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17集--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2019-12-31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003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中庸》上記載,說一個君子人的修身和弓箭手練習射箭有異曲同工之處。“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有什麼相似之處呢?當弓箭手把箭發了出去,結果卻失諸正鵠,就是沒有射中把心。他是不是去埋怨說今天的天氣不好,有風把我的箭給吹歪了。不知道這個箭是哪個廠子生產的,原來是假冒偽劣的產品。不知道這個弓是哪個廠子生產的,是不是有偷工減料的嫌疑。一個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求這些客觀的原因,而是馬上的反過頭來,反省自己在技藝上,哪有不夠精湛的地方,哪有可待提高的地方。一個君子人的修身也是如此。

《孟子》中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說,任何事情沒有成功,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目的,我們不要去責怪別人,挑剔客觀的原因,而是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德行能力有所缺失。我們知道孔孟所稱歎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等這些聖人,都能夠做到垂拱而治、天下太平。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其實他們就是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原則落實在管理之中。

堯帝有一次出來視察,在路上就碰到兩個犯罪的人被押往監獄。堯帝看到自己的兩個人民犯罪,他非常的惶恐,於是他就走上前去問:“你們兩個人為什麼犯了罪,為什麼會被押往監獄呢”?這兩個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沒有東西吃,不得已偷了人家的東西,結果被發現了,於是就被抓起來押往監獄”。堯帝聽了這樣的回答,他是怎麼做的呢?他馬上就對那些押解犯人的獄卒說:“請你們把他們兩個人給放了,把我給抓起來”。為什麼呢?周圍的人都感覺到很驚訝:“怎麼能夠把國君抓起來呢”?堯帝就非常誠懇地說:“因為我犯了兩大過失:第一個過失,我作為一國之君,我應該起到君親師的責任,但是我卻沒有把這個責任盡好,沒有把百姓教導好,所以才讓他們犯了罪,這是我的第一大過失。第二,我作為一國之君,但是卻沒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這是我的第二大過失”。堯帝的話音剛落,本來都是萬里無雲的,就飄過了雲彩下起了雨。

在《說苑》上稱讚堯帝,說他心懷天下,用心去周濟貧民,痛心於百姓的苦難,經常因為民眾不能順利的生長而憂心忡忡。只要有一個人挨餓,他就怎麼說呢?他說這是我使他挨餓的。只要有一個人寒冷、受凍,他就說,這是我讓他受凍的。只要有一個人犯了罪,他就說,這都是我造成的。就這樣,他的仁愛昭著而道義樹立,施恩範圍非常的廣大,教化也非常地深遠。他達到的治理結果是什麼呢?即使不加獎賞,百姓也會努力。不用刑罰,民眾也都很安定,沒有人作奸犯科。先行寬恕之道,然後再施以教導,這就是堯治理天下的方法。先恕而後教,這個就是堯道也。堯帝就是一個凡是遇到了問題都反求諸己的人。

他的這種做法被舜帝所繼承,在《群書治要》中有一篇叫《屍子》,《屍子》中記載大舜任用了禹、稷、皋陶等人,任用了五個賢明的大臣,結果也是實現了無為而治。但是天下的民眾還是以舜為父母,堯帝就向舜來問他是如何治理天下的。這個舜怎麼回答的呢?舜僅僅回答了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什麼呢?就是“事天”。什麼叫“事天”呢?就是按著自然而然的規律、自然而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自然之道是什麼呢?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在平地注水,讓水自然地流動,結果水自然而然地就會流向潮濕低窪的地方。同樣均薪而施火,火就燥。同樣是把柴火點燃,火自自然然地會把乾燥的柴火先點燃,這叫什麼呢?這叫召之類也,就是自然感召的道理。所以他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說:“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因為堯帝是憑藉自己的美德治理天下,他自己對自己修身要求很高,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他感召來的人才,也都是賢良的臣子,也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人。

相反夏桀王的品行敗壞,結果怎麼樣呢?他所感召的也都是德行缺失的臣子,甚至是奸詐狡猾的人。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這也是為什麼一個領導者,當然也包括任何一個人,他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所感召的部屬、朋友、臣子等等也是什麼樣的人。

大禹他是怎麼做的呢?大禹在出巡的時候,也是遇到了一個犯罪的人,他下車詢問了情況,並且為他哭泣,左右的人都看了,勸他說:“那是罪人,他不走正路,所以才會導致今天的下場,君王你為什麼要為他傷痛,而且哭成這個樣子呢”?大禹怎麼回答呢?說:“堯舜時候的人們,都以堯舜的仁愛之心為己心,而現在我作了君王,百姓卻各以自己的私心為己心,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我的德行比不上堯舜,我的治理也比不上堯舜,因此我才感到了痛心”。

