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46集--官人無私
2020-06-0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5542字  閱讀需要6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學習《官人無私》。要想得到人才,那就必須公平地對待下屬。在《群書治要·昌言》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王者官人無私,唯賢是親。勤恤政事,屢省功臣。賞賜期於功勞,刑罰歸於罪惡。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則天地將自從我而正矣,休祥將自應我而集矣,惡物將自舍我而亡矣。”意思是說:做君主的人,他授予官職應該摒除私心。為什麼要授官呢?是為了把國家治理好,不是為了自私自利。只將賢德與否作為考察官員,提拔官員的重要標準。勤於政事,多次去探望有功勞的人,只對有功勞的人才賞賜;對於那些有罪惡的人,一定要懲罰。這樣政治平穩,人民安定,大家各得其所。天地就會因為我,而自然而然地正常,不會有天災人禍的現象。吉瑞也會因我而彙集,惡的事情也會舍我而去。這些都是因為做領導者的,能夠“官人無私唯賢是親”。

在《新序》上,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晉平公在路過九原的時候,就感歎地說:“這個地方埋葬了我多少的忠臣呢?如果能夠使這些人起而複生的話,我應該帶著誰回去呢?”叔向一聽就說:“那一定是趙武吧。”晉平公說:“你是偏向你的老師才這樣說的吧。”叔向怎麼說呢?“那就讓我談一談趙武的為人吧,趙武站立起來的時候,好像都撐不起自己的衣服,說話的時候也不善言談,好像這個話表達不清楚。但是他所親自舉薦的貧寒之士,竟然有四十六個人。這是因為他沒有私心的原因。我因此以為他賢德,並不是偏向自己的老師。”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為官者要公正地對待賢人,公平地進行選拔,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賢德的臣子。

在《韓子》上,也記載著一則故事。說明舉薦賢才是根據他的才德,而不是根據他和自己的關係——親疏遠近來舉薦。解狐和刑伯柳他們兩個人之間有怨仇,有一天趙簡子就問解狐,誰可以做上黨的地方官呢?解狐就回答說:“刑伯柳這個人可以勝任。”趙簡子很奇怪就問:“這個人不是你的仇敵嗎?”解狐回答說:“我聽說忠臣舉薦賢才,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廢黜不賢德的人,也不偏袒自己的親近。”趙簡子一聽就非常地稱讚,然後就任命刑伯柳為上黨的地方官。刑伯柳知道是解狐推薦了他,他就去見解狐表示感謝。解狐怎麼說的呢?他說:“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往矣,怨子如異日。”說舉薦你是出於公心,因為你能勝任這一個官職。而我怨恨你,是因為我們之間有私仇。你回去吧,我還是像以前一樣地怨恨你。

《弟子規》上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雖然解狐他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沒有做到“恩欲報,怨欲忘”,但是他的這一點公心,也是非常可貴的。因為我們現在很多人,還做不到這一點。利用自己的職權打擊報復,人家有德行、有才能,偏偏去打壓他,不去任用他。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子路來請教孔子的一段話。子路問什麼呢?他說賢明的君主治國,首先最應該注重的是什麼呢?孔子怎麼說的呢?孔子說:“就是要尊重賢德的人,輕賤不賢德的人。”子路就又接著問了:“可是我聽說晉國的中行氏,他也尊敬賢德的人,輕賤不賢德之人,為什麼他還滅亡了呢?”孔子怎麼回答的呢?孔子說:“中行氏雖然尊敬賢德的人,但是卻不能夠任用他們;輕賤不肖之人,卻不能夠罷免他們。所以賢德的人就有怨恨之心,不肖之人就對他有仇恨之心。仇怨這兩種情緒並存於國家,中行氏還想不滅亡,怎麼可能呢?”所以有賢德的人一定要重用,不賢德的人一定要罷免,這才是真正的尊賢。

