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4集--教子之方
2020-04-22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7347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講“教子之方”,教育孩子只要掌握住一個原則,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這個原則就是“德教為先,以身作則”,而且這個教育是始從胎教到終的時候慎終追遠,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

我們從中國古人對“教育”這兩個字的定義之中,就可以看到中國古人把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視為教育的根本。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教”字,在《禮記·學記》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斷的增長,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所以教育目的是使人的德行增長。

我們再看一看,我們的家庭是不是起到了“長善就失”的效果呢?如果我們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德行教育最重要。那我們想一想,他在業餘時間會把孩子送去學《弟子規》,學做人?還是讓他去學習奧數、學習繪畫呢?我們看到現在的學校,把升學率作為評價一個學校教育好壞的重要標準,學生的品格教育被很大程度上忽視了。

在北大有一位教授,他就說,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了,變成了高等知識技能的傳習所,培養的是理性利己主義者。比如說在某一個大學,是一個名牌大學,還有一個特別好的院系。有一個省的高考狀元,他連續三年參加高考,都是他們省的高考狀元。第三年考到了這個院系。聽了這一點很多人奇怪了,既然是高考狀元,為什麼還需要考三年呢?原來現在的高考狀元,都會受到當地政府的獎勵。這個考生第一年考了高考狀元之後,政府就給了他10萬塊的獎金。他拿到這10萬塊錢,覺得這個錢很好掙,他在上了大學幾天之後,就找一個原因退學回家了。第二年,再重新高考,因為他很聰明準備也很充分,結果又考了一個高考狀元,政府又獎勵了他10萬塊錢。第三年他如法炮製,又賺了10萬塊錢。所以他通過這個高考,三年就掙了30萬塊錢。對於這一件事,他的同學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還對他很羡慕。他自己對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而且從此以後,他還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工作呢?就是每一年高考前夕,他都被人請去講“如何成為高考狀元了”。

所以你看,如果只有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道德教育完全沒有了,那麼他學的越多會越自私,對國家、社會危害也就越大了。所以有人把人才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叫有德有才是“正品”,這個人既有德行又有能力,這是我們社會所急需的,這叫“正品”。第二類是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德行很好能力不夠,那我們培養培養一下,這個人還可以用,雖然不如像正品那麼用得好,但是也不會對社會國家造成嚴重的危害。第三種叫有才無德是“毒品”,這個人德行沒有,但是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能,結果怎麼樣呢?他拿著這個知識技能去做危害社會的事情。

比如說,我們看這些毒奶粉,還有這些毒食品,不就是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做出來的嗎?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到奶粉裏有什麼效果,他知道怎麼樣把人家的網站黑掉。結果知識技能學得越多,但是做人沒有標準,對這個社會的危害也就越來越嚴重了。第四個層次就是無才無德是“廢品”,當然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古人看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認為“教”首先應該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那麼什麼是“育”呢?在《說文解字》上為“育”下了一個定義:“養子使做善也”。

如果你僅僅把兒子養大,那個不叫“育”。僅僅教他知識技能,那也不叫“育”。必須讓他順著善良的方向去發展,這才叫“育”,從這裏我們看到了教育它是有先後次序的。這個先後次序就是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先培養品德後學習知識和技能。如果我們違背了這個規律的話,違背了這個次序,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個結果就是他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裏。

有一個小女孩,她去學英語,因為她記憶力很好背了很多的英文單詞。她的母親很得意,帶著她去姥姥家拜見姥姥。姥姥就問:“我聽說你英語學得不錯,書桌怎麼說呀”?“desk”。問了她很多都對答如流,確實學得不錯。過了一會儿,這個小女孩就反問她(的)姥姥了。她說:“姥姥,姥姥,這個傘怎麼說呀”?她的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回答不出來。結果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女孩當著很多人的面,怎麼樣諷刺她的姥姥呢?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真是個笨蛋”。

那我們想一想,現在孩子對父母對長輩,沒有禮貌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已經習以為常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從《弟子規》培養起她對父母、對老師謙恭有禮的態度,就讓他學了很多的知識和技能。結果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裏了。我們看曾國藩先生他特別重視對子女的品格教育,他說:“看一家的子弟能否興旺發達,就看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了”。

那三件事情呢?第一件事就是看這家的子弟早晨幾點鐘起床。第二件事就看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就是看這家的子弟是不是讀聖賢書。為什麼早晨幾點鐘起床這麼重要呢?因為中國人特別講究養生之道,他認為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是最健康最正常的。

