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5集--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2019-07-1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815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講第五講,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字,確實是智慧的符號。我們看“怒”字,這個字是怎麽寫的呢?他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麽叫“怒”呢?當你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你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你才會發怒。

很多人說都是誰誰誰讓我很生氣,某一件事讓我很生氣。其實這些話都有待商榷,為什麽呢,因為從邏輯上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所以請問那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呢?其實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

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

比如有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先生的手上。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上。一位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可真命苦啊。”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媳婦的手中。還有一個人說:“我很難過,因為老板總找我茬。”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了老板的手裡。一位年輕人從文具店裡走出來說:“那位老板服務態度惡劣,把我給氣炸了。”他把快樂的鑰匙又交在了老板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動不動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發脾氣,那我們周圍的人呢,都會跟著很緊張,很有壓力。為什麽呢?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又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大發雷霆了。那麽既然我們知道一個人生氣,讓周圍的人都跟著不舒服,很緊張,那我們自己也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但是我們往往都把自己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別人的手上。

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子丈夫,或者我們的兒女,我們的同事,我們的領導,那麽這個《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文章,就提醒我們,人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怒字告訴我們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那麽還有一句話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那為什麽發怒是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呢?首先發怒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在《黃帝內經》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所以一個人經常喜歡生氣,脾氣不好,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征。第一怒傷肝,這個人經常生氣,這個肝上就得這樣或者那樣的肝病了。第二呢,中國人還說怒發沖冠,意思是說一個人在盛怒之下,他的血氣會往頭頂湧,頭頂經常發熱,於是他就容易生氣,容易著急,容易上火。結果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那麽有的人還專門研究,人的情緒情感和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 ,總結了這樣一句話:“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要你的命。”所以我們五臟六腑之所以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病癥,都是因為和恨怨惱怒煩,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所以我們一個人情緒不好,被這些負面的情緒所充斥,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傷。

怎麽樣來解決愛生氣的問題呢?我們要學會轉“怒”為“恕”。你看“怒”字它的“又”字邊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們把這個棱棱角角變得圓滑一點兒,就變成了“恕”。而“恕”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什麽叫“恕”呢,要做到“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或者說如自己的心。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給別人的時候,要捫心自問:我希望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我?比如說別人做錯事了,我們要發怒的時候,我們就要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完人了,我是不是一個聖賢人了,一個錯誤都不犯了呢?那我自己還不是一個聖賢人,還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那怎麽能夠要求他一個錯誤都不犯呢?

而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怎麽對我呢?我們希望他能夠體諒我的苦衷,考慮到我們的環境,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那麽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呢,我們也要體諒他的苦衷,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來請教說:“老師,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呀?”孔老夫子說:“有啊,這一個字就是“恕”。什麽是恕呢?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弟子規》上的一句話就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我們做給別人之前,都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方式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方式來對我,那我趕緊就停止,不要以這樣的方式態度去對別人。所以你看《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話都很簡單,但是如果你把這句話學會了,記住了,運用在我們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中,那你就知道這件事如何去取舍,該不該做,應該怎樣做。所以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很簡單平實的方式表達出來的,不要因為這個簡單就瞧不起它。實際上《弟子規》的1080個字,360句話,113件事。如果我們字字句句做到了,那我們發現,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們的人氣指數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在《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君子有三恕,哪三恕呢?“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意思是說,你對領導不能夠侍奉的很好,不能夠讓領導滿意,而你有屬下,卻希望他對你服侍得很好,對你竭忠盡智,這就不是恕道了。“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你不能夠很好地孝順父母,侍奉父母,讓父母感到滿意,而有兒子之後,希望他們能夠孝順你,對你服侍得很滿意,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不能夠以禮敬的態度來對待兄長,有弟弟妹妹,還希望他們能恭敬地對待你,這也不是恕道了。所以如果要做到恕的話,確實要做到,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別人,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所以在《大學》上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這個就講的是恕道了。意思說你厭惡領導的,他的所作所為讓你生厭,那你就不要以這樣的態度方式去對待屬下。你厭惡屬下的,他辦事不認真負責,給他說的話,他轉頭就忘了。那你不喜歡屬下這樣做,你也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方式,去對待你的領導。那你對待左右,左右就是和我們平等的人,朋友、或者是說我們的前任。前任沒有把工作交代好,他就走了,那我們也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後任。我們一定要做的有始有終。把工作認真負責地交代給下面的一個人。那麽這個都是恕道。這個恕就是“如心”。什麽是如心呢?就是“真如之心”。這個“真如之心”就是我們的本性。那我們的本性是什麽呢?你看禪宗也講,要找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說人都有純凈純善的本性。那我們這個本性是什麽呢?就是我和眾生,我和所有的人,包括動物植物山河大地等等,都是一體的關係 。這才是我們的真實面目。

