技。但是我們想一想社會治安,有沒有因為這些先進科技手段的運用,就變得更加和諧、更加安定了呢?

在《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說“不能止民噁心,而欲與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能制止,人們作奸犯科的心,不能制止人們作惡的心,而僅僅是以刑罰,禁止人外在是行為,即使每一天在外面處決犯人,也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因為人作惡的心並沒有改變,人的行為不過是他心性的反映。有錯誤的思想,才會導致錯誤的行為。而你現在沒有改變人的私心,沒有改變人的惡性,只是想禁止人外在的行為,確實是在枝節上解決問題。

在《漢書》中還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制止人們作奸犯科的心,僅是以法律來引導人們的行為,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一句話也說得特別好,特別精闢。說“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就像“以湯止沸,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新的法律條文一出臺,奸詐的行為就產生;命令一下達,欺詐的行為就生起。沒有把這個根本抓到,所以只是於事無補,甚至使事情發展越演越烈。這都是因為,沒有把人作奸犯科的心來改變。

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社會諸種亂象的出現,這都是枝葉花果外在的顯現。它的根源在哪里?就像我們這棵大樹,它有很多的枝葉花果,但是這個枝葉花果都是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我們要把這個根找到,才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根就是人心壞了。你要糾正人心,僅僅靠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當然是不夠的。所以必須加強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人有羞恥心,不願意去作惡、恥於作惡。

習總書記提出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這個法律制裁人外在的行為,而倫理道德的教育,是在培養一個人的內心的道德情感。關於禮,這種無形之中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婚禮來加以說明。我們知道中國人他這個禮,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看一看這個婚禮,就知道這個禮,是怎麼樣起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在男女雙方成親前三天,男方三日不奏樂,女方三日不熄燈。為什麼三日不熄燈?是不是搞迷信活動?實際上古代的所有禮儀,都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因為再過三天,這個女兒要出嫁了,趁著她還在家的時候,抓緊時間給她以為人妻、為人母的教育。甚至徹夜不眠,告訴她,怎麼樣去承擔好家庭的責任。

在迎親這一天,男子早早的要起床了,他起床幹什麼?他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在古人看來兩個人的結合,不僅僅關係到兩個人、兩個家族的命運,它甚至關係到社會的和諧、天下的太平。關係到家風能不能承傳,所以禮節就特別地慎重。這個男子,他要動身迎親之前,他的父親要給他敬酒。我們知道中國人,特別講求的就是長幼有序,平時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是兒子畢恭畢敬地給父親敬酒,但是他要去迎親這一天,次序突然換了,換做是父親親自給兒子敬酒。從此以後,祭祀祖先的責任、家庭的德風就要由你來承擔了。這個兒子也就知道,今天我所做的這件事責任重大,不可兒戲。這個新郎到了女方的家裏。女方的父母,親手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意思是說,從此以後,我這女兒一生的幸福,就託付給你了。你要對她很關愛,很負責任。嫁女兒是一件很開心的事,當然很高興。但是心裏也有很多的牽掛。不知道女兒嫁到婆家,會不會受氣;丈夫對她夠不夠好,夠不夠負責任。這個時候,新郎也能夠體會到,岳父岳母的心情。於是,他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們為自己培養了一個賢內助,也是希望岳父岳母放心,自己一定會善待他們的女兒。這樣,這個女子才被娶上了花轎。她坐定花轎之後,一定要做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就是把她的香扇,從轎子的窗口給拋出去。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動作?因為這個女子,在家以前也是千金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那嬌裏嬌氣的習慣也很嚴重。比如說這個天氣稍微有點熱了,還要拿著扇子扇一扇。說這天氣好熱。嬌裏嬌氣地小姐習氣很多。但是今天,你要去為人妻,要成家立業了,這些小姐的習氣,壞脾氣,就要隨著這一把香扇,全都拋出去,拋得一乾二淨。到了丈夫的家裏,從此以後,我們這一個家就託付給你了,你是我們的家庭主婦。所以上孝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子女。這個責任,無比地重大。必須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承擔好。所以厚德載物。

這個新婚的夫婦要喝交杯酒,這個交杯酒也喝得很有味道。他們是拿一個葫蘆瓜一切兩半,然後一人一半,提醒我們夫妻本來是一體的,不分彼此。而這個葫蘆瓜裏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是苦的。喝了這一杯交杯酒,就意味著夫妻從此之後,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白頭偕老,共度一生。所以“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夫妻兩個人本來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不要過多地計較。這還不算,還要把兩個葫蘆瓜拿繩子系在一起,掛在牆上。留作紀念。提醒在以後的家庭生活中,不要因為小小的磕磕絆絆,忘記了兩個人結合時最初的發心。我們想一想,兩個人在結婚那一天,都是怎麼樣的發心?都是想到:我們終於等到這一天,可以每一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呵護了。所以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同甘共苦,白頭偕老。你看到這個葫蘆瓜,想起兩個人結合時的最初發心,你還會因為生活中一點芝麻大的小事,就去閃婚閃離嗎?

婚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起到教育的作用,都是提起一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提起一個人的正知正見。這就是“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們一個有五千年禮儀文化的文明古國,對自己的文化,對於古聖先賢的良苦用心,要理解、要珍惜。這樣的話,我們才不會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妄加批判。才能更好地把這樣優秀的文化,繼承下來,為我們今天的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