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32集--管理的三境界
2020-05-1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218字  閱讀需要7分鐘】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管理的三境界》,早在《史記》中就記載著,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種不同層次的管理。子產在治理鄭國的時候,他把法律監督機制設計得很嚴密,很合理。結果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

西門豹在治鄴縣的時候,他把這個法律設計得非常的嚴苛,只要老百姓一犯法,就給以嚴懲。結果怎麼樣?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

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去治理單父的時候,他做單父的地方官,他秉持了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理念,嚴於利己,重用賢人。並把仁義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最後他達到的是什麼境界?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

子賤他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他有一個同學叫巫馬期,他就想去瞭解一下。於是,他就趁著夜色,到單父去微服私訪。結果來到單父,一看有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是很奇怪的事是:這個人捕上了很多魚,看了一看,又把魚給放回到河裏了。巫馬期覺得奇怪,他就上去詢問,他說:我看您捕魚,但是為什麼捕上了很多魚,又看了一看,把它放回到河裏去了?結果這個人怎麼回答的呢?這個人說: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殺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而我剛才所捕上來的,恰恰是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它們給放回到河裏了。巫馬期聽了之後,非常地感歎,他回來向孔子稟告: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達到即使沒有人監管,也沒有嚴刑峻法。在夜色下捕魚,沒有人看到,但是就像有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知道他是靠什麼樣的方法,達到這個效果的?孔老夫子說:我聽子賤說過,一個人對身邊的人事物,有至誠恭敬之心,有精誠之心,這種影響自自然然地會波及到遠方。我想他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單父的。

這個捕魚的人,可能並沒有見過他們的長官子賤,但是子賤那種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心,能夠為他所瞭解,所體會。因為他信任子賤,他相信子賤所制定的每一個制度、政策,都是有利於整個百姓的利益的。為了整個地方的長遠發展,所以他所制定的每一個制度、政策,老百姓都願意去遵守、願意去執行、願意去配合。

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特別地重要,他說“信”這個字至關重要,“民無信不立”,必須讓人民信任政府,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你做的事情,頒佈的制度政策,他都懷疑——你是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他就不願意去配合。這個時候國家就很難治理好了。

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首先取信於民。上次我們講到了“君仁臣忠”的管理理念,告訴我們領導者仁慈、關愛下屬;屬下就會竭盡全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是一種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一體的關係。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是互相感恩、互相合作、團結互助。而我們把這種一體的理念,運用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個問題衝突矛盾,都會化解在無形之中。它不是靠那種對立的思維來解決問題的。

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輝煌燦爛,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先進的理念,已經把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已經把人們的權利維護得很好了。

我們這一個理解,也是從考察一些企業中得到的。比如說北京有一家企業,在學習《弟子規》之前,這個企業的人際關係不是很融洽,經常抱怨。結果養花都養不活,這個辦公室的磁場、氣場、氛圍,都不是很好,後來他們集體學習了《弟子規》,力行傳統文化,結果幾年之後,這個企業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有一年在發年終獎的時候,有一位中層管理人員,看了看老闆給他的獎金,他就不滿意了,他為什麼不滿意?他找到了老闆這樣說:老闆,你今年給我的年終獎,實在是太多了,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意料。我能不能把更多的錢省出來,用於弘揚傳統文化、用於企業的進一步再生產?學習傳統文化之後企業遇到的問題,和沒有學習傳統文化遇到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他學了傳統文化,他有一種知恩報恩的心。他拿到這麼多獎金,先捫心自問,我自己的工作、對公司的付出,配不配我領到的薪水和獎金。我們從中也看到這一個領導者,對屬下也是一種仁慈關愛之心。他做了“仁”,所以屬下才做到了“忠”。而且這個老闆,不僅僅關心屬下的經濟收入,還關心他們的家庭幸福,兒女教育,甚至是養老。這些員工對老闆的態度,就是感恩戴德都來不及,對待這個企業,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一樣。

什麼叫家族文化,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奠定在家族血緣的基礎上,現在,這種大家族不存在了,所以傳統文化,也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基礎。其實,中國傳統的家族之所以能治理好,七代同堂上百口人,長幼有序。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靠血緣維持的,而是因為它有良好的家教。是靠道義來維持的。

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即使是兄弟姐妹,也會吵上法庭,如果有了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即使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一起,也可以是其樂融融。

什麼是企業家,就是把企業視為一個大家族,像照我們自己的親人,家人一樣,去照顧來自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員工。這個就叫企業家。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它依然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如果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態度,是功利的,利害的,甚至是剝削的態度。那怎麼能夠把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好?怎麼可能有和睦出現?

