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7集--事親當竭力
2020-05-0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185字  閱讀需要6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事親當竭力》。在《論語》中說:事父母能竭其力,這也是講父子有親。我們對孝敬父母之道,已經講得很多了。但是這個孝道,確實是說之不盡的。我們從竭盡其力,這幾個字可以知道,事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心盡力。那麼在哪些方面,要盡心盡力呢?

第一在養父母之身方面要盡其力。兒女侍奉父母,即使不能夠使父母不匱乏,不缺乏。但是要竭盡其力侍奉父母,這個才叫竭其力。比如說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江革的故事,當時社會動亂,出了很多盜賊。為了避難,這個江革就背著母親,到處逃難。因為從小,他的父親過世,就和母親相依為命。在逃難的過程中,他多次遇到盜賊,要把江革給抓走。但是每每遇到這種情景,江革就哭泣說:我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盜賊被他的一篇孝心所感動,所以也就沒忍心殺害他。後來,江革背著母親到了邳下這個地方,因為一路行走,錢財都用光了。為了奉養老母親,他每天光著上身,赤著腳,去給人家做苦工,出賣勞力來奉養母親。老母親所需要的東西,他都一一地籌備齊全,不讓母親有任何的欠缺。他不惜勤苦地工作,甚至出賣苦力,來奉養母親,不讓他的母親有所缺乏。

我們想一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貧苦,困窮,能比得上江革嗎?但是我們對父母的奉養,可能還不能夠像江革那樣盡心盡力,能夠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是說:養父母之身要盡其力。

第二,養父母的德行也要盡其力。特別是當遇到一些父母,不夠慈愛的時候,甚至是遇到後母的情況。他們對待兒女非常地苛刻,甚至虐待。這個時候,做兒女的也應該竭盡其力來養父母之德。怎樣來養父母之德?我們看孔子的弟子閔子騫是怎麼做的。閔子騫在小的時候,他的親生母親,很早就過世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成為他的後母。這個後母也生了兩個兒子,但是這個後母就比較偏心,對閔子騫非常地苛刻。什麼樣的活讓他去幹。而好的享受,好的食物,去輪不到他。把這些好的東西都留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到冬天的時候,閔子騫所穿的衣服是蘆花做的。我們知道冬天天氣很寒冷,她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是用棉絮做衣服,很保暖。但是給閔子騫所做的衣服卻是用蘆花,蘆絮做的,一點也不保暖。看起來很厚。結果有一次,閔子騫和父親外出,他在外面駕車子,因為這個天氣太冷了,他這個車子沒有駕好。結果父親在盛怒之下,就拿著鞭子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結果這一抽,閔子騫所穿的衣服的蘆絮,都飛了出來。他的父親才知道,原來他所穿的棉衣,不是棉花做的,而是蘆花所做的,不保暖的。父親知道之後,就非常地生氣,回到家裏,就要把這個後母給休掉。我們想一想,閔子騫在這個時候,會怎麼樣的表現?像一般人想,終於得到報復的機會了,可能他很高興,甚至還火上澆油,說上幾句。但是閔子騫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心裏完全沒有自己,他想到的是整個家庭的幸福。於是他馬上就跪下來,給他的後母求情,他說了一句話,說了什麼話呢,他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母親還留在我們家裏,只有我一個人受寒,如果你盛怒之下,把母親給休了,那麼我們這三個兒子,三個兄弟都沒有人照顧了。都要受凍了。所以你看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用這種寬宏的心胸,來對待後母。結果怎麼樣呢?感動了他的父親,感化了他的後母,也和他的後母的關係得到了緩解。

