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39集--重農務本
2020-06-03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824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重農務本》。在《群書治要·漢書》上記載:“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這一句話是講,在漢文帝繼位之後,他從自身做起,厲行節儉。一心想著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但是當時,因為戰國時期的動亂,影響了漢初的發展,整個社會也背離了“以農為本”的方針。很多人都棄農從商。

在這個時候,賈誼看到了問題,於是就向漢文帝上書說:管子曾經說過:倉廩裏的糧食都充足了,人們才會懂得講求禮節。如果人民衣食不足,吃不飽,穿不暖,還想使國家得到治理的,從古至今還沒有聽說過。接著,他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他說“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古人曾經說過,一個農夫不耕作,就有人會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有人就會受凍。“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屈”就是“盡”的意思。他說萬物的生長,都是有時節的。如果使用起來,過分地奢靡,沒有節制,物資勢必會用盡。“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恃”就是“依靠”的意思。古代治理天下,達到了精詳細致的地步,所以國家有足夠的積蓄,可以依靠。

賈誼還說:“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如今人們都背離了農業,而趨向商業,不勞而食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浪費的風氣日益嚴重,這是國家的大禍。

在《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上也有一段類似的闡述,把這個道理講得更清楚。它說“夫人之情,莫不樂富貴榮華,美服麗飾,鏗鏘炫耀,芬芳嘉味者也。”這裏講的人情,我們要知道人性和人情是不一樣的,人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沒有任何的欲求,就像水那麼樣的清澈,沒有任何的污染。而人的習性,這個被稱為情,也就是後天的薰染。而喜歡榮華富貴,比如說華美的服裝、漂亮的飾品、鏗鏘作響的音樂、炫人眼目的光彩,香噴噴的佳餚美膳等等,這都是人情所喜好的。結果是白天想著這個事,夜裏做夢還是想著這些事。你看現在很多人有錢了,有閒暇時間了。整天想的是什麼呢?就是吃喝玩樂。一心一意地想著這些事,須臾都不離開自己的心。這就如同是水往下流,瀑布會奔向深谷一樣,自然而然。

中國人把人的欲望,看得非常的清楚。把“欲”比作是深淵。“欲”是深淵,如果人的欲望任其發展,而沒有節制,最後怎麼樣呢?連自己都無法約束自己,任著這個欲望所擺佈。

認識到了這一點,中國古人特別制定了“禮”,來節制人們不合適的欲望,甚至還要通過禮,防患於未然。像我們中國古禮中有一句話說: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在接遞東西的時候,不要碰到手。很多人覺得這太封建了吧,你看我們改革開放之後,受一些西方的、開放自由的思想的影響,結果把這個禮,誤以為是吃人的禮教。結果開放之後,男女之間的交往很隨意,接觸機會很多。肌膚相親的機會,也越來越容易。我們看到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婚外戀的情況越來越多,男女之間的情欲不加節制,越來越放縱,結果未婚先孕、未婚同居、結果墮胎、還有第三者插足等等。這些現象都大量出現。這個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人與禽獸的區別幾希。說我們人和動物的區別,只有一點點。那麼這一點點是什麼?那就是人懂得禮、人懂得義。他知道用禮和義去節制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

孔老夫子告訴我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遠離這些污染,可以讓自己保持清淨。特別是《弟子規》上說:“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這樣做的好處,它其實不是約束自己,讓自己喪失自由。恰恰相反,它是讓你遠離污染,不要受到不好的影響。當然我們知道,更高等的修行功夫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像一個人在百花叢中行走,他什麼事都可以做,但是他不會被任何外物所吸引、所誘惑。但是我們一般人,我們沒有這種功夫,所以要怎麼樣?要遠離金錢、美色、美食等等,引起人欲望的東西。這些東西一旦沾染,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戒除的。所以普通人還是以遠離為好,這樣才能保持心地的清淨。

在《崔寔政論》上接著說,說現在市場上,都賣那些華麗的工藝品,商家也賣僭禮的服飾,手工藝者也可以做奢侈品。人們看了這些,能夠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受不了誘惑,肯定會爭相購買。結果怎麼樣?這個商人之流,家家戶戶的超級享受,奢靡無度。

國家的政策一旦有了偏失,那普天之下的人,都會去追求奢侈浪費,違背禮儀的生活。這不是宣傳勸導所導致的,而是時勢潮流驅使他們這樣做。因而,這是天下最讓人憂心的事情之一。

人們放棄了農業,而爭相從事商業,為什麼值得憂慮呢?我們可以把它分析概括為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會導致天下的財產缺乏,甚至導致全球的環境危機。賈誼說:“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哉?”“生之者甚少”,就是從事生產的人,特別是從事生產糧食的人,越來越少。而浪費的人、不參與生產的人、不勞而食的人越來越多。奢侈浪費的風氣,還越來越嚴重。那這天下的財產,怎麼會不枯竭呢?