湯王更是如此,《論語》上記載湯王時時督促自己、反省自己。比如在他自己的洗臉盆上還刻了一段銘文,時時提醒自己不斷要在德行上有進步,那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當天氣遇到大旱的時候,他作為一國之君要去祈雨,這個時候他的祈禱文是怎麼寫的呢?他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如果我自身有罪,那就不要因為我的過失,再殃及天下的百姓;如果天下的老百姓確實做了過錯,那這都是我沒有做好,沒有把他們給教好,還應該由我來負責任。在遇到天氣大旱的時候,他也拿著六件事來反躬自責,哪六件事呢?“政不節耶?使民疾耶?宮室榮耶?女謁盛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他從六個方面來反省自己,是我的政事不合法度了嗎?是我使用民力太急疾了嗎?是不是我的宮室建造的太奢華了呢?還是受寵的女人干預政治太猖獗了呢?是收受的賄賂太多了嗎?還是得以進獻讒言的人太倡狂了呢?當遇到了天氣大旱的狀況,他就馬上從這六個方面反省自己的政事。正是因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都有這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責任意識,遇到事情不是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所以才能夠把天下治理好。

中國人為什麼講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就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比如說有一對夫妻,他們和另一家夫妻住對門,結果這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是他們住對門的夫妻相處了二十幾年從來沒有紅過臉,而且還隨著相處的時間越長感情越來越深,就像陳年老酒一樣越陳越香。看得久了,這對經常吵架的夫妻就非常地羡慕。他們有一個特點很可取,就是很好學。於是他們就去登門求教,到了對門這家夫妻就請教說:“為什麼你們家相處了二十幾年感情越來越好,從來沒有看你們紅過臉吵過架,但是我們家卻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對門的夫妻聽了之後,女主人就說了:“我給你講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一天早晨丈夫要去上班,我很體貼丈夫,所以就端了一杯茶給他放在桌子上,結果丈夫在穿衣服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茶杯給碰灑了,這個女主人馬上就過來了。她說:“你看看都是我不會做事,我把這個茶杯放得太靠邊了,所以才讓你不小心把它碰灑了,都是我的錯”。說著說著還拿來了抹布要收拾殘局。結果她的丈夫看了,就很過意不去了,他說:“明明就是我的錯,我不小心把它碰灑的,怎麼能夠怨得著你呢?還是由我來收拾吧!”於是丈夫就開始和妻子爭奪抹布,一個說我來,另一個說還是我來吧。那你看在這一爭一奪之中,夫妻的互相承擔、互相體諒、互相為對方著想就表露無疑。

但是諸位朋友,這樣的情景我們感覺到很熟悉嗎?有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兒子,在看一個古裝片,看到一個丈夫回來了,這個古代的女子都學過女德。於是,她馬上走上前來,幫著丈夫把帽子摘下來放好,又把他的衣服脫下來掛好,然後又給他端了一杯熱騰騰的茶,說:“相公,請喝茶。”看到這的時候,這個兒子終於忍受不了了,他就對母親說:“媽媽,媽媽,我看他們兩個人不像夫妻。”這個母親覺得奇怪,說:“他們兩個明明就是夫妻,你怎麼覺得他們不像夫妻呢?”正在這個時候電話鈴響了,他的母親拿著電話說了兩句就放下了,結果她的兒子看了之後就說:“媽媽,媽媽,那個電話一定是我爸爸打過來的。”這個母親覺得又奇怪了,說:“你也沒有聽到電話的聲音,沒有看到電話的顯示,你怎麼知道那個電話是你爸爸打過來的呢?”但是這兩件事接連的發生,讓這個母親忽然感覺到很覺悟,一下子就開悟了。她就想為什麼孩子看到電視上相親相愛的情節,感覺他們不像夫妻呢!因為我們在生活中表演的夫妻不是那個樣子的。為什麼他一聽我打電話,一看我的神情、語氣就知道打電話的人是他的父親呢?因為假如這個打電話的人是她的男領導、男同學、男同事,她拿起電話會怎麼樣呢?拿起電話面帶笑容談天說地。說了半天,最後要放下電話還有點戀戀不捨。但是如果這個電話是她的丈夫打過來的,那個表情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她會怎麼做呢?拿起電話很不耐煩,說:“這件事我給你說幾遍了?你還不懂,還問!真笨”!“啪”就把電話給撂了。所以她的兒子一看她講話的神情語氣,就知道打電話的是他那個可憐的爸爸。經過這兩件事之後,這個母親很反省。她說:“我們都沒有在生活中表演出和睦夫妻的樣子給孩子看,等他以後走上婚姻,怎麼知道和睦相處呢!”這樣的情景一定要改變了。正在她暗下決心的時候,電話鈴突然又響了,她看了一看這個電話顯示,哇!是丈夫的電話號碼,她心想,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怎麼樣呢?做了一下深呼吸,然後調整自己的語氣,緩緩地拿起電話來說:“喂,您好啊!請問您找誰?”結果她的丈夫一聽。“啪”的一下就把電話給撂了。他說:“對不起我打錯了。”再一次,她的丈夫又把電話打過來,結果她仍然還是很溫柔很客氣很禮貌,結果丈夫在那邊怎麼說呢?他說:“難道真的是你嗎?”我們說聽思聰,聽要聽出弦外之音,“難道真的是你嗎?”我們給他翻譯過來,什麼意思呢?難道從今以後我的好日子就要來到了嗎?夫妻本來生活在一起是為了呵護關愛,互相照顧,恩恩愛愛白頭偕老,但是因為我們的態度語氣不正確,最後導致兩個人關係越來越差。古人告訴我們這句話,我們從中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他把矛盾產生的原因,以至於解決的方法全都找出來了。所以如果遇到事情,人人都能夠反省自己,提醒自己的不足,哪還有那麼多的衝突和對立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我們前幾天講了水結晶的實驗,這個水貼上“感恩”,就是很美麗的圖案,貼上“我恨你”、“討厭你”,就是渾濁一片,不能夠形成完美的結晶。這個水結晶的實驗就是提醒我們,我們的境緣不好不是客觀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的心。

