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15集--交友之重
2019-12-31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872字  閱讀需要9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我們這一堂課講交友之重。選擇和誰交朋友的時候,要選擇哪些人呢?要選擇那些有仁德之心的人,孔老夫子特別強調“無友不如己者”。這個“如”解釋為“似”,就是不似自己的人。比如說,我們講仁義忠恕。但是他講自私自利,他和我們不是同類,我們就不能和這樣的人交朋友。  

讀《群書治要》我們發現有很多地方,都特別強調要“親仁”,也就是要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孫卿子》也就是《荀子》之中,有一段話講得特別好。這段話這樣講的:“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雖然這個人他的本質不錯,本質是美善的,他的心智也非常聰慧,但是也一定要求賢師去學習,選擇賢友來交往。

一個人一生的道業、學業、事業能否成就,關鍵在什麼地方呢?關鍵就在於他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這兩個都是他道業、學業、事業成就的助緣。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如果你所得到的老師是真正賢明的老師。你向他學習,你所聽到的都是什麼道理呢?都是堯舜禹湯這些聖王的道理。

我們知道孔老夫子的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學習的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理。他最欽佩的人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這些古聖先賢。

如果你和一個賢德的人交往,你每一天所聽到的都是聖賢的教誨。這些聖賢人教導我們什麼道理呢?就是教導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告訴你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如果你得到好的朋友和他交往,你所見到的都是什麼樣的行為呢?全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因為這個朋友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忠信、敬讓。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這句話說得好“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就是說你每一天都在仁義方面道德方面有進步,但是你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我們每一天在一起學習《群書治要》,學習《論語》等聖賢經典,我們聽的都是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這些聖賢人的教誨。然後再看一看,他的弟子們是怎麼樣地奉行。我們的仁義道德在潛移默化地提升,但是卻不知不覺。如果相反,我們打開了網絡媒體,看到這裏邊所說的,很多都是邪汙的、卑下的、放蕩的、邪曲不正的、自私自利的行為,還有欺騙的、巧詐的、虛偽的言行,你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所以重要的就是看你所接觸的人是哪些人。

在《群書治要》上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在楚國有一個人很會看相,他給很多人都看,看得都很准。楚莊王知道了這件事,他很好奇,就把這個看相的人請來問他:我聽說您很會看相,而且看得很准,有沒有這回事呢”?這個人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我並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如果我所看的這個人,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所結交的朋友個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淳厚善良、行為謹慎、畏懼法律。這樣的人,他的家庭會一天比一天更興旺,他做人也會一天比一天做得好。這樣的人被稱為吉人,吉祥的人。如果我所看的這個人是一個侍奉君主的大臣,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領導者。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誠實守信的、喜好品行的還好做善事的人。這樣的人,他會侍奉君主一天比一天侍奉得好,他的官職也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加提升。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吉臣,吉祥的臣子。如果我觀察的這個人是一個君主,是一國之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家總統最高的領導者。他的朝臣都是賢德之人,左右侍奉的人都是忠誠之人。只要這個君主一有過失,他的左右都敢犯言直諫指正他的過失。這樣的君主,他治理國家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安定,他自己也會一天比一天地受人愛戴,天下人也會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心悅誠服。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吉主,吉祥的君主”。最後,他還強調說:“其實我並不是會給人看相,我只不過是會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而已”。

在這個故事中,這個看相的人,只是觀察了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通過他的朋友就能夠判斷出他的前途命運如何。這告訴我們親近仁者包括親近有仁德的朋友,對我們自己人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我們也看到近年來有很多的落馬高官,在懺悔的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交友不慎”。事實一再證明,有些官員就是因為擇友不慎,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就是因為交錯了一個朋友,自己的人生軌跡就隨著改變了。

權利的運用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之中展開的。對於手握權利的領導幹部而言,一旦擁有了權利,有些人是把權利當成資源來開發的。如果掌權者迷戀資源開發,追求權利尋租,早早晚晚都會出事。有人形容說,行賄的人,人人都是垂釣者,而受賄的人,個個都是死在魚鉤上。正因為如此,習總書記提醒領導幹部,他說:“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圍繞權利的陷阱太多,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用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線”。

即使是清官,在交友面前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一句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看你交往的朋友經常帶你出入的場所,你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影響。