所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天也有四季,而一天的日春,是從早晨的3點鐘開始,而春天主生髮、春生,3點鐘春天已經到了。意味著什麼呢?萬物復蘇,我們就可以來起床了。5點鐘是一天的驚蟄,這個驚蟄就是小動物冬眠之後,要恢復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起身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中國古代的養生方式都是內壯法。它非常的緩慢,但是你強健的是內在的五臟六腑。六點鐘是一天的春分,也就是說六點鐘春天的一半已經過去了。你再遲再遲也不能超過六點鐘起床,因為春天生的不好,夏天就不會長的很茂盛。而9點鐘到下午3點鐘是一天的夏季。這個時候要發了,你春天生得不好,夏天不會長得很茂盛,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會瞌睡了,沒精打采。

秋天是下午的3點鐘到晚上的9點鐘,秋天主收,有“收穫”也有“收藏”的意思。這個時候不宜做過激烈的運動,否則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而最好的休息時間,就是晚上的9點鐘到早晨的3點鐘,特別是11點到1點,這是一天的子時,一天的寒冬。如果這時候你還沒有睡覺,就等於穿著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我們看很多人英年早逝,很大程度上和沒有按照自然節律起居飲食有關。

所以早晨幾點鐘起床,關係到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有沒有精氣神。當然早晨幾點鐘起床,也看出了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第二點,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我們看現在很多的孩子,無論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對父母沒有感恩之心。這些都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里呢?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習勞知感恩”。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告訴你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只把你的學習搞好就行了。從來不做家務,不從事勞動,他就不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也不知道對父母升起感恩之心。他花錢流水很大方,他不知道掙錢的不容易,因為他從來沒有去掙過錢。

曾國藩即使做到了四省的總督,四個省的省長,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比如說我們看那些種過地的農民,他知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把這個種子播下去,要認真的施肥、澆水、耘苗,最後才有秋天的收穫。在收穫的過程中也很辛苦,還會有很多的浪費。這些菜、農作物做好了端到桌子上,三下兩下就被人給吃光了。如果你沒有從事過勞動,你不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你就會很浪費。但是做過農民的人,他知道這些種田的不容易,種田的辛苦,那他就不會輕易地去浪費了。

第三件事,就是是否讀聖賢書。因為中國古代的聖賢經典,都記載著古聖先賢對於天道的認識。告訴你怎麼樣按照自然規律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才能夠趨吉避凶。記載著古人如何孝敬父母的、如何夫妻相處的、如何教育兒女的、如何治國平天下的。那你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你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你看我們歷史上中國人是被譽為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國家。

特別是在二戰之後有一批歐洲的學者,他們就研究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而不衰,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結果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得出了一個結論,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所以中國在歷史上它積累了五千年教育的經驗、五千年的教訓,五千年的智慧,也有五千年的效果。對於如何教好孩子是特別地有經驗有智慧。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文明古國到今天的時候,在兒女教育方面,出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虛心的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沒有看一看古代的這些家訓、家書等等。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教育要以德教為先。第二就是要以身作則。在《說文解字》上對“教”也下了一個定義,它說什麼是“教”呢?怎麼樣才能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呢?這個“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在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麵跟著怎麼效仿,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了。 我們經常聽人抱怨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都說不聽,老師也經常說我這個學生怎麼說都說不聽,老闆也經常說我這個員工怎麼說都說不聽。這些話很有味道,這些話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而沒有真正去身體力行,把正確的給做出來。

我們看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父母。請問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於做父母的沒有身體力行。所以孝子,孝子什麼叫“孝子”呢?過去的人是孝順父母的人被稱為“孝子”。但是現在是孝順兒子、孝順孫子的人被稱為“孝子”。所以有人說有的人有了兒他就成了兒,有了孫兒他就成了孫兒。你看你有了兒子你是父親、母親,有了孫子你應該是爺爺奶奶才對,可如今這個位置全都顛倒了,你怎麼能夠把孩子教育好呢?我們現在孩子教育出現了很多問題,原因何在呢?

我們先看一篇文章,題目是《哪一個是我》。

那個一進門就喊肚子餓了飯怎麼還沒做好的人是兒女;那個一進門,衣服都來不及換就下廚房燒菜的人是父母。

那個一會兒說粥燙了一會兒嫌菜鹹了的人是兒女;那個哪怕就一點兒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飪,力爭做出滋味兒的人是父母。

那個整天抱怨作業多實在太累的人是兒女;那個累了一整天毫無怨言,洗衣打掃衛生後再陪讀的人是父母。

那個動不動就開口要錢,不給就生氣的人是兒女;那個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卻從不在教育投資上吝嗇的人是父母。

那個記不住家人的生日,可一到自己的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學、朋友聚會的人是兒女;那個很少記住自己的生日,卻用心為家人準備生日禮物的人是父母。

那個早上賴床還不停抱怨家人叫他的人是兒女;那個深夜入睡黎明即起準備早點的人是父母。

那個受了一點委屈回家苦水倒個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慰(撫)的人是兒女;那個在外面受了再多氣回家後卻強作歡笑的人是父母。