境緣其實不過是我們人心的一種反映而已。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和佛印禪師有很多的典故。有一次,蘇東坡和佛印禪師兩個人在打坐,結果坐著坐著,蘇東坡就問了,說:“禪師,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佛印禪師一看,就說了,說:“我看你這個樣子很莊嚴,簡直就像一尊佛。”蘇東坡一聽當然很得意很高興了。過了一會,佛印禪師又問蘇東坡,說:“你看一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啊?”蘇東坡一看佛印禪師臉上笑嘻嘻的,袈裟也婆娑在地,他說:“我看你這個樣子,簡直就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之後笑了,沒有回答。經過這件事之後,蘇東坡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裏和他的妹妹分享了,他說:“你看我每一次和禪師在一起,我都說不過他,都讓他贏。結果今天我贏了,我占了便宜。”他的妹妹也很有智慧,就問:“佛印禪師這麼有智慧,你怎麼占了便宜?你贏在哪里?說出來給我聽一聽。”蘇東坡說:“我們兩個人打坐,我問他我像什麼,他告訴我很莊嚴就像一尊佛。而他問我他像什麼,我告訴他簡直就像一堆牛糞。這不是我莊嚴,而他不莊嚴嗎?”他的妹妹聽了之後就笑了,說:“哥哥,哥哥,你這一次又輸了,為什麼輸了呢?因為佛印禪師他的心地慈悲善良,所以他看誰都是一尊佛。但是你呢?你的心地骯髒,把那麼清淨慈悲的禪師都看成是一堆牛糞了,這恰恰說明什麼呢?說明你自己的心地有問題啊!”

這個故事引人深思,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的,當我們這個眼鏡的鏡片是黃色的,我們看誰都是黃色的;我們的鏡片是綠色的,我們看誰都是綠色的;我們帶上一個黑色的眼鏡,那每一個人也都是黑色的。所以從這裏我們體會到,看別人不順眼也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第三個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學習傳統文化,能夠給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做一個好的榜樣,希望我們學《弟子規》受益了,我們要做聖賢的子弟,也讓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來學習《弟子規》。但是往往呢?我們沒有把自己身邊的人感動,他們有的過失還依然存在。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失去信心,而是要不斷的期許提醒自己,是我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還沒有能夠感動他。我們有這個心境,那就不會去對立指責任何人。其實我們只要把湯王的“罪在朕躬”這個態度學到了,而且怎麼樣呢?任何時候都依教奉行,把這一句話放在心上,那就能夠時時提起正確的覺悟,正確的觀念,而不是去責備別人。大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為什麼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呢?因為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於死地,他不僅沒有懷恨在心去打擊報復,還總是反省自己德行的不足。他覺得自己的孝悌之道沒有盡好,沒有讓父母和兄弟滿意,所以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經常到原野去哭泣。後來他的這種真誠之心感化了他的後母,也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孔老夫子稱讚舜王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是福祿壽名都是齊全的。

我們想像一下,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像大舜的後母那樣三番五次地置我們死地的人呢?我們很幸運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但是我們連他們都不能夠感動。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德行修養不夠,所以不能夠感化身邊的人。我們知道唐太宗熟讀《群書治要》,他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態度也運用到自己的治理之中。在唐太宗的時候,有一次天災人禍出現了,就是出了很多的蝗蟲,出現了蝗禍。結果蝗蟲把很多農作物都給吃掉了。唐太宗講:“老百姓沒有罪過,這都是我的罪過,你們不要再傷害老百姓了,不要讓老百姓沒飯吃。”結果怎麼樣呢?他自己要把蝗蟲吞下去,身邊的大臣就說:“那個會傷害身體的”。太宗說:“我就是要上天把禍移到我的身上,不要移到老百姓身上,我還怕生什麼病呢”!結果他這一念真誠之心發了出來,這個蝗禍很迅速地就消失掉了。太宗由這份真心發出的言行確實是感天動地,也能夠感化身邊的人。

《周易》上說“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這些聖賢的教誨都被這些聖君在生活中給表演出來了。所以我們讀了這些聖賢教誨,也要經常地提醒自己,否則的話遇到事情很容易去怨天尤人。古人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總是端正自己而不去指責要求別人,就不會招致怨言,也會讓周圍的人對於聖賢教誨更加的有信心。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