第三,養父母還要盡心竭力地養父母之智。也就是智慧。特別是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不能夠一味地順從父母,而是要竭盡全力地勸導父母。在《德育古鑒》上,講到孝順的時候,它也說到,有一些人自己認為是孝子,但是實際上不能被稱為孝子。為什麼?因為他們只知道,順親於情,而不知道順親於理。什麼意思?他們只知道從父母親情上出發,一味地順從父母親,但是不知道要讓父母有道義,能夠順著理去做,不違背道義。這叫順親於理。比如說有的父母,非常固執,性格不好,結果導致一家老少都不得安寧。這個時候兒女還一味地順從,而不知道耐心地勸導,這就很難讓家庭幸福。有的父母親脾氣暴躁,非常自私,不能夠為別人考慮,結果攪得鄰里不安,和鄰居家都搞不好關係。如果這個時候兒女也一味習順從,也會讓鄰居對父母產生不滿。有的父母作惡,做兒女的不去勸告,還是一味地幫忙,結果導致了走上違法犯罪的路。這個都叫順親於情,而不是順親於理。

第四,養父母之心,也要竭盡全力。我們知道有的人對父母的衣食供養非常地充足,要什麼就給滿足什麼。但是在養父母之心方面,就做得不夠了。所以在《德育古鑒》上也提醒說:有些人名為孝子,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孝子。為什麼這麼說?比如說有一些大家的,有錢的人,他嫌父母年老多病,就對別人說,父母親不願意和我們在一起住,他就到養老院去住了。把他安置在那裏。有的害怕父母親太偏執,就找一個原因,違逆了父母的意思,離父母而去,和父母分家了。有的是厭棄父母耳聾眼花,腿腳不便,反應太慢。所以就不耐煩,不能夠和顏悅色地來侍奉父母。結果怎麼樣?結果遂至日遠日疏,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尊而不親。這幾句話說得特別好,說對父母親是一天一天的疏遠,一天一天的冷淡,雖然物資都不缺乏,很完備,但是很少有父母之間的親情。備物鮮情,意色冷淡。就是說心裏既不依戀牽掛,懷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對父母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尊而不親,雖然尊敬父母,但是沒有親情。說起來是孝子,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孝子。那麼從這裏我們就看到,要盡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確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我們要用心。

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我們都知道子路好勇,有一次,這個子路就來見孔老夫子,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以前我在侍奉父母的時候,自己吃的是豆葉等等,非常簡單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為母親背米。因為他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吃和他一樣地簡單。雖然家裏很窮,他自己吃豆葉,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給父母親背米。不論是嚴寒還是酷暑,都是如此。等父母過世之後,他到楚國出遊,跟從的車子有上百輛,隨從也很多,享受的俸祿也很多,可以說是至粟萬鐘,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麼樣呢?他感覺不同了,感覺不一樣了,他說:思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雖然這個時候他吃的山珍海味,跟從的人很多,非常地排場,但是他還想像以前那樣,到百里之外,為父母親去背糧背米,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什麼?因為父母親都已經過世了。孔老夫子聽了之後,就讚歎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說子路這個人侍奉父母,可以說是做到了生的時候,盡心盡力地供養父母,到父母過世之後,還能夠思念父母。還有思親的這種情意,事父母能竭其力還表現在,有四種父母,特別需要我們盡心竭力地去侍奉。哪四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年老的父母,一曰老,在父母半衰的時候,也就是五六十歲以後,他們的飲食起居,還能夠勉強自己照顧自己,但是越老,到了老態龍鍾的時候,拄著拐杖,走路怕跌倒,還經常得病,衣食不能自理,有病的時候,時間很長。甚至是曆月經時,很久都要躺在床上,到老的時候,生活起居都需要兒女照顧,這個時候就要特別地,盡心盡力地照顧父母。

