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集--一陰一陽之謂道
2019-07-1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35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群書治要》,我們看第二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知道《周易》是群經之首,《易經》裏面有一句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

大家聽了陰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我們自然界的現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我們把這個道理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所以古人常用一個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呢?那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漲。

我們中國人經常有一句話說,富不過三代,其實體現的就是這一個道理。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呢,富不過三代,他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基業;到了第二代呢,條件好了,但是還能夠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還知道克勤克儉,使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呢?一出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體會到祖輩、父輩創業的艱難,不知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所以久而久之啊,就把祖輩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壞光了。

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規律,被曾國藩體會的最深刻。我們知道曾國藩他是滿清政府的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從來沒有在省裏為自己買過田地一畝,建築過一所房屋。他還曾經親自對軍中的僚屬宣誓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我們很多人聽了曾國藩的這一句話,說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們真的相信他能夠做到嗎?我們相不相信啊,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還有的人直搖頭,說根本不可能。那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家書啊,有沒有讀過曾國藩的傳記呢,你看我們都沒有讀過,但是你說他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我就不相信,請問根據在哪裡?

我們現在的社會呀都有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原因在哪裡呢?當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的媒體宣傳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電視臺有一個說法欄目,這個說法欄目呢,就是把誰家兒女不孝敬父母了,兄弟因為一點點財產吵上法庭了,哪一個受賄的官員貪汙受賄了多少多少錢了等等,這些負面的東西搬上了螢幕,結果怎麼樣呢?經常出現這些負面的消息,人們對於做善就失去了信心。你說一個人他為了社會無私無求不講條件,大家就會打上一個問號,所以你聽說人作惡,即使這個人以前形象很好,都是正面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新聞出來了,說他出了什麼什麼問題,做了什麼什麼惡事,大家也不去考證,一下子就相信;但是說誰誰誰做了善事,數十年如一日的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大家都在搖頭,都在懷疑。所以這個呢,就是媒體宣傳報導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中國古人呢媒體報導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隱惡揚善,把惡的東西報導的太多了,讓人對做善就失去了信心。當然了,人們之所以會對別人做善存在著懷疑,不信任,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對自己喪失了信心,沒有了自信心。

諸位朋友,我們自己真的做到了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了嗎?所以你看我自己都沒有做到,我怎麼相信曾國藩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要問,曾國藩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呢?其實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也不是很大,特別是我們的智商,可能還比曾國藩高,他還不如我們聰明呢,有一個例子呢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曾國藩小的時候特別地用功讀書,有一天他在背一段經典,結果翻來覆去的背呀背呀,就是背不下來,這個時候呢,天色已經有點晚,家裏就來了一個小偷,他趴在房頂就聽曾國藩在背書,結果怎麼樣呢?他背來背去,翻來覆去的重複,就是背不下來,所以天色已經黑了,他也沒有去上床睡覺,這個小偷也沒有機會入室行竊,結果怎麼樣呢?這個小偷就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最後他就跳下了房子,然後把曾國藩剛才所背誦的那一段經典,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給他背了一遍,然後就揚長而去了。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曾國藩小的時候並不是很聰明,記憶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為什麼後來有那麼大的成就呢?他和我們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因為他呀,特別的誠敬勤儉,他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他一生的成就啊,也是得益於熟讀聖賢經典,因為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他對聖賢人的教誨深信不疑,所以才做到了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這也是我們和曾國藩的區別所在,因為我們對四書五經講什麼,並不瞭解,沒有受到儒家文化傳統的薰陶。

曾國藩呢在他的家書中就這樣寫道,“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家族、企業、單位、政黨,乃至於國家的破敗都是什麼原因呢?都是因為這一家的或者這一個單位企業國家的每一個成員過上了過分奢侈過分浪費的生活,以至於入不敷出,也就是說你們家再有錢,家資萬貫,也抵不上一個敗家子給你破敗,因為他要吃好的,穿名牌,這還不算,還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說賭博、喝酒、好色等等,這樣呢,萬貫家產也會被他很快的敗散掉。

