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3集--真正的風水在哪裡
2019-07-1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678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尊敬的諸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講第三講《真正的風水在哪裡》。我們知道現在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特別地感興趣,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喜歡找人看看風水。比如說給我們調一調這辦公室它的座位朝向,這個書桌應該擺在哪一個地方,或者在哪一個地方設置上一個什麼樣的擺件,更加提升我們的運氣。這些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真正的風水卻不在這裏。

我們看在《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中的一個典故,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在孔子家語上記載:魯國的國君來向孔老夫子請教,他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到底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是怎麼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是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他下麵就說:“損人而自益,身之不詳也。”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損人利己。損害別人的利益來利益自己,自私自利,你就跟別人結下了怨仇,久而久之,他也會想方設法的找機會來報復你。所以怎麼能夠說損人利己呢?所以損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地幫助自己。因為我們一直在助人為樂,廣結善緣,當我們自己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

很多人說中國人不是有一句話嗎,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實際上這一句話應該怎麼樣正確理解呢?在《論語》中,孔老夫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怎麼理解呢?他說古代的那些學者,學習聖賢智慧讀經典,為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古之學者為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靈性。用《大學》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自覺覺他都達到圓滿,止於至善。而今之學者為人,而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學習經典呢?是為人之學,為的是我們在和朋友交流談話的時候能夠引經據典。說孔老夫子怎麼說,詩經上怎麼說,為的是顯示自己的才學,所以這個叫為人之學,是給別人看的,不是想真正提升自己。

所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如果人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養而去努力的話,這個才會天誅地滅。而不是說你不自私自利天會誅殺你,地會滅你,這樣就完全錯誤了。

所以我們現在對聖賢經典上的很多話,都是錯誤的理解。比如說還有一句話說:人定勝天。我們現在人把這個定解釋為一定了,說人一定能夠戰勝天,戰勝自然。但是我們想一想,自然界一個地震,一個洪水,我們就無能為力,手足無措了,我們怎麼能夠勝天呢?這個“定”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定,就是《大學》上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一個定,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戒定慧的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人心能夠定下來,才能夠超出天命,超出自然的這種命運的拘束。所以我們現在錯誤地理解了聖賢教誨,把這些錯誤的理念再運用到社會生活工作中,就引起了很多的弊端。

我們看中國古人,從小教孩子學習什麼呢?學習琴棋書畫,為什麼要學習琴棋書畫呢?其實它都是培養孩子定力的一個方法。你要把心定下來,具備專一的能力,你學習什麼才能夠深入。如果我們心浮氣躁,學什麼都不能夠專一,我們聽四十分鐘的課,還要起來接一個電話,發一個短信,再去倒杯茶,我們想一想,我們能聽進去什麼呢?

所以無論哪一方面的成就,都需要有專心的能力。所以古人讓孩子從小學習琴棋書畫,目的就是培養這種定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你看損人他不能夠利己,幫助別人才能夠幫助自己。

第二,“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看到這句話,我們現代人更加有體會了,你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照顧,不去孝順,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結果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結果是十件事,九件事你都做好,只有一件事不能滿足他,他都會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學習聖賢經典,沒有把古人的這些教訓,給用到教育兒女之中。古人他用一棵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兒女的關係,這棵樹的果實是孩子,這棵樹的樹幹是孩子的父母,而這棵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爺爺奶奶。意思是說,我們希望這個果實長得碩果累累,非常的豐盛,請問我們應該把水,把養分澆在哪裡?我們應該把養分澆在根上,這樣才能夠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可是我們現在很多家長所做的是什麼呢?把養分直接放在了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個就是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為什麼不祥呢?因為把孩子培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這個家沒有後繼的人才,所以就會破敗了,這個是家庭的不吉祥。

第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也就是說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疏遠了,不去任用,而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結果這個國家就不吉祥了。比如說孟子說,他說應該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為什麼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卻高高在上,就等於把他的過惡,傳播給廣大的民眾。所以,沒有仁德心的人,不賢德的人,都高高在上成為領導,這個對社會風氣,會造成很大的負面的影響。這個是國家的不吉祥。

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導,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都傲慢了,瞧不起老年人,認為他們那一套都過時了,不願意虛心向老人去請教,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也越來越深,把老祖宗的東西,都作為封建糟粕來無情地批判、踐踏。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我們現在出現了兒女不孝父母,甚至兒女殺害父母;兄弟相殘,兄弟之間為了一點點財產,就吵上了法庭,彼此不相讓;夫婦同床異夢,沒有親愛,沒有情義、恩義、道義;朋友沒有信用,朋友之間相交往都互相欺騙,沒有誠實守信,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所導致的。