在《典語》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說“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尊敬一個賢德的人,就會使很多賢德的人都高興;而你誅殺一個惡人,那麼所有的惡人也會感到畏懼。這說明治國、治企還有治理單位,都要做到賞罰分明。是賢德的人就要賞,是不肖的人就要罰。不能夠是非不清,黑白不分。

在《六韜》上,也描述了七種賢者不被重用的情況。出現了這七種情況,賢德的人就不會得到重用了。

第一種:“主弱親強,賢者不用。”君主很弱小,反而他的親屬都很強勢,這個權利,就無法集中在君主的手中。即使出現賢德的人,也不能夠被重用。

第二種:“主不明,正者少。邪者眾,賢者不用。”君主不夠明智,而正直的人很少,邪曲不正的人卻很多。賢德的人就不會被重用。

第三種:“賊臣在外,奸臣在內,賢者不用。”賊臣在外誹謗,奸臣在內進獻讒言,賢德的人也不被重用。也被君主所懷疑。

第四種:“法政阿宗族,賢者不用。”也就是法律政策,都是偏向於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樣的話,賢者就不得重用。因為賢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公正廉明。當你的這個政令、制度都偏向於自己親信的人、家裏關係好的人。那當然這個賢者就得不到重用了。

第五種:“以欺為忠,賢者不用。”把欺騙自己的人當成了忠臣,賢者就不會被重用。

第六種:“忠諫者死,賢者不用。”關於這方面的例子,在歷史上很多很多。比如說在《傅子》中記載了夏桀王和商紂王兩個人的例子。夏桀王整天荒淫無度,喝酒取樂,不務朝政。這個時候有一個臣子,叫關龍逢就來進諫,而且是站在他身邊就是不走,夏桀王就很生氣。於是他把關龍逢關了起來,很快就處死了他。因為夏桀所任用的都是奸佞之臣。而不用這種可以犯顏直諫的臣子,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結果夏朝很快就滅亡了。

商紂王也是如此。在《史記》上記載,這個商紂王整天喝酒享樂,沉迷於靡靡之音,還喜歡和女子飲酒取樂。當時他任用了“三公”,“三公”還都是很賢德的人。一是鄂候,一個是九候,還有一個就是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九候有一個女兒,長得非常的美麗,九候就把她進獻給商紂王,但是九候的女兒不喜歡過度地淫欲,商紂王很生氣,就把她給殺死了。不僅如此,他還把九候也殺死,並且做成了肉醬。鄂候看到了這一點,就去勸諫他,勸諫的言辭非常地激烈。也就是他用嚴厲的話語來指正他,結果紂王也很生氣,就把鄂候也殺死了,把他做成了肉幹。這個時候的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他聽到了這件事,就不免哀聲歎氣。紂王知道了這件事,就把他關在了羑裏,所以羑裏這個地方,也被譽為歷史上的第一個監獄。後來這個西伯昌的幾個臣子,就想方設法地給商紂王進獻了一些美女、寶馬,金銀珠寶等等,這個紂王才把西伯昌給放了出來。

商紂王身邊也有賢臣,這三個賢臣就是微子、比幹和箕子。微子三番五次地去勸諫紂王,但是商紂王聽不進去,結果微子就逃走了。比幹是他的叔父,為了糾正他的錯誤犯顏直諫,結果怎麼樣?紂王很暴虐,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和別人的心是不一樣的。我想看一看比幹的心,是不是和別人的心不一樣。”所以他就將比幹給殺了,而且是剖視其心。箕子看到紂王這樣的荒淫無道,非常地害怕,就裝作癲狂。但是這個商紂王還是不放過他,還是把他關了起來。那這樣做以後就沒有人再敢勸諫紂王了,所以紂王越來越荒淫無度。商朝也就很快滅亡了。

周武王弔民伐罪,商紂王一敗塗地,最後穿著寶玉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殺而亡。這些典故都是告訴我們:凡是荒淫無道,不願意聽臣子勸諫的領導者,最後的下場都是很慘烈的。

第七種:“貨財上流,賢者不用。”財貨都流到在上位者那裏去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位者貪財好利。那麼他貪財好利,顯然不會聽賢者的勸告。賢者也不能夠得到重用。

這七條告訴我們,賢德的人哪一個朝代都有,世世代代都不會缺乏,只是領導者沒有加以重用。為什麼沒有加以重用呢?