有一個代表團,它到一個企業去參觀,他們是中午來的,結果到了企業,就先去考察食堂,考察之後,他們就很不滿意。他說:給員工這樣的飯吃,員工都不應該給老闆工作。下午考察完之後,又來考察車間,結果考察完車間,他們的火氣就更大了,更不滿意了。他們說員工用這樣的態度給老闆工作,老闆都不應該給他們飯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做領導的沒有想到,我們的企業之所以有利潤的增長,之所以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都是一線員工辛苦地付出。所以我們起碼要把食堂辦得好一點。把飯菜搞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負責任。員工感受不到領導的體貼關心,去工作的時候就是混時間,只要把錢拿到手就夠了。有什麼責任感,使命感?也不會盡心盡力地把這個工作做好。因為他不覺得自己和這個企業,或者是和領導是一體的關係。這都是不能夠換位思考所導致的。

在《群書治要》中,這些領導者是怎麼樣來對待人民百姓的。在《群書治要·六韜》中就記載著:周文王來向薑太公請教,說我怎麼樣才能治理好國家?薑太公就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慈愛兒女、就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我們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父母怎麼樣慈愛兒女?如果我們家比較貧寒,吃不飽穿不暖,這個父母,寧願自己受凍,自己挨餓,也要讓兒女吃飽穿暖。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屬下的態度,對人民的態度,就應該是這樣一種態度,是“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看到老百姓饑寒交迫,就發自內心地為他們感覺到哀傷。看到百姓勞苦奔波,也要想方設法地去解決他們的問題,給他們提供幫助。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視民如傷”。怎麼理解?有人說,就是把人民視為傷病一樣,加以體恤,加以關愛。實際上這個程度還不夠。有人說,是把老百姓視為自己的傷病,加以體恤,加以關愛。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生病的時候會怎麼樣?那是想方設法四處求醫,要把自己的病治好。你對待百姓的疾苦,就應該像救治自己的疾病那樣心急如焚。一個領導者對被領導者是這樣的態度,被領導者回報的自然是感恩戴德。

在《群書治要·春秋左氏傳》中,也總結了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規律。這樣寫到:“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說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就是因為把人民,視為自己的傷病。這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所在。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可以隨意踐踏。這也是一個國家之所以產生災禍,甚至被滅亡的原因所在。

我們中國古代的皇帝,他都是從小熟讀聖賢書,所以這些君主帝王,對這些道理瞭若指掌,並且運用在他們的管理之中。

在《群書治要·鬻子》中,就有這樣一段話說“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你頒佈這個政令,施行這個制度措施,目的是為了給老百姓帶來利益,這個就叫“道”。這個“道”,就是他頒佈的政令,要為天下人帶來福利,而沒有偏私。他的起心動念,念念在為天下人謀福利,這就被稱為道義。

道義之君,必然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像鄒穆公一樣,為天下人所愛戴。他是怎麼樣發佈政令的?鄒穆公有一個命令,說你餵養野鴨大雁,一定要用秕穀,而不能用粟米。這個粟米就是脫了殼的小米。脫了殼就是小米。等到糧倉裏的秕穀,全都用完了,他就派人到民間,用小米去換那個秕穀。結果怎麼樣?兩石的小米才能換一石的秕穀。官吏們覺得這樣做,實在是太浪費了,得不償失。就向他請示說:那還不如我們直接用小米去餵養它們。這不是更好,更划算嗎?鄒穆公說:你們說的不對,你知道嗎?百姓是光著脊背辛苦地耕作,不敢懈墮,才種植出這些粟米。種植這些粟米,難道是為了餵養這些鳥獸嗎?粟米是上等人的食物,怎麼能用來養鳥?你只知道算小賬,卻不知道算大帳。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我們把糧倉裏的小米,轉移到百姓的家裏,難道就不是國家的小米了嗎?讓鳥吃這些秕穀,目的就是為了不傷害我們國家的粟米。小米在我們的倉庫裏,還是在人民那裏,對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人們聽了他的這個話就知道了,他們所私積的糧食,和公家的糧食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富國之道。

正是因為鄒穆公發政施令,都是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出於自私自利,是一位有道之君。所以鄒穆公,他受到了國人的愛戴。他過世的時候,即使是鄰國的人,都朝著鄒國的方向禮敬。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發佈政令,制定國策,制定制度,都是要想到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僅僅想到自己的烏紗帽,這個才叫道義。

下麵一句,“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人民沒有提出要求,做領導的,做君主的,已經看到了他們的需求,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有仁愛之心。他的心念,念念都在關心著人民的福祉,念念都想把百姓給帶好。這個叫做“信”。