那個有牢騷就發有煩惱就怨,把家當做壞情緒宣泄所的人是兒女;那個把苦埋在心中,生怕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以學業、工作忙為託辭很少往家裏打電話問候的人是兒女;那個在電話裏噓寒問暖總為家人牽腸掛肚的人是父母。

那個一開口就將家裏的積蓄借走,然後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兒女;那個勞累了一輩子到老還住在破舊小屋裏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羡慕人家多麼有錢,自己家多麼寒酸的人是兒女;那個退了休還不安分起早摸黑掙錢的人是父母。

那個寧願把大量閒暇時間放在娛樂和朋友聚會,卻不願回家看看的人是兒女;那個只要一看到兒女,哪怕就一會兒,都神清氣爽的人是父母。

那個娶了媳婦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兒女;那個為兒子操了一輩子心,老了還幫兒女帶小孩兒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以自我為中心,從不把家人太當回事兒的人是兒女;那個從不把自己當回事兒,卻總以子女為榮四處炫耀的人是父母。

那個總喜歡把愛掛在嘴邊,卻很少付出行動的人是兒女;那個從不把愛說出口,卻將愛播撒於生活每一塊(寸)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或許,只有等到兒女也成了父母時,父母慢慢變老時,我們才會回憶起生活裏這些點點滴滴,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愛。

看了這篇文章很多人就在想,我們既是文章中的兒女,又是文章中的父母,所以有一句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可是很多人已經養了兒,又何嘗知道了父母恩了呢!我們對自己的兒女照顧的無微不至有求必應,但是對自己的父母卻不理不睬不聞不問漠不關心。所以兒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孝順是結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在生活中做出一個孝親的榜樣,讓孩子去學習。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次序。

很多的孩子走到十七八歲的時候,對父母的話不聽了,開始有逆反了,我們要知道這個逆反心理是怎麼來的呢?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當我們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得很好,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這叫“身教”,你不用教導孩子,他自然也跟從你去做正確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做的不好,要求孩子去做,這個就叫“言教”。它的結果就是“言教者訟”,他就會跟你起爭訟起逆反。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麼資格說我呢!這個孩子小的時候他身體比較弱小,你讓他去做什麼他迫於體力不如你強壯,他不想做你就揍他,你就打他,他迫不得已就去做你讓他去做的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一天一天的強壯,你讓他去做什麼事,但是自己都沒有做到,他就開始有逆反心理了,這就是孩子為什麼怎麼說都說不聽的重要原因。

孔老夫子他提醒我們:“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孝敬、不去照顧、不去贍養。而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結果這個孩子被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這個就會導致家庭的不吉祥,這個家庭後繼乏人,沒有好的兒孫把這個好的家業、家風、家道承傳下去。所以你要想教好兒女,首先自己要學習聖賢教誨。而且要從內心真誠的去力行,不要認為我是為了教孩子才這樣做的。

有一個父親他上了弟子規的學習班,他覺得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要在生活中表演孝親的榜樣,讓孩子去學習。有一天,他帶著兒子要去上課之前,他就先找到他的爸爸,說:“爸爸,爸爸,一會兒我帶你孫子下來的時候,我要給你鞠躬。”他爸爸受寵若驚說:“不必了,不必了”。因為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禮遇。結果他說我這是為了教你孫子的,你就跟我配合一下吧。這父親一聽是要教孫子的,他馬上就答應了,說:“好,好。好”。結果這個父親帶著兒子從樓上走下來,走到他父親的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說:“爸爸我們上班去了”,然後就帶著這個兒子上車了。結果這個兒子剛上了車拉開車門,就對爸爸說了一句話。他說什麼呢?說:“爸爸,爸爸,你剛才的那一個躬是鞠給我看的”。所以你看,你是不是有內心的恭敬和感恩,這個孩子他是能夠看出來的。

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這個是最重要的。當然,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呢?中國古人從胎教開始,就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了。早在周文王的母親時候,她在懷孕的過程中,就“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不好看的景色景象她都不去觀看,淫詞歌舞都不去觀聽,口裏講的話很溫柔,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正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聖人,所以她生出的孩子文王,也才是一位聖人。

現在人還把夫人尊稱為“太太”。這個“太太”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來自於周朝的三位女聖人。文王的祖母是太薑,他的母親是太任,他的夫人是太姒,這三“太”都是聖賢的母親。所以教導出了聖賢的兒孫,後人把夫人尊稱為“太太”,目的就是期許她要成為聖賢人的母親,也能夠效仿三“太”培養出聖賢的兒孫。

這就是我們教子的要點,那就是要“德教為先、以身作則”,而且要始從胎教貫穿一個人的一生。相信我們這樣來教育孩子,這個孩子才能夠教育成才,才不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