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50集--摒四患與反四風
2020-07-01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833字  閱讀需要8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摒四患與反四風》。在《群書治要·申鑒》中講:“致治之術,先摒四患。”哪四患呢?“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這些都是我們要達致國家太平,必須先摒除的四種禍患。中國古人懂得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只要看到這四種禍患存在,就知道很難推行德政、善政,很難達到天下太平。所以先要除這四患。

首先我們看“一曰偽”,這個“偽”的正面就是“誠”。真誠才能凝聚人心,而虛偽會失去人心。什麼是“誠”?曾國藩先生曾經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一念不生謂之誠。”說誠就是一念都不生的狀態。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放下了執著、分別、起心動念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無所求、無所恃,眾生有感就有應的狀態。也就是《老子》上所說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釋迦牟尼佛,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怎麼講的?他是作而無作,說而無說。就像這個叩鐘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他沒有起一個念頭,想著我要怎麼怎麼樣去幫助眾生,有這個念頭就不誠了。因為有起心動念了。

古人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什麼道呢?得的其實就是這種真誠心、至誠心。這個真誠心與道相應,而且這個真誠心,是我和眾人共同具備的,是人與人都相通的,是一不是二。你真誠心一發,就能感動人,感動人們不分彼此來共襄盛舉。

真誠心是從哪里培養起來的?古人說從不妄語開始。講每一句話都要發自自己真誠的心,沒有任何的虛偽、應付,沒有自欺欺人,這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你慢慢地真誠心就能夠顯現。

人為什麼會虛偽,為什麼會偽裝?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私欲放不下。明明有私心,還要把話講得很好聽。但是實際上偽裝得再好,可能能矇騙一般的人,他不能矇騙有道德學問的人、心地清淨的人。而且即使矇騙一般人,也是騙得了一時,騙不了長久,遲早有一天還是會被人看穿。

我們看老師講課,有的人講得特別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自於哪里?講課能否動人,主要是看自己有沒有真誠心,或者說真誠心有幾分。我們也去聽一些傳統文化的老師分享,每一次聽,每一次有不同的感受。為什麼我們讀經典可以百讀不厭,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我們心性自然地流露,它和我們的心性相應,而我們的真心透出一分,我們對經典的體會就會加深一分。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看你講的人自己達到了什麼境界。如果講的人有真誠心,達到了華嚴境界;那麼他講《弟子規》,也是在講《華嚴經》。如果講的人摻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即使他講《華嚴經》,他講的也是世間法。

“二曰私”,人以真誠,對待人都是念念為對方著想,沒有私心,念念為人好。這一念心提起來,你的辦事能力,處事待人接物的能力,就會迅速地提升,不需要有人教你,不需要學很多的方法。只要你有一顆為人著想的心,你就知道該去做什麼。很多人經常分享說,講課前會很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因為還有“私”沒有放下,還有一個“我”沒有放下。

人為什麼會有壓力,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當人有壓力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考慮著自己的利益。怕我們這個課講不好,最後分數不高,被人笑話,這個面子上過不去。歸根結底,還是有一個私心沒有放下。那麼相反你去承擔責任,念念為對方著想的時候,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特別是你念念為對方服務,看到對方需要的時候,你看你的辦事能力、觀察能力,全都大幅度地提升。只要我們提起一個心境——那就是“念念為對方好”,這個心就非常地單純,活得也就會非常地輕鬆。而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結果是什麼呢?結果一定是“得道者多助”,一定感來很多的善緣來幫助你。一個人越是不為自己,人們越愛護他、信任他,願意和他合作。

我們看送禮,古人送禮為的是表達自己的情義。所送的人沒有有求的心,沒有私心。送禮的人很幸福,很輕鬆。而接受的人想到自己的朋友,千里迢迢還沒有忘了自己,接受的人也感覺到很溫暖,而現在的人無論是送禮的,還是接受禮物的都很有壓力,為什麼有壓力呢?因為都有私心,有企圖,有目的。結果送的人很辛苦,在挖空心思地想著:對方到底喜歡什麼、需要什麼,還要投其所好,生怕自己送的禮不符合人家的心意;而接受的人也很有壓力,因為我今天接受了你這個禮,改天他就來向你提要求,請你辦事了。所以無論是送的人、還是接受的人都很辛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一個私字在裏面。

“三曰放”,就是放縱欲望。一旦一個人放縱欲望,沉溺於感官的滿足,他的孝心、恭敬心全都拋之腦後了,他就沒有恩義、情義、道義可言了。對於國君而言,如果放縱欲望,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治國理政之上。他有欲望,有嗜好,也很容易被佞臣所挾制。