第一就是他認識不到賢德的重要性;第二他沒有能夠以公平的,這種待遇去對待這些賢德的人。所以公平待人特別重要,要“尊賢去不肖”,同時還必須要有智慧,你能夠分得清,哪些人是賢德的人,哪些人是不肖之人。這樣才能夠做到公平待人。

在《桓子新論》中,就記載了一個淳於髡的故事。淳於髡到了鄰居家裏,看到這個灶台的煙囪非常地直,而且這個柴火就堆在灶台旁邊,於是他就提醒鄰居家的人說:“你這樣恐怕會有火災。”他建議鄰居,要把這個煙囪做得彎曲一些,把這個柴火搬得遠離灶台。但是鄰居家的人覺得他很煩,真嘮叨,也沒有聽從。

結果怎麼樣呢?後來果然發生了火災,燒到了旁邊堆放的柴火,而把鄰居家的房屋也都燒著了。火災發生之後,鄰居都趕來救火,火被撲滅之後,這個鄰居家的人就開始殺羊擺酒,犒勞這些救火的人,但是他仍然不肯請淳於髡來飲酒吃飯。有智慧的人就譏諷他說:“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什麼意思呢?如果人沒有智慧,他就分不清孰重孰輕。你看淳於髡教導他把煙囪做得彎曲,把柴火搬離灶台。你按照他的建議去做了,你根本不會發生火災。但是你不知道對他感恩戴德,請他來做客;而等失火之後,鄰居都跑來幫他滅火,燒得焦頭爛額。他對這些人感恩戴德,把他們視為上賓。所以一個人沒有智慧,他確實分不清,哪一個輕哪一個重。分不清哪一個人應該禮敬、應該尊重,往往還會捨近求遠,本末倒置。

在《賈子》中給我們記載,說君王要給人授予官階,給人授官,分為六個等級,那六個等級呢?第一就是“師”,第二就是“友”,第三是“大臣”,第四是“左右”,第五是“侍禦”,第六叫“廝役”。

什麼是“師”?“師”的智慧是源源不斷的,他的行為可以作為世人的表率。對世人的提問,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他到哪里,就可以讓這個地方的人更受尊重。比如說他到一個封地,就可以讓這個封地受人尊重,加重這個封地的分量;他進入一個國家,就可以讓這個國家受人尊重,加重這個國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這樣的人叫做“師”。

什麼是“友”?“友”就是他的智慧足以磨礪人;他的行為足以輔助人。他明於進賢之道,敢於黜退不賢德的人。對內,能夠匡正君主的過失;對外,能夠稱揚君主的美名。這樣的人被稱為“友”,是第二等的人。

什麼是“大臣”?“大臣”的智慧,足以幫助為政者謀劃國事。他的行為足以做人民的表率,他的仁德足以使上下相處愉悅。國家的法律,他一定是謹慎地遵守。君主有困難的時候,他一定會為君主效死。他忠於職守,不徇私枉法,這個是第三等的人。

什麼是“左右”?“左右”,也可以修養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為,在鄉里不會做對不起鄉里的事,他的所言所行,不會讓朝廷有慚愧之心,不會辱沒朝廷。他還會冒死去勸諫君主,這是第四等的人。

我們從這裏看到,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的官員,連第四等的人都不符合。因為第四等的人已經要求,他的君主有了過失,他要犯顏直諫,不怕丟自己的烏紗帽。不是說領導說什麼,他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仍然去附和領導。

