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品讀<群書治要>》第26集--孝的四個層次
2020-05-04海口廣播電視臺

【全文6437字  閱讀需要7分鐘】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孝的四個層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孝子了。但是實際上,那是因為我們是按自己的標準來評判,我們看中國古人,這個孝的內容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層次呢?怎麼做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呢?

我們上次講到,孝就是善事父母。怎樣才稱得上是善事父母呢?用《論語》上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首先我們看:生,事之以禮。很多人都學過《弟子規》,在入則孝部分,有很多關於事之以禮的具體要求。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就是說當父母叫你的名字的時候,你不能待搭不理,裝沒聽見。甚至頂多不耐煩地回答一句說:幹嘛了,你沒看著我忙著嗎?這就是不孝了。當然這個呼,不僅僅是父母呼出來的聲音。比如他呼喊你的名字,還有一些心意,是父母沒有說出來的,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但是我們做兒女的,要善體親心。對於他們沒有說出來的呼聲,我們也要能夠認真體會。父母希望我們做什麼呢?他希望我們做一個善人,做一個聖賢。希望我們能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總之,是希望我們志向遠大,學有所成。做一個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的人。這全都是父母的呼聲。我們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盡心盡力地,滿足了父母的需要呢?我們能把當下的學業學好,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本分盡到,讓父母放心。這都是在回應父母的心聲。

當然中國古人說善事父母,還要從以些具體的小事上來表現出來。比如說“冬則溫,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我們冬天的時候,要問問父母,他是不是冷著了,要照顧好父母。夏天的時候,還要問一問父母是不是太熱了。早晨的時候,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向父母問安。這是告訴我們,要時時關愛父母,心裏牽掛著父母。當然我們知道,父母時時也牽掛著兒女。我們去向父母問安,也是希望父母看到我們精神很好,為我們放心。

關於善事父母,在《群書治要·禮記·內則》上有這樣一段話,從這一段話中,我們體會一下中國古人,是怎麼樣去善事父母的。說兒女孝順父母,應該是雞剛剛啼叫,就要起來洗臉漱口,梳頭戴帽,理好事物,系好帽纓,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帶,插上笏板,左右兩邊還要佩戴用具。到了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靜氣平聲詢問父母需要什麼,然後就恭敬地送上什麼,和顏悅色地噓寒問暖。父母如果有過錯,要用心地去勸說,要心平氣和,低聲勸說。如果你的勸說,父母聽不進去,還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順。待父母高興的時候,再次勸說。如果父母發怒不高興,甚至把自己打得頭破血流,也不能夠厭惡埋怨。還要更加地恭敬,更加地孝順。待父母過世之後,兒女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這個善事,能夠為父母留下好的名聲,那就一定要實現它。

我們看《禮記·內則》的這一段記載,什麼叫善事父母,它把這些細節全都描寫出來了,也就是說你把這些全都做到了,那才是善體親心,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所以事之以禮,就是在我們生活的的點點滴滴中,都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奉養父母。當然我們現代人看到這一段話,可能覺得太繁瑣了。說我們現代人公務繁忙,需要講速度。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上面呢?

我開始也是有同感,後來遇到了一個朋友,他到日本去留學,結果在回來的時候,娶回了一個日本的太太。他帶著這個太太回到家裏,就去拜見父母。結果他們家的父母,第二天早晨一起來的時候,就發現這個日本的媳婦,穿著和服,妝也畫得很好,就像要去參加正式的宴會一樣,裝扮一新,怎麼樣呢?她就跪在了公公婆婆的門外,看到公公婆婆起床了,打開門出來,她馬上恭恭敬敬地去頂了一個禮,說:請問爸爸媽媽,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嗎?結果這個舉動,一下把老兩口嚇了一跳,他不知道這個兒媳婦出了什麼事,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這個歷史上,被稱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禮的要求。所以中國古人的生活特別的雅致。沒有看他慌亂的時候,但是這種好的禮,我們沒有傳下來,被日本人,韓國人繼承下來。所以你看,我們自己的禮,我們認為繁瑣,但是被外國人繼承下來了。對他們的社會和諧,做出了貢獻。

我們再仔細想一想,如果兒女平時都是以這樣的禮節,來侍奉父母公婆,每一天都這麼樣的恭敬,他還會對著父母公婆大喊大叫嗎?他還可能對父母吵架,不滿,不奉養,脾氣很壞嗎?所以這個禮,它確實起到了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當然,我們說這個禮,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形式。禮的精神,就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地位和本分。特別是對父母,要從內心表示出恭敬和感恩。這是我們要繼承的地方。