在《淮南子》上記載,說齊威王的王后死了,齊威王想立一個新的王后,但是不確定到底立誰好。於是他就命令群臣商定此事,薛公田嬰他想要迎合齊威王的心意,他怎麼做的?他就給齊威王獻上了十只玉耳環,齊威王特別讚美其中的一個,第二天田嬰便問,那只被讚美的玉耳飾在誰那裏,他就知道勸威王立誰為王后。齊威王一聽果然非常高興,從此之後對田嬰格外器重。君主的意圖嗜欲一旦顯現於外,就會為臣子所瞭解,拿這個來挾制君主。所以做領導的要懂得節制,甚至還要放下自己的嗜欲,不能夠放縱欲望。

“四曰奢”,奢就是奢侈。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從儉入奢易,從奢返儉難。一個人即使榮華富貴,生活條件好了,也要保持儉約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的生活簡單容易滿足,心地清淨。所以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

範仲淹小的時候求學,他的家境非常地貧寒。每天只能煮一鍋的稀飯,隔夜這一鍋的稀飯就凝成了塊,他把這一鍋的稀飯劃成四個格子,每頓只能吃著鹹菜,吃其中兩格子的稀飯。就這樣艱苦求學,他有一位同學是留守的兒子,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很同情範仲淹。所以特意饋贈了他很多的美味佳餚。但是範仲淹卻把這些美食放在了一邊,沒有食用。過了一段時間,這些美食也都腐爛了。這個留守的兒子看了之後,很驚訝地說:我的父親是聽說你生活清苦,所以特意贈給你這些好的食物,你為什麼不吃呢?

範仲淹說:我並不是不感恩您父親的美意。但是我吃粥吃鹹菜,已經很久了,已經習慣了。現在突然吃起這些美味佳餚,我怕以後不再能夠回到習慣吃粥的生活。你看範仲淹,他難得就難得在這裏,他保持了一種儉約的生活方式,不奢侈浪費,這樣生活容易滿足,也可以做到萬事不求人。這樣就可以把心思用在求學求道,還有治國理政上面。

上面我們講的這四個字,偽、私、放、奢,針對的是整個國家的治理,實際上治國和治家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一個家庭夫妻都不講真話了,都虛偽,同床異夢,我們想一想這一個家庭幸福能有保證嗎?如果這家裏的每一個人,都想著自己的私利,這個家能夠和睦嗎?如果這個家沒有家規,從上到下都放縱奢侈,那也肯定會敗亡。

《群書治要》裏面的智慧是小大圓融。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統統用得上。我們看一個家族,或者看一個團隊、單位、企業、國家能否興盛,怎麼看?就從這四點來看。如果一個家族、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彼此真誠相待,不是虛情假意,只做面子上的功夫,沒有私心。處處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又有嚴格的規矩,不放縱自己的欲望,嚴格要求自己,生活節儉不奢侈。那麼這一個家族、單位、團隊、企業、國家,肯定會興盛。

在十八大之後,習總書記提出了反對“四風”的號召,就是要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其實這“四風”就是我們用現代的語言詮釋了這四個字。

我們看什麼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就是虛偽,不真誠。所以偽才會搞形式。官僚主義就是自私自利的集中體現,升官為了發財、擺闊、耀武揚威,不是為了服務人民,而是讓人民服務於我,這才有官僚主義。而享樂主義就是放縱自己的欲望,享樂人生。而奢靡之風就是奢侈浪費。可以說完全和這四個字對應。我們現在社會所出現的問題,古人那裏早已經出現了。

下麵就接著說了“偽亂俗”,虛偽就會擾亂社會風氣。你看我們現在社會風氣,普遍地都是應付別人。商場的一些禮儀小姐的微笑,也是皮笑肉不笑。還有一些大會服務的禮儀小姐,看似彬彬有禮,舉止文雅,但是中看不中用,因為一問三不知。孔老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她盡是給你講好聽的話,目的是什麼呢?她不是想真正給你做一個好的服務,而是想從你的口袋裏賺到錢。所以社會的風氣就變得見利忘義,乃至於假冒偽劣充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對好人好事都缺乏信心。這都是虛偽的引導,不是盡本分。

“私壞法”,自私就會破壞法令綱常。這個“法”必須公正,古人講“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才能貫徹法律的精神。如果有私心,與我關係好的人,統統不用守規矩了,那麼這個社會的正義、法令就亂了。以一個團隊而言,團隊也有團隊的規矩,而且這個規矩是領導者要先守。領導者不守規矩,整個團隊的規矩就會被破壞。一個團隊的規矩會被破壞掉,往往是領導者自己沒有率先遵守。我們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問題誰應該首先承擔責任呢?那就是領導者自己。如果領導者遇到問題都是推卸責任,那麼整個團隊也會是“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互相指責,互相挑剔,互相抱怨。

在《史記·循吏列傳》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李離他是晉文公手下的法官。他因為誤聽證詞而殺了人,他就把自己拘禁起來,以死謝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麵的辦事人員有過失,這不是你的罪過。但是李離怎麼說,他說:我的官位很高,並沒有讓位於下屬,我接受的俸祿很多,也沒有與下屬分利。現在我誤聽了證詞而殺了人,卻要怪罪下屬,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道理。於是他就推辭了晉文公的赦免令,以劍自刎而死。我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要秉公執法的人,他首先要以法律約束自己。尤其是職位愈高,所負的責任愈大,就更應該率先垂範,承擔責任。李離的這種做法,確實是大公無私到了極處。