在《群書治要·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老夫子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說明孔老夫子非常地有智慧,也非常地有遠見。孔老夫子有一次說:“我過世之後,子夏的德行會一天比一天地增進,但是子貢的德行卻一天比一天地減損”。曾子聽了之後很奇怪,就問說:“夫子,您為什麼這樣說呢?憑什麼判斷出來他們的德行會增進或者減損呢”?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說:“子夏這個人他有一個特點,他喜歡與比自己賢德的人相處,喜歡和這些比自己更有道德、更有學問的人相處。而子貢卻恰恰相反,他喜歡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別人稱讚他有道德有學問,可能他就感覺得很好”。所以孔老夫子後面又說了一句話,他說:“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這個也是教給我們觀察人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兒子是怎麼樣的人,你看一看他的父親就知道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人為人如何,你看一看他所結交的朋友是哪些人,你大概就知道這個人的品行如何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領導是什麼樣的,你看看他所使用的是什麼人,你就知道了。後邊還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也成為一句名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這就是告訴我們,與善良的人交往,就如同走進了一個種滿芝蘭的房屋,剛進來的時候感覺到很香,有一種蘭花的香味。但是你在這個屋子裏待久了,不知不覺就聞不到這個香味了,與它同化了。我們剛去了一個賣鮑魚的鋪子,剛走進去的時候,感覺到腥臭難聞。但是在那裏呆上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沒有那麼明顯的感受了。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也是與之同化了還不知不覺。

這些都告訴我們謹慎地結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職務犯罪人員在獄中這樣告白:“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人際關係、朋友交往看似是小事實為關鍵。好的朋友,不會帶你步入誤區,而不好的朋友,從一開始就註定在壞的方面影響你,誘發你人性中罪惡的一面,使你意志消沉,甚至淪為罪犯”。這一段遲來的懺悔,道出了人生交友的真諦。領導幹部面對財色名利的貪欲,一旦遇到惡友的引誘,很容易利令智昏,情令智迷,陷入欲望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使得人生也走上不歸之路。所以親近仁德的善友,對我們的德行,道業的提升都非常的有幫助。

朋友應該如何相處才能夠天長地久呢?朋友要以道義相交往。古人有一句話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我們彼此是以利益來交往的。當我們有利益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生意,可以互相賺錢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感情很深,在一起是朋友吃吃喝喝,但是一旦利益沒有了交情也就疏遠了。

“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很多人在做領導的時候有權勢,別人為了找他簽字,找他批條子,都要給他來送禮,不送禮該辦的事就不給辦,所以送禮的人絡繹不絕。但是一旦自己從領導的位置下來了,勢力傾覆了,彼此的交情也就決裂了。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會“門前冷落鞍馬稀”。

“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青春不能夠永駐,當我們年紀大了,臉上長皺紋的時候,這個愛也就終止了。那應該怎麼辦呢?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我們彼此是以道義、恩義、情義來交往,這個交往才經得起考驗才能夠天長地久。

《易經》上還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感應。你想交到有恩有道義的朋友,自己首先要培養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態度。而朋友之間的道義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要有信任。不能夠失信於朋友,不能夠欺騙朋友。在這方面,我們古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漢代的時候,有兩個人張劭和範式,他們倆是朋友,同在太學裏讀書感情非常好。讀書讀完之後,各自拜別要回自己的家鄉。他們約定兩年之後的今天,範式要去拜訪張劭。過了兩年之後,張劭就對母親說:“今天我有一個朋友範式要來拜訪我,要多準備一些飯菜來招待”。他的母親就說:“這是兩年之前的約定了,而且我們兩家相隔千裏之遙,他會不會來啊。”張劭就很肯定地說:“我這個朋友非常誠信,他一定會來的”。母親看他說得這麼肯定就準備好飯菜,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到了約定的時候,範式果然來到了。他們兩個朋友之間就是這樣地講求信用。所以感情也越來越深,交情也越來越好。

