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49集--領導三忌
2020-07-01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781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學習領導三忌,也就是做領導者的必須忌諱的三樁事。

第一就是“負且乘,致寇至”。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我們知道習主席曾經強調說:“一個人不能夠既想當公務員,又想發財。如果你既想當公務員又想發財,那就會有危險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在《群書治要·漢書》中,記載著董仲舒對皇帝的一份上書。在這個“上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段話就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既想當官又想發財。他說古代的國土也是今日的國土,同是一片國土,而古代能夠使國家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員沒有奸詐邪惡,囹圄空虛,監獄裏沒有犯人。恩德潤及草木,福澤廣被四海。以古觀今,為什麼相差得這麼遠呢?

董仲舒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天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他說,想來大概是現今的治國之道,比之古時有所差失,或者是與天理有所違背。上天對待萬物是有所分配的,它是很公平的。比如說給予了一個動物很鋒利的牙齒,就去掉它的抵角。讓它長著翅膀的,就讓它只長著兩只腳。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能再獲取小的好處。

同樣的道理,古代凡是接受俸祿的人,也就是說做官的人,現在就是公務員領導幹部等等,他不以體力勞動謀生,就不得從事商貿事業。這也是接受了大的好處,就不得再謀求小利。如果已經接受了大的好處,又要謀取小利,連上天都不能夠使他滿足,更何況是人呢?

富有的人奢侈美滿,貧窮的人艱難愁苦。而居上位者不予救助。這個時候,人們就不樂意生存下去了。人們不樂意生存下去,連死都不躲避,又怎麼會去躲避犯罪呢?這就是刑罰之所以繁多,但是奸邪卻制服不了的原因。他接著說:古代的聖君天子,還有那些身居爵位的人,他們都不與民爭利,不去從事工商業。所以百姓才崇敬他們的品行,聽從他們的教導。人們被他們的廉潔所感化,而不貪婪鄙陋。他最後用《易經》上的這一句話做了總結,“負且乘致寇至”。

乘車是君子的身份,是在位者領導者的位份。而肩挑背負,這是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因為他們要去從事工商業,要去賺錢養家糊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君子之位,身為領導幹部,但是又要去幹平民百姓所做的事。追求財利,必然會招致災禍臨頭。因為既然你已經選擇了做公務員,做領導幹部這一個職位,那這一個職位的要求,就是你應該想著怎麼樣把人民治理好,教導好,給人民做一個表率。

中國古人為什麼對於領導者在位者特別地尊重呢?就是因為他一選擇這一職業,其實已經就意味著一種高尚的選擇,他不是想去發財致富,只是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學所能把國家治理好,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才是為官者要考慮的本分。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忌。

第二忌就是“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在《群書治要·中論》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君之大患也,莫大於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這裏的“大道”,就是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等等。而“遠數”,就是指深遠的謀劃。當君主或者說當領導者最大的弊病,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了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我們看隋朝的時候,隋文帝很勤奮。而且常常是從早晨到太陽落山了,都在理政。那些侍衛站了一整天,也沒有辦法離開,還得別人送飯給那些侍衛吃。太宗的很多臣子都評價,隋文帝很勤奮。但是唐太宗卻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雖然很勤奮,但是因為當時他對北周的周靜帝,還有周靜帝的母親,不是很善待,也就是沒有仁厚之心。隋文帝又怕自己的做法,臣子對他有不滿,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他自己來做決定。因為他什麼都要管,當然要從早忙到晚。太宗做了一個比喻,假如他今天決定了十件事情,全部都是用自己的心力,可能有五件判斷的很不妥當。每天都有一些判斷不對的事情,這個國家遲早會亂。所以應該怎麼樣?應該知人善任,靠群臣的智慧來治理國家。這就是唐太宗和隋文帝不同的地方。

作為君主,作為領導者,不是什麼事都要管,事必躬親。而是要懂得把重要的事情分派給大臣去做。這裏就講到了做領導者的大患,就是“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他喜歡在細小的事情上很明察,卻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

越是在上位的人,越要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上位的人,他的工作就是以身作則,教化人民,而且還要下對決策,任用國家的棟樑。這才是他最重要的事。如果他管得事情很多,精力就會分散,哪有時間靜下來做決策。管得事情越多,心越亂,就越定不下來。而《大學》上告訴我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要靜,才有定,有定,才有智慧,才能夠下對決策。所以作為領導者,特別是最高的領導者,事情絕不能太多。不然他的決策一出現偏差,影響就會很大。