下麵講“放越軌”,放縱就會助長越軌的行為,人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逾越禮教。逾越禮教雖然不是犯法,但是禮教一旦破壞,整個社會就會怎麼樣呢?就會物欲橫流,人欲氾濫。古人把這個“禮”比作洪水的堤壩。認為這個洪水的堤壩沒有用就把它廢棄,必然會導致洪水氾濫,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那同樣認為舊的禮沒有用而把它廢棄。也一定會導致人欲橫流。古人制禮作樂都是防患於未然,因為他們知道人的欲望一旦打開,就像洪水一樣,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我們看到現在一些男女關係混亂,放縱欲望,甚至吸毒酗酒,過著頹廢的生活。怎麼扭轉?可以說是很難扭轉。而禮教可以防微杜漸,保護人的清淨心不受污染。

“奢敗制”,奢侈就會敗壞禮法制度。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什麼級別的官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坐什麼樣的車子。這有什麼好處呢?老百姓看了之後就知道他的級別,就知道給他行什麼禮,就懂得對他尊敬。為什麼尊敬呢?因為他對國家有貢獻。古人說“爵一齒一德一”,讓我們尊重有爵位的領導者,換一句話說領導幹部、尊敬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這是宣導一種尊賢、敬老、尊敬有德者的風氣。

我們現在社會,人只要有錢,只要你覺得好都可以買。這樣通過錢就可以提升他的社會地位。這是引導什麼樣的風氣?引導一切向錢看,唯利是圖,甚至是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中國古人治理社會,他考慮得很深遠,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引導向善的社會風氣。

古人設計的制度都是培養人的德行,讓人們去願意做一個有德行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受到尊重,而不是把財放在第一位。我們看現代社會,之所以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出現了貪污腐敗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人們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歸根結底就是沒有設計一套制度,來引導和鼓勵人們向善向德的心,使有德行的人受到尊重、受到提拔、受到重用。這才是我們制度最應該考慮的地方。而古人的這個制度一設計,它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在《韓詩外傳》上說,“故其民雖有餘財侈物,而物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餘財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個人他即使有多餘的錢財,但是他不講禮義,或者對國家沒有建功立業,沒有德行。他這些多餘的錢財都花不出去。因為你不能夠逾越禮制地去享受。“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淩弱,眾不暴寡。”人們把財利看得很輕,而把仁義看得很重,就不會去爭奪財物;不爭奪財物,就不會出現以強淩弱,以眾欺寡的事情。

後面講“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這四者都除不掉,德政是沒有辦法施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整個民心都在墮落,必須趕緊推行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這樣才能夠亡羊補牢,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風俗混亂,道德就淪喪。《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有什麼特點呢?“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容載萬物。”它很有平等心。人如果接觸自然,親近自然,就能夠體會到自然的這種心胸;就能夠升起感恩心,他自己的心胸也自然會開闊。

我們現在都住在都市叢林之中,晚上出來,看到林立的高樓大廈,裏邊露出的點點的燈光。就像住在鴿子籠裏一樣,住在這麼小的空間裏,還想著爭名奪利。心胸越來越狹隘,迷失了善良的本性。結果“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個心就沒有辦法和天地萬物化育交感,不能夠感受到天地的這種無私的胸懷,要扭轉過來又談何容易!

“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這個禮法制度被破壞了,整個社會處於無序的狀態,即使是君王,也很難堅守這些法度。因為什麼?因為積弊已久,要再扭轉很不容易。“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常規的禮都超越了,禮儀教化也會消亡,縱使聖人來了,也很難維護正道。

當然,我們現在看到,在十八大之後,這些網路電視高科技,如果我們充分利用這些高科技手段,天天宣講倫理道德的教育。相信不過三、五年的時間,社會還是可以恢復正常。重要的就是看我們對傳統文化,是不是有信心,是不是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來推行傳統文化。

“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沒有了禮法的約束,他的欲望就會橫行,而沒有任何的顧忌。雖然國家土地遼闊,也沒有辦法滿足人們的欲望和消費。

談到這裏,又讓我們想到了美國。美國人過著很奢侈的生活,很會花錢,很會消費。它的國土很大,土地很遼闊,但是現在是全世界負債最多的國家。而且他們的錢已經花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子孫,透支了。

老祖宗這些教誨,都是在提醒我們要反對這四種風氣,摒除這四種禍患。這也說明我們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古人早已遇到了,不僅遇到了,還分析了它的禍患,指出瞭解決的方法。不僅僅中國人,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都需要《群書治要》,來瞭解這些治國安邦的道理。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