最後一點,“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也。”聖賢人,有德行的人,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都隱居起來了。為什麼隱居起來了呢?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我有機會可以為國家服務的話,那我就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兼濟天下,為民造福,為國家治理做出貢獻。為什麼他要隱居?因為沒有人認識到他的德學,沒有人賞識他,重用他,所以他不得已,就退則獨善其身,所以他不願意同流合污。

我們看鄭板橋寫的四個字:“難得糊塗”。很多人說這都是消極棄世的一種價值觀,實際上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的讀書人,他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為了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希望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治國平天下。但是現在官場很腐敗,大家都是急功近利,爭名奪利,貪汙受賄。他作為一個讀書人,不願意和他們同流合污。不願意和別人同流合污,別人就會排擠他,打擊他,不給他機會,甚至還有事沒事的找他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他怎麼辦呢?他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得糊塗,還能夠有機會在這個位置上為老百姓做一點事。所以他不是消極,他是一種積極,不願意同流合污的態度。所以聖賢人之所以隱居,就是因為他的德學不被人所賞識,也不被人尊重,所以他有才學也發揮不出來。所以他就退則獨善其身,隱居了。這個時候,聖賢人隱居了,那些沒有德行的人,沒有道德學問的人,沒有智慧的人,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個是天下的不吉祥。

最後孔老夫子還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包括在其中。從這一個故事中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耳覓,感無不通。”人的福分從哪裡來的呢?不在於你風水的好壞。中國人有句話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什麼意思呢?一個有福德的人,他所選擇的居住場所,自然山清水秀,環境也特別的優美,這叫福人居福地。即使開始他所居住的這個地方,風水不是很好,但是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時間,這個地方的風水也就變好了。而那風水寶地呢,一定是有福德的人才能夠居住。

古人他強調的是“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他把人的福用大地,田地來比喻。我們這個田地,怎麼樣才能夠豐收呢?最好的,回饋最豐厚的“田地”有三種。第一就是“恩田”;第二就是“敬田”;第三就是“悲田”。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有沒有德行,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恩田”。如果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他就是在給自己培福,他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中國人特別強調孝敬父母,為什麼這麼強調孝敬父母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人生在世,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最重的,沒有誰的恩德能夠超過父母。所以孝順父母,培養的是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在《孝經》上就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什麼意思呢?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要求相背離的。為什麼是背離的呢?比如說我們逢年過節或者出差在外,都會想到買一些禮物帶回去。那麼請問,我們對誰的禮物準備的最用心呢?生怕別人不喜歡,不是人家的需要呢?我們是對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對領導的禮物,那些關係到我們前途命運人的禮物,準備得最用心,煞費苦心。但是對我們父母發禮物呢,甚至有的時候都忘記了。那請問,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呢?其實我們就是以利害之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個人對我有利有好處,我就對他全力以赴。一旦這個人由利變成害了,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你看我們在上大學的時候,這個心還是比較純淨純善的,沒有受到污染,還是很單純的,受到社會的污染也比較小。怎麼表現呢?我們放暑假的時候,回家要買禮物,我們首先想到要給誰買禮物呢?對呀,給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師買禮物,這個是一個人正常的表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受社會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越來越深,逢年過節,我們也想著去送禮,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把對領導、對生意合作夥伴的禮物,準備得很用心,很周到,但是卻忽略了父母,這個就是悖德悖禮的行為,沒有把父母的需要放在心上,而是把領導、客戶的需要放在了前面。說明什麼呢?我們沒有用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反而功利之心越來越滋長。那我們看一個人,他的事業再好,賺的錢再多,地位再高,但是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照顧,不孝順,我們就可以知道,預測他的未來,他的前途並不樂觀。

第二、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就看這個人有沒有恭敬心。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他的弟子曾經說,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能看到對方的需要,而且還彬彬有禮,所以他走到哪裡,哪裡都是他的兄弟姐妹。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有這樣的感受,我們走過很多地方,到全國的各個省市,去習講傳統文化,遇到很多這些同樣是學習傳統文化力行《弟子規》的人,大家看了之後,都非常的親切,就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樣,那麼樣的友好,為對方著想。但是我們也看到,現在很多的孩子、年輕人,走到哪裡和人家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不到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周圍的人都要看到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感受,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已經形成了。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那如果不出現紛爭、矛盾、衝突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你看這個“敬”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提倡大家要學《弟子規》呢?《弟子規》就是最起碼的禮儀,禮的本質就是恭敬。所以曲禮曰,“毋不敬”,那就是要求我們要一切恭敬。通過學習《弟子規》,我們從敬父母敬兄弟,然後敬朋友,再推及到敬事、敬人。所以整篇弟子規它離不開一個“敬”字。孔老夫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如果沒有學禮,不懂得最起碼的禮儀要求,他走到哪裡都是處處成障,人際關係都處不好。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出去工作,可能不到一個月,他就很不滿意,甚至把老闆給開除了,自己不再去工作了。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學習最起碼的禮,沒有去力行《弟子規》。這個是告訴我們,恭敬之心培養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我們看孔老夫子一生,他所力行的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他做到了溫和、善良、恭敬、簡樸、禮讓。而孔老夫子的後人,也都秉持了孔老夫子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思想。所以孔老夫子的後人,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了八十多代,兩千多年而不衰。所以我們和孔子後人接觸,確實能發現他們身上,有一些一般人不具備的品質,這個也是家風的承傳。