第二種情況是病,二曰病。纏綿惡疾,當父母親有病,躺在床上幾個月,甚至幾年,大小便都不能夠自理。一會尿在褲子上,一會又便在床上,弄得被子衣服都很骯髒。兒女侍奉父母最難的,就是在這個時候了。而父母最需要兒女照顧的,也是在這個時候了。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實際上真正的孝子,就是他父母親有病,他也仍然能夠一如既往地不嫌棄父母。我們知道在大連有一位老師,也就是著名的孝子,叫王希海老師,他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甚至成家的念頭,侍奉他生病的父親26年。他的父親臥床不起,他每一天都要給他的父親換床單,換衣服,並且給他父親全身做按摩,結果怎麼樣?結果他的父親臥床26年之久,居然沒有得褥瘡。有一次,他帶著父親去看病,結果這個醫生看了之後,看了他父親的病例,就問:說你的父親病了多長時間了?他回答說:已經26 年了。結果這個醫生扭頭就走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醫生不相信,覺得他在騙他,臥床這麼長時間的老人,還能不得褥瘡,他確實是沒有見過。覺得是這個孝子在騙他,所以他扭頭就走了。結果當他再回來的時候,他眼裏含著淚水。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了,這個孝子王希海,照顧父親數十年如一日,每一天從早到晚,都是認真地給父親換衣服,換床單,堅持按摩。所以這個醫生也被感動了。所以你看這位孝子能夠照顧,臥病在床的父親二十多年,確實很令人感動。

大連政府知道這件事,要送給他一套房子表示鼓勵,但是這個孝子也沒有接受,他說照顧父母是我應該盡的本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需要鼓勵。

第三種,就是父母親鰥寡,老而無夫叫寡,稱為寡婦。那麼老而無婦,就稱為鰥,所以我們說鰥夫。鰥夫寡婦就是到老的時候,喪失配偶的人。這樣的人形影相吊,沒有人在他的面前噓寒問暖,心裏有了事,也不知道向誰去訴說。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很孤單。雖然兒孫滿前,但是兒女們都在幹什麼呢?都在看電視,和自己的妻子丈夫們談笑,和自己的孩子們嬉戲,也顧不上去關心父母。孫子們即使在面前,也不知道關心奶奶。所以這個老人就徹夜難眠,輾轉反側,非常地孤獨。這就是鰥寡之人。

最後一種是貧乏,貧乏之人為了撫育兒女,心力都費盡了,還要為兒女置辦嫁妝,婚禮,把這個財也用完了。結果在年輕的時候,兒女吃飽了,穿暖了,住著好房子了,老母親還在垂首躊躇,看到別人吃美味,自己還禁不住流下口水,一日三餐甚至靠行乞為生,那麼這樣的兒女,也要想一想,自己的身是從哪里來的。還經常埋怨父母,有什麼遺產可以留給我的?

以上這四種老人,他們的怨氣是非常深的。如果兒女對他們不好,他們的怨言很重。所以對這四種老人,也特別需要竭心盡力地去照顧。

在歷史上,有很多是故事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怎麼樣竭心盡力地照顧父母的呢?比如說,我們看在歷史上,有一位德行和道業都很高的道濟法師。這個法師的職責就是講經。所以他經常到城東去講經。結果他有一個老母親。沒有人照顧,他就經常擔著擔子,到城外去講經。講經的時候,前面的擔子裏,擔著自己的老母親,而另外後面的擔子裏,裝的是經書佛像等等。他經常對人講:如果有老母親能夠親自奉養,他的福分就像供養登地的菩薩,所獲得的福分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所以家有老母可以供養,那是你的福分。也是給你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他父母的飲食、衣服、大小便等等,他都親自來照管。有人看他要講經很辛苦,想幫助他去照料母親,他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吾母,非爾母也。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母親,他就堅持親自來照顧母親。所以無論當時出家的,還是在家的人,聽到他的故事都被他感化了。那麼這樣的人,也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侍奉母親了。

在《德育古鑒》中也講:“故事父母兄長者,必內近其誠,外將其敬,顯而飲食奉養之間,微而意念思慮之際。一一深愛曲體,以求得其歡心”。意思是說:侍奉父母兄長的人,應該從內心,竭盡地表達出對父母的誠意,對父母的恭敬。而不是偽裝出來的。不是要讓別人讚歎我們很孝敬,誇獎我們的。而是從內心體會到父母的恩德。這種恭敬感恩,是從內心發出來的。