第五是“侍禦”,什麼是“侍禦”?可以既不貪財也不淫色,侍君沒有二心。君主有過失,雖然不敢犯顏直諫,但是憂愁的臉色表露在臉上,他擔心君主的安危、國家的治理。這是第五等的人。

最後一等人叫“廝役”,什麼是“廝役”?就是指諂媚、巴結、奉承君主的人,這是最末一等人。後面還說,“故與師為國者,帝;與友為國者,王;與大臣為國者,霸;與左右為國者,強;與侍禦為國者,若存若亡;與廝役為國者,亡可立而待。”這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一個君王,能夠與師一起來治理國家,這樣的人可以稱帝;和友一起來治理國家,可以稱王;和大臣一起治理國家,能夠稱霸;和左右一起治國,還能夠強盛;與侍禦一起治理國家,存亡就難置一詞,很難說了;但是和廝役一起治理國家,你所任用的全都是廝役,那滅亡是頃刻間的事情。

所以聖明的領導者,都是和誰相處呢?和老師相處。那和老師怎麼相處?我們知道古代的拜師禮,非常地隆重。他要以非常尊敬的心,來禮待師者。這樣才能夠使人民富裕,使國家安定。

在《屍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範獻子在河裏遊玩,大夫都在左右侍奉著。範獻子就問了:“誰知道欒氏的後人在哪里嗎?”大夫們都沒有人回答。這個時候清涓問範獻子:“您為什麼要問欒氏的後代呢?”範獻子就說了:“自從我滅了欒氏之後,留下的年老的人還沒有死,年少的人已經成壯年了,我怕他們復仇。所以才問起這件事。”清涓怎麼說的呢?清涓說:“君主您如果能修明晉國的政治,內得大夫之心,外不失去百姓。即使是欒氏之子,又能夠對您怎樣呢?如果您不能夠修明晉國的政治。內不得大夫之心,外又失去百姓。那麼這個船中所坐的人,都是欒氏的後人。”範獻子一聽,就說:“你講得太好了,對我太有啟發了。”結果怎麼樣呢?第二天一上朝的時候,他就命令賞賜清涓良田萬畝。

我們從這裏看到,古人對於賢德的人是何等地尊重。對於賢德的人所提供的好的建議馬上去實行。對於能夠提出好的方法、建議的人還給以重賞,這也是重視賢才,禮敬賢才的一個重要的表現。

在《屍子》中記載,作為臣子,如果舉薦賢才給君主,君主如果不賞賜他,他就不會這樣做。所以進薦賢臣的人,應該受到上賞,得到最高的地位。這樣的制度,才能夠使德才兼備的人源源不斷地湧現,這個國家才能夠日益昌盛。

關於進賢,歷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的典故。這個齊桓公他從魯國返回到齊國之後,就想讓鮑叔牙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推辭說,這一件事必須用管夷吾才能夠做好。管仲對待百姓很寬容,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治國不失根本,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的忠信可以結交於諸侯,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制定的禮義,可以讓四方的諸侯都效法,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能披盔戴甲,手執鼓錘,立於軍門來鼓舞將士的士氣,這還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所以您一定要重用管仲。於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力薦,親自迎接管仲,並且向他請教治國之方。後來齊國才能夠在眾多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稱霸天下。

《屍子》中有一句話說:“有大善者必問孰進之,有大過者必雲孰任之。而行賞罰焉,且以觀賢不肖也。”意思是說,臣子如果有大的功績,就一定要追問是誰推薦他的,要一同給以賞賜。而臣子有了大的過失,也一定要追問是誰舉薦了他,並且對舉薦者進行連帶的處罰。

對於為政者而言一定要秉承“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的原則。這樣才能夠把真正賢德的人,能夠舉薦出來受到獎賞,這樣才能夠使國家沒有遺漏的人才。這些德才兼備的人,都出現在領導的位置上,這個國家想不和諧都很難。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