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我們看一個人呢,他以前都是在走上坡路呢,步步高升,平步青雲,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請問這個轉折點何在呢?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已經差不多了,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什麼時候你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有的人是到了大學之後,覺得自己的奮鬥差不多了,開始吃喝玩樂了;有的人是走上了工作崗位,有了一個好的工作,開始吃喝玩樂;還有的人是獲得了一官半職,有了一個好的領導位置,開始享受人生。所以什麼時候過上過分安逸,不思進取的生活,什麼時候人生的轉折點就出現了,而討人厭討人不喜歡,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就是因為一個驕字,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我們知道在《易經》之中,《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們就是根據爻辭的吉凶,來判斷事情的發展前程,吉凶禍福。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是哪一卦呢?這一卦就是謙卦,謙虛的謙,而謙卦的卦象呢,是地山謙,什麼意思呢?平時啊,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所以曾國藩,他就深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所以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特別地小心謹慎,而且做到了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誰呢?功勞推給了領導,說沒有領導的支持,我這件事絕對做不成,利益呢不能自己去獨貪,要分給屬下,這樣屬下才有動力,盡心竭力地把這個工作做好,當然真正明理的人,他知道說是推,其實也不是推,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如果沒有領導的支持,那確實很難辦成,很難順利的進展。沒有屬下辛苦的付出,一點點滴滴的,這種不辭辛苦,那也不可能把這個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某一個人聰明智慧的結果,所以要保持謙虛,低調,這樣你做事才能受到眾多人的擁護。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用。”後面我們會講到這個恕字,終身都可以奉行。在《尚書》中,也就是《書經》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什麼意思呢,謙虛讓人受益,驕滿給自己帶來損失,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這個天呢,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我們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就是說你順著天道天理自然規律去做的人,你就會興盛,而你違背了自然規律的人,就會滅亡。因為一旦一個人有了驕滿之心,覺得自己都比別人強了,他就很難再有好學的品質,他呢,人生也就很難再進步了。而謙虛讓自己受益。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有一個恭敬禮讓之心,仁愛之心,別人回報你的呢,也是恭敬仁愛之心,中國人有句話說啊,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靠什麼去贏得更多的朋友呢?你看古聖先賢都告訴我們了,那就是靠自己的真誠恭敬之心。

在《尚書》上還說“天道禍淫最速”,這個淫呢,就是指對一切事情過分放縱的意思,也有驕滿的含義在其中。說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所以古聖先賢讓我們去做怎樣的事,培養怎樣的美德,並不是對人的一種要求束縛,也不是聖賢人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在觀察了天地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趨吉避凶的規律。

所以在《易經》上說,古代的聖賢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我們就把它稱為道。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問,“你知道了嗎,你知道了嗎”,實際上就是你知“道”了嗎?很多人說我知道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我們真正知道了“道”,按照自然規律去做,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美滿的,我們的事業一定是成功的,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和諧的,國家呢也是安定的。

所以孟子也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說文解字上它對“德”下了一個定義,什麼是德呀?說“德者得也”,後面還有一句話, “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什麼意思呢,說這個德呀,和獲得的得相通的,那麼他究竟得到了什麼呢?其實就是得到了道。我們經常說得道之人得道之人,這個在儒家稱為聖人,在道家稱為真人,在佛教裏稱為佛菩薩,都是得道之人的代名詞。而得道之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我們就稱為是有德的了。所以我們看呢,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讀《易經》,但是讀《易經》呢,也是沒有抓住根本,為什麼要讀《易經》啊,希望找一個人給我看一看,算一卦,我這件事的發展趨勢如何,這個生意合作夥伴可不可以去合作,這個朋友可不可以結交,這個下屬可不可以任用,這些呢,都是枝葉花果。在《易經》上最重要的兩句話你掌握了,你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前途禍福。這兩句話是什麼呢?第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你看古人呢,他說話說的都非常的肯定,他不是說積善之家,可能會有餘善,可能會有餘慶吧,積不善之家可能會有餘殃吧,他不是這樣說的,他說一定會有餘慶或者一定會有餘殃。另一句話呢,就是“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我們看,現在有很多省部級以上的高官,突然鋃鐺入獄了,大家都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是什麼原因呀?是什麼原因呀?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那都不是惡貫滿盈,咎由自取的結果嗎!我們讀《尚書》、讀《史記》、讀《漢書》、讀《左傳》,確實看到有很多記載,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們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能夠預測他的結果如何,結果怎麼樣呢,他們預測的非常準確,這些人的結局確實如他們所預測的一模一樣。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是這些人有神通嗎?實際上呢我們知道:“經者,常也。”經典所描述的都是恒常不變的道理。如果我們經常讀誦這些經典,掌握了這些恒常不變的規律,那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未來前程。