很多的領導者怕下屬說他不認真,所以每天做很多事情。其實這樣做並不是盡本分。越是身居高位,責任越是重大。而領導者他主要的任務就是要下對決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的最高指揮官是艾森豪將軍。艾森豪將軍他只管四個人。哪四個人呢?海軍總司令、陸軍總司令、空軍總司令、還有一個參謀總長。艾森豪將軍每一天做什麼事呢?他常常去打高爾夫球。假如你是士兵,你會不會罵艾森豪將軍,我們都在前線衝殺,你怎麼去打高爾夫球啊。為什麼不能這樣責怪呢?因為他是下決策的人,他必須保持放鬆,保持冷靜,否則他下錯一個決策,可能傷亡的是數萬人,幾十萬人,他放鬆、冷靜,才能考慮事情。如果他每一天雜事很多,神經都很緊繃,可能就忽視了重要的事情。每一個人最重要的工作是不同的。而且艾森豪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善於發現和任用人才。像喬治·巴頓,範佛裏特等等,一大批的名將都為他所重用,所以領導者重要的責任是任人而不是做事。

關於這一點,在《慎子》上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百官各司其責,臣子要去做事,而君主用不著去做具體的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這個君主要安逸享樂,臣子勤奮工作,臣子要竭忠盡智把事情做好,而君主不需要參與具體的事物,他就是下對決策就好了。

君主如果喜歡搶在臣下之前,先把事情都做好,臣下就不敢搶在君主之前去把事情做好。如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隱藏起來,國事一旦有了失誤,臣子反而會責怪君主。這是臣子背叛君主,國家出現禍亂的做法。所以做君主的,當領導的如果事事都親自去做,那麼臣下就不必去做事了。這就等於說,君主和臣子交換了位置,這叫君臣易位。也就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位置交換了,顛倒了。這樣的顛倒就會導致混亂。

“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則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君主如果放手,將具體的實事都交由屬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那麼臣子他就會盡職盡責地去做事了。臣下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聰明智慧也發揮出來了,這叫君臣和順。

治亂區分的大事,君主不能夠不明察。這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任人者逸”而“自任者勞也”。如果你任用人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領導者自身就會安逸。如果什麼事都親力親為,領導者就會很勞苦。

在《群書治要·劉廙政論》上也有一段類似的話。他說“人君所以尊敬人臣者,以其知任人臣,委所任信,而保治於己也,若多疑而自任也。則其臣不思其所以為國,而思其所以得於君。深其計而淺其事,以求其指撝。”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也說得很好,他說君主之所以尊敬臣子,就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任用了臣子,並且對他們信任。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他們去做,他們就能夠幫助自己治理國家,保住太平。如果君主很多疑,自己親自去做事,那麼他的臣子,就不再思考怎麼樣可以治國。而是思慮怎麼樣可以得到君主的歡心。大家都在琢磨人,而不是在琢磨事。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就是因為君主對於任用的臣子有所懷疑。所以事必躬親,不想真正讓臣子去做,所以造成了過多的干預。臣子也很聰明。他不想怎麼樣把事情做好。因為你做得太好,君主領導反而還嫉妒他,擔心他。他就怎麼樣呢?想方設法地投君主所好。君主喜歡什麼,他就說什麼,君主愛好什麼,他就做什麼。這樣君主對他,也就沒有什麼疑慮和防範了。而如果領導者總是管這些小事,而忽略了做決策、任賢使能等重要的治國綱領,就會導致“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只看到了近的東西,忽略了長遠的謀劃。而“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本末倒置。只顧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的流弊。

中國古人治國都是從根本著眼,所以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為什麼呢?因為社會出現了,比如說食品安全問題、貪污腐敗問題、企業家不誠信問題、兒女不孝順父母問題、這些都是枝葉花果。但是這些枝葉花果的根在哪里呢?這些枝葉花果的根,都是因為人心壞了。你要導致人心,就需要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放在首位。而不能夠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GDP的增長。

我們幾十年,經濟發展但是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生態造成的破壞,還有資源的浪費,人心的墮落都是巨大的。諸多社會問題的產生,也是因為我們忽視了治理人心這一個根本。

古代的做官的人,為什麼那麼清閒呢?很多的詩詞歌賦,都是做官的人寫出來的。因為他把人民都教好了。他起到了“君親師”的責任。人們都做好了,教好了,五倫關係理順了,人心是和善的,哪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呢?所以他基本上是很清閒的,整天活在遊山玩水之中。

我們現在社會,為什麼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呢?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本,就在於人心沒有得到治理。我們要“察於近物”,學習了《群書治要》就告訴我們,要避免“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