就像我們看這個水,它起了小水泡,結果每一個水泡,都執著這個水泡是我,而和別的水泡就起了對立,起了爭執。但是那個真正找到自性的人,回歸到自我面目的人,就是回歸大海的水泡,他知道整個大海,那才是真我,那才是我的本性。

我們是凡夫,就是迷惑顛倒,他沒有看到事實真相,所以才會和人家起對立。說這個是我,那個是他,我和他的利益就有沖突,你打我一拳,我就會打你一腳。那麽這個就叫,沒有認識事實真相。那麽認識事實真相的人,他是怎麽做的呢?他知道我和其他人,和動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是一體的關係 。什麽叫一體的關係呢?就是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比如說我們的牙齒,不小心咬到了舌頭,那我這個舌頭還會和牙齒不依不饒,還要再對它報復攻擊嗎?它 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所以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真如之心的人,他一定能夠做到仁者無敵。什麽是仁者無敵呢?就是他在內心裡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

為什麽菩薩能夠做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經常說大慈大悲觀音菩薩,那為什麽這個觀音菩薩被稱為大慈大悲呢?因為我們一般人的慈悲之心,仁愛之心,是指向特定的對象。比如說這個人是我的愛人,是我的父母,是我的兒女,所以他們有困難,我去幫助,我特別著急,我就想方地救助他們。但是對於那些陌生人,和我毫無關係的人呢?我就漠不關心、無動於衷了。那我們看世間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地工作,非常的忙碌,非常的辛苦,他背後的動力是什麽呢?有一句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沒有名利在推動,誰還會朝九晚五地去工作呢?我做這件事又沒有名又沒有利,那可能很多人都不去做這件事了。那菩薩他也沒有名沒有利,但是他仍然辛辛苦苦地救助眾生,這個推動的力量,又是什麽呢?這個推動的力量,就是如心。就是同體的大悲心。什麽叫如心呢?看到他受苦就如同我受苦一樣,看到他幸福就和自己幸福一樣。這個就叫如心。

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聖賢人,他們去用功讀書,因為他從小熟讀聖賢書,受到聖賢教誨的熏陶,他能夠襟懷天下,心係眾生。是這種心,在讓他無私無求地為大眾付出。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我們談到了要克制怒氣,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忍”。這個忍字也寫得很有味道,告訴我們什麽時候才談得上忍呢?平時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禮遇我,我禮待你,這個時候談不上忍。只有當你的心上加了一把刀刃的時候,你還能夠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才談得上是忍。所以我們要克制怒氣,首先要學會這一個字,那就是“忍”。當然,這個忍的功夫也是有不同層次的。

古人說這個“忍”,它有六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力忍”,用力地克制自己的怒氣。比如說別人誹謗我,中傷我,打擊我。我努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怒氣,不去和他一般見識,不去打擊報復。當然,如果我們的忍,僅僅停留在這一個層次,終於有一天你會忍無可忍,還是會火山爆發。所以怎麽樣呢?我們要把這個境界再向上提升。

第二個層次,就是“忘忍”。什麽是忘忍呢?就是我這個人心胸很大,宰相肚子能撐船,別人對我們的不好,對我們的誹謗中傷,我都轉頭就忘了,沒有把他放在心上。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就過去了。

第三個層次是“反忍”。什麽意思呢,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一句話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法。我們後面會詳細的講述。就是任何一件事,我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不是去責怪別人,反而反省自己,哪做的不夠好,有哪些可待提升的地方。那我們看這個人對別人都是很恭敬,很禮貌,他唯獨對我有怨言,說明什麽呢?肯定是我有想的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是無意有意之中,說話不在意,得罪了別人。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第四個層次,就是“觀忍”。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比如說我們從前的事,包括昨天的事,過去了的事,不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虛幻不實嗎?又像水泡一樣一下子就破滅了,還像打雷閃電一樣,怎麽樣呢?都是短暫的,不能夠持續。所以那個讓你生氣的事,它已經過去了。讓你生氣的人,他也再過幾十年,在那裡呢?我們想一想,今天你和他斤斤計較的,非常過意不去的那個人,再過七十年,八十年,他又在何地呢?一想啊,他就在那個小盒子裡而已,你有必要跟他計較嗎?所以這個引起怒氣的事,那個引你生氣的人,其實都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你就像把他當成夢幻泡影一樣,不要和他斤斤計較。如果你對這個人念念不忘,一有時間一有機會就把他翻出來,把自己氣個半死,別人連知道都不知道,這是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呀!所以要學會觀忍。

