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5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020-04-2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996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為什麼要孝敬父母。這個“孝”古人解釋為“善事父母為孝”,這裏的關鍵就在一個“善”字,怎麼樣做才稱得上是“善”呢?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父母關愛兒女是怎麼關愛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做父母的要非常非常地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才能夠體會到孩子的需要。他是飽了是餓了是尿床了還是冷著了,是不舒服嗎?只有父母她的全副心思都在嬰兒之上,她才能夠體會得到孩子的需要。比如說在冬天的時候,這個孩子把被子給踢開了,母親半夜醒來,還要給兒女去蓋被子,那我們怎麼來善事父母呢?我們要學著用父母關愛兒女的心去體會父母的需要。這個才叫“善”。

在佛教的經典中有一本經書叫《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在這本書中記載著佛陀帶著弟子到外面去出遊,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這些白骨分成兩堆,然後還沖著骨頭禮拜,弟子們看了就覺得奇怪,為什麼要衝著一堆枯骨禮拜?還要把它們分成兩堆呢?佛陀就告訴弟子說:“因為女子她有哺乳的義務,因為她長期的哺乳,所以她的骨頭就變得比較輕,顏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頭就比較重,顏色是白的,就憑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這個骨頭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講完這些話之後,佛陀又給弟子講了父母恩重難報的教誨。他說父母有十重恩,那麼,哪十重恩呢?

第一就是懷胎守護恩。這個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在這段時候,因為母親懷孕在身,行動非常的不便,身體就像山一樣的重,走路也非常地困難。為了養育兒女,好看的衣服裝扮也都顧不上去管了,所以梳妝鏡上也沾滿了塵埃,落上了灰。

第二重恩,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一朝分娩卻不知道生得是不是順利,孩子是不是健康,特別是在遇到難產的時候,現在很多的孩子出生都是剖腹產,這個時候痛苦就更加地嚴重了。每一天就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這種痛苦只有生過孩子的人才能夠有所體會。可見生兒女的痛苦,用的力量那麼大,從中我們就感受到那種痛苦是痛徹骨髓的。

第三恩,生子忘憂恩。母親生了兒女之後,五臟張開氣也很憋悶,血流得像屠羊一樣得多,但是聽到孩子是健康的,她馬上就忘記了自己的痛苦,非常的歡喜,但是歡喜一過,生兒的痛苦還是痛徹心腸。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的恩深重,照顧兒女的時候寧願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孩子吃飽穿暖。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母親分享,說她經常半夜醒來,專門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被踢開了,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自己還經常半夜起來照看兒女。

第五恩,回幹就濕恩。如果兒子把褥子給尿濕了,做母親的人寧願自己睡在尿濕的褥子上,而把這個幹的地方留給兒女,為的是讓孩子睡得更加安穩。

第六恩,哺乳養育恩。父母養了兒女,不管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他們都會對孩子非常地關愛。每一天對他照顧、愛護、叮嚀、囑咐,抱在懷裏,這個呵護是沒有止境的。

第七恩,洗濯不淨恩。本來母親是天生麗質非常地美麗,精神也很好,臉色紅潤,這個手也是非常地細膩。但是因為經常要給孩子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所以自己這樣好的容貌,也就一天一天地逐漸改變,一天一天的逐漸衰老。就是為了讓兒女們能夠逐漸成長,只要兒女能夠長大成才,自己就不惜千辛萬苦。

第八恩,遠行憶念恩。兒女要遠行了,父母的牽掛也是非常地嚴重,臨行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看兒女已經走出了很遠很遠,父母還不願意回家,在那遙遙地望著,所以兒行千裏母擔憂。

第九恩,深加體恤恩。兒女有了苦,父母的心是什麼樣的呢?父母的心就是代兒女去受苦,特別是當兒女有病的時候,父母非常的擔心,希望自己能夠代兒女去受這個病苦,所以父母對兒女的體恤,確實是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第十恩,究竟憐湣恩。看到這個究竟憐湣恩,我們就想到了一句話說:“母活(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這就是告訴我們,父母對兒女的牽掛無時無刻不在,從來都沒有止息過,即使父母已經活到一百歲的高齡了,還經常惦記著放不下她那八十歲的兒子。這個在《詩經》上說父母對兒女有“罔極之恩”。所以從這裏我們就知道了,父母的恩德確實是兒女無法回報的,怎麼報都不為過。