第三個忌諱就是“正諫者誅,諛進者賞”。在《後漢書》中講到,說“秦之將亡,正諫者誅,諛進者賞。嘉言結餘忠舌,國命出於讒口。”秦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就是因為能夠“諫諍”的人被誅殺了,阿諛奉承的人受到賞賜。“善言”凝結於忠臣的口中,都說不出來;國家的命令都是出於讒邪之口,這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在《賈子》上記載著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有意思,給我們講了君主不納諫,而喜歡聽諂媚巴結之言的害處。梁懷王對賈子說:“現在人把能夠得到天地之道的人,稱為“先生”這是為什麼呢?”賈子就說:“先生”這個號是一個泛稱,大可以稱國君,中可以稱卿大夫,下可以稱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為他正名的話,他不是“先生”而是“先醒”也就是說這個“先生”是來自於“先醒”,就是先覺醒的意思。有的君主沒有學治國之道,終日茫然不明得失,不知道治亂存亡的根本原因,每一天還匆匆忙忙像喝醉了酒一樣。而賢明的君主好學不倦,勤於治國之道而不覺厭倦。因此,他很聰慧,較先地明白了治國之道。一旦治理國家,他就知道怎麼樣把國家治理好。國家還沒有混亂,他就知道國家混亂的原因;國家還沒有安定,他也知道如何使國家安定;國家沒有危亡,他也知道危亡的根源所在。這樣的人稱為“先醒”,就是先覺悟。世間的君主有“先醒者”、“後醒者”、“不醒者”。下麵舉了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楚莊王,他和晉國交戰,結果大獲全勝。但是在回來路過申候的封地,申候為他慶功。但是到了日中,楚莊王還是沒有吃飯,申候就進來請罪,楚莊王歎了一口氣說:“這不是你的過失,我聽說過一句話,說君主是賢明的君主,又有賢師來輔佐的人,可以稱王;君主是中等的君主,又有良師來輔佐的人,可以稱霸;君主是下等的君主,他的群臣又沒有一個趕得上他的,這樣的人一定會滅亡。現在我是下等的君主,而我的群臣又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我。我也聽說過這個世間,並不缺少賢德的人。天下有賢德的人,但是我卻得不到。像我這樣的人,生活在世上還吃什麼飯呢?”

楚莊王雖然戰勝了晉國,這樣一個大國,他的道義能夠使諸侯都順從,但是他還在想著,怎麼樣得到賢良的人來輔佐自己。他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先醒者”。

第二個故事,是宋昭公的故事。宋昭公他逃到了邊境,喟然歎了一口氣,說:“哎,我知道,我所以滅亡的原因了。因為自從我稱王之後,我身邊侍奉的人有數百人,沒有一個人不說我是聖明的君主。在內聽不到我的過失,在外也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才淪落到今天的地步。我今天有這樣的困境是應該的。”從此他洗心革面,白天學道,晚上講道。就這樣勤學不厭。結果兩年之後,他的美名遠聞,宋人又把他給迎回來,重新使他複國,終於成為一代賢君。死後,人們給他一個謚號稱為“昭公”。這個例子就是說,他亡國之後,又醒悟了存亡的原因,所以被稱為“後醒者”。

還有一個國君是“不醒者”,這個國君是虢國的國君,他放縱驕逸,喜歡自吹自擂,結果諂媚巴結的人都得到重用,親屬也得到重用,但是犯顏直諫的臣子都被誅殺放逐。結果政治一片混亂,整個國家的人都不服從他了。後來,晉國舉兵討伐他,國君被迫出走,結果他逃到了一片水澤地。就說:“我渴了,想喝水”,結果他的車夫,就給他敬獻了一杯清酒。過了一會,他又說:“我好餓,想吃飯”。他的車夫又給他敬獻了一些肉幹、乾糧等等,國君一看就很高興了。他就問:“從哪里弄來這些東西?”車夫說:“我已經儲備很久了。”國君又奇怪了,說:“你為什麼要儲備這些東西呢?”車夫說:“是為了國君您逃亡的時候,防備路上饑渴而準備的。”國君就更納悶了,他就問:“你早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車夫很老實地回答說:“我知道。”國君就問了:“那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勸諫我呢?”車夫說:“因為您喜歡諂媚巴結的話,而厭惡正直的話。如果我過去勸諫您的話,恐怕早就沒命了。”這個國君一聽勃然大怒,那國君就又問了:“那我為什麼會逃亡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車夫說:“國君您不知道,你之所以逃亡是因為您太賢明了。”國君就說了:“賢明是可以使人生存的,而我卻落得逃亡的地步,這是什麼原因呢?”車夫說:“因為天下的君主都不賢德,只有君主您賢德,所以才會逃亡。”這個國君一聽,喜笑顏開,說:“你看,是賢德使我落得了如此困苦的境地。”後來,他走到了山中,又困又餓很疲倦,枕著車夫的腿就睡著了。這個車夫,趁著他睡著的時候,把自己的腿撤走,用一個石塊來代替,自己就離去了。而這個國君,就餓死在山中,最後被禽獸所吞食。這就是一個已經滅亡了,還不醒悟存亡原因的人,這就是“不醒者”。

這幾個故事對比鮮明,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要喜歡阿諛奉承的話,要任用那些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這樣才能看清自己的得失,明白自己的過錯,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