比如說在《群書治要》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內作色荒,就是我們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這個荒啊,就是指荒淫無度,對一切事情過分與放縱的意思,就叫荒。外作禽荒,古代的遊戲,主要就是狩獵,所以對外喜歡打獵也是沒有節制,做得很過分。甘酒嗜音,還喜歡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喜歡聲樂犬馬。峻宇雕牆,就是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刻著花紋,可以說是雕樑畫棟。下麵這句話很重要,“有一於此,未或弗亡。”也就是以上這六件事,只要有一件做到了,有一件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

在魏征大人注釋《群書治要》的時候,特意加了一個注解括弧,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這六種情況全都做了呢,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這些經典,如果我們領導幹部早早地能夠學習,他就能夠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他就不會走到自取滅亡的這一步。

所以很多人他對於命運非常地感興趣,到底人的命運有沒有呢,如果有的話又如何改變呢?

我們看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位袁了凡先生,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現在中紀委的網站上也都在弘揚《了凡四訓》,而且希望領導幹部要多讀一讀這一部家訓。日本天皇以一書一訓來教導子孫,這一書就是《曾國藩家書》,這一訓呢,就是《了凡四訓》。

了凡先生呢,他在前半生的時候啊,仕途不是很順利,也沒有兒子,有一次他到南京,遇到了一個雲穀禪師,那麼這個雲穀禪師就指點他,讓他反省自己的過失,讓他看一看自己究竟有什麼樣的缺點,導致了他仕途不順利,結果一經提醒啊,了凡先生很難得,他就非常認真地反省了自己的過失。在他反省自己仕途不順利的時候,他這樣說,他說:“餘福薄”。我的福分很淺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又不能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使我享受那個很厚的福報,有一個基礎。“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做事沒有耐心,而且別人得罪了他,他不能夠寬容,一想起來還念念不忘。“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因為他自己啊,讀了很多書,才華橫溢,但是因為自己很有才華,往往就掩蓋了別人的才華,讓別人才華不得發揮,還有的時候呢,說話也不經大腦,不知道這件事說出來,對別人有怎樣的傷害和影響。而且輕言妄談,可能很輕易地就評論時政的得失,評論領導者的得失,這個都是他仕途不順利的一些原因。在他反省自己,為什麼沒有兒子的時候,他反省了六點。他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意思就是說你看,這個大地非常骯髒的地方,他卻往往生長了很多的生物,而清澈見底的水卻看不到魚,為什麼看不到魚呢?因為這個水很清澈,如果有魚呢,很快被人發現,就被人給抓走了,而袁了凡先生呢,他自己特別喜歡潔淨,他有潔癖,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和氣致祥,我們說家和萬事興,這個和氣能夠養育萬物,但是我呢,卻喜歡發怒,經常因為芝麻大一點的小事,亂髮脾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個原因。“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他說你看這個仁愛之心,是萬物生長的根本,而對別人的苦難毫不關心,非常的殘忍,沒有同情心,經常太珍惜自己的名聲,不能夠損己,就是損害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個原因。“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這個人講話喜歡喋喋不休,一說起來就沒完沒了,這也是耗氣,是沒有兒子的第四個原因。“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他還喜歡飲酒,結果飲酒之後爛醉如泥,這也會影響自己的精氣神。“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他還喜歡打坐,而且一打坐就整夜不睡,該睡覺的時候他不睡覺,結果怎麼樣呢?就等於穿了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久而久之呢,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有影響,很容易得病,他不知道保養自己的身體,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最後呢,他還說了一句話,“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除了這些過失之外,我的過失還很多,數不清楚。所以怎麼樣呢?不能一一加以列舉。袁了凡呢,他改過自新的經歷,到他晚年的時候記載下來,留給自己的兒孫,希望從自己改過自新的經驗之中,瞭解改造命運的方法。

也就是說,人的命運到底有沒有呢?中國古人認為人的命運是有的,但是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比如說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命運就加了;我們做了一件惡事,命運就減了;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影響了很多人,影響了很長時間,命運就乘了;而我們做了一件惡事,傷害了很多人,也是影響了很長時間,我們這個命運就除了。所以呀,中國傳統文化,不是講究宿命論,認為人的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的,而恰恰相反,認為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人都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所以你知道了這個道理,那就應該向了凡先生學習,要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積功累德,讓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好。

所以我們學了《了凡四訓》,我們就知道了,命運不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裏,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你真正知道了這一個道理,你就不會再有怨天尤人的情緒,對於任何事情啊都會能夠坦然接受,不再去抱怨別人了。我們今天的課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