我們現代人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我們看了之後也更能夠理解母親是怎麼樣對待兒女的。

①兒時家裏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裏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

②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到孩子的碗裏,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

③在一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燈下糊著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了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④高考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著母親乾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孩子又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⑤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苦不堪言。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

⑥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並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

⑦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

⑧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孩子千里迢迢趕過來時,術後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

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有一次,我們在香港講一個大的傳統化論壇,我們講完了《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就有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女士過來分享,她說:“我的母親就是這個樣子的”。其實天下的母親都是這個樣子的,只是我們做兒女的粗心大意,體會不到母親對我們的關愛。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工作的忙碌,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忘記了關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正是因為父母有這麼多的恩德,所以兒女孝敬父母,回報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中國人還有一句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為什麼你很多事都不順利呢?歸根到底是因為不孝的原因。很多人聽了覺得奇怪,說傳統文化就是不講邏輯,我做事順不順利,怎麼和我孝不孝順父母都扯上關係了呢?我們知道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我們連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的話,請問還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呢?還有誰的恩德值得你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一生有一個重要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這種處事原則沒有樹立,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方式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件事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會竭盡全力。但是這件事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如果我們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與人交往,結果怎麼樣呢?

《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我們所感召的也是一些以功利之心、利害之心和我們交往的人。我們想一想我們做事怎麼可能順利呢!

在《群書治要·史記》中記載著一個“管仲論相”的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個管仲年紀老了,又得了很重的病,(齊)桓公就來看望他並且向他請教說:“一旦您過世了,應該選誰接替您的位置做宰相呢?”桓公其實心裏已經有人選了。管仲也很聰明,於是他就反問:“您看選誰比較合適呢?”桓公說:“我看易牙這個人對我不錯,他對我很關愛。他的關愛怎麼表現的呢?有一次他問我:‘有什麼好吃的山珍海味沒有吃過的’。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我全都吃過了,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過了幾天,他把自己孩子給殺了,用他的肉做了一盤菜來呈獻給我,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兒子。這個人是不是可以值得信任呢”?

管仲聽了之後,搖了搖頭說:“一個人人情所摯愛的無過於自己的兒女,但是易牙這個人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那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的呢?這個人絕對不可以用”。桓公聽了,說:“易牙不行,那豎刁應該可以了。他為了隨時能出入宮廷陪我玩兒,不惜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樣的人是不是值得信任了呢?”管仲聽了之後就說:“一個人最珍惜的、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豎刁卻可以自殘以求榮,這樣不符合常理一定是別有所圖,這樣的人可不能信任。”桓公聽之後就說:“易牙、豎刁都不行,開方應該可以了。開方他本來是衛國的公子,但是他來到我們齊國,一住就是十幾年,而且在十幾年之中,從來沒有再回過衛國探望一下父母,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父母,這個人是不是值得信任了呢?”

管仲聽了,還是搖了搖頭。他說:“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開方這個人卻可以絕親以幹祿,這個人一定是忘恩負義之人,見利忘義,這可不能重用。”可惜的是齊桓公後來沒有完全聽從管仲的勸告,他也重用了這幾個人。結果怎麼樣?結果自己被這些人害的很慘。當他重病臥床不理朝政的時候,這些人對他置之不理,忙於爭權奪勢去了。後來桓公過世了很多天都沒有人給他收屍。

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人看問題看的很深刻。當然我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增長歷史的見聞,而是讓我們來反省自己。反省什麼呢?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就是豎刁、就是開方這樣的人呢!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老師,我們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當我們的領導說:“今天下班之後你不要回家吃飯了,和我去見一個重要的客戶”。我們是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應酬了,結果沒有時間和兒女、家人共進晚餐。我們想一想我們連和兒女共度晚餐的時間都沒有了,又有什麼時間去關心孩子的前程,去關心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呢!結果這個孩子長到十七八歲,突然違法亂紀鋃鐺入獄了,我們是不是殺子奉君王呢?

我們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呢?我們知道現在做生意的場合需要抽煙、喝酒。這個抽煙的人,首先是自己慢性自殺,讓周圍的人被動受害,還要喝酒,最後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我們知不知道喝酒抽煙對自己的身體不好呢?當然知道,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去這樣喝呢?我們想一想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惜拿著自己的身體健康去求得存款折上數字的增長,結果還沒到老的時候就一身病,再拿著這個錢去買健康。請問我們買的來還是買不來呢?即使我們能夠買得來這又何苦呢!