像這樣朋友之間講誠信的故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說也是很多很多。比如說春秋戰國的季紮,他是吳國的公子,有一次,他要去出使魯國,在途中就經過了徐國,徐國的國君要宴請他招待他。在吃飯的過程中徐國的國君眼睛就盯著他身上的配劍不停地看。配劍是古人出使別國的信物。季紮一看就明白徐國國君的心意了。於是他心裏想,等我完成出使任務之後從魯國回來經過徐國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劍贈送給徐國的國君。他就這樣想了一下,然後就出使魯國去了。結果怎麼樣呢?在完成出使任務回來的路上又路過了徐國,這個時候才知道徐國的國君已經過世了。但是季紮仍然信守承諾來到了徐國國君的墓前,把這個劍掛在了他墓前的樹上,這樣贈送給徐國的國君。季紮隨從的人員看了,就感覺到很奇怪,他就問說:“公子啊,這句話您又沒有說出來,再說了,即使您答應過他了,可是他現在都已經過世了,您又何必這樣認真呢”?季紮回答說:“雖然徐國的國君過世了,但是我心已經許諾了,我不能夠違背自己的心意”。所以你看古人的這種誠信,他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我們讀《論語》看到《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就是老朋友,“偷”就是刻薄的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君子能夠不遺棄他的老朋友,國民的風俗就不會淡薄。要想人人都能夠厚道,就應該做到“故舊不遺”,也就是說對你的親戚朋友不能夠忘記。在《禮記·檀弓》中記載,原壤原來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是學另一派學說的人。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就送了他一具棺槨。結果怎麼樣呢?結果這個原壤卻跳到槨上唱歌讚歎,這是嚴重的違禮的行為。於是孔子的弟子就勸孔子說:“和他絕交吧,不要和他再做朋友了”。但是孔子怎麼回答的呢?孔子說:“親者毋失其為親,故者毋失其為故”。這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說原壤和他母親的關係,原壤雖然學的是世間法以外的學問,但他卻不是大逆不道,他仍然對他的母親有孝心,只不過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他如此唱歌是表示他對母親的死有另外的用意,並沒有斷除對父母的孝心,只不過是以他那種認可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孝心。第二句話“故者毋失其為故”是說孔子與原壤的關係,他既然沒有斷除孝心,所以我也不能割斷與他的故舊情誼。所以仍與原壤全交,老朋友仍然是老朋友。

我們學習聖賢之道的人,就要學習聖人那種不遺故舊的做法,這樣才能夠讓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淳厚。特別是當領導者的人,能夠對故舊不忘,社會百姓也會漸漸地變得厚道。

在2012年2月份的時候,當時還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到美國去訪問,在訪問期間利用閒暇之餘,還特意前往艾奧瓦州的馬斯卡廷小鎮訪問二十七年前接待過他的一些老朋友,和他們喝茶敘舊。這一次訪問被賦予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亮點”。日理萬機之餘還不忘記二十七年前接待過他的美國老友,一般的平民百姓。這樣的做法就為大家做出了一個好榜樣,也就是“不忘故舊”。對故舊老朋友念念不忘,這樣上行下效,百姓也會變得漸漸厚道。

在四書五經之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誨。在《群書治要·詩經》中有一首詩叫《伐木》。這首詩主要就是講的朋友之交,就是對朋友故交應該重視,不能夠把老朋友給忘記。這首詩這樣寫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這句詩的意思是說“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說當年在山裏,朋友一起伐木的時候共同患難,還能夠聽到鳥鳴嚶嚶的鳴叫之聲。“出於幽谷,遷於喬木”,這個是說後來小鳥偶爾從深谷中飛出,遷居與山頂高大的樹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高居的小鳥依舊嚶嚶而鳴,不停地呼喚著幽谷內昔日的友人。“相彼鳥矣,猶求友聲”小鳥也知道不忘故舊。“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這個“矧”就是況且、何況的意思,何況是那位君子,怎麼會不尋求舊友呢?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只小鳥,它尚且知道聚集在高大的樹木上,而不忘記呼叫朋友,何況是人呢?怎麼能夠不求朋友來和自己志同道合共同成就事業呢?這也是提醒我們,即使一個人身居高位,但是也不能夠忘記故舊和朋友。

在《詩經·小雅》中還有一句是關於朋友的詩,這個詩的名字叫《穀風》,《穀風》是當時諷喻周幽王的詩,因為當時天下風俗變得越來越薄,朋友之間的恩義已經蕩然無存了,所以作者就寫了這句詩來諷喻周幽王。這句詩是這樣寫的:“將恐將懼,維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後面還寫到:“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意思是說,志同道合的朋友,本應互相恩愛同行。“將恐將懼”這個“將”就是且的意思,“懼”就是恐懼。是說比喻一個人,當年你遭遇厄難唯有我與你同行,如今你處境安樂便全然拋棄了故人。這叫“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這句話是說,人呐,你怎麼可以因為一點點小怨,完全忘了我當初對你的深恩呢?這也是提醒朋友相交要思恩忘怨。即使別人做了99件對我不好的事不利的事,只做了一件對我有恩德的事有利的事,那我也只記住這一件對我有利有恩的事。這樣的話就能夠使友誼保持。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