第五個層次,就是“喜忍”。別人誹謗我們,批評我們,諷刺我們的時候,我們不僅不生氣,不發怒,反而還很高興,為什麽很高興呢?你看這個人又來考驗我們,提升我們的境界來了。他看我們忍辱的功夫,是不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他是考官。我們都知道小學生面臨的考試,試題都比較簡單,到了中學,到了高中再到大學,再到了博士研究生,隨著你級別越來越高,這個考題也會越來越難。所以這些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幹什麽來的呢?他是來考驗我們的忍辱功夫的,考察我們的修養,是不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你怎麽樣呢,你不生氣反而還歡喜地接受,如果我能夠考試過關,那我這個級別又提升了,我的功夫又進步了。

第六個層次,也是最後一個層次,叫“慈忍”。也就是別人做錯了事,我不僅不對別人打擊報復,反而想著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甚至想著去幫助他,提升他。為什麽呢?因為中國人有句話說: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比如說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說有一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但是就有很多悖逆社會的行為。比如說有一個豪華的車子,停在路邊,他也不認識這個車子的主人,但是他很淘氣,拿著刀子就在這豪華轎車上劃了幾道。如果我們是這個車子的主人,我們遇到這樣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第一個反應就是發怒,就是生氣。但是中國人說:論人知非,當究其心。當我們談論一個人過失的時候,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它,導致過失的原因。於是我們去調查,說這個孩子為什麽有這樣的行為呢?經過調查才發現,這個孩子早年他的父母離異了,他的父親找了一個妻子,成了一個家,他的母親嫁了一個丈夫,又成了另外一個家。他就沒人管,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從小也沒有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從小對這個世界就沒有感情,充滿了冷漠,充滿了對立。所以他沒有走上社會,就做出了這樣悖逆社會的行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愛。

我們想一想,我們是怎麽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們聽說有一個《弟子規》的學習營,效果特別好。我們可能不遠萬裡也送孩子去學習。我們聽說有一個學習方法,迅速地提高學習成績,我們可能也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學習。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照顧,有求必應,無微不至。那麽這個孩子相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是不是很可憐了呢?所以你這樣一想的話,你就不想去報復他,也不想著去生氣了。你想去提升他,幫助他,把自己的這個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提升起來了。這個就叫慈忍。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而很多人說他明明就是做錯了,為什麽我看他不順眼,還是我自己的修養不夠呢?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麽是自己的修養不夠呢?

我們很多人已經習慣於生氣了,習慣遇到事情就發火,那怎麽辦呢?我們要認識到,發脾氣對人產生的傷害,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影響人際關係。

在美國休斯頓有一位銀行家,他小的時候脾氣特別地暴烈,經常因為小事就發脾氣。那麽他就講述了,他是怎麽樣克服易怒的脾氣的。有一天,他的父親給他一小桶鐵釘子,對他說:你每生氣一次,就在後院那個欄桿上釘一顆釘子。結果第一天,他就在這個柱子上釘了十六顆釘子。說明什麽呢,他這一天生氣十六次,確實脾氣不好。後來因為脾氣少發了,所以每一天的釘子,也就逐漸釘得少了,最後他變得完全不發脾氣了。他就把自己情緒的轉變,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說:“很好,你做得不錯。如果有一天你能夠不發脾氣,那你就到後院的柱子上拔掉一顆釘子。”經過大約七個月,他把柱子上所有的釘子全都拔掉了。他又告訴父親,你看我把後院柱子上的釘子全都拔掉了。他的父親看了之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看到柱子上那些小孔了嗎?”那柱子上千瘡百孔,再也不像以前那麽美觀和好看了,所以當你發脾氣的時候,你的惡言惡語就像那些釘孔一樣,在人們的心靈上留下了疤痕。也像你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當你拔出刀子之後,無論你對人家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永遠不可愈合了。”所以大家要記住,壞脾氣只是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困難,而不是更加容易。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一些方法,來克服愛生氣的毛病。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克服愛生氣的毛病。每一天的晚上,我們站在鏡子面前,對著鏡子這樣說:從今以後,你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氣。早晨起來方法也是一樣,但是說的話有所不同,你對著鏡子這樣說:你已經不生氣了,你已經完全不生氣了。當然,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人的習氣一旦養成,確實是很難改變。但是我們要有信心,這個習氣再重,他也不是本性本具的,都是後天加上去。只要你有信心、有決心、有意誌,也終究能夠把它給克服。我相信經過三個月以上的不斷練習,即使是罪大惡極的人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輕易地發火了。那麽這樣,我們就能真正的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一個人的身體經過鍛煉,可以變得更加強壯,更加健康。那麽人的心靈,也可以通過修養,變得更加平和。那麽經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就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修養,有沒有修為,看什麽呢?就是看他在財色名利,而後利樂興衰、各種苦難面前,是否能夠做到如如不動。那麽這個就是古人所說的八風吹不動,這個典故我們留在以後再講。那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