至於禮的形式,在《論語》上說,這個禮,也是有損益的,也就是有增加,也有減少。這個禮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化,那麼不合適的地方,它就變得簡單了。有的不合適的地方,它又增加了一些內容。這是隨著社會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

在前不久,我們曾經到斯里蘭卡去訪問,在訪問的過程中,這個導遊就告訴我們,他說我們的這個孩子,如果是輩分最小的,年齡最小,他要早晨早起半個小時,為什麼呢?因為他先要去給爺爺奶奶跪拜,問候,告別,然後再給伯伯,叔叔告別,再給父母告別,給哥哥姐姐告別,最後他才去上學了。兄友弟恭,長幼有序的這一種傳統,在斯里蘭卡的生活中,依然延續下來了。

從這裏我們突然感受到,什麼叫做文化的斷層。這個文化,在經典中可以看到,比如說在《弟子規》上說:“揖深圓,拜恭敬”。告訴我們人與人見面,要九十度的鞠躬禮。這個在經典中有所描述。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完全看不到了,這就叫文化的斷層。

在西方人的眼裏,日本人是很有文化的,很有禮貌的。但是中國人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但是實際上他們不知道,在歷史上,日本人的文化,日本人的禮節,全是學中國人的。而且他把這個中國的禮儀保存下來,所以讓他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很好。

在史書上記載,周公有一個兒子叫伯禽,有一次,他和叔叔一起去見周公。結果見了三次,都被周公給打了出來。伯禽就覺得很奇怪,他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他就去問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叫商子,向他請教。為什麼我去見了父親三次,都被他給打了出來呢?商子就告訴他,“你到山的南面去看一看,然後再到山的北面去看一看,看完之後,你可能會有所體悟。”伯禽他就去看了,看了之後發現,在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叫橋樹,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叫梓樹。這個橋樹長得又高又大,頭是向上昂著的。而北山的陰面,這個梓樹長得又矮又低,頭是向下俯著的。他回來就向商子報告。商子說:這個橋木,給我們講的就是父道。而這個梓樹告訴我們,就是為人子應有的態度。這個伯禽聽了之後,深受啟發。下一次再去見他父親的時候,他一進門,就趕緊小步快跑,以示恭敬。一進入室,就趕緊跪在下面,向父親請安。周公一看,滿意了。他很高興,他說:你這是得到有德行,有學問的人的指教了。從這一段話中告訴我們,身為兒女,對於父母應該有的一種態度,就是恭敬有禮。但是我們現在學了很多,西方的所謂的先進的觀念,其實這些觀念,仔細想想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說平等,什麼是平等?好像兒女和父母平起平坐,沒有必要講那麼多的禮節,就是平等了。

實際上“父父子子”是什麼意思?做父親的有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有做兒子的本分。這個禮,其實就是按照自然之道讓你去做的。你按照這個禮的要求去做了,自自然然地就會長幼有序,怎麼可能會出現兒女打罵父母,不贍養父母,拋棄父母的現象?

我們現在學《弟子規》,說“揖深圓,拜恭敬”,給別人鞠一個躬,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不能夠接受,說都什麼時代了,還來這一套。我們現在是現代社會,要講平等了。其實我們想一想,當一個人的感恩心和恭敬心具足的時候,這個鞠躬,是一件自自然然的事。中國古人他看到的,人有一種天生的傲慢之心。這個傲慢之心,怎麼表現的呢?我們看即使是一個窮的,沒有飯吃的乞丐,他都有一種傲慢之心。比如說他在街上坐著,看著來來往往的豪華轎車,他會有什麼表現?他說:哼,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有兩個臭錢嘛。你看已經貧賤到乞丐地位的人,都有一種傲慢之心。我們想一想,長期做領導,長期做企業家,長期高高在上的領導、學者,又是什麼樣的表現呢?久而久之,這個傲慢之心,是自然而然地就升起來了。所以通過鞠躬,把你最高貴的頭給低下去,久而久之折服了自己的傲慢,提起的是自己的感恩。

中國這個禮節的設置,它是很有味道的。但是我們現在人沒有去體會,還誤以為它是吃人的禮教。善事父母,首先要從禮上來做到。當然這個禮,更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而且還要用心地體會父母的需要,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鞠躬。我們只有能夠用心體會了父母的需要,我們才能夠知道,周圍人真正的需要。