《大學》上告訴我們:“生財有大道”。什麼大道呢?“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就是生產的人很多,而消費的人少,這樣的話,才能夠保持,財富能夠充足。但是我們現在所作所為,恰恰相反,生產糧食的人少,不勞而食的多。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糧食不夠吃。而且奢靡之風越來越嚴重,天下的資產也會因此而缺乏。這個資產就是指這些資源、財富等等。

我們知道現在全球都出現了環境危機,資源危機。那是什麼原因?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人們越來越膨脹的欲望、越來越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所導致的。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但是整個地球的資源,卻是有限的。這個有限的資源,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膨脹的欲望,這才是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的根本原因。

有人說,如果人人都像美國那樣的消費方式,再有幾個地球都不夠。我們古人怎麼看待發展呢?我們看一個羊群“自殺”的真相,我們就知道古人,他其實是很高明的。有一群羊,它們集體跳崖“自殺”了,人看了之後覺得挺奇怪,它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集體跳崖自殺?於是就去研究原因。結果發現其實這群羊,本來就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他們為了吃到,比別的山羊更加鮮美的水草,他們就要跑到前面去,因為前面的水草,沒有羊吃過。更加地肥美。但是落後的山羊,它就不滿足了。它也會跑起腳步,跟得更快,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更加鮮美的水草。而這個落後的山羊,也不甘示弱,它們再跑到前面的山羊的前面......結果這樣,你追我趕,這群山羊互不相讓,莫名其妙地,就在草原上奔跑起來。結果在跑的過程中,越跑越快、越跑越快,最後就忘記了要去吃草的目的,跑到了懸崖面前,收不住腳,結果怎麼樣?給人的印象,就是集體跳崖自殺了。

我們看一看,這個羊群“自殺”的現象,我們再反觀一下我們人,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經常說,那是為了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我們再想一想,人要生存,最起碼的物質需要是什麼?那就是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但是我們現在發展經濟,追求GDP增長的結果,是使我們連新鮮的空氣和乾淨的水都喝不上、都呼吸不到了。那請問,我們發展經濟的意義何在呢?

作為有理性的人,不要像沒有理性的羊群那樣,為了競爭,為了數字的增長,最後怎麼樣呢?最後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污染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也使地球的資源衰竭。而且後代人,都沒有再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以支撐了。

中國在古代,它不強調過分地發展,為什麼呢?因為它有遠見。它看到任何事情走到極端,都會導向危險的境地。有的時候,它不過速發展,它恰恰是更有眼光,為的是可持續發展。

現代很多的西方環境學家,他認為只有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當前環境危機的出路。這個確實是正確的。

第二個,如果我們忽視農業,會產生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會導致衣食儲備不足,無法應對突發事件。賈誼接著闡述說,世上有荒年,也有豐年。這是自然變化的規律。即使是在夏禹、商湯的時候,也都遭逢過。如果不幸,國家遇到方圓兩三千裏的旱災,國家拿什麼來救濟百姓?如果邊境突然發生緊急的軍情,幾十萬的民眾,國家拿什麼來供給糧食呢?戰爭、旱災接踵而至,但是天下的物資、糧食匱乏。有勇力的人,他就會聚眾蠻橫搶劫,進而發動徒眾去爭相鬧事,到了這個時候,才驚慌失措地設法應對,還能夠來得及嗎?所以儲藏糧食等等的物資,是天下的大事。如果糧食多,而財資充裕,做什麼事會不成功呢?“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憑藉著充足的糧食和物資儲備,你攻城能夠成功,你守城能夠穩固,作戰能夠獲勝,以此懷柔敵方,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附。那還有什麼人,會招之不來的呢?所以應該讓百姓回歸農業,著力於國之根本,讓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從事工商業和四處謀生的人,轉行來從事農業。這樣積蓄就會充足,百姓也就能夠安居樂業了。

漢文帝被賈誼的諫言所打動,於是他開始設立天子的責任田,並且親自耕種,勉勵百姓回歸農業。我們從這裏看,中國古人那裏“富有”的觀念,就是衣食無缺。有足夠的衣食儲備,來防禦天災人禍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奢侈無度、揮霍浪費的生活。這樣一浪費,這個資源就會匱乏。

在《禮記》上就明確地記載,“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這句話特別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我們現在人口眾多,但是很多的農民呢,都進城打工。很多的耕地都沒有人去種了。我們的糧食怎麼樣?大量的依靠進口。所以糧食安全也成了問題。這一段話就提醒我們,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九年的糧食儲備,這叫不足;沒有六年的糧食儲備,這叫危急;如果連三年的糧食儲備都沒有了,這個國家就不稱其為國家了。