這種感恩心,恭敬心,那對於父母的照顧,還有態度,自然會很周到,很耐心。外將其敬,這個“將”是“又、切”的意思。在外表上,容貌言辭之間,都要對父母表示出恭敬。明顯之處就是表現在,對他們的飲食奉養之中。隱微之處就是表現在,我們的意念顧慮之際。我們的心裏要常常牽掛著父母,要善於體會父母的需要。深愛曲體,就是深深地關愛父母,然後想方設法地,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需要,看到他們,對我們真正的希望是什麼。以求得其歡心。這是告訴我們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這個恭敬之心,就是從外表現在對父母飲食照顧之上,對內體現在對父母的關愛,惦念之上。

我們看到在《禮記》中,有一個文王世子的故事。給我們講了周文王,他在做世子的時候,是怎麼樣照顧他的父母親的。文王在做世子的時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他的父親這裏問安。早晨,天剛濛濛亮,雞鳴頭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然後去了父母的房門之外,就問侍奉父母的內侍小臣,說:“父王今天的身體健康嗎?沒有什麼問題吧?沒有什麼毛病吧,他的起居較平常而言,是不是正常呢?”就是問一下他今天的飲食起居,和平常有沒有異樣的地方,如果這個內侍小臣回答說:安。也就是他的父親一切都安好,文王就會很高興。到了中午的時候,周文王又來了,到了晚上的時候,他又到了父親這裏問安。這種仔細的程度,就和早晨是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地倦怠。如果遇到父親身體有不適的地方,內侍小臣就會如實地告訴文王。文王聽了之後,臉上就會顯出憂愁的顏色。在走路的時候,都是行不正履。他走路的時候,和平時都不一樣了。這就是他憂愁父母親的那種態度溢於言表。所以表現出來,走路和平常都不同。等到他的父親身體恢復健康了,他才命令這些小臣,再給父親進食。文王每一天侍奉父母,每一天飲食的時候,他都要去親自看一看。寒暖的程度是怎麼樣的。如果這個食物過冷或過熱,都會傷及人的身體。每當吃完飯,要撤去這些食物的時候,他一定要問:吃得是多還是少,夠不夠,是不是太飽等等。還要觀察一下,父親喜歡吃的是什麼,不喜歡吃的是什麼。而且告訴廚房的廚師說:凡是已經吃過的剩菜剩飯,就不能夠再給父王吃了。為什麼呢?恐過時味變也。恐怕時間長了,味道變了,父親吃了會有礙健康。

廚師們都答應了,他才放心地走了。我們看文王他做世子的時候,他每天都要三次,到父王那裏去問安,而且不是為了走形式,而是確實要看一看,父親到底需要是什麼。對他的飲食,也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像文王這樣的人,他貴為世子,世子就是當時的國王,或者諸侯的嫡子,也就是王位的繼承人。我們可想而知,他下麵所使喚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麵的人都會盡心盡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要親自去侍奉父母。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所以我們講了這麼多,告訴我們孝很重要,其實我們也是從孝敬父母的態度上,培養起我們的仁愛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還有耐心、還有體察別人需要的心。

孝這樣的重要,怎樣才能在全國推行孝道?《大學》上有一句話說得好,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意思就是說: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尊敬老年人,整個國家的人民,才會興起孝養之風。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尊敬尊長,整個國家才能夠興起友悌的風氣。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體恤孤兒,照顧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人們才不會產生悖逆之心。這裏就是強調,做領導者的要率先垂範,做出孝的榜樣。

我們看在歷史上,這些盛世的出現,也是因為這些皇帝,他們本身做到了以孝治天下。比如說,我們看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他自己就是一個孝子。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要時時侍奉在父母的身旁。困了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衣服都沒有解開,就去睡覺。每次給母親來進俸湯藥的時候,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藥是中藥,所以是湯藥。他一定要先嘗一嘗這個溫度,是不是合適,才敢給母親去進俸。結果怎樣呢?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孝悌之風,實現了天下大治。

我們看到,在2015年的時候,這個習主席的元旦致辭。那麼有報導說,在他的背後多了兩個東西,第一就是習主席的全家福。說明什麼?說明習主席特別重視家庭倫理建設。他推著父親去散步。說明什麼?在生活中力行孝道。那麼另一部,就是我們講的《群書治要》。說明這個《群書治要》,確實可以為天下帶來太平。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