如果一個君主,能夠主動地看到百姓的需要,在百姓還沒有提出需要的時候,就已經滿足了他潛在的內心的需求,民眾肯定是對他感恩戴德。

比如北京的禹傑聯合商貿有限公司,他們的企業文化,提出了六項要求,第一,就是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事情;第二,每天反省自己的過失並努力改正;第三條,以利他之心多行善事;第四條,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第五條,每天都要感恩身邊的一切;第六條,一定要謙虛,唯謙受福。當然,我們相信在開始的時候,有些員工也會有不理解,甚至有抱怨。但是看到老闆的真誠之心,他自己身體力行,把這六條原則都一一做到。確實感到,領導者提出這些原則,是為了每一個員工自身的幸福著想,確實做到了“民不求而得所欲”。員工沒有對老闆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老闆已經為他們考慮得非常周全了。可想而知,他們工作起來,責任感、恭敬心自然與眾不同。他對領導的回報,也自然是竭盡全力,能夠完成自己的工作,這都是以心換心的結果。

下麵還說“除天下之害,謂之仁”。能夠除天下之害,這個叫做“仁”。“天下之害”是什麼?《大學》上也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所以做人民的父母,做人民的領導,應該是知道人們喜好什麼,自己也喜好;人民厭惡什麼,自己也厭惡。那麼人民喜好什麼?人人都喜歡人際關係和諧,人倫關係穩定。每一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安樂的人生。不要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我們領導者知道了,人們的這樣的需要,就要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人們不喜歡顛沛流離、不喜歡戰爭,做領導的也要解民之憂,濟民之困,不要動不動就挑起戰爭。

在歷史上,這些武王伐紂,湯王伐夏桀,都是解民於倒懸,他發起戰爭,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稱霸,而是要為天下人除害,這才被稱為“仁君”。當然,這個“天下之害”,不一定是在外面,可能就是君主本身。為什麼說是君主本身?假設這個君主本人,利慾薰心,驕奢淫逸,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就會去盤剝殘害百姓,傷害百姓的利益。所以他本身就成了天下之害。要除天下之害,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不合適的欲望給去除。

最後還說,“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這個仁愛和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治國的法寶。為什麼能夠達到不忍欺。就是因為這些古聖先賢,把這些法寶運用得很好。

我們看古書,看經典,這些理論,它都不是純粹的理論,都能夠在實踐中被運用,能夠做出效果,所以才讓人生起信心。比如說講到這個“信”字,在歷史上,有一個郭伋候亭的故事,他就把這個“信”字,做得淋漓盡致。郭伋這個人,在王莽時,是做並州牧,到了東漢建武九年,他拜為潁川太守,到了十一年,他又重新回到並州任刺史,因為郭伋以前在並州的時候,平日的所作所為,對百姓都有恩義,所以後來,他再到並州境內的時候,路過的縣邑,都是什麼樣的情景?老幼,扶老攜幼,都來在道上迎接。凡是他所經過的地方,他都要詢問民間的疾苦。而且要去聘求德高望眾的老人,設幾杖之禮。從早到晚地向他們請教,商議政事。郭伋開始巡行的時候,就路過了西河美稷這個地方,恰好看到有一些小孩,幾百人,正騎著竹馬在道路上迎拜,郭伋就問:說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遠跑過來,這些孩子就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都很高興,特地來歡迎您。郭伋就向孩子們道謝,等他把事情全辦完,這些孩子們,又把他送到城外。而且還問他什麼時候再回來。郭伋算了一下日程,就把歸期告訴了這些孩子,說我哪號哪號回來。結果等他回來的時候,卻早到了一天。郭伋怎麼做的?他怕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就在野外的亭棧住了下來,等到說定的時間到了,才又進入美稷。郭伋做官,即使是對孩童的承諾,他都能夠信守。確實做到了一諾千金,非常地誠信。

在《體論》上記載,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不同層次的管理,它怎麼說的——“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夫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太上養化,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歡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在遠古時期,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等,他們都能夠正己化人,重視道德。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轉向善良。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的、自然而然的、這是最高層次的。

第二就是用禮法來治理,人們即使身處勞苦,也沒有怨言,而且還能夠做到相互禮讓,這是次一等的治理。最下一等的,就是用法律來端正。讓人們因為喜歡賞賜,獲得利益,而歡喜去做善事;因為畏懼刑罰,而不敢去做違法亂紀的事。這是最低層次的治理。我們古聖先賢,所追求的是什麼政治?叫“聖賢政治”。它通過正己化人,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最後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

而我們現在,是放棄了這樣好的管理形式,管理方式,而要去追求那些低層次的治理,這是非常讓人遺憾的事。

很多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他說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他根本就沒有長期統一的歷史,他不知道怎麼樣把這個國家治理好。他們是一個移民國家,就像一些“小攤販”一樣。那怎麼把這個移民國家治理好?他們想到了民主選舉,通過民主推選一個候選人,這一個制度適合於美國,而不適合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已經形成了長期統一的歷史,就像一個超級市場一樣,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想做的事是什麼?我們放棄超級市場的管理方式,去學習小攤販的管理方式。還認為這是很高明的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要培養人們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民族自信。這確實是非常及時而必要的。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