善事父母,首先要贍養父母之身。像在《孝經》上所講到的,說庶人之孝,怎麼樣做是老百姓的孝道呢?它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對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順著四時的變化,按著自然的規律來生產、生活,“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什麼叫“謹身”?“謹身”就是身不為非。自己的言行舉止都符合法度,不做為非作歹的事,不做觸犯禮法的事。“節用”就是自己即使很富裕了,也不能夠太奢汰。不要過分地追求奢侈浪費的生活。這樣才能夠奉養好父母,讓父母安心,這是一個一般百姓的盡孝方式。

當然養父母,除了讓父母衣食無憂,經濟上有保障之外,還要做到養父母之心。在孔老夫子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問他什麼是孝,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這個養,古代念為樣。為什麼?贍養父母和養犬馬是不一樣的,所以他的讀音也不同。“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他說:現在的人認為贍養父母,就是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狗馬而言,也同樣能夠以它們的體力供養主人。如果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把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呢?當然,這個話也有人解釋為:人也會餵養禽獸,如果人不尊敬父母,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犬馬區別開來呢?但是從文法上看,還是前一種解釋更加地符合文法。當然這兩種解釋,都強調養父母 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來,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所以要養父母之心,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

比如說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功課不好會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了。上了初中,開始上網吧打遊戲,不好好學習,耽誤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高中,每一天交際了很多不好的朋友,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等你走上了工作崗位,工作不認真負責,不珍惜工作的機會,一不高興自己就辭職了,這樣的兒子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更何況那些啃老族,還要和父母要錢消費,讓父母擔憂,給父母帶來很大的經濟上的負擔。而當一個人走上社會,他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東窗事發,把他給抓起來了,這還是不孝。我們從這裏就看到,一個真正的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第一是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不會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其次也是因為這個孝子,他在德行上幾乎沒有欠缺。他的父母對他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非常地放心。這才是養父母之心。

很多人說:你講這個孝有什麼用啊,你看,某某高官他也是一個孝子,他對父母挺好的。但是他不同樣地貪污受賄,違法亂紀了嘛?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做到了,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這樣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他怎麼敢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一旦自己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東窗事發,被關進監獄,他的父母家人,都會跟著他蒙羞。《弟子規》上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所以我們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它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孝子,他確實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關於養父母之心,孔老夫子還說了一段話,他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是什麼意思呢?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當然這兩句話一般人還做不到,而孔老夫子的意思是,你做到了這,還遠遠不是孝。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呢?在《禮記》上又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而且愉色婉容。他的面容很柔和,說話的聲音很溫柔,這才是對父母有深愛的表現。這才是養父母之心。

除了養父母之心之外,還要養父母之志。這個志是志氣的志。我們知道,父母培養了兒女一次,千辛萬苦,並不僅僅是希望他在父母的面前端茶倒水,而是希望這個兒女能夠成才,能夠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有所貢獻。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孩子能夠立身行道,自己的身修得很好,為人處世處處走在道上,人們一提到他,都非常地佩服,非常地尊敬。這個也會讓父母感覺到很安慰。說起他來,也覺得自己的辛勞沒有白費,甚至他所做所為,能夠給後世人帶來功績。讓後代的人,一提起他,都非常地尊敬,非常地稱歎。那麼因此,也會感恩他的父母,為國家民族培養了這樣一個有貢獻的人。這個就叫“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個孝才盡完美了。

我們看有一篇文章,題目叫《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我們來讀一讀這篇文章,也反省一下自己的孝是不是盡得圓滿了。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候,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他們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且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那麼這個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它也是提醒我們,不要因為工作的忙碌,忘記了去關心那已經白髮蒼蒼,需要我們兒女關愛的父母了。那麼當然呢,孝敬父母並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特別是當父母做錯事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諫。所以《弟子規》上也說:“親有過,諫使更。”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是:怡吾色,柔吾聲。因為如果一味地順從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個就是會陷父母於不義之中,這反而不是孝道了。所以還要養父母之慧,智慧的慧。

孝這四個層次,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全都做到了。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

所以我們用這一個標準來反省一下自己,才知道自己在行孝方面,確實欠缺得很多很多。那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


劉余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畢業。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著述豐碩。曾獲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並應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等地進行演講和研討。2015、2016年,先後兩次應邀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圍繞“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強道德教育”做主題演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東學西漸”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www.qszys.cn 備案號:京ICP備16022554号-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 聯系電話:010-62670798