他還說:如果連續耕種三年,確保儲備一年的糧食。連續耕種九年,確保儲備三年的糧食。這樣三十年一以貫之的做下來,即使遇到凶災、水旱,民眾也不致挨餓,沒有了後顧之憂。這個時候天子每天用餐的時候,就可以奏樂了。意思是什麼?天子就沒有那麼多的憂慮了。因為糧食儲備充足,人們衣食富足,他沒有後顧之憂。即使突然有了戰爭,突然有了水旱等災害,他都有足夠的糧食去應對。

第三,如果我們忽視了農業,會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深。在《群書治要·漢書二》上記載,說晁錯曾經上書漢文帝,說“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這段話也說得很有味道,他說百姓就在於君主用什麼方法來管理、來引導。他們趨從利,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並不在乎流去的方向。像金銀珠玉這些東西,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大家都認為他很貴重。那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上層的人喜歡用,那麼底層的人,都會效法上層的人。所以才爭相去搶購這些金銀珠玉。

就像我們現在很多的領導,喜歡穿名牌、坐名車、喝名酒、抽名煙、戴名表,並以此為榮。那麼老百姓就會起而效法,認為這才是榮耀的表現。這樣一來,奢侈浪費的風氣,就會越來越嚴重。世間奢侈的風氣越來越嚴重,人們所用的服飾都違背禮制,沒有實用價值的器具越來越昂貴。就像古玩、字畫、奢侈品,甚至是石頭等等,這些東西卻越來越昂貴。而農業這個本業,卻越來越低賤,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務農的人、種桑的人很勤苦,但是收入卻非常的微薄。從事工商業的人很安逸,但是他們的收入和利潤卻豐厚百倍。如此一來,耕種的人越來越少,而從事末業的人,從事商業的人越來越多。雖然這個荒地有開墾,但是因為人們並沒有把心思放在種地之上。沒有盡心盡力地去耕種收割,怎麼會有豐收的年景?

所以“國以民為根,民以穀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顛。”國家是以老百姓為根本。而老百姓是以糧食為命根,糧食沒有人去耕種,百姓不能夠保命。國家的根本當然就削弱了,整個國家就會陷入危難,這是國家最大的憂患。

第四,如果我們忽視了農業,會導致貧窮者奸邪,富足者淫逸。作奸犯科就會屢禁不止。在《群書治要·說苑》中,記載著一段話,魏文侯問李克,有的地方稱他為李悝,他說:“刑罰產生的根源在哪里?”李悝怎麼回答的?他說:“是生於百姓邪曲不正,還有放縱奢侈的行為。”凡是奸詐,邪曲不正的心,都是因為人們饑寒交迫才生起的。而放縱奢侈的人,都是把他們的心思,耗費在文飾之上。古代的奢侈品,都是精雕細刻的玩物,還配有錦繡的綬帶。一旦人們把這些,看成是有價值的東西,那麼男的就會放棄農業,從事雕紋鏤花,女的也會放下織機,去學習刺繡。這個農事受到了妨害。這才是饑餓的根源。紡織受到了妨害,是寒冷的根源。“饑寒並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這老百姓都饑寒交迫,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還能夠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這是很少的。

有錢人是怎麼樣的?“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這個男女都互相炫耀衣服飾品華麗漂亮。這樣做,還不奢侈放縱的,那也是從未有過的事。“故上不禁技功,則國貧民侈。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因此,如果上面不禁止機巧之事,奇技淫巧的事情越來越多。奢侈品的生產越來越多,最後導致的是國家貧窮,而人民奢侈。國家貧困,而人民越來越奢侈浪費,那貧窮的人就會想出一些奸詐的、邪曲不正的方式,來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富裕的人還會互相攀比,過上更加放逸縱欲的生活。這就等於是,驅使人民去做邪曲不正的事。當百姓被驅使走上了邪路,再用刑罰來誅殺他們,這等於什麼?就是等於為百姓設置了陷阱。他最後說,“刑罰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傷國之道也。”刑罰的生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源,而只是在枝節上進行督促。做了錯事就給予嚴懲,這對國家是有損害的。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古人他思考問題,思考得很深遠,而且能夠考慮到根本。而不是就事論事。特別是農民,他付出的多,收入的少。而工商業者,付出得少,收入回報卻豐厚。這樣會導致貧富差距加大。貧富差距加大了,那貧窮的人,就會做奸邪之事;富裕的人,就會做縱欲放蕩之事。這樣作奸犯科的事越來越多。而一旦人們養成了嬌奢放縱、奢侈浪費的習慣,國家的資源會越來越枯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再不重視農業的話,耕田的人越來越少,人們的衣食都不能夠得以保證,遇到了災荒,就沒有辦法接濟了。應對不了突發事件。

這些教誨,對於我們現在人,都是很好的啟發。告訴我們要居安思危,要重視農業這個根本。這樣才不至於在有突發事件的時候應接不暇。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