我們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幹祿”呢?我們很多學生從農村考到了大學,甚至考到了國外去學習。在國外找到了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再也沒有回到國內探望一下培養他成才的父母了!為了求得那一個俸祿、求得那一個榮寵不惜和父母親訣別。

管仲論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會以利害之心與人交往。自然而然也會感召以利害之心與他相交往的人,這個人做事是不可能順利的!

我們講“孝”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孝是性德,是我們本性本有的一種德行,所以講“孝”最能開啟人的性德。在《德育古鑒》上講到“孝”的時候,顏光衷這樣寫道,他說:“天下哪有不孝的人”。意思是說天下哪有生來就不孝順的人呢?因為這個“孝”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在他搖籃裏繈褓中的時候,我們能夠觀察得到。孩子對父母的那種微笑、那種親愛、那種依賴、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別人來教,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這種父子有親,父子之間的親情不是裝出來的,也不需要教,這是天性。所以哪有不孝的人呢?“雖然有不孝的人,而稱之孝則喜,明知不孝則怒,且愧”。即使有不孝順父母的人,如果你稱讚他很孝順他也會很高興、很歡喜。如果你說他不孝順,他也會生氣,甚至會發怒,非常的羞愧。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他也知道孝是一件好事,是一個善行。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習心習氣不能自化。所以依舊不孝也”。把這個良知良能,就是本有的孝順父母之心給它擴充。擴而廣之發揚光大,這個就是大孝的根本。什麼是大孝呢?大孝就是孝天下之父母,也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能夠把愛父母的心推而廣之,你就有了仁愛之心,你就有了愛天下父母的心。甚至對所有的人也都有了愛心,古人把它稱為“一體之仁”,這個仁愛之心就啟發出來了。“孝”是人的性德,最能開啟人本有的愛心。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提倡孝道,而且本身也是一個孝子。

我們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奠定了世界和平基礎的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就是一個孝子。他從小父親去世了家裏很窮,母親是靠替給人家洗衣服來養活他,並且一直鼓勵他用功讀書,威爾遜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對母親的教導總是很恭敬的聽從。他時常自勉,一定要發奮努力讀書,無論怎麼樣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學業,辜負了母親的期望。後來他由於品學兼優,在畢業時獲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的特殊榮譽,普林斯頓大學有一個很奇怪也很有意義又有趣味的傳統,那就是每一屆的學生畢業,都要從畢業生中選出一位學業最優秀,品行最端正的學生,授予榮譽金牌,表彰他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可以做模範的好學生,而這個學生的名字在畢業典禮之前都是要高度保密。

這一天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典禮舉行的時候,幾百位大學畢業生坐在大禮堂的中央,其他的來賓包括學生的家長也擠滿了整個禮堂,大家心裏最緊張最渴望知道的就是這一屆獲得品學兼優金牌的學生是誰。畢業典禮依照程序進行,歷史性的表彰時刻終於到了,當書記官以洪亮的聲音宣佈本屆獲得品學兼優金牌的榮譽生是烏托羅·威爾遜時,全場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時的威爾遜忍住心中的激動,他上臺從校長的手裏接受了金牌。但是,當他走下臺階的時候,卻沒有回到自己的座位,而是一直向家長們的坐席走去,他跑到母親的身旁雙手捧著榮譽金牌很恭敬地對母親說:“媽媽,請您接受吧,這金牌是媽媽多年辛勞養育所獲得的成果不是我的,我是替慈愛的媽媽領取的。”他說完以後就把金牌為他的母親掛上去,然後擁抱著他的母親。孝順的威爾遜感激母親的辛勞養育,把自己的榮譽歸功於母親。當時,整個會場的人看了都深受感動,有很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所以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卻認為孝順是中國古老的思想,是落伍的行為。其實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是人類的良知,不論古今中外,人類的良知和本性都是一樣的。

威爾遜是一個美國人,他沒有受到中國的傳統教育,難道也有中國的古老思想嗎?這位榮獲了品學兼優金牌,後來又成為了美國總統的孝子,他的行為也是落伍的嗎?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對此表示深思。如果我們忽視了孝心的培養,就可以預料不久的將來,不僅受恩者會對施恩者的施惠行為表示冷漠,甚至還會出現很多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所以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