再看老子,道家的創始人,他觀察了天地之道,提出了“處柔守慈”的處世原則。告訴我們處處要有仁愛之心,為對方著想,處柔守慈。那麼這樣的話呢,你走到哪裡,哪裡的人就會歡迎你,你處世也會事事如意。

第三就是“悲田”。這個悲,就是慈悲的悲,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個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什麼叫同情心呢?就是和別人有同樣情感的心。而這個同情心是我們本性之中,本有的天性。比如說在幼稚園,很多的阿姨都有體會,說兩個孩子在奔跑,一個孩子在追另一個孩子,結果前面的孩子跌倒了,這個孩子還沒有哭,但是後面的孩子,她就哇哇地哭起來了。為什麼她會哭呢?因為她對前面的孩子的那種疼痛感同身受。他感受到了夥伴的那種痛苦,所以她就哭起來了,這叫同情心。這個是人的本能,不用人去教導。但是我們的家長老師教育引導錯誤了,他說那是別人跌倒和你有什麼關係呀?不用哭,不用哭,跟咱們沒有關係。結果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同情心就越來越差了。覺得他是他,我是我,他的苦痛和我沒有關係。所以就越來越變得麻木不仁,對別人的苦痛漠不關心了。

所以這個“悲田”,一個人有慈悲心,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對別人的苦痛,要發自內心地表示同情,感同身受,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你只有這種同情心還不夠,你還要做出具體的行動,給以救助,拔人於苦。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了,這才叫有悲心。

新加坡有一個“國寶”,叫許哲女士,我們從她身上就感受到什麼叫同情心,而同情心能夠讓人過著一種快樂的生活。許哲女士在小的時候,看到她母親所做的一件事,從此以後,就奠定了她一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她看到了什麼事呢?有一次她的母親煮了一頓很豐盛的飯菜,端到了桌子上,全家人正準備吃的時候,突然門外響起了敲門聲,許哲女士的母親,她就過去把門打開,結果看到了一群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的人。這些人好像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所以向她的母親就苦苦地哀求,要討一點飯菜吃。他母親看了這個情景,二話沒說,轉過身來,就把桌上所有的飯菜都端了出來,請這些人吃。當時許哲女士,她的年齡很小,她也很好奇,就跟著母親在後面看。當她看到那好幾天沒有吃飽飯的人,突然有一頓美餐現前,臉上露出的那種喜悅,那一種滿足感,她突然感受到幫助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所以她下定決心,要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做助人為樂的事業。所以後來她到了美洲的巴拉圭,一個很貧窮的地方,無私無求地幫助那裏人的教育,幫助那裏人的健康,而不和他們要一分錢。

所以現在很多人去巴拉圭旅遊,說起許哲女士的英文名字,那很多人還記得她,還深深地懷念她。後來許哲女士的母親,她年紀大了,就給她打了一個電話:說你要去幫助別人,到哪都可以,而我現在年紀大了,也需要你的幫助了。許哲女士聽了這樣的話,她立刻就回到了新加坡,照顧她的母親。她的母親也是很高壽,活到了一百多歲。所以這也給我們驗證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許哲女士回到新加坡之後,她在很多人的幫助之下,就辦起了養老院。但是這些養老院辦成之後,她自己就默默地退了出來,把這些養老院都交給別人去照管,去打理。她在私底下還默默地照顧了很多八、九十歲的老人,把他們視為姐妹,所以這些老人接受起來呢,心裏感受也特別地好。所以能夠為人著想,這是天下的第一等學問。而許哲女士即使是去幫助別人,也從那些被幫助的人,心裏的需求出發,來給他們以切實的關懷。所以在《106歲的快樂法則》這本書中就記載著:有人去問許哲女士,說你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她怎麼回答呢?她說我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我看到自己所幫助的人,他們臉上露出的笑容,我也會為這種笑容所感染,所以整天很開心,沒有煩惱。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同情心、惻隱之心,培養了一個人的仁愛之心,而仁愛之心讓我們自己也生活得坦坦蕩蕩,無憂無慮。

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仁者壽”。有仁愛之心的人,因為他的心情很好,所以也健康長壽。所以你看“福田靠心耕”,人的福分從哪裡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都是